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是指一年中交替出现的四个季节,即春、夏、秋、冬,每个季节有三个月。一年四季的形成是因为地球围绕太阳旋转。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孙双金《四季之美》课堂实录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孙双金《四季之美》课堂实录篇1
春天最美是黎明。【这个句子很独特。独特之一,春夏秋冬四季打头句式都是一致的,显得全文和谐而统一。独特之二,“最美”两字,表达了作者独特的喜爱。如果把句式改成“春天美在黎明”,表达的情感就平和许多,但不如“春天最美是黎明”来得鲜明和强烈。】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句子中“泛”“染”“飘”三个动词用得特别传神,生动地写出了东方日出前夕天空色彩的变化之美。先是泛着鱼肚白,然后是染上红晕,接着是飘着红紫的彩云。如何写出景色变化之美?这是一个范例。教学时可让学生换成其他动词比较优劣,体会作者用词之妙。】
夏天最美是夜晚。【夏夜是迷人的,令人神往的。夏夜到底美在哪里呢?美在月色?美在晚霞?】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作者把月夜一笔带过,却突出暗夜的萤火虫,这是她独特的视角。用“翩翩飞舞”形容萤火虫似可商榷。“翩翩”一般形容鸟轻飞的样子,用来形容黑夜中的萤火虫好像不是很准确,黑夜中的萤火虫我们只能看到忽明忽暗的光亮。有一个翻译版本为“群萤乱飞,银光闪烁”可能更为传神。因为在漆黑的夜里,萤火虫在人的眼中就是“乱飞”和“闪烁”,这才抓住了萤火虫的特点。我想,这不是作者用词不当,可能是译者用词欠考虑。】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即使”两字是退一步讲,即使是细雨之夜,细雨、微风、萤火,仍然显现出夏天雨夜独特的美景。】
秋天最美是黄昏。【黄昏之美在哪里呢?一般人可能会写夕阳西照,暮色降临,看看作者写了什么。】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乌鸦归巢为什么在作者眼里会“动人”呢?其一,在日本人的心目中,乌鸦是吉祥之鸟,是国鸟,作者见之特别亲切。其二,鸟儿归巢犹如人之归家,那一份恋家之情让人动容。】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见到大雁齐飞,为什么更叫人感动呢?是什么让作者感动呢?感动于大雁的团队精神?感动于大雁的比翼齐飞?这齐飞的大雁是配偶?是父子?抑或是兄弟姐妹?】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心旷神怡”是指美景让人心情愉快,精神舒畅。可是秋天黄昏的风声,秋天黄昏的虫鸣,怎么会让人心旷神怡呢?似乎值得推敲!当然,感受会因人而不同,作者感到心旷神怡,我们可能会黯然神伤,可能会叹息秋风萧瑟,虫鸣短暂,时光易逝。这里可以成为品味词语的一个极好的教学点。】
冬天最美是早晨。【冬天最美是早晨?这好像出乎大多人的意料!冬天的早晨多冷啊,可能大多数人还躲在温暖的被窝里呢!这又是作者独特的感受。】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或是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也要生起熊熊的炭火。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只是到了中午,寒气渐退,火盆里的火炭,大多变成了一堆白灰,这未免令人有点儿扫兴。【冬日的早晨美在哪里?美在闲逸的心情与冬日早晨的闲静,和谐而默契。这是宫廷侍女闲适而富足的生活所带来的闲逸心情,就是所谓的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把中午火炭变成白灰和早晨暖和的火盆做对比,更突出了冬日早晨的清闲和温暖。】
教学实录
一、抓住特点,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上的课文题目叫——
生:(齐)四季之美。
师: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你认为写景的文章到底学什么呢?
生:我认为写景的文章应该是学里面的好词好句好段。
师:那孙老师问你,写事写人的文章就不需要學好词好句好段了吗?(笑着问)我追问一句,你认为写景的文章和写人、写事的文章究竟有什么不一样的呢?
生:我认为是如何把景物写得好、写得妙。
师:给他掌声!写景的文章就是学习作者如何把景物写得好、写得妙。生活中的美景有很多,学习写景的文章要掌握两个本领。第一个本领:如何发现生活中的美。(板书:发现美)第二个本领:如何表达生活中的美。(板书:表达美)写景文章需要学习的两大任务,第一个任务是——
生:(齐)发现美。
师:第二个任务是——
生:(齐)表达美。
师:语文更重要的是后一个任务——怎么表达景物之美。那么《四季之美》究竟写了什么美景,是怎么表达的呢?请同学们把书本翻开。
二、咬文嚼字,品味变化美
师:四季,大家都很清楚,是哪四个季节呢?
生:(齐)春夏秋冬。
师:请四个小组分别读不同的季节,比比哪一个小组读得最好。我们一起看看作者究竟写了哪些美景。
(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朗读课文中春、夏、秋、冬四段。)
师:这篇文章不是中国作家写的,是哪个国家的作家?
生:日本作家。
师:名字叫——
生:(齐)清少纳言。
师:你们了解清少纳言吗?她是做什么的?
生:她是日本平安时代的女作家。
师:平安时代距离我们有1000多年的时间,说明她是古时候的作家,这是一个信息。
生:她是皇后身边的女官。
师:她的职业是陪伴皇后、伺候皇后的,但她又是一个文人。你想想看,陪伴皇后的文人有地位、有身份、有闲情、有雅致,所以她写了一系列的散文,对日本散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篇文章是中国作家翻译过来的,是一篇译文。作者虽然写四季是不同的,但是有一个句式是一样的,你发现了吗?
生:四段的开头“最美是……”是相同的。
师:没错,这是一个共同的句式。我们一起把这四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四句话,师生配合读。)
师:这个句式值得研究,文中写“春天最美是黎明”,如果我把它改成“春天美在黎明”,表达有什么不一样?
生:“春天最美是黎明”是说春天最美的时
候是黎明,“春天美在黎明”,难道春天其他时间不美吗?
师:是啊,春天美的东西很多,你还可以说春天美在哪里?把这个句子改一改。
生:春天美在公园。
生:春天美在鲜花。
生:春天美在校园。
师:春天美的东西很多,花草树木,万紫千红,都很美。但是换成课文中的句子“春天最美是什么”就不一样了,最美的只有一个。中午、晚上能美过黎明吗?在作者眼中,“黎明”就是最好最好的,我们一起把最美的感觉读出来。
(生齐读“春天最美是黎明”。师强调“最美”,示范朗读。)
师:黎明到底美在哪里呢?读下去。
生:(齐)“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师:黎明到底最美在哪里呢?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黎明美在太阳的红光。
生:我觉得最美是在太阳升起时,围绕在太阳周围的彩云。
师:“围绕在太阳周围的彩云”这个说法有点问题,是东方天空的彩云,太阳周围的彩云是看不见的,对不对?
生:我认为美在太阳初升的时候。
师:太阳初升的时候让东方的天空——
生:慢慢地变红。
师:慢慢地变化,色彩发生变化,作者主要抓住东方色彩的变化。她写了哪三种色彩?从课文中找一找。
生:刚开始是鱼肚色的,然后是红色的,最后彩云是红紫红紫的。
师:刚开始的天空是鱼肚色,鱼肚子是什么颜色?
生:鱼肚子是白色的。
师:有一个词语叫鱼肚白。刚开始是白色的,接着就变成什么颜色了?——红色。最后变成——红紫红紫,红色再加重就变成了红得发紫。如果说一个人很有名气,我们说他很红;再红就说他红得发紫,紫色是红再往前一步,所以叫红紫红紫。作者主要写东方太阳日出时色彩的变化,请你拿出笔来,找出表示变化的三个动词。
生:(齐)泛、染、飘。
师:好,我们看着大屏幕读一读,把这三个动词强调一下。(出示第1自然段,生齐读。)
师:作者用了三个动词“泛、染、飘”,我们来研究一下。如果把“泛”换一个动词,你能换什么词?同桌两人讨论讨论。
生: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映着鱼肚色的天空。
师:给他热烈的掌声!他用“映着”,还可以用什么?
生:东方一点儿一点儿透着鱼肚色的天空。
师:给他掌声!想到了其他人没有想到的词“透着”,还可以换什么词?
生: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浸着鱼肚色的天空。
师:还有吗?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咬文嚼字。
生:东方一点儿一点儿绣着鱼肚色的天空。
生:东方一点儿一点儿衬着鱼肚色的天空。
师:那么,这些“映”“透”“衬”“绣”和“泛”比较一下,哪个词更准确一些?
生:我觉得应该是“泛”,因为后面说到“染着微微的红晕”,这样和前面的“鱼肚色的天空”形成对比。
师:这个“泛着”是从里到外呈现,(指着一位小姑娘)我说:这个小姑娘长得多漂亮清秀,她的脸上泛出了红晕,这个红晕是从皮肤里面透出来的,叫“泛着”。课文中说的“鱼肚色”是天空从里到外一点儿一点儿透出来的,所以叫“泛着”。那么“染”呢?是从里到外吗?
生:“染”是从外到里的。
師:从外到里是太阳光给它染上的。一块布着上红色,是从外到里,这叫“染”。你看作者用得不一样吧,最后一个动词是“飘”。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泛”“染”“飘”这三个动词呢?
生:我们要体会出黎明的美。
师:我们不仅要体会黎明的美,更要体会作者是怎么用词句来表达美。学语文到底学什么?就是学习作者怎么用准确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作者用了“泛”“染”“飘”这三个动词写出了春天的什么美?
生:写出了春天的色彩美。
师:它是一种色彩吗?它写了三种色彩,写出了色彩的什么美?
生:写出了春天色彩多样的美。
师:这个色彩一开始是鱼肚色,然后变成红色,最后变成红紫色。这写出了色彩的什么美?
生:写出了色彩的变化美。
师:给她掌声!色彩在变化,这就是写出了色彩的变化美。(板书:变化美)如果只写一个鱼肚色,这叫静态美。它不仅有鱼肚色,还有微微红晕和红紫红紫的彩云,写出了变化美。用三个动词“泛着”“染上”“飘着”写出春天色彩的变化美。如果只写一种颜色,你感觉怎么样?
生:很单调。
师:是啊,太单调了,如果写三种颜色呢?
生:层次很丰富。
师:没错,这就写出了色彩变化的丰富之美。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第1自然段)
师:总觉得这个美缺了点味道,谁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呢?让我们感受到朗读之美。(指名一位男生读,师示范朗读。)要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对写景文章的理解。(指名一位女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对比质疑,体会动态美
师:这是作者写的春天美景,用了三个动词写出春天景色的变化之美。那夏天作者还是这样写的吗?(板书:夏)作者写夏天着重写了什么?大声回答。
生:(齐)萤火虫。
师:萤火虫是一个活物,会活动。请你圈出第2自然段中表示萤火虫动作的词语。
生:我找到的是“翩翩飞舞”和“飞行”。
生:除了这两个词语,我还找到了“闪着”。
师:三个写萤火虫动态的词语,我们先来研究“翩翩飞舞”,一起把这一句读一读。
生:(齐)“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
师:一般诗人和文人写夏夜都会写月亮,因为夏天的月亮是最美的,而本文作者偏偏不写月亮。请你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位作家。
生:这位作家很有个性。
生:这位作家独树一帜。
师:这位作家真是另辟蹊径。大家都写相同的有什么意思呢?写来写去都差不多。你们都写月夜我偏偏不写,这是写作中的一种技巧。她不写月夜,写什么夜呢?与月夜相对的叫——
生:暗夜。
师:那这漆黑漆黑的夜怎么写呢?作者写了漆黑的夜中的——萤火虫。这就是作者与众不同的地方,写文章选常人不选的角度写,这就是作家高明的地方。那萤火虫是怎么写的呢?作者用了一个词语形容它,是——“翩翩飞舞”。“翩翩”一般是用来形容什么东西的?
生:形容舞者的舞姿。
师:舞姿翩翩,好!
生:形容蝴蝶飞舞时候的状态。
师:蝴蝶飞的时候扇着翅膀,翩翩飞舞,那么轻盈,那么优美。
生:形容秋天的落叶在空中的样子。
师:落叶离开枝干,在风中翩翩起舞。你看,“翩翩”形容舞者、蝴蝶、落叶,给人一种形象感。蝴蝶飞舞的翅膀特别轻盈、动人,所以用“翩翩飞舞”,有一种非常美的形象感。那么,在漆黑的夜晚,你能看到萤火虫扇动着它的翅膀吗?
生:看不到萤火虫的翅膀,只能看到萤火虫发出的微光。
师:只能看到萤火虫尾部发出的微光,那
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这微光?四人小组讨论。
生:我会用“亮晶晶”。
师:天上的星星可以是亮晶晶,萤火虫好像还没有亮到这个程度。
生:微光闪闪。
师:给他掌声!他用了“微光闪闪”。
生:荧光闪烁。
师:他用了“荧光闪烁”,给他掌声!
生:隐隐约约。
师:萤火虫的光在漆黑的夜晚是隐隐约约
的,非常棒!同学们一共说了三个词,“隐隐约约”“荧光闪烁”“微光闪闪”,还有什么词语?
生:若隐若现。
师:说得真好!你觉得漆黑的夜晚用“翩翩飞舞”形容萤火虫准确吗?有的说准确,有的说不准确。这是中国作家翻译过来的,我们看看另一个作家是怎么翻译的。(出示。生齐读。重点读“群萤乱飞,银光闪烁”。)
师:“群萤乱飞,银光闪烁”和“翩翩飞舞”比较,你觉得哪一个更准确地写出了萤火虫的特点?
生:我更喜欢“翩翩飞舞”,因为翩翩飞舞写出了萤火虫在漆黑的夜晚飞行的美感。
生:我也同意用“翩翩飞舞”,因为翩翩飞舞体现了萤火虫的轻快。
师:还有不同的观点吗?我们来听听不同的意见,不要“一边倒”。
生:我不同意用“群萤乱飞”,因为这样感觉萤火虫是杂乱无章地乱飞。
师:当然是乱飞,萤火虫什么时候是排着队飞的?(生笑)还有谁想说吗?
生:我觉得如果用“群萤乱飞,银光闪烁”,会让人觉得一团乱麻。
师:听听孙老师的意见好不好?我不喜欢“翩翩飞舞”,为什么呢?因为在漆黑的夜晚根本看不到萤火虫飞舞的翅膀,轻盈的样子。只能看到萤火虫的光在闪烁,在上下乱飞。所以“群萤乱飞,银光闪烁”恰好写出了萤火虫飞舞的特点,译者用“翩翩飞舞”并不准确,这是译者自己添上去的。所以,我更赞同用“群萤乱飞,银光闪烁”。(走近举手的同学)你还有补充?
生:我还是更喜欢“翩翩飞舞”。这是一篇写景文章,如果用“群萤乱飞”的话一点美感也没有了。
师:为什么“乱飞”就没有美感了呢?你们觉得整齐的才是美的,是吗?
生:关键是这个“乱”字,感觉不好看。
师:哦,你觉得乱不好,而我恰恰喜欢“乱”,我从“乱”字中读出了萤火虫的自由。如果是整齐地飞,我反而觉得萤火虫是人为操控的,变成机器萤火虫了。
(生笑)
生:我也喜欢“群萤乱飞,银光闪烁”,因为乱飞乱得很整齐。
师:(笑着问)你为什么觉得乱得很整齐呢?
生:就是一种看上去的感觉,不像“翩翩飞舞”那种整齐得死板。
师:我给同学们讲个故事,这是一位杂志主编上个礼拜在孙老师学校讲的。他说他到一所学校参观,六千余名学生队伍排得整整齐齐地做操,横平竖直。他到另外一所学校参观,操场上的学生站得乱七八糟,每个班级的学生站得都不一样。但是走到下面一看,每个班级每个小组都在进行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每个组乱中有序。有的跳绳,有的踢毽子,有的拔河,每个组都不一样。然后主编发现这所学校墙上的校训是:我们不一样。(生笑)你们是喜欢一样呢?还是喜欢发挥你的个性特长,人人不一样呢?
生:我喜欢有个性的,因为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全场笑)
师:掌声给他。同学们,世界上没有两张相同的面孔,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没有两个相同的大脑,没有两个相同的心灵。你们怎么可能一样呢?不一样才是正常的,一样才是不正常的。请同学们拿出笔,如果认同了,就把原文中的“翩翩飞舞”删掉,换上你喜欢的词语。语文书就不能批判了吗?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完全相信书本就等于没有书,读书就读傻了。那叫什么?——书呆子。我们可不能把你们教成书呆子。漆黑的夜晚,萤火虫当然是“群萤乱飞,银光闪烁”,只能看到它的光,怎么会看到轻盈飞舞的样子呢?还用“翩翩”这个词,显然不恰当。我们把书捧好,齐读第2自然段,读到“翩翩飞舞”时换成你自己喜歡的词语。
(生齐读第2自然段)
师:作者第1自然段是写变化之美,第2自然段是写萤火虫“群萤乱飞,银光闪烁”,这是写什么之美?
生:萤火虫的动作之美。
师:能把这个“作”换一个字吗?
生:动态。
师:给他掌声!请你在孙老师的“变化之美”的下方写上“动态之美”,当老师的小助手。(生上台板书)有人说“动态”和“变化”这两个词不是差不多嘛。是不是差不多?不一样。谁来说说“动态”和“变化”有什么不一样?
生:“变化”是从浅到深或者是从深到浅,而“动态”是一直都是这样子的。
师:有点道理,给她掌声。谁再补充?语文就是要咬文嚼字,这才是学语文。
生:“动态”只是说它在动,而“变化”是指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在变化。
师:对啦!“变化”是指不同的状态,例如,你小时候长这个样子,20岁的时候长这个样子,50岁、100岁长这个样子,这是你样子的变化。刚开始是鱼肚色,然后是红晕,最后变成红紫红紫,这是“先……然后……最后……”的变化。而“动态”就是写事物动作的姿态,写萤火虫飞行的样子。它不是写萤火虫小时候怎么样,后来长大怎么样的过程,这叫“变化”。所以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四、品析心情,体会感受美
师:春天是写变化之美,夏天是写动态之美,那秋天是写什么之美呢?谁来把秋天的这一段朗读一下?(指名读)
师:这段当中有三个词语比较奇特,请同学们拿出笔对照屏幕,把红色的词语圈出来。(出示)我们一起读读这三个词语,这三个词分别是——
生:(齐)动人、感动、心旷神怡。
师:这三个词都是写人的什么?
生:写人的心情。
生:写人的感觉。
师:是写人的心情、感觉、感受,还可以说是——
生:神态。
师:(摇头)不是神态。
生:写人的心理活动。
师:写人的心理活动,写人的感受,我們一起来读读,作者看到什么觉得“动人”呢?
生:(齐)“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师:作者看到什么风景觉得很动人?
生: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师:为什么看到乌鸦飞回窝里就觉得非常动人呢?
生:因为有“乌鸦反哺”这个成语,乌鸦可能是给自己的母亲带食物了,感觉非常动人。
师:给他掌声!这叫会思考啊,学习就要会思考。急急匆匆往窝里飞的是小乌鸦,它的爸爸妈妈老了飞不动了,在窠里面。小乌鸦在外面觅食,把找到的食物急急忙忙地送给父母亲,让自己的父母吃饱。这个场景怎么不动人呢?还有不同的理解吗?日本人认为乌鸦是一种吉祥的鸟,是神鸟、国鸟。他们看见神鸟自然而然心里喜欢,又看见傍晚的乌鸦急忙地朝窝里飞,就联想到父母亲傍晚回家照顾自己的孩子,也有可能是乌鸦反哺它们的父母。所以作者觉得特别动人。你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动人”是乌鸦为自己家人着想的情感。
师:对呀!不管是老的乌鸦还是小的乌鸦,它们都关怀自己的亲人,让作者感到特别动人。好,这个“动人”就有根了,否则“动人”是没有根的。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师:那么什么景色会让作者感动呢?接着读。
生:(齐)“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师:这里用了一个什么词语?“更”。就是说比乌鸦要更进一层了,为什么看到大雁比翼而飞,作者觉得更感动呢?
生:大雁飞向南方要经历很多风霜,体现出大雁执着的精神。
师:他说大雁要飞到南方,要飞越千山万水,这种精神怎么不让人感动呢?
生:我觉得很有可能是年轻大雁和年老大雁比翼而飞,年轻大雁对年老大雁不离不弃的精神。
师:给他掌声!
生:我觉得有可能是大雁的家族团聚,在空中比翼而飞的欢乐的状态。
师:你看这一群大雁飞,恐怕是一个家族。飞在前面的是爷爷,爷爷说:“儿孙们跟着我飞啊!”一个人在前面飞呀飞呀。看到爷爷飞得吃不消了,爸爸就接力成为领头雁:“您让我来,您到后面休息休息。”后面跟着的就是儿女,比翼而飞的有可能是夫妻、兄弟、姐妹。这个家族比翼而飞的场景让人感动。
生:令人感动的还有可能是大雁的团结。
师:对呀。队形那么整齐,一会儿你领飞,一会儿它领飞。那种团结、那种互相帮助的精神,怎么不令人感动呢?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那么什么让作者心旷神怡呢?
生:风声和虫鸣让作者感到心旷神怡。
师:好的,这个“心旷神怡”我们来讨论讨论,谁能告诉我“心旷神怡”是什么意思?
生:感觉心情很舒畅。
生:人看到美景之后心情很好。
师:给她掌声!看到美景之后心情特别愉快叫“心旷神怡”,你们一般到哪里会感到心旷神怡呢?(指着教室场地)你们在这里会心旷神怡吗?肯定不会。到哪里会觉得心旷神怡呢?
生:秋游出去玩的时候会觉得心旷神怡。
师:到郊外会心旷神怡,还有吗?
生:去公园里玩的时候。
生:在森林里呼吸新鲜空气,看着养眼的树木,闻着泥土的清香。
生:在乡下闻着油菜花的清香。
师:说的都非常好!一般到开阔之处、风景优美的地方会感到心旷神怡。这里看到的是什么景,我们一起来研读研读。“夕阳西沉,夜幕降临”,天要黑了,“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秋天的风叫什么风?秋风。秋天的雨叫什么雨?秋雨。有句诗叫“秋风秋雨愁煞人”。虫子在秋天叫说明冬天要来了,它叫的时间还会长吗?秋天的虫鸣长不了。如果是你听到秋天呜呜呜的风声,听到秋天的虫子叫,你会是什么感受?
生:我会觉得很悲凉。
生:我会觉得很凄凉。
生:我会觉得很难过、伤感。
师:是啊,一般人听到秋风、秋雨、虫鸣,都会伤感,都会忧愁,都会觉得有悲凉之感。你觉得作者在这里用“心旷神怡”恰不恰当呢?
生:我觉得是恰当的,因为作者觉得抓住了秋天的尾巴,听到了最后的风声和虫鸣。
师:也说得通。
生:我觉得是恰当的,因为每个人对秋天都有不同的感受。
师:有道理,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作者对秋天的感受是心旷神怡,你们对秋天的感受是忧愁的。
生:我觉得恰当,可能作者比较喜欢大自然,喜欢和大自然亲密接触。
师:有可能作者在皇宫里面很悠闲,她在散步时听到风声和虫鸣,感到心旷神怡。我们一般人听到秋风和虫鸣都会感到忧愁、惆怅和伤感。每个人面对同一个景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生:也有可能作者听到风声就觉得凉风习习,很舒服,就感觉心旷神怡。
师:那清少纳言在原文中是不是用的“心旷神怡”呢?显然不是。这是翻译的人给它凑上去的,作者原来用的并不是“心旷神怡”,是什么呢?拿出笔来,如果你听到风声、虫鸣声会是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写进去。
(生写)
师:春天写变化之美,夏天写动态之美,秋天,作者写了自己的感动和心旷神怡,作者写的是什么之美呢?
生:心情美。
生:感觉美。
生:生命美
生:感触美。
师:准确地说是感受美。请你来板书。(生板书:感受美)每个季节写的都不一样。
五、讨论交流,畅想冬天之美
师:春天写变化美,夏天写动态美,秋天写感受美,那么冬天写的什么美呢?快速阅读,在书旁标记。同桌几人讨论讨论。
生:心情美。
生:环境美。
生:和諧美。
生:心态美。
师:还有不同的吗?冬天写的究竟是什么美呢?想不想听听孙老师的?——我也不知道。(全场笑)冬天究竟写的是什么美呢?
生:我觉得是风景美。
生:我觉得应该是心情美,因为课文里说“闲逸”的心情。
生:应该是心情美,因为结尾说“这未免令人有点扫兴”,这是作者的心情。
师:好像都有点,但又不明显,我也概括不出来。概括不出来也没关系,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种写作的方法,可以写——
生:(齐)变化美、动态美、感受美。
师:那么我课后布置一个练习题,关于冬天美,我们来写一段。在你眼中冬天最美是什么?
生:冬天最美是白昼。
生:冬天最美是雪后。
师:我特别赞同他的看法,如果是我就会写:冬天最美是雪后。下了雪之后多美哪!四周的景色多美,既有静态美,又有小朋友们打雪仗的动态美。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冬天最美是深夜。
师:最美是深夜,说说理由。
生:大雪都是在深夜下的。
师:大雪往往都是在深夜下的,所以最美是深夜。
生:冬天最美是雪时。
师:为什么下雪时那么美呢?
生:因为下雪时雪花飘飘扬扬的,很美。
师:每个人的角度和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课后我们就写一段“冬天最美是”。下课。
(实录整理:孟玥)
教学评析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四季之美》教学赏读
像《四季之美》这类景美、文美、情美的写景散文,课堂学习时却常常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一个主要的原因还是教学的“程式化”问题。一些教师习惯于让学生依据文字想象画面,然后说说各自的感受,教学常常缺少变化,在文本的表层滑行。发现美、表达美,是孙老师上课伊始就和学生在聊天中明晰的学习目标,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我有一个深切的感受,对于美的发现和表达,孙老师没有大而化之地教方法,而是落实在具体语言文字的比较推敲中,用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中的一句话来说,可谓“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一、比较推敲中欣赏:让学生活泼泼地生长
写景散文的教学,欣赏语言自然是应有之义。“春天最美是黎明”,绝大部分教师都会抓三个动词“泛着”“染上”“飘着”,孙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第一,让学生在有所侧重的换词中体会表达的精妙。教学中,孙老师紧扣一个“泛着”,启发学生换个词来体会。学生把“泛着”先后换成“映着”“透着”“浸着”“绣着”“衬着”,大家在交流换词的过程中,其实就已经不知不觉地开始了对语言文字的比较推敲。第二,让学生在生活的现实场景中学习“泛着”,而不是望文生义、就词解词,因此教学进入到一个审美愉悦的境界。课堂上,孙老师指着一位小姑娘,笑着说:“这个小姑娘长得多漂亮清秀,她的脸上泛出了红晕,这个红晕是从皮肤里面透出来的,叫‘泛着。”我想,课堂上的孩子们必定是会心一笑,原来“接知如接枝”,这才是充满情智浸染和启迪的语文课堂,暖融融而活泼泼。第三,对动词的体会紧紧围绕着对“春天最美是黎明”的感受和发现,“鱼肚色”“红晕”“红紫红紫”,很容易理解为色彩美,而孙老师引导学生在比较推敲中欣赏三个动词,水到渠成地在理解上往前走了一步,总结为:色彩的变化美。
二、比较推敲中质疑:让学生站着读书
孙老师经常跟我提及王栋生老师的《不跪着教书》,更是身体力行地倡导站着教书、站着读书。夏天夜晚的动态美,孙老师抓住一个“翩翩飞舞”,让学生从舞者、蝴蝶、落叶的形象入手,比较“群萤乱飞,银光闪烁”和“翩翩飞舞”,哪一个更准确地写出了萤火虫的特点。显然,课堂上学生还是有一些思维惯性和从众心理的,孙老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不遗余力地引导质疑,让学生渐渐领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值得一提的是,周作人《四季之美》译文中关于夏天萤火虫是这么写的:“就是暗夜,有萤火到处飞着,也是很有趣味的。”林文月则这么翻译:“无月的暗夜,也有群萤交飞。”而孙老师选用的译本则是“群萤乱飞,银光闪烁”。这里的“秘妙”是什么呢?我以为还是更大的认知冲突。孙老师一直倡导深度学习,要让学生经历思维的爬坡和头脑的流汗,显然,“萤火到处飞着”“群螢交飞”比较温和,而“群萤乱飞”则更具思维的冲击力,更能让学生历经一番思辨后痛彻顿悟。
三、比较推敲中体会: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秋天最美是黄昏”,对学生而言是有距离感的,因为我们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更多的还是“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为什么在作者眼里,秋天的黄昏是“动人的”“更是叫人感动”“愈发叫人心旷神怡”呢?孙老师没有过多地分析讲解,而是继续抓住语言文字这个载体,让学生在朗读中想象、联想、体会,因为文字是有张力的——“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文章才是读者了解作者的桥梁和渡口。一个“点点归鸦”让人想到“乌鸦反哺”的动人场景;一个“成群结队”“比翼而飞”更让人联想到雁群的团结互助、坚持不懈、不离不弃;可是为什么“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呢?一方面,孙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联系作者的身份和生活体会;另一方面,孙老师更鼓励学生用自己听到风声、虫鸣的感受丰富文本,这是让读者与作者、与文本的深度对话,如此,学生就仿佛置身于秋天的黄昏,如入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感其心。
其实,教学是一门取舍的艺术,正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孙老师的《四季之美》教学之所以能举重若轻,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四个季节的教学处理。春天抓动词“泛着”和“染上”进行比较,夏天抓“翩翩飞舞”质疑,秋天则抓一个“心旷神怡”体会,而冬天则索性留白,给学生一个大大的问号。学生讨论交流说,冬天写了心情美、心态美、环境美、风景美、和谐美,冬天写的究竟是什么美呢?孙老师风趣地告诉学生:“孙老师也不知道,孙老师也概括不出来。”读到此处,顿觉意蕴悠长。是呀,“书是永远也教不完的”,如何用好教材教儿童学语文,孙老师的“教学留白”止于当止之时,让学生围绕“冬天最美是”尝试表达冬天的变化之美、动态之美和感受之美——看似“不纠结”的设计背后,该是一种怎样的智慧啊!
孙双金《四季之美》课堂实录篇2
四姐妹一年到头都在一起。它们是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春天是淡淡的,夏天是浪漫的,秋天是崇高的,冬天是凝重的。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公园里各种各样的花竞相开放。有粉色的玫瑰和彩色的菊花……冬天的寒冷停留在结冰的湖面上。当春姑娘来的时候,她又回到了清澈见底的地方,就像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说的那样:“蚕在死之前会死去,每晚蜡烛都会把它们的灯芯抽走。”多么充满活力的季节啊!
夏天来了,蝉在唱歌。这时,池中所有的荷花都竞相开放。白色、粉色和红色的莲花在绿色的荷叶中隐约可见。荷叶衬托出莲花。荷花照看荷叶。多漂亮的《荷花绿叶图》啊!西瓜无疑是夏天最好吃的水果。当太阳在天空燃烧时,去买一个大西瓜回来。冷冻几个小时,然后拿出来放好。一切都会打开,红色的果汁会流下来。一股清新的香味扑鼻而来。我用勺子挖出红色的果肉,放入入口。甜味和冰凉的味道立刻在我的舌头上蔓延开来。味道很好,缓解了夏天的炎热。剩下的果汁可以冷冻,当冰棍吃。
秋姑娘来了,到处似乎都有一股清亮的桂花香味陪在身边。在农田里,即将收割的水稻正低着头在风中微微摇摆。从远处看,一排排整齐的稻子偶尔会被凉爽的秋风卷起,变成金色的稻子浪,美丽而壮观。在玉米田里,玉米被裹在厚厚的棉袄里,就像一个怕冷的孩子早早穿上厚厚的衣服。果园里的水果也喜气洋洋。看看石榴。他们中的一些人笑得合不拢嘴,而另一些人笑得肚子都胀破了。石榴皮上,有宝石石榴籽,有的晶莹剔透,有的红白相间,一口下去充满清凉酸甜的味道。枫叶也从春天的油绿色变成了现在的火红色。漫步在枫林中就像被火焰包围,显示出额外的温暖。树叶不时落下,像黄色的蝴蝶轻盈地飞舞。秋天是一个凉爽的季节,一个收获的季节,一个美丽的季节。
我最喜欢的季节是冬天。天空被雪覆盖着,地上的树被白雪覆盖着。鸟儿也从它们的巢中休息,很少有人出来参加广场上的活动,就像诗中所说的:一百座山没有鸟,一千条路没有脚印。这时,孩子们可以堆雪人,在白雪覆盖的雪地上打雪仗,冷清的玉洁雪球在空中一个接一个地蹿来蹿去。万一他们在“子弹”战场上被击中,他们很幸运地穿上衣服被击中,也很不幸地被击中头部,但对我来说这不算什么。冬天是多雪的,冬天寒风凛冽,冬天依然寒冷,但我喜欢这个有着数千英里冰和数千英里雪的冬天。
我真的很惊讶大自然能把四季装扮得如此美丽迷人.
中小学写作指导、写作材料、优秀作文和获奖活动。
孙双金《四季之美》课堂实录篇3
1.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主要描写天空、云。作者是抓住景物的静态美,描写了景物的色彩,如“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云”。
2.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泛”表示大面积微微出现,“染”增强了颜色的立体感,“飘”体现了天空的动态美。这些词语表现了春天早晨天空的独特景致。
3.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第一句总写夏天最美是夜晚;第二、三句概括介绍了夏天夜晚的美景。
问题归纳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写的。
2.归鸦为什么用点点?大雁为什么用成群结队?虫鸣为什么用听?
乌鸦数量不多,且分布散乱,所以用点点,这是视觉描写。
大雁南飞,成群结队,这样写比较真实可感。这是视觉描写。
夜幕降临后,看不到虫子,但是可以听到叫声,这是听觉描写,这样写符合常理。
3.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对冬天早晨的赞美?
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既写出了冬天早晨的三种情况下的不同美景,又点出了自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容易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写春天最美的时间是黎明,重点写了天空。
第二部分(2):写夏天最美的时间是夜晚,重点写了萤火虫。
第三部分(1):写秋天最美的时间是黄昏,重点写了归鸦和大雁。
第四部分(1):写冬天最美的时间是早晨,重点写了落雪的早晨和无雪时清晨闲逸的心情。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