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体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学生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情感、意志、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或教师自身修养问题,使学生在进行某些具有一定难度或危险性的学习时,经常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克服和消除心理障碍,文章对其形成的原因及调控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降碍 学校体育
1问题的提出
一般而言,体育教育总是和身体发展密切相关。它强调的是对学生健康体魄的塑造,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忽视。同时由于学生在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情感、意志、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使学生在进行某些具有一定难度或危险性的学习时,经常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克服或降低心理障碍是进行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xxx部分高校学生,其中男337人,女113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90年代以来与之相关的论文几十余篇。全面了解了本课题领域的研究现状,确定了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向。
2.2.2问卷调查法
参照心理健康卫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CL-90),引用杨剑博士的健康自评问卷部分内容,设计体育课心理障碍调查表。通过随机抽查方式对xxx部分高校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人数为520人,收回有效问卷450份,有效回收率87%,其中男337人,女113人
2.2.3实验测试法
测试调查对象的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试验、立定跳远和握力等六项数据,并通过对各抽样学生的体质测试与评估指导对测试的原始数据进行评分,得出体质总分、身高标准体重分数、肺活量体重指数分数、握力体重指数分数、台阶试验分数和立定跳远分数等六项反应学生体质状况的等级分数。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及成因
体育课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因其特殊性,学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较多,其外在表现也是比较多。
3.1.1学生生理因素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
3.1.1.1身体机能差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生理因素
从调查表中看出(见表1),不少学生对自己的体质不是很满意,体质需要提高,由于体育课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有健全的肢体来完成,如果身体能力不强,在完成技术动作时,势必在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3.1.1.2运动体能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生理因素
在体育课中,需要通过肢体的相互配合来做出一些动作技术,动作技术的好坏主要通过肢体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来完成,因此对于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来说,在上体育课时,心理压力大,产生心理障碍。从调查表2中可看出,学生在力量、速度、柔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学生需要提高自身身体素质。
3.1.1.3对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内容知道,体质和身体素质越好,心理负担越小,产生心理障碍的程度越小,反之,心理障碍就会越大。依据学生体质测试的等级标准,将身高体重指数分数、肺活量体重指数分数、握力体重指数分数、台阶试验分数和立定跳远成绩、体质总体评价划分为四个等级: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为便于比较,本研究将体重正常者归为优秀组,将较低体重者归为良好组,稍胖体重者归为及格组;将肥胖和营养不良者归为不及格组。将所测得的六项原始成绩经过评分后,得到6项指标的评分和等级,按体质等级统计得到如表3的结果。从体质总体评价等级来看,%%的学生体质等级达到及格及以上水平,说明学生的体质状况整体较好。然而,从另外5项指标的具体分布情况来看,学生的某一指标发展不均衡,有些指标整体偏低,如立定跳远和肺活量体重指数不及格的比例分别高达45%和25%。体质状况的不均衡发展,导致学生在进行某一项动作技术练习时,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增强学生体质,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已势在必行。
3.1.2心理因素造成学生在体育课中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3.1.2.1心理失衡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
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加上社会环境、学校、家庭、就业等各种压力下,造成部分学生心理扭曲,人格结构平衡感失衡,出走、自杀、自惨现象严重。在体育课中表现为上课孤僻不合群,讨厌体育教师,僧恨或嫉妒比他好的同学,不愿与学生一块练习。 3.1.2.2学生情绪障碍也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心理因素
调查显示,认为学习体育动机不明确(消极)中完全符合占22%,较符合占22%,由于学校引导方向以及教师自身素养,使大部分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其在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对前途认识迷茫,无所适从,产生消极的不良心理,更没认识到体育对自己终身的重要性,普遍存在一种轻视心理,上体育课故意请假、无故缺席,即使上课,情绪也不高,不愿主动练习。调查中,认为体育教材应该有所突破中符合占83%,本人认为教材的设置应以省编教材为蓝本,根据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开设对学生有吸引力、有兴趣、有特色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并使其终身受益。
3.1.2.3学生认知障碍也是影响学生在体育课中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
认知障碍是指人们在思维、记忆或注意等心理活动过程中发生困难或异常。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不同的劣性刺激也会引起认知障碍。调查显示,为数不少的学生在学习动作技术时,其记忆、思维、注意等方面存在问题,有些学生能较快的理解某一技术动作要领,却有些学生较慢,因此正确对待学生这些问题,充分利用体育的特殊性,培养学生在记忆、思维、注意等方面的能力。
3.1.3人际关系不强是影响学生心理障碍的另一因素
人际关系是覆盖面很大的一种社会关系,它是指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产生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或团体寻求满足其需要的心理状态。调查中显示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个性心理、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因素,导致学生社会较往能力差,比较闭塞。在体育活动中表现为神情冷淡、练习消极、不合群,集体项目不热心参加,交际范围比较窄,不善于言辞,受到其它同学冷淡,久而久之,更加自闭。
3.2体育教学中克服学生心理障碍的调控对策
3.2.1体育教学应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证。
体育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它是由体育智力、体育知识、体育技术及体育技能构成的一种个性身心品质的综合体。这一综合体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就是能顺利地、成功地完成一系列体育活动。要培养他们的体育能力,首先就要对他们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体育运动能力、自我锻炼身体能力、运动保健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从而真正了解当前大学生的体育能力。然后针对学生的体育能力,学校的体育教学主管部门,应当负起责任,给学生制定运动处方,建立合理的锻炼计划,同时学校应积极配合体育部门提供较好的资源设施。
3.2.2结合体育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活动,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体育教学的安排上,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在课外组织许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如校系及班的球类比赛、拔河比赛,登山和越野跑等身体活动,一方面可以充实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团队精神,让学生充分感受集体的力量,要学会与队员分享快乐、一起承受失败,使学生有良好的心态。
3.2.3建立教师队伍评价体系,抓好体育教师队伍素质的建设
体育教师在课中充分体现主导性,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要强。学校要做好考评、奖惩机制,抓好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学校教师的培养体系,加大培养力度,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使体育教师具备较高的体育素养和心理素养,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3.2.4加大体育投人力度,建立体育俱乐部。
俱乐部是建立在体育课、体育锻炼和比赛的基础上,让学生管理自己的新兴活动团体。它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让他们有计划、有目的、有发展地参加体育锻炼,使其既强健体魄、陶冶情操,同时加强了学生之间的联系,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都相当有利。
4结论及建议
4.1学生躯体机能和运动机能因素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内因之一,同时随着心理障碍程度的加重,学生体质状况呈下降趋势,建议体育教学应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证。
4.2学生心理失衡、认知障碍和人际关系差都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因素。建议体育课中应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活动,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4.3体育教师自身素养差,不能正确引导学生练习,也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之一。建议学校要抓好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