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65年《等待戈多》被翻译成中文以来,它一直被视为一个“故事”西方文学。体验荒诞仍然是一种可以容忍的好奇心,但理解是不可能的。相反,理解本身是一种禁忌。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等待戈多读后感的文章6篇 ,欢迎品鉴!
第1篇: 等待戈多读后感
等待戈多是萨缪尔贝克特的一部戏剧。
萨缪尔贝克特是先用英语后用法语写作的爱尔兰作家,也是法国荒诞派剧作家的主要代表之一。他于1906年4月13日出生在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新教家庭里,1923年进入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学习法文和意大利文,1927年毕业。第二年贝克特被选派到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担任为期两年地英语助教,结识了已经是意识流小说大师的同乡乔伊斯,并且与人合作把他的一些作品译成了法文。
任教期满,贝克特回到三一学院任拉丁语讲师,1932年辞职后专事创作,同时先后在法国、爱尔兰、英国和德国漫游,在1937年看到纳粹主义的威胁后回到巴黎定居。他在二战期间参加了抵抗运动,替一个为英国收集情报的支部翻译资料和打字。结果支部被人出卖,他躲过了盖世太保的追捕,逃到普罗旺斯的一个村庄里当雇工。和平刚刚恢复,他又志愿到诺曼底的一个红十字会医院去当了几个月的翻译。
等待戈多写的是发生在两个黄昏的事情,但没有什么情节可言。主人公是两个流浪汉,背景是一片荒野,路旁仅有一棵枯树,两个流浪汉就在树下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他们一面做着闻臭靴子之类的无聊动作,一面在语无伦次的梦呓。最终有一个男孩来说戈多今晚不来了,第一幕就算结束。第二幕是第一幕的重复,只是当明白戈多又不来的时侯,他们就想上吊,结果裤带一拉就断,于是只能毫无期望的等待下去。
等待戈多显然是一出荒诞剧,这种情景能够发生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因为戈多是谁,谁也不明白,它表现的只是人类等待的期望只能化为泡影的悲惨现实。那里的等待,在法语里是此刻进行时,所以它不是本义上的期待,而是一种生存状态,意味着人类永远再等待,却又不明白到底再等待什么,并且永远不可能等来什么。正因为这个剧本用荒诞的手段极其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荒诞和无意义,它才流传至今吧,并且成为法兰西喜剧院的保留剧目,并且被译成20多种语言。
等待戈多这部剧本反映了时代的杯具,表现了大战在西方人心灵下留下的创伤,以及他们在冷战中对社会现实的绝望。
这种用完全荒诞的手法来表现世界和人生的荒诞,在形式和资料上到达了完美的统一,因而能引起我们内心的震撼,像希腊杯具那样起到了净化心灵的作用。
第2篇: 等待戈多读后感
“期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
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我读完了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这本曾获诺尔文学奖的《等待戈多》。闭上眼,脑中一片混乱。目光茫然,再次翻开这本书,一遍遍读着这句话,直到嘴唇干裂,脚已经站麻了,感到累了。坐在腾椅上,手中传来杯子的余温。午后的阳光懒懒散散,静静地等待着,眯起眼,思绪在不安的空气中越行越远。
黄昏,寂寞的天空有飞鸟掠过,了无痕迹。不知名的大树下,两个老人呆呆的坐着。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就这样望着远方彼此不语。偶尔传来毫无意义的对白,却仍是等待着。没有思绪的等待着,直到天黑离去。口中却还念念不忘,明天,他会来的。
我冷笑了,‘戈多’真的会来么?两个老流浪汉只要一向等就能够了么?真是可笑,真是荒诞的无可救药!现实世界的混乱、丑恶和可怕,使人的期望难以实现。他们的处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一天又一天,在等待中迎来,又在等待中逝去。而我的‘戈多’,他真的存在么?‘戈多’可是是等待对象的一种象征,或许根本就不存在,即使是上帝,那也过于遥远。可为何我们还是等待着,等待被解救,等待着期望。
忽然想去小时候,常常和姐姐跑到郊外的田野等爸爸。也是黄昏,天空的颜色却是异样的完美。那里种着好多好多的向日葵,夕阳下,一片一片明晃晃的,温暖得让人想要落泪。我们一向等一向等。天渐渐黑了,四周安静得可怕。于是,我们就在那一片花海中轻轻歌唱。企图打破这黑夜来临前的恐惧。其实我一向都很怀念那时的我们,两个女孩,在空旷的田野上执著的等待,她们的头顶是金灿灿的葵花。一向到最终,我们也没等到爸爸。我不明白当初自我为何会在等待中唱起歌儿,因为我一向都害怕长时间的等待。只是姐姐说,向日葵总是朝着太阳在转,大概我是在那时鼓起了勇气。于是,习惯了等待。
这真的很像在树下长时间等待着的老人们,他们的脸上是经历时间所留下的沧桑。而我们,只是单纯的等待着,等待着所爱者的归来。
不久以前,我也曾陷入深深的等待。日思夜想,而当自我最终踏上了回家的那辆公车,等待的心顿时安静了下来。车窗外的景色不断更改着,熟悉的画面映入眼帘。刹那的感动,有泪溢出。第一次,在等待中看到了期望。只是,有些时候,有些人在等待的最终只剩下麻木和绝望。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着两个老流浪汉,他们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们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等待‘戈多’。然而,‘戈多’迟迟不来,反倒等来了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莫非现实的世界真的如此残酷,觉得黑夜还不够黑暗,于是又狠狠泼上一桶冰水,浇灭那散发着温暖与光明的火焰。
其实,我是很不了解的。为什么宁愿毫无结果的去等一个毫不知情的人,而不主动去寻找所谓的‘戈多’?有人说,人对自我生存的世界和对自我的命运是不可知的,‘等待’就是人类的生存状态。可是,一味盲目的被动等待,人是否会一向幸福?答案是否定的。至少,我以为命运是掌握在自我手中的,而不是一味的去等呀,等呀,等。虽然,报信的小男孩会给等的人带来幸福,但消极的等待比不上进取的寻找。在寻找中等待,欢乐的等待,等待的过程会变得幸福。
起身,打开窗户,外面的世界鸟语花香。音乐响起的时候,空气竟也变得暖洋洋。只要记得,以往,我们头顶着葵花唱歌。
第3篇: 等待戈多读后感
刚刚学习完《等待戈多》,这个剧幕里没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没有鲜明人物个性,有的只是空旷的舞台和两个满嘴疯言疯语的流浪汉,等待着一个永远也不会到来的戈多,一个虚无飘渺的期望。习惯了传统剧幕的我,《等待戈多》无疑打破了我长期以来对剧本的观念,让我感受了另一种剧幕形式的冲击。
初读《等待戈多》时,我脑袋中一片迷茫,完全不明白剧幕中的两个人到底在干什么,唯一明白的是他们在等一个叫“戈多”的人。他们的对话毫无逻辑,动作无聊,一向在重复着说着什么。偶尔冒出的至理名言,让人感到异常突兀。总之,这的确无法吸引我的阅读兴趣。
然而,当《等待戈多》被解释时,我开始明白它的主题和核心是等待期望,是一出表现人类永恒的在无望中寻找期望的现代杯具。“戈多”作为一个代名词,始终是一个朦胧虚无的幻影一个梦魇中的海市蜃楼。该剧深刻揭示了人类生活在荒诞世界中无所适从的尴尬处境,揭示了西方现代人痛苦、焦虑而又悲观、绝望的畸形心态,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期望是存在的,可是等待期望的实现是不可能的,等待就是意味着幻灭。
社会环境影响着人,人的个性也在必须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背景。人在备受压迫、悲恸和绝望时,总是会幻想一些永远都不能实现的梦想,渐渐的,人便深陷其中,老是在等待,对现实的一切都变得麻木。
以往看过鲁迅的一篇文章,叫《孔乙己》。文中的孔乙己在遭人唾骂、鄙视的时候,尽然全然不在意,甚至在被人打断手脚时,也都是一副不在乎的样貌,可见他早已把人的尊严“置之度外”了。这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封建制度的腐朽,使人们变得愚昧、无知。
是的,当我再次品读《等待戈多》时,我突然了解到了贝克特写着剧幕的理由,当一个社会黑暗压抑,人性的光辉不再显著,精神的状态自然会出现绪乱不稳,贝克特经过两个疯癫的流浪汉写出了那个时代下层人民生活的艰苦与心理的恐慌,难怪这部剧会在那个时代大受欢迎,这因为它表达了当时人民的心理,它才会备受追崇。人们在它的荒诞下,得到了释放。
看着《等待戈多》了解了它的故事背景让我想起了一部震撼了我的心的电影。《潘神的迷宫》一个黑色的童话,一个在二战时,发生在墨西哥的故事,纯真善良的小女孩与恶毒残忍的继父构成鲜明的比较,最终小女孩死在了继父的手上,在她的童话里重生。我永远无法忘记她最终一丝笑容,那时一种解脱,释怀的笑。是怎样的一个社会环境,才会让一个仅有12岁的女孩压抑痛苦,我无法体会,因为我出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
我很庆幸我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也很庆幸我有一个家。然而就算在这样一个社会,人们还是发生了变化。真诚相待换来尔疑我诈,很多人为了物质金钱,不惜出卖亲情,感情,友情,换取短暂的欢乐。多庆幸我没长大,能够与朋友呼吸蓝天下的空气,自由嬉戏,互相学习。此刻的我们是最真的。
同样,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无私地奉献着自我的生命,去帮忙一些他们从来都不认识的人,就像丛飞。他生前无私救助183个贫困儿童,用自我仅有的演出费资助了x、x、x、x、x、x等地140多名家境困难的大中小学生及残疾人。在患病期间仍然不忘公益活动,在生前立下遗嘱捐献出自我的眼角膜,使三位失明人士重见光明。他还答应把自我挚爱的钢琴赠给莲花北村社区康复站的残疾人。这是一位大爱的英雄,他用自我最真诚的心把爱和这个贫乏的世界融在了一齐,把人性的光辉发挥到了最高点。他的精神就像太阳一样照耀着大地,虽然他离开了这个世界可是常青树永远常青,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都不会被忘记,相反的,只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是不可被磨灭的。不知你是否记得初二学的《老王》(详细请见八年级—上册—第九课),里面讲述的是我和老王之间发生的一些令我终生难忘的事情,成为我挥之不去的记忆。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像老王这样生活艰难的人,他们不被人重视,却有着一颗金子的心。老王是个老实人,不仅仅愿意为我们家顺带冰块,还只收一半的车费,他送的冰比前任的都大,但冰价相同。生活很拮据,却从来没在我面前抱怨,以至于之后病了,也没向我借什么,直到死去的前一天还不忘给我送来一大包鸡蛋和香油。而文章中的我,对老王也是无微不至的关怀。街上的人都应为老王一只眼是田螺眼而不愿意做他的三轮车,而心地善良的我则经常光顾老王,老王生病的那段期间不能骑三轮车,我反而还不敢坐三轮车,就得别人骑得不安全。之后老王去世了,因为没能见他一面而为此感到十分懊悔。我与老王并没有什么血缘关系,却为此互相关心,他们的感情就像父女之间那样的真挚,那样的阔达,彼此的对彼此的关爱完全出于对对方的信任。
我们都处在一片蓝天之下,人性是社会的期望,是人与人之间所构筑的桥梁每一个人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的一举一动均体现着社会的发展和提高,一个自由平等和谐的社会里面的人永远都充满着欢乐和爱,相反的,那就是黑暗痛苦的地狱。人性的难得可贵的,每当我们看到丛飞这样伟大博爱崇高的精神时,想到的不只是对他产生敬佩之情,更多的会鼓舞自我去为这个世界服务,为这个世界创造更多的财富,让我们携手,发挥人性的光辉,更好地造福人类,为这个世界奏出一首美妙的乐曲。
第4篇: 等待戈多读后感
没有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
怀着一颗猎奇的心,我读完了这本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这本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等待戈多》,闭上眼,脑中一片混乱。整个剧情用下面那句话来概括再恰当不过,就是这样一部看似反复和无聊之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贝克特经过他的形式向人们呈现人们本人亲自经历着的生活形状自身,只是将它荒诞化了,他将这荒诞的感觉拉长了也延长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复又粘贴起来,让咱们看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冈,在一棵不知名的大树下,两个老人呆呆的坐着,偶尔传来毫有意义的对白,却仍是等待着,没有思路的等待,知道天亮离去,口中还念念不忘,明天,戈多会来的。戈多是谁呢?有人说戈多指的是上帝,有人说戈多代表着宿愿,也有人说戈多是你梦想却得不到的东西。不论戈多是什么,戈多真的会来么?两个老流浪汉只需不断等就可以了么?戏剧结尾的时候
埃斯特拉冈说:“嗯,我们走不走?”弗拉基米尔说:“好,我们走吧。”他们坐着不动。
我清楚的记得,戏剧中,他们有好几次说他们要走了,但他们依然坐着不动。等待戈多,永远只要等待,等来的是一个奴隶主和他的奴隶,等来的是戈多阐明天再来的告诉。其实他们都知道兴许明天戈多也不会来,文秘网,兴许他们根本就不是在等待戈多,而是在等待中消磨他们所剩无多的生命。就如同咱们反复着日复一日的工作,枯燥着日复一日的生活,好像《等待戈多》中的两个流浪汉一样披着等待的外衣逃避着什么。
戈多兴许就是咱们的现实,人们期盼着本人的现实,却在生活中被打磨掉了棱角,只是等待着现实能够来到咱们面前。我想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的生活一定是充满激情,我会付出我的致力和汗水,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中去,去拥抱幸福的明天。与君共勉!
第5篇: 等待戈多读后感
等待着明天,因为明天才有新的希望:等待成长,因为有成长才会懂得更多的人情世故:等待成功,因为有成功才能体会到经历失败后的成功的喜悦。
等待是一种很好的处世态度,等待青春,等待时间,等待机遇,等……无论等待什么,都有一个等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开心,有人悲伤,有人寂寞。
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是寂寞的。寂寞于那个黄昏的大树下,寂寞于那种苦苦的等待,而这种等待的结果却是个未知。所以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应该悲伤。因为戈多的不来而悲伤,因为饥饿而悲伤,以为寂寞而悲伤。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也应该开心的,因为有彼此的陪伴,因为有彼此的相知,因为友谊呵护善良的光辉。
幸运儿是悲伤的。或许它不懂得悲伤,不敢悲伤,更或许它已经没有了悲伤这一情感。但让人悲伤于它的麻木,悲伤于它自己的无奈。它麻木得不知疼痛、不知饥饿、不知自尊,让人觉得可怜中带点悲愤。
波卓,一个伪善者,一个更应该悲伤的人。猪——是他对幸运儿的称呼;鞭打——是他对幸运儿最友好的方式。他双眼失明后,却未把老爷的身份放下,摔倒了,不是自己起来,而是用钱买来一个“扶我起来”!一个资本家势力的丑陋面孔。他是最孤独的。
等待是无言的,把那等待者心跳声无情的放大。
等待是静止,唯独那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流逝。
坚持对于等待,正如轮子对于杠杆,那是支点的更新。夕阳西下,把等待者的人影拉得冗长,延伸到远方,而戈多真沿着影子走来!
第6篇: 等待戈多读后感
读完了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突然觉得人生好像就像一场漫无目的的等待,我们到底在等待着什么?感觉很茫然,剧中的情景在脑海中不断重复,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坐在树下苦苦等待,虽然等待是令人烦躁和苦恼的,但他们依然执着的等待着,守着那份希望,今天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为止。
同时,小男孩带来的消息,也坚定了他们等待的信心,因为他们坚信明天还有希望会等来戈多。我不明白两个流浪汉为什么要一直等待戈多,而且只要一直等待就真的会等到吗?我有很多的不解和疑问,觉得那只不过是他们自我安慰的方式,现实往往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戈多只不过是一个象征,也许根本就不存在,然而他们还是在等待着,等待着那若有若无、似曾相识而又不见其面的希望。
有人说,等待也是一种幸福,我认为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能去等待,至少说明还存在着希望,如果连等待的机会都没有了,那是连仅仅一点点的希望都没有了。所以,等待也会给我们带来美好的希望,无论结果怎样,至少我们曾经幸福过,幸福真的很美好。
还记得小时候,我在学校等待父母来接我的情景,看着同学们一张张天真的脸庞,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也许那时的我不懂得这就是等待,只是在见到他们的那一刻,幸福的奔跑到他们的怀抱,这就是等待的甜蜜。渐渐的我长大了,明白了原来父母也一样是在等待,他们等待我回家的心情也是幸福的,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生活现象,自然中渗透着等待的幸福。这不禁让我想到两个流浪汉等待戈多的情景,虽然他们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但是他们依然坚定的去等待着不愿放弃。我不知道他们等待的意义是什么,也许他们也不明白自己等待的意义,他们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们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等待戈多,也许只有等待才是他们的希望所在吧!
人生也如同一场等待,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预见明天会怎样,但我们依然都抱有幸福的希望。等待就像幸福的花开,我们一天天期盼它成长,等到花开烂漫时,那一定是最美丽缤纷的时刻。我们每个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汉等待戈多一样没有答案。也许每个人都经历过等待,有的等待是甜蜜的;有的等待是痛苦的;有的等待是漫长的;有的等待是短暂的;有的等待是幸福的,而有的等待只是一种等待。
《等待戈多》读完了,然而我还是没有弄清楚戈多到底时谁,这个人真的存在吗?虽然他没有出现,但他却像一根线一样牵引着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许这就是荒诞意义的所在吧!而流浪汉的苦苦等待,只是更加升华了文章的悲剧意义,现实世界的丑恶、混乱和可怕,使他们的希望难以实现,他们的处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因为生活本身就是荒诞的。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我觉得他们与其这样毫无结果的去等待戈多,为什么不去主动寻找"戈多"呢?也许人们对自己的命运和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认为只有选择等待才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一直这样盲目的被动等待下去,真的可以等到幸福或者一直幸福下去吗?至少我觉得不会,我认为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不是去等待命运的宣判,或许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幸福,但至少我们是快乐的,在快乐中去等待,无论结果怎样,但至少过程是值得让人回味的。
"等待戈多"是幸福的,同时又是荒诞的,两个流浪汉的坚持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他们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是不可行的。生活虽比较喜欢捉弄人,但你不被它的磕碰打击,又如何增强生命的坚韧和生活的意义呢?所以,我们要勇往直前的向目标奋斗,不能坐以待毙,麻木不仁。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