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故事
生活中处处需要爱,爱,无处不在。它也许是沙漠里的一泓清泉;是枯树的一片新绿;是生病时的一声问候;是夜空中一颗颗闪耀点缀的星星……教育扶贫便是这爱的种子。
我是小法仪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根据教育局、汤峪镇教委、学校的统一安排,我跟学校的二十多名教师一样都被安排了入户帮扶。吴诗曼便是我帮扶的一名学生。
年初,我与同学校的众多同事一样,拿着扶贫宣传资料,开始了我的扶贫之路。在第一次去吴诗曼家之前,我心里多少有些忐忑。因为在学校时我就从吴诗曼口中了解了一些她家的情况:其爷爷是位聋哑人,奶奶从小便患有小儿麻痹,父亲也患有小儿麻痹症,并且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鉴于这样的家庭情况,我这次上门扶贫会不会吃个闭门羹呢?步行20多分钟后,我们终于通过打听来到她家,果不其然,她家大门紧锁,于是我通过打听在村子里玩耍的孩子群中找到了正在嬉戏的吴诗曼。我通过询问得知,爸爸妈妈常年在外地打工,一年也见不上几次面,爷爷奶奶这几天在果园干农活还没有回来,在无人监管的处境下,她自己也就没有自觉得去完成家庭作业,而是在和同学在玩耍嬉戏。正在我了解情况的时候,她爷爷奶奶干完活回来了,急忙招呼我和一行的同事去家里坐坐。就这样,吴诗曼才回到了家里,在向家长了解了家庭实际情况宣传完教育扶贫政策后,看到她还没有完成家庭作业的想法,我就主动询问她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她才告诉我她在学校做了一点,还有很多没有完成,有些题她还不会做,我就开始给她讲解当天的作业,讲解中我发现作为二年级的学生,乘法口诀还没有记熟!我就主动帮她分析乘法口诀表的规律,帮她记忆,并告诉她要抽时间尽快背熟……
通过入户走访,我近距离得深入了解到了吴诗曼的家庭情况和学习困难,在接下来的时间了,我一有时间就找吴诗曼谈心,了解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利用课间及闲余时间帮她复习数学学习中的知识,同时在班里也指定了两名学优生对她进行学业、学习习惯上的帮扶。
扶贫先扶志,扶智即扶贫。为了不让贫困代际传播下去,为了这个贫困的家庭走出困境,为了让张雪琴能和其他孩子一样顺利得完成学业,我坚持每周找她谈话谈心,询问了解她学生、生活上的困难,帮助其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通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吴诗曼同学在慢慢成长起来。
扶贫故事
“脱贫不能靠‘长期输血’,而是要‘持续造血’,才能让贫困户真正稳定脱贫。只有充分聚焦贫困户所能所长、精准帮扶,让他们感受到靠自己也能行,脱贫才能长效稳定。”从驻村一开始,我就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上,将激发贫困户脱贫原生动力放在了我做脱贫工作最重要的位置上。
黄教文是小古村的贫困户,他曾在菜场打工,对于脱贫,他的思路也很清晰:“我觉得种菜好,有大棚的那种,我以前在菜场打过工,有经验。”但是,他没有启动资x,没钱买种子、搭棚子,脱贫的第一步始终迈不出去。
这其实是脱贫工作中的一种普遍情况,贫困户明明有意愿,也有能力,就是苦于没有启动资x,脱贫的齿轮就转不起来。
我得知情况后,马上入户走访、摸底调查,结合实际制定了《小古村贫困户“种养产业”项目奖补办法》,明确对想通过种养、自主脱贫的贫困户,可以发放一定的鼓励x作为启动资x。没想到这一下子就把贫困户的积极性给调动起来了!
“第一次我领了4000元的奖励x,一下就把项目搞活了!”第一次,黄教文先种了1亩,没想到初次尝试就效益不错,一下信心就有了,便继续申请奖励x,把规模一步一步扩大到5亩。现在,他已成为村里的种植大户,日子越过越好,还作为致富能手接受xxx广播电视台的采访。镜头前的黄教文皮肤黝黑,有点腼腆,但通过自己双手脱贫的幸福和自豪荡漾在脸上。
“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上电视,感谢党和国家!感谢种养奖补的政策!感谢陈队长!让我重获新生!”黄教文现在逢人就夸扶贫政策好。
除了发动贫困户自主种养,我还提倡大力发展集体产业项目,努力把产业经济搞起来,用分红保障贫困户,也带动贫困户劳动增收:养鸡、光伏等5个产业先后落地了,每年可以稳定分红近30万,全部分配给贫困户和村集体,贫困户腰包鼓了,脱贫有了底气,村里也不再是没收入的“空壳村”,各项公共服务可以顺利开展。除此之外,我还主动促成专业合作社跟贫困户的合作,由合作社提供优质三黄胡须鸡鸡苗给贫困户,并给予技术支持和产品包销。有了优质产品,又有合作社的背书,贫困户不用愁技术、愁销路,只需专心养鸡,这种合作模式让贫困户脱贫更有信心了!
扶贫故事
我是最基层的一名乡镇年轻干部,我的经历不丰富,能够用的资源也并不多,我的力量就犹如大海里的一滴水那么微小。但在扶贫工作中,我深刻地明白,与贫困户的每一次对接,都是代表的党和政府,落实的是国家的扶贫政策。
我来自农村,从自身地经历深刻的体会到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现实的困难磨灭了奋斗的意志。在与贫困户的每一次交流中,一定会鼓励他们树立脱贫的坚定信心,现实再困难,只要意志不倒,办法总比困难多,何况现在国家有这么大的脱贫决心和这么好的扶贫政策,何愁摘不掉贫困户这顶穷帽子!
患有精神病的老李,常年靠药物维持,妻子五年前因生活困难,离婚后远走他乡,大儿子在榆林三中读高二,小儿子在x海小学读二年级。初次到他家走访,家里一片狼藉,和年迈的父母一块生活,挤在一个小黑屋子。家中只靠低保维持生活,每天在家基本除了吃喝拉撒,也没有其他任何事情可干。
经过几次交谈,他没有任何产业发展意向,我们为他制定了兜底保障措施,办低保、大病救助、申请临时救济等让他们享受更多的政策补贴;刮泥地、换门、换窗帘等改变居住环境;联系学校申请两个孩子贫困助学补助;联系煤矿企业帮扶、送慰问x,以及送煤解决冬天取暖问题等帮扶措施。一年下来,家中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在2016年人均收入核算中,总收入确实很高,然而减去救济x、低保x,他没有任何收入。
在2023年重新制定帮扶措施时,我为他这种等靠要的思想感到忧虑。仔细算了他家的收入状况,几乎就只有政府每月发放的700多元低保x,这点钱用于两个孩子的上学开支,其实还是很吃紧的。然而即使吃紧,他也没有想办法自己多种点蔬菜或者养几只羊什么的来补贴家用。他们总认为国家会给他们想办法。
我问刚走出老李家的村主任:“像他家这样的状况,依您看,可以养几只羊不?”
“其实,论老李呢,基本是没有劳动能力了,不然也吃不上低保;但是如果只是给羊喂点食什么的应该还是可以的。”李主任略加思索的说道。
“嗯。其实我也不是说要他们真的种好多庄稼、养好多牲畜,我只是觉得他们这种等着别人送东西的心态不太好。”我说道。“的确,低保能够让他们饿不着,但如果他们能在勤勉一点,日子可以过得更好。”
李主任点点头,也不再说什么。
4月20日,在与老李多次交谈后,他同意养羊八只,政府补贴3000、区上补贴3000。
“要是卖不上钱赔了咋办?”老李问到。
“没事儿,羊喂大了要是卖不出,我们帮你想办法!”我答。
4月26日,羊已到圈舍,我对他说:“低保是保障不饿肚子,要想日子过得更好点,确实得靠自己劳动才行,你把这八只羊喂好,喂大了不仅可以改善生活,还能卖点钱给孩子买几件衣服,咱人穷志不穷,贫困的帽子不能老戴着,是吧?”老李点点头,笑呵呵的说道:“你们送的羊比低保x管用,我一定好好养!养完这茬还继续养!靠自己双手比靠低保x来得硬气!”
精准扶贫的号角吹得越来越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脚步越来越近,真心希望贫困群众打起精神、迈开脚步,早日能自力更生!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