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考满分作文1
花一生,追求值得追求的。
现代主义画派大师毕加索,儿时的画作便可和大家拉斐尔相较,但他却花一生追求儿童个性画法;
杰出的考古学家,用尽一生去解释孙子轻易辨别的希腊文字。
这些别人看来头脑发热的傻瓜行为,他们做,因为他们热爱。
毕加索热爱绘画,如果他像拉斐尔一般画圣像,惊世之作《格尔尼卡》又怎么诞生?朗朗热爱钢琴,如果他与很多小孩一般考个十级就结束,世界琴坛又怎会有位中国大师?姚贝娜热爱音乐,如果她仅局限于唱军旅歌曲,又怎会有春晚上一首《天耀中华》的惊艳?
因为热爱,所以追求。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追求。
毕加索渴望像孩子那般自由作画,考古学家辨别铜镜文字。穷尽他们的一生,那是因为,追求就要执着。
水滴石穿,可镂金石向来是执着者的目标。
以《如给我三天光明》而闻名的海伦凯勒,她抚摸盲文而长满茧子的双手,是她对爱的执着追求。
历史大作《史记》的作者司马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年代,忍受宫刑还依旧苟活写书,那身体的破缺,意志的坚定,是他对爱的追求。
国际性文学奖“节杖奖”的得主牛汉,在遭受无数苦难之后,依旧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事,那些诗歌和散文,是他对爱的追求。
看看如今这社会吧,喧嚣繁杂,人们在追赶快节奏生活的同时,忘记了去锲而不舍地做一件事,想找到穷尽一生追求某物的人,太难太难。
甚至连青少年的追星也变换多端。前一秒爱他爱的死去活来,下一秒又被另一个他吸引眼球。
写到这里,环顾四周,多少奋笔疾书的学子,也许最终的功成名就不是所有人一生的目标,但我们不愿或甘心用了十几年去追求它。
你不用为毕加索感叹,为老考古学家担心,我相信,哪怕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秒,心中所有的不是恐惧而是满意。
我也一样,一直喜欢和执著着自己认为的对的人和事。
迷惘的孩子,抬头看看天吧,细细冥想:什么是你向往的,什么是你愿意穷己一生追求的。
湖南高考满分作文2
我的高考,似乎并没有那么壮烈,并没有无数个熬不完的夜,没有考完后的大喜大悲,只有日复一日重复着的生活。这种生活交杂着灰暗和明亮,是一首平淡的乐曲,却可以听出鲜活的浪漫,在每一个不变的地点恣意生长,随时准备在我的心里奏响。
宿舍,早晨,在太阳直射南半球的冬半年里,天依旧是黑蒙蒙的,我会非常享受地这种安静,好像时间和我在一起。开灯,慢吞吞地穿衣起床,一定要慢,让自己慢慢地苏醒,毕竟等待自己的是一天的苦战。去门外接水,宿舍里没装修好的门总是要很使劲才能将它拉开,然后要重重的关,直到窗户都振动了才关得上。这时天渐渐亮了,在这声震动中一切似乎都醒过来了。先是对面楼里的灯,再是宿舍阿姨剁菜声,然后是同学的交谈声……一切都不费劲地按部就班地展开了。这时太阳在浓雾中就像一个小蛋黄,而走出宿舍楼的同学也模模糊糊,奔向模糊的但是广大的学校的另一端,就像每天的学习一样。
食堂,永远都是拥挤的人群和较难吃的饭菜,真让人享受不了粮食的美味。不过打饭阿姨看见饭量大的学生总是会多盛一点,到考试关键时也总会有久违的鸡腿,我们戏称这是“一中的盛餐”,关于“鸡腿”传说也有好几个。在靠近小商店的那一端,一桶桶的方便面排成列摆着,它们畅销不绝,因为总有老师会拖课,也总有熬夜的学生需要加餐。面对面坐着的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天。每天会看到一群男孩子,吃完饭后猜拳决定谁去收餐盘,似乎成为他们生活中长久的乐趣。而这乐趣,是高中纯粹友谊的最佳脚注。
楼梯,总是匆匆忙忙的人群,所有人都要抓着最后几分钟上去,“如何准确踩点”成为我们频繁交流的技术性问题。在三年中,我渐渐成为“踩点高手”。学生们手里早上提着早餐,中午提着晚餐,在浩浩荡荡的队伍里,在最后的几分钟里,将教室里大多数的空位子填满。然后,楼梯空无一人,只有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脚步声了,其实有时他们也没有睡醒。脚步声里有疲惫,当然也有责任。
天台,总有一些人拿着书在背,那是同学最喜爱的地方。背着书,看着偌大的城市,以及遥远的远方,可以踏踏实实地做很美很美的白日梦。在冬季的夜里,昼短夜长,打着台灯,迎着冷风,在背书,似乎一个个都是不怕冷的“战士”。在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倒有战士的情谊,大家讨论、提问,或者说着有的没的,那是天台很美的样子。
操场,总是有人在跑步,打球,黑夜的影子下,可视范围缩小,永远无法看清前面那个人的样子,但总又确信我和他或她之间有某种不可更改的联系。此时此起彼伏的是球在地上拍出的声音,好像一切都是恒久和响亮。但不一会,灯熄了,一切又复归宁静,每位同学回到宿舍,好像一天也就这样了。有一次一个女孩在操场上大喊,“高考加油”,又马上跑掉了。但不知怎么的,这个声音一直在操场上盘旋。不过我有时也会感叹,“怎么就跑掉了呢!”
重复的空间,就这样创作一首首曲子,那是时时在我心里想起的,我将其称为“青春的”“隐秘的”浪漫。
湖南高考满分作文3
从记事起,家中书房挂满了竹子图,水墨的质感清晰而饱含韵味,节节的竹竿象征着蒸蒸日上,大有不与世间污秽同流之意。小时候虽惊叹于画上竹子的惟妙惟肖,却对边上那几行小字频频皱眉。
小时队书法不甚了解,长大了才慢慢有所知晓,那字非隶非楷,并不如平日所见那些大家之字整齐美丽。
年级再长些,我了解到那是明清时期板桥的字画,此时又方知郑燮的字长久以来一直备受世人议论,有说他的字歪歪斜斜,似连小学生都不如;却也有人以为它错落有致、别有韵味的,他们说隶书、楷书皆传承于千百年的书法文化,而郑板桥又将其进行了创新。
板桥体诞生于满清较胜时期,那时的清王朝对文字的约束更是严格,无论是八股文的盛行抑或文字狱的猖獗,都使那个时代的文章死气沉沉,而郑板桥却在如此重压之下形成独一无二的文体,是他对当朝封建的不腐还是对自由与创新的向往。
正是这种传承与创新,不仅仅出现板桥体这样绝世佳作,更是形成了五千年独一无二而又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
上溯至春秋时期,孔子对于炎黄帝思想的传承与对治国修身创新性的独特融合,形成了对后世影响颇深的儒家思想;而战国的孟子,他又传承了孔子的“仁”的理念,对执政也进行创新,融入“仁政”的概念;诸子百家的文化成为后世文人诸如苏东坡、李清照、辛弃疾、杜甫等文人墨客传承的对象,而那些垂名青史的大师们无一不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同的经历与情感酿出文化与文学无与伦比的美丽。
传承与创新对现世也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作家韩寒对于古典文学的继承与现今社会挫败的创新,还是现代舞对古典芭蕾的传承与对近代自由的新鲜无独的创新,甚至是高科技产品的出现都以身证明创新与传承的重要性。
传承是对于古旧文化的肯定与对精华的保留,而创新是结合不同的时局、不同的社会状况而产生的独一无二的内容。唯有两者共同结合,才能达到“和”的境界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