爆裂鼓手观后感
个人比较喜欢(爆裂鼓手)多一些。原因很简单,这是一个让你看了心悦澎湃的电影,看完后还能久久回忆最后高潮部带来的快感,其实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所在。
说说电影吧。电影的主演应该是美国的一个小生,长了一个美国典型内向性格的脸。在电影里多处能看出来是个不爱说话的人,做起事情来不管朋友和亲人自己一个人钻进自己的世界。这在吃饭的那场戏最为突出。在我看来这类电影主角一般都是这种性格,往往这种人让人看到他专心做一件事来那么可爱,那么执着。
主演是一个追求梦想的人,他想做一个最好的鼓手。但是现实中很多人都想当最好的,所以就出现了竞争。以至于到后来因为不是核心鼓手做出了一些疯狂举动。
这里的先说说老师,老师在这个剧中是个至关重要的人,而且这个老师是个非常严厉和脾气暴躁的人,所以这里的乐手都惧怕他,很怕那做错了被他辱骂甚至于赶出乐队。同时也能看出他是一个真伯乐,从第一次出场听到主演演奏就能看出来,他是一个会挑千里马的人。但是这个人追求的是完美,不允许乐队有一点失误,所以找乐很多替补。这让主演看了非常生气,于是为了强到这个核心的鼓手,主演付出了艰辛的训练。老师是个靠实力说话的人,从3个鼓手最激烈的竞争就能看出来。所以主演为了这个核心的鼓手上演了最疯狂的演奏,得到了核心的鼓手。但是演出的迟到和乐器的丢失,能看出老师的偏激性格,到后来主演和老师的大大出手终结了大学的生活。
老师后来在酒吧和主演相见说:英语里再没有哪两个字比“不错”更害人的.了。其实说的就是人如果不听到严厉的管教和辱骂的激励是不会激发最大的潜能的。应该说这是老师自己梦想的说辞,老师一生的梦想是想看到一个他培养出来世界级的大师,来达到他对音乐的梦想。老师知道主演是个有潜力的人,但是有潜力和成为世界级的大师是两个概念,所以老师邀请他参加最后的演奏。
在主演眼里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只知道自己不能没有离开音乐,于是就参加了老师的演奏。当他做在爵士鼓前时,老师说:别把我当傻子,我知道就是你。其实老师就是看出他的潜力想培养他成世界的大师。演奏时给了他不一样的乐谱,主演当时就傻了,只能随和大家随便打打,演奏结束了他才明白老师的用意。所以走出台和他最爱的父亲一个拥抱,应该是个心灵上的鼓励,然后走上台。再次做在了鼓前,老师刚要讲话,就被主演打短了。高潮部分开始,主演陶醉在自己的音乐里,没用乐谱没有伴揍,随心所欲的击打的拍符。在一阵剧烈的击鼓中主演找到了自己的节拍,让旁边的人给他伴奏,激发了自己的潜力。主演让老师跟着自己的拍子走,最后高潮部的奏乐真是看的人心跳加速,最后结局的画面老师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看似像个得了奖的孩子。
本片最后的演奏真是层次很强,从乱奏到独奏再到伴奏最后完美的演奏,看的人真是有种冲动快感。最后看到鼓上的鲜血,真的看出每一个成功的音乐的都是辛苦得来的。
爆裂鼓手观后感
爆裂鼓手这部电影在2014年获得了奥斯卡热门电影和圣丹斯电影节的提名。这部电影主要是讲了19岁少年安德鲁成长在单亲家庭,一心想成为像查理·帕克那样优秀的爵士乐鼓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认识了他的老师弗莱彻,但是他没想到自己老师对学生像魔鬼一样,就在这样的魔鬼训练下,他终于成功了。
对于这部电影我最有感受的应该是主人公安德鲁,他有着美好的梦想,他也不断的像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努力,在他追梦的道路上,他遇到了对自己既是帮助又是打击的老师弗莱彻。老师的苛刻的要求让安德鲁多次想要放弃自己的梦想,但是纵使是这样,他想到自己的梦想,他就会有重新振作起来。记得影片中有一幕很让我感动,安德鲁为了把那首曲子练好,达到老师的标准,他就没日没夜的在那练习,不管不顾自己的手破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但是真正能在最后实现自己的梦想的人又有多少呢,他们或是因为路途太坎坷,或者是因为遭受来自各方的打击然后觉得自己的梦想是那么遥不可及,然后选择放弃。 但安德鲁为了能让自己登台表演,他将别人的乐谱搞丢,虽然这样的行为很不值得提倡,但是我能知道的是安德鲁有信心去上台表演,而且表演的比他好,所以他抓住那次唯一能展示他实力的机会,与其说是卑鄙小人,不如说是人家会利用机会,善于把握机会,展示自己。记得电影的最后安德鲁突破平常老师在台上的表演方式,让老师弗莱彻跟着自己的节拍走,在有些人看来这或许显得有点自以为是,但是我觉得这也是他的勇气,他有信心能够把握住整个舞台,而最后老师弗莱彻也很是欣赏。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有很多表现我们自己的机会,但是我们能够有多少人去真正的能够把握它,能够利用好他。 这样例子比比皆是。其中我们最熟悉的莫不过是越王勾践的例子。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力图雪耻,重回霸主地位。他为了激励自己,在屋内悬一苦胆出人、坐卧都要尝尝,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觉时不用床铺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国之痛。经过这样多年的磨砺,终于使越国强盛起来,打败了吴王。坚持梦想,不忘初心。
还有对我印象深刻的应该是老师弗莱彻,大家看完电影可能都会觉得那个老师就是个变态,
我刚看完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后来想想,我觉得我很喜欢这位老师,虽然他的教学的方式很不恰当,但是他也只是想自己的学生能够发挥出他们的极限,来完成他们自己的梦想。在中国还有句古话叫做严师出高徒,有时候学生的潜力需要老师去激发,老师有时候太温柔也不是一件好事,在原则性的问题上决不能宽松。但是弗莱彻的教学方式还是有点残暴,不讲人情,我想如果能够将温柔结合一下,这位老师一定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作为一名学生,我们有时候会抱怨老师太苛刻,老师太凶,但是我们都应该知道这并不是老师所想要的,他们严厉的目的也只是想让你们变得更加优秀更加出色,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学会多体谅老师的这份良苦用心,如果真的觉得太苛刻,我们可以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而不是一味的抱怨。
我想只要每个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有所体悟和感想,我想我从这部电影中也收获了很多,我也明白了很多,相信未来的我也能更加的优秀。在最灿烂的年纪,去拼搏去努力。
爆裂鼓手观后感
感觉好久没看到这么精彩的电影了!看完后,心里一直都有股劲头充盈在心间,恨不得立刻能扎进一件事情中,去全力以赴把它做得极致,做到完美!
这不愧是关于“爵士乐”的一部电影,影片中的爵士乐演奏很“带感”,富有节奏而灵动,一下子就吸引人沉浸进去,人物的对话不过是其中的“配乐”而已。关于乐队演奏的特写镜头,很细腻,很真实,也很多,让人特别清晰地感受到弗莱彻乐队的“高素质”“技艺精湛”“训练有素”。至于弗莱彻教练(乐队指挥),他一出场,立刻成为焦点,观众的心弦被他的每一个眼神和表情、每一句话语、每一个手势紧紧“牵引”,他是这个乐队的灵魂!他是那么地高大、威严,那么地严厉、一丝不苟,那么地追求完美!从所有乐手的神态和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于教练的“臣服”“敬畏”。尽管一出错,教练就破口大骂、极尽其能“口不择言”地打击他们,他们依旧定定地乖乖地等候“差遣”,没有一句“不”和反抗的举动。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个个都清楚自己来这里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和“提升”,是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看似“侮辱”,实则是对他们的“刺激”“激发”,它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骂醒乐手们,让他们尽最大的力演奏出最好的水准!
在现实生活中,难有这样的“教练”,但是我们的“老师”和“父母”,在严厉对待孩子“错误”的时候,不也是有这样的“影子”吗?当“批评”和“打击”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是在了解孩子真正的内心意愿,帮助孩子不断地克服懒惰、克服胆怯、克服困难的时候,严厉地“骂”或“打”又何妨?当然,这不是全部,这只是一个手段而已。最重要的还是,要有方向的引领、智慧的帮助,弗莱彻为何一眼选中内曼,为何有意拿走另一个鼓手的乐谱,为何找另一个小伙子来当核心鼓手?这一切看似是不经意,实则是教练的有意为之,他清楚地明白,这是一个有梦想的“小伙子”,清楚地明白,既要给他“信心”,还要让他有“危机感”,靠自己的努力“挣回核心”!清楚地明白,如果成功地“激发”了他的内在潜能,这小伙子可以成为“最伟大”的爵士乐鼓手!帮助他们突破自我,获得成长,实现目标,这是他的“职责”!
内曼在弗莱彻的“栽培”和不断“打击”下,从一个资质平平、缺乏自信、不满现状的人成为一个拥有明确目标、愈挫愈勇、专注于提升的人,终于他内心的力量不断地迸发,他的打鼓技能不断地提升,面对因车祸错失机会的打击、家人的不支持、放弃爱情的代价,他依旧能坚持听从内心的声音,追逐内心的梦想!内曼的不断强大,弗莱彻功不可没!弗莱彻,伟大的教练和指挥,在成就乐队的同时,成就了他的队员成为最好的自己,无疑他是每一个队员心中最敬仰的人。内曼,能坚持梦想,能保持自我,不被家人和他人的另类眼光所蒙蔽内心,能熬得住“非人的折磨”,为“打鼓练习”而痴狂,而忘记了自我……这也无不深深地震慑着观众的心灵。追求伟大代价固然很大,不能悠闲地跟家人看电影,没有时间交女朋友,要承受强烈的打击和压力,要日复一日、一门心思地苦练,但是当走过这一切后,内曼不仅赢得了纽约顶级古典乐平台“林肯中心”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他找回了自信,捍卫了尊严,找回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什么样的事情,能激发你如此的斗志,一心一意只想把它做好,勇敢到为它放弃一切甚至连生命危险都不顾?内曼从小就梦想着成为鼓乐手,也一直在用自己的偶像激励着自己,大学也如愿以偿地读到了最好的音乐学院。他遵从着自己内心的渴望,从小到大都装着这个梦想,可见当爵士乐鼓手——最伟大的鼓乐手就是他要追求的人生目标。一时的激情和兴起,谁都有,可是要坚持下去,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在奋斗的过程中无论多么地有挫败感,撕心裂肺地痛苦、绝望过后,依然重振精神、继续面对并坚持下去,有多少人能做到?!唯有你找到了内心真正想要去做的事情,你才有勇气和力量坚持下去,去不断地突破自我,不畏惧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去走在一条身心自由的道路上!电影中的内曼找到了,弗莱彻找到了,还有因车祸而身亡的肖恩找到了!
在我们的现实环境中,如今“中国梦”不断地被“唱响”,国家鼓励人们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可是,习惯了没有“梦想”的我们,习惯了放弃“梦想”的我们,反而无动于衷了。我们的家长,对于儿童的“梦想”,有多少人是尊重地对待,给予鼓励和支持?被生存压力压迫得已经无暇顾及“梦想”的我们,听到有人能勇敢地“追梦”,除了“羡慕”以外,恐怕也有不少“嘲笑”和“质疑”吧!梦想的“种子”很娇嫩,需要我们这些大人尤其是“父母”去好好地“呵护”。拥有梦想,并走在前进路上的你,若能遇到一生的“贵人”,那就是很幸运的事了。遇到了,要珍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