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医保财务管理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都在强调,提倡高科技和先进管理方法,其实所谓的高科技和所谓的先进管理方法,概括起来就是把工作做精、做细,社会分工越细,专业性越好,当然技术就越先进。财务管理也是同样道路,把财务工作做精做细,相信对提高医院经营绩效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医院要成本核算
医院开展成本核算是为了进行成本控制,其最终目的是要控制成本,节约开支、减少浪费、降低费用,从而增加结余提高医院的经营绩效。开展成本核算最关键的、最大的难点就是要树立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和成本观念。成本核算的方法有制定定额成本、实行成本费用包干制,对节约有奖超支罚款等措施,最终使医院整体增收节支,提高经营绩效。成本核算的另一种形式是制定项目成本。
二、医院要集团化经营
医院集团化经营能使医院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上处于优势,因为集团化经营使医院最大范围、最大限度地占领医疗市场,规模经营、规模效应能够使医疗经营成本降到最低、效益最大。医院并构或重组势必形成医院集团,医院集团化经营有两层含义:首先是仅指医院的集团化经营,形成集团的各医院按专科优势分类,这样可以使医院更加专业化,使医术更加先进,这样将吸引更多病人前来就医,医院整体效益将大大提高。
三、医院项目投资财务可行性分析
医院项目投资大小不等,但无论大小都要进行财务可行性分析,这样可以避免投资的盲目性,降低投资风险,防止投资失败,减少投资损失。要保证分析评价的数据信息来源可靠、真实准确,这样才能保证分析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最后把分析评价的结果提交给医院有权决策者作为最后决策的依据,当然医院最后是否决定投资还要从医院的整体来考虑,如果该投资方案本身财务可行性分析不可行,但该投资方案的实施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业务的增长,并使医院整体受益,这样一来,即使投资方案本身是亏损的,还是应该实施该投资方案,这样可以提高整个医院的经营绩效。
四、医院财务预测与计划
财务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根据有关数据资料和最新信息对收支情况进行预测,以便计划下一阶段的收支安排,尤其是弹性较大的开支,医院虽然有完整的预算计划,但医院预算通常是以年度为基础编制的,并且是在预算年度开始之前进行编制,离预算年度时间长、主观性较强,有一定的缺点。如果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和财务预测与计划相结合,并且根据最新数据资料与信息,估计可能的业务收支结余情况及重大资产构建业务,对原先制定的预算计划进行修改、修订,以便合理计划下一阶段将要发生的费用支出,控制不合理的开支范围,这样就可以预防收支严重不平衡,防止出现巨额亏损,从而提高医院的经营绩效。
医院医保财务管理内容
医疗保险机构主要根据支付方式的不同来实施费用监控,任何一种支付方式均有正负两方面的作用,单一支付方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建立混合支付体系可消除单一支付体系的负面效应而保留综合优势。新医改方案强调,政府要增加对卫生的投入,兼顾供方和需方,强化医保对医疗服务的监控作用,完善支付制度,积极探索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方式。随着财政补需方政策的逐步落实,全球最大的一张基本医疗保障网初步织起,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4亿人,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我国将继续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使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从2010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15年每人每年360元以上,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75%左右。大部分的县(市、区)实现新农合经办机构与省内异地医疗机构即时结报,部分县(市、区)实现新农合省内异地就医“一卡通”。在全民医保的制度框架下,医保开始由按服务项目付费向总额预付、按疾病诊断相关组(DRGs)付费等支付方式转变,医保支付形成了政府对公立医院的间接投入。2014年10月,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表示,医改要和医保衔接,通过支付制度改革,总体上不增加百姓负担,34个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应当积极推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改革,将单纯按项目付费向混合支付方式转变,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及药品供应商的谈判付费机制,提高经办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医保对医疗行为的激励约束机制,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过快增长[1]。公立医院只有通过提供适宜医疗服务,才能获得医保经费对其运营的适当补偿。本文拟探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其对策。
1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趋势
世界各国常用的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主要有预付制和后付制两类。后付制,即根据实际发生的费用支付,包括按服务项目付费和按服务单元付费。按服务项目付费的优点是测算直观、易于操作、管理成本较低,利于医学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服务项目的更新;缺点是医疗收入与服务费用直接挂钩,易诱导需求,导致重复检查、大处方以及高精尖医疗技术和仪器设备的过度使用,难以控制费用。预付制,即按事先核定的每项服务或每个人头的医疗费用总额向医院或医生进行支付,包括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预付费制(DRGs-PPS)。其优点是能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缺点是缺乏必要的过程控制措施,导致服务质量低下以及高就诊率、住院率。美国于1983年10月将医疗费用支付制度由按服务项目支付改为预付制,即按特定病例组(DRGs)以固定金额支付医疗费用,将费用控制责任由保险人转移到提供者身上。DRGs将具有某一方面相同特征的病例归为一组,综合反映病种严重程度、预后、治疗难度、医疗服务强度和资源消耗程度,使复杂与随机的医疗支付标准化,医院收入和每个患者实际费用无关,而与每个病例及其诊断有关[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德国、英国、法国、挪威、加拿大、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参照美国模式,建立了各自的病例组合系统,完善了病种分组、成本和价格方案。此外,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新加坡等国的保健系统不同程度地实行总额预付。
我国主要采用按服务项目付费方式,也即按医生所提供的服务项目来付费,导致一些医院和医生倾向于多做检查、多开药,以获得更多的成本偿付,同时按项目付费与药品加成制度为“大处方、滥检查”现象提供了条件[3]。在按项目后付制医保结算方式下,医院在接诊医保病人时需要预先垫付部分就诊费用,再按月向医保经办机构结算,使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也承担着经济风险。
①医保结算款到账滞后,影响医院资金的回流和周转。
②医保结算款不能全额支付,造成了医院资金运转的压力。
③医保结算方式繁琐,增加医院结算难度。
卫生部2004年下发《关于开展按病种收费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在天津、辽宁等省市开展按病种收费管理试点。国家发改委、卫生部2011年4月下发《关于开展按病种收费方式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地现阶段在临床路径规范、治疗效果明确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领域推进按病种收费方式改革试点。人社部2011年5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的意见》提出,探索总额预付,在此基础上结合门诊统筹,探索按人头付费,结合住院门诊大病的保障,探索按病种付费。我国医保支付方式正从单一按项目付费模式向多层次混合支付模式转变:即临床路径明确、并发症与合并症少、诊疗技术成熟、质量可控且费用稳定的常见病、多发病可按病种付费,门诊患者可以按总额预付或人头付费。
2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
实践表明:我国医保覆盖面越广,第三方付费占医院收入比重越大,保险机构对医院的控制力度越强,并对费用控制、资源配置、医疗质量以及医疗服务过程中的效率、公平产生明显的导向或制约作用。医保结算中心作为第三方代表医患付费,通过与定点医院协商,可规范医院收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会对医院收支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医院要为适应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等支付方式做好准备。医保付费方式改革不仅是为了控制费用,而且是促使医院改变经营管理模式,让医院从关注创收转变为关注有效控制成本,从多开药转变为控制不合理用药。
2.1促使医院在预算约束下拓展收入增长内涵
国际上呈主流的卫生筹资模式是政府财政,或政府通过立法组织社会资源投向需方,建立医疗保险制度,医院则通过提供医疗服务的质与量,从医保方面获得间接补偿;卫生行政部门则通过管理医保而有效管控医院行为,控制医药费用。医院运行的基本规律是:政府补助+市场收入=医疗服务的必要成本,包括医务人员薪酬在内的医疗服务成本必须标准化;政府投入和市场收入合在一起,能够保障医疗服务的必要成本。随着新医改方案的推进,政府投入力度随之加大,政府将保障医院资本性支出需求,而非全额拨款保障人员经费等经常性支出需求,建立医院发展靠政府、运行靠医保的投入模式,医院获得的专项补助将增多,医院日常运营的大部分成本将从医保获得补偿。来自医保患者的收入在医院总收入中所占份额将越来越大,医保支付方式、补偿水平均将作相应调整,对医院经营行为对业务收入的影响越来越明显[4]。2013年,城市医院、县医院医保结算资金占医疗收入比重分别为39.4%、50%。随着医保基金支付资金占医疗机构总收入比重的逐年增加,医院保证供给与控制费用的双重责任加重。医疗保险制度以收定支的硬性预算约束给医院带来了巨大压力,医院只有主动与医保经办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良性互动关系的建立,促使医院接受医保经办机构的费用控制,从自身潜在的巨大成本入手,努力降低成本,减少浪费,获得在既定预算约束下的合理收益[5]。
随着医保支付方式的转变和“以药补医”机制的革除,药品和检查收入将变为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的成本,从而直接切入医院和医生自觉调整医药结构,医院将面临减少药品费用,控制药品成本,合理诊疗,在切断诱导医疗需求和控制药品收入之间取得平衡的重任。此外,启动医保费用支付方式改革,将带动医院发展模式的变化,促使医院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控制药品盈利、卫生材料盈利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从片面追求单体规模扩张型向医疗服务质量效益型转变,从规模扩张型投入向提高学科建设投入转变。
2.2倒逼医院从内部控制成本
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的目的在于利用支付方式的经济杠杆作用,调动医院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将对医疗服务的管理重心放在医疗安全、医疗质量、内部控制成本和减少浪费等方面。在医保偿付方式中,总额预付是控制费用效果较好的一种支付方式。总额预付制是医疗保险管理方对供方预付一定时期的医保费用总额,供方在预算额度内提供相应医疗服务的一种费用支付方式。总额预付以其控制费用效果好、管理效率高、促使医院主动降低成本等优点,成为医保费用控制方案的首选[6]。
国外总额测算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基于往年实际费用,并结合其影响因素确定当年的预付总额;二是基于成本的总额测算。在总额预付制下,当医院全年实际发生费用小于预定总额时,医保经办机构会按实际拨付;当实际费用超过预定总量,费用则由医院自己承担。总额预付制促使医院与医务人员在预算额度内精打细算,积极采取措施严控药占比、耗材比,提高资源利用率,其费用控制效果好,管理成本低,可预测支出,保证保险费收支的平衡。在按单病种、按床日等付费方式下,制度设计时确定了打包付费的付费标准,监管重心后移,重点监控医疗安全和质量,并对达不到要求的医院在经济上给予制裁,从而形成了一种倒控机制,促使医生改变暗箱操作行为,将医疗服务目标放在确保医疗安全与质量上来,最终使支付制度走上正轨[7]。
目前,上海、山东、宁夏、河南等地的医院已试行医保总额预付制,采用医院风险分担机制,对抑制供方诱导需求、提高服务效率和控制医疗成本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各地正积极开展按病种收费试点,对常见病、多发病明码标价,限定最高价格,公开医疗服务、常用药品和主要耗材价格及其医保险报销比例信息,使收费达到公开透明。强制性病种费用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可以减少服务供方信息垄断,降低患者择医的边际成本。
3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的对策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患者自付费用负担不能增加,医院的纯收入不能减少;既要有效控制医药费用,又要确保医疗服务质量;既要维护群众应有的健康利益,又要保护好医务人员的合理利益。医保扩面提标、支付方式和报销比例改革,将对医院财务管理带来重大影响。医院必须大力推进临床路径和单病种收费制度改革,规范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控制医疗费用;落实费用清单和费用查询制,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和物价收费制度,增强医疗收费透明度。
3.1积极开展病种成本核算,参与医疗保险定价和谈判
实行病种费用管理是医院在保证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的基础上,为缩短平均住院日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8]。医院必须积极应对医保病种付费方式改革,坚持成本定价法,以成本核算体系和数据作为支撑,参与定价和谈判,让价格和价值得到真正统一。
在按病种付费试点中,坚持多个部门、多学科参与原则,制订病种临床路径,使医疗行为变得相对确定。临床路径制定了规范化、标准化的住院天数、诊疗用药、检查项目,规范了医生行为,避免了诱导需求行为的发生,减少了浪费,降低了医疗成本和病人医疗费用。以临床路径为基础的病种成本核算考虑了各类型病人入院后可能接受的治疗流程,一旦确定病种临床路径,就可简洁、合理计算病种标准成本。
临床路径的病种成本核算的主要步骤包括几方面:①在项目成本核算基础上,对每一病种成本项目进行加权平均,得出病种成本核算基数;②结合临床路径,对病种成本核算的基数进行修正;③参照DRGs分组标准,对成本核算数据进行再次修正,得出病种成本核算的最终数据。病种成本核算是对出院病人在院期间为治疗某单病种耗费的医疗项目成本、药品成本及单独收费材料成本进行叠加。以社会平均医疗项目成本为基础计算的临床路径下的病种成本降低了部分医院成本管理水平的影响,病种付费标准的制定应以临床路径为基础、以社会平均医疗项目成本为依据,核算病种付费标准。大型医院应以单病种标准成本法对每个病种按病例分型制定规范化诊疗方案,研究单病种成本控制策略,以准确衡量病种实际成本和医保付费标准之间的差异[9]。财政补偿标准应按不同类型医院收入水平与单位工作量平均社会成本的差额,计算财政补助数额;在条件成熟后,按收费与单病种标准成本的差额,计算财政补助额度。
3.2防范财务风险,减少拒付和坏账损失
新《医院会计制度》(财会[2010]27号)在“医疗收入”的“门诊收入”和“住院收入”两个一级明细科目下均设置了“结算差额”二级明细科目。医保“结算差额”主要核算医院在同医疗保险机构结算时,由于医院是按照国家规定的医疗服务项目及所属物价部门制定的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计算确认应收医疗款,而医疗保险机构则依据每出院人次次均费用或单病种定额费用等方式与医院进行实际结算偿付,由此产生的需要调整医院医疗收入的差额。医院因违规治疗等管理不善原因被医疗保险机构拒付而不能收回的应收医疗款,应确认为坏账损失。
随着预付费制度的实施,整体医疗费用增长率将下降,增大了医院财务压力。医院要想扩大收入与成本的差额,只能控制医疗成本,选择更有效、更可靠、更经济的检查、治疗方案;对不同渠道的医保资金,按资金渠道设置明细科目,建立医保资金辅助账,指定专人登记。财务人员应及时掌握住院医保病人的费用情况,在保证医保病人有效治疗的前提下,尽可能避免医保结算费用超支给医院带来的损失,并配合医务、医保和药剂等职能部门,按列入医保收费价格目录的耗材、设备进行收费,减少拒付风险[10]。定期整理医保回款情况,对回款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和医疗保险机构进行沟通,对长期未回款项要和医保办公室一起催收,使沉淀在医保机构的资金及时回笼,减轻医院资金周转压力。开发“医保信息查询和分析系统”软件,向各科室主任发送医保月报表,对常用检验项目、大型影像学检查项目和抗生素等药物的近期使用情况跟踪提醒,使科室准确掌握住院人次、次均费用、自费比例、药占比、平均住院日等指标,将医保费用控制与科室奖惩挂钩,敦促科室降低高价药品、高值耗材在医保总费用中所占比重。
结语
总之,我国医保有了庞大的筹资体系,传统医院收费逐渐转变为医保付费。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将医保支付作为政府对公立医院补偿主渠道,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补偿机制,拓展收入增长内涵,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医院管理者必须深入研究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医院经济运行的影响,大力开展医保结付管理,跟踪分析结付情况,掌握医院医保资金结付,分析拒付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总额预付、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等支付方式将药品、耗材、检查等作为医疗成本,医院会自觉控制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在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购买服务基本格局逐步确立的背景下,转换“以药补医”机制,必须充分发挥医保的补偿、引导和监控作用,促进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的协同发展,以此两大体系为支柱构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主体框架,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通过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促进医院在发展方式上,由规模扩张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在财务管理模式上,从粗放的经验式管理转向精细的信息化管理。医院应当根据医保确定的付费方式,尽量规避财务风险,提高费用偿付率,弥补医疗成本;建立有效的内部监控和激励机制,改进管理流程,动态监测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李斌.全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N].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3日06版
[2]朱士俊,鲍玉荣.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改革———DRGs简介[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10):664-665
[3]鲁盛康,朱士俊.按医疗服务项目付费制与诊断相关分组预付制的利弊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l0):661-663
[4]方鹏骞,张佳慧.新医改方案对非营利性医院融资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2009,22(6):1-3
[5]刘石柱,詹长春,周绿林.医疗保险费用影响因素及控制对策[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8):33-35
[6]杜丽侠,程晓明,张璐莹.总额预付制测算方法比较与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1,24(2):10-12
[7]张振忠.我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支付制度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10):725-728
[8]杨炯,徐卫国,李劲松.浅论医疗保险费用结算方式对平均住院日的影响[J].中国医院,2009,13(12):45-46
[9]杨军.应用临床路径测算单病种成本的探索[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5):87-88
[10]邵菲,邓涛.医院潜在财务风险的分析和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9):83-84
医院医保财务管理内容
研修班举办正值特殊时期,作为举办主体,仁济医院财务处严格遵照疫情防控要求,充分配备防疫物资,严格执行防疫措施,并要求入场学员及授课专家全部填写《安全培训承诺书》,为本次研修班顺利举行提供基础保障。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DRG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试点遍地开花、新冠疫情逆势对医院经济运行带来冲击、互联网医疗带来患者就医模式改变等等,这些内外部环境变化对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次研修班旨在梳理现阶段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管理面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明确医院财务管理人员在新形势下的功能定位,传授科学高效的财务管理方法,提升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人才专业能力。
本次研修班诚邀卫生行政管理、医院管理、卫生经济管理研究、医院财务管理等多个领域的专家讲者,围绕价值医疗、DRG+大数据分值付费模式、互联网医疗下的医院财务管理、成本管控、内部控制、运营管理、财务业务一体化建设、资产管理等医院经济与财务管理热点和前沿问题进行课程安排。讲者分别从政策面、实践面和研究面进行多层次多维度全方位讲解,课程内容丰富,学员收益匪浅。来自xxx及部分长三角地区的50余名公立医院经济管理从业人员参与了此次培训,学员高级职称人员比例达70%,剩余培训名额遵照项目要求开放给基层专业技术人员。
首日开班典礼
培训首日主要围绕卫生行政管理、医院管理实践和卫生管理研究等视角,围绕价值医疗、成本管控、DRG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医院财务经济管理热点和前沿问题进行课程安排。
首日开班典礼中,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财务部主任黄玲萍出席并致词。她分析了2020年卫生领域疫情经济恢复情况,对今年医疗体系建设重点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与暂时的不足进行了总体概述,提出要打造与上海医疗服务水平相适应、与临床科研地位相匹配的财务管理队伍,充分肯定了本次研修班对高层次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性与前瞻性,在业内具有突出的示范引领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院长李卫平战略性的提出,医疗体系的整体发展战略要与上海的国际化城市地位相结合。对标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对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整体发展提出宏观的构想,并就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水平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做出了具体的诠释。对于在财务领域已经游刃有余的专业人员,仍需具备新理念、新思维,才能应对不断变革的医疗领域对财务管理所提出的新要求。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副院长程明指出公立医院应运用精细化的管理手段,提供最高性价比的医疗服务。价值医疗将成为医院转型发展的新方向。管理会计的核心为价值创造与价值管理。医院财务管理人员应抓住机遇,将价值医疗与管理会计理论相结合,改善医院经营管理现状,提高医院经济效益。
xxx卫健委财务处王惟处长提出了把卫生经济管理工作放到大局中思考——“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针对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政府采购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的不足,他着重提出公立医院要以经济管理年活动及政采三年专项行动为契机,补齐内部管理短板和弱项,学会过“紧日子”。建立强有力的约束机制,最终做到规范管理、提质增效、强化监管,切实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
xxx卫生和健康发展中心金春林主任回顾了“按病种/DRG收付费改革”自2004年以来的政策试点,至2015年以来DRG与医保支付改革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政策顶层设计的推进历程,对酝酿多年的DRG付费全方位试点带来的应用挑战进行了详细分析。对于后DRG时代的展望,金春林主任指出价值医疗和价值医保是DRG的实施目的,必须在中国背景下谈中国DRG,需要DRG在医保控费和医疗服务良性发展之间寻找一个平衡。医保制度改革方向要坚持发挥资源配置和利用导向作用,整合多方目标和价值观,使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容,建立正向激励机制。
财务管理的课程盛宴
次日课程回归财务管理本源,来自医院财务管理领域的专家围绕互联网医疗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医院财务业务一体化建设和后疫情时代医院财务运营管理策略等主题,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和操作性。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总会计师周海平介绍了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实践,深入分析了互联网医疗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的风险与挑战。她强调大数据及数据资本要求医院财务管理更加准确和可靠,医院财务管理者应主动拥抱新技术,培养团队互联网思维,推进智慧财务系统建设,通过互联网和新技术为医院财务管理赋能。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财务处长施琼娴对医院财务业务一体化建设内涵和目标进行了深层剖析,分享了医院财务业务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和心得。她认为业财一体化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信息的高效提取与应用。指出了医院HIS、物资、资产、人力、OA、成本核算、财务等业务信息系统难以实现数据互通的痛点,提出财务业务一体化是HRP建设的核心工作,强调立足会计基础推动业财一体化建设,实现信息取之于业务,服务于业务的业财一体化目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总会计师操礼庆紧抓热点、着眼当下,带来了题为“对冲疫情,提升运营”的课程。他首先指出了新冠疫情及后疫情时代对医院医疗业务、运营效率、内部管理带来的冲击,重点分析了后疫情时代医院的运营特征,认为医疗机构应紧抓“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管理契机,梳理医院内部运营管理症结,练好内功。操礼庆总会计师重点从学科布局规划、优化业务流程、规范医疗行为、科学配置资源、业财融合建设等方面提出基于医院价值的后疫情时代下医院运营管理策略集。
结合实例分享财务管理经验
培训第三天课程围绕DRG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院资产管理、医院内部控制和成本管控等主题展开。
xxx第十人民医院财务处吴丹枫处长进行了主题为“DRG+大数据分值付费模式下成本管控与经济运行分析策略”的精彩授课。她分享了十院以业财融合为目标,在DRG+DIP模式下,利用大数据将医疗行为与经济结构建立可视化关系,引导临床科室更有效率、更高质量的发展,并为医院经济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xxx人民医院资产处汪丹梅处长提出“基于全成本视角的医院资产端管理创新”,将碎片化管理转向业务、价值整体化管理,能有效针对资产管理与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的脱节问题,实现医院资产管理现代化。汪处长详细介绍了xxx人民医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资产全面管理模式,建设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等资产全方位管理成果,并与大家分享了在此过程中的思考与体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财务处高一红处长带来的“公立医院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的实践和思考”课程,提出预算是战略规划的起点,以预算为源头搭建财务管理平台,将业务整合到预算规划上,全面推进医院精细化管理工作。关于过“过紧日子”,她分享了仁济医院利用财务管理一体化信息平台在成本分析、管控方面的实践经验。课程最后,高一红处长与学员进行交流和答疑,随后带领学员们参观了仁济医院医疗电子票据全面应用的情况,并开展现场教学。
本次高级研修班为期3天,10位专家就多个医院经济管理热点和难点问题为财务管理人才传道解惑,课程内容涉及卫生经济领域的政策发展、前沿研究及应用分享等多个维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引导性。本次研修班紧扣中央部委关于开展“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重点内容,严格遵照2020年xxx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项目的工作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和工作安排,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学员收益匪浅,助推医院财务管理人员适应新形势下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的不断变化,为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管理助力献策。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