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文化底线,保护建水朱家花园
【摘 要】本文以建水朱家花园为例,分析了以古迹文化传承为主的景区景点建设从传统经营模式向现代经营模式转变的过程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守住最为关键和根本的文化底线才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 古迹保护;非遗;文化创意产业
一、古迹保护的文化底线
纵观国内以古迹文化传承为主的景区景点建设,起初的愿景大都以弘扬文化为旗号,开创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为己任,这类景区景点数量很多,不免有成功且值得效仿的案例存在,也有着运用并不完善和成熟的运作模式导致失败的案例。其中,苏州古镇、平遥古镇等,这些耳熟能详并使人津津乐道的文化古迹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独具当地特色的文化自豪感以及相关人员的责任感以外,还将当地特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视为一种“文化底线”加以保护开发。
所谓文化底线的内在涵义,不仅仅只局限于文化古迹的保护,但是以建水朱家花园为案例的文化古迹保护,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倘若一个优秀的文化案例的存在不能守住“文化底线”,那么文化的传承将不能够持久。
二、建水朱家花园传统经营模式转变的比较与思索
文化创意产业毫无疑问地具有当下性和消费性两个显著特征。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意产业以时代背景作为依托,整合当地优势资源形成由传统单一的营收模式转变成为现代灵动的创收模式已成为大势所趋。以朱家花园为例,模式的转变使其不论从名誉还是利益各方面都收获了丰厚成就。
传统经营模式的出现和应用可窥见于改革开放以前以及初期阶段,此时的经营模式采取“一人一票无周边”的单一渠道。秉承旅游模式的程式固定、周边设施不完整、不完善等特点,诠释了传统模式的各个方面。由于传统固定模式限制,束缚着景区资源利用、来访者的直观感受和文化体验,直到强调市场化运作后,这种模式仍在一些三四线小城市的周边景点运行。
朱家花园,地处云南建水古城的建新街中段,是清末乡绅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宗祠与家宅。被称为“西南大观园”。以朱家花园运用现代经营模式的大量典型案例出现在改革开放后,由于西方先进思想的大量进入、借鉴外来商业化运作模式的成功案例,照本宣科式的模仿与搬用成为浪潮。以此为基础和契机,在中国这片试验田上出现了大量现代经营模式的雏形,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利润优先的商业化运营模式。利益为先丰富了国民生活方式的样本,急功近利却带来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百花齐放的样式。与此同时,满足了当下性和消费性两个特征以后,经过不断实践摸索,此刻我们所经历着的景区创收模式毋庸置疑的具备当下性。结合当地优势资源,以点带面由景点变为景区,不单单是体现在就业岗位的增多,衍生产品的出现以及品牌的推广也为当地特色的产品产业打开了相应的市场。这种由资源的优势整合所带来的成果变成了国内景区争相效仿的模式,传统单一的景点营收模式已基本不复存在的今天,向多维灵动的景区创收模式转变的同时,不免有粗制滥造、不遵照史实的案例。这也就引发了我们对文化创意产业更深层次的思索,即文化产业“创利”还是“创意”的思辨。
三、源头活水:“创利”或“创意”的案例论证
提及“创利”一词,不免想起商业化和市场化的进程。顾名思义,创利指创造利益或者更直观的表示创造利润,商人们希望通过一笔生意获得高额的利润、勤劳务实的工人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应有的报酬,这些毋庸置疑与创利有关系。在文化创意产业息息相关的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利润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即景区客栈的入住率、衍生产品的购买率、景区游客的人流量等。本文以朱家花园人流量的实例,作为推论过程中有效的分析数据,论证朱家花园营收模式的市场展现。
通过网上资料显示以及实地考察,我们能够很容易知晓朱家花园景区门票是五十元一张,学生票是二十五元一张,景区团购门票是三十元一张,由此平均下来一张门票的价格为三十五元。实地考察发现周日(非节假日)时段下午一点的当日人流量为三百人,由此推断在非节假日期间的周末一天大概的人流量约为五百人左右;在非节假日的周内,一天的人流量姑且算为三百人左右;在节假日时段,按照日常人流量的三倍计算,节假日的日均人流约为一千人次。按照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计算,其中有一百零四天的周末,八十天的节假日,朱家花园景区单凭门票收入一年就能达到近七百万元。而这仅仅是作为净利润收纳其中,加之高人流量背后所衍生的景区住宿消费、饮食消费、配套景区衍生消费以及景区纪念品购物等多种多样的“创利”呈现形式,由此推算,朱家花园景区一年内所带来的创收能够达到一亿元左右。虽然有了极为丰厚的利润作为基础,朱家花园作为成功的现代景区创收模式的案例,却在“创意”和“创文”方面并不尽如人意。
由以上分析可知,一个优秀而成功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案例,以“创利”为基础,当所获利润足以支撑景区运作还有不少的盈余时,考虑到“创意”方面反而会起到更为高效的帮助。在这里所以提到的“创利”和“创意”并非对立词汇,既考虑“创利”的案例与只关注“创意”的案例都不能更好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二者结合才是着眼时下文创产业运作的关键所在。
四、面临文化传承与保护难题的建水朱家花园
景区适时的认识到所面临的问题是非常关键的,将当下的改进重心放在“创利”一端还是“创意”一端,正是我们要思考的。笔者认为应将更多地关注放在“创意”一面,即以提升本身文化底蘊为基础,更多地宣传景区背后的文化内涵,继而有效呼应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方针。
窥一斑而知全豹,由“朱家花园”模式的集中体现,对比腾冲滇缅抗战博物馆以及江南地区的园林、华北地区的大院,除在规模和建筑风格上有稍许差异之外,其背后所采取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已经形成了同质化的趋势。大多数景区以弘扬传统文化内涵为使命,却着力推崇与之无关的衍生产品以获取更高额的利润。因此,加大景区优势传统文化的宣传,回归源头和初衷是当务之急。
所谓着眼本体的优势发展,应用在类似建水朱家花园的案例之上,应抓住一条主线,即以展现传统文化内涵、着力回归真实的历史史实。“寄至味于淡泊”,当经历百年兴衰的历史古宅以商业化的需求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应进一步增强景区工作人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影像资料与图文讲述结合的多样式文化呈现以及周边衍生产品的有效把控等,将朱家花园的内需得以体现,尽快回归传统文化的优势发展。
五、恰逢其时:守住文化底线是大势所趋
“软实力”是硬指标,“传统”和“创意”是成功的秘诀。谈及“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同时,强硬的军事、科技力量的展现无疑是“硬实力”标志的关键词汇,而偏重政治、文化以及意识形态上起引导作用的“软实力”,在建水朱家花园发展与保护的标签之下,守住最根本的传统文化底线是应有题中之义。与此同时,建水朱家花园的保护和传承,守住最为关键和根本的文化底线才是大势所趋,也是提升所谓文化“软实力”的命脉。
在注重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当下,人们谈及古镇或是古宅的同时,更多的是着眼于关注和了解其背后传统历史背景下的文化展示。而当科技水平与物质水准日趋丰富完善的同时,旅游景区模式的转变成为定式,从而引发景区“创利”还是“创意”的思考,恰好二者并不矛盾的存在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之中。朱家花园的考察和研究在此过程中有着独一无二的特征表现,当利润的获取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这种模式的传统文化展现就应侧重表达,削弱对“创利”的追求,更多地关注对“创意”本身的愿景。倘若将文化创意产业的“创利”与“创意”更好的区别以及更为恰当的认知,无论是“朱家花园”模式也好,腾冲滇缅抗战博物馆也罢,文化产业的内核也会呈现更为绚丽多彩的形式,与此同时起到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金光.《艺术与管理》——文化创意产业的思索[C].云南出版集团、云南美术出版社.2015.4.
[2] 大卫·赫斯蒙德夫 文化产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
【作者简介】
吴志昊(1995.07—)男,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姜 衡(1993.03—)男,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