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向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的必修基础理论课,在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计算机语言教学死板,不利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对如何有效讲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这门课程进行了探悉,以期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方法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开设此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并形成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能够熟练地使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并具备独立调试程序的能力,为后继课程学习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作者结合国内外优秀编程语言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断地总结和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以最快最简单易懂的方式,扎实地掌握C++语言的内容。下面是作者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培养学习兴趣
为了使初学者能尽快地掌握计算机知识,进入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接触计算机时,很多学生感到新奇、好玩,这不能说是兴趣,只是一种好奇。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大量的感念、规则、定义、要求和机械的格式出现,很容易使部分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为了把学生的好奇转化为学习兴趣,授课时作者从具体问题入手,让学生先从感性上认识新知识,继而再讲授理论要点。
在首次课上,给学生找一些《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已学课程的问题,用算法语言来求解,使学生体会程序设计的用途和一种全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程的进行中,引导学生学一种算法,就尝试在同行课程中应用。作者还经常介绍一些趣味性算例,如:“迷宫问题”等[1],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大家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打好程序设计基础。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解题思路、方法和步骤当作授课的重点,从而让学生明白如何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逐渐培养学生进行程序设计的正确思维模式。
二、循序渐进讲解
绝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概念,通俗、易懂的教学原则同样适合于这门课的教学。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作者没有把重点放在语法规则的叙述上,而是放在算法和程序设计方法上,通常由几个例题引出一种语法规则,通过一些求解具体问题的程序来分析算法,介绍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既注重教材的系统性、科学性,又注重易读性和启发性。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一开始就介绍程序,要求学生编写程序,通过反复编写、运行程序来掌握语言规则和程序设计方法。同一个语法规则、同一种算法,在选择例题时也是由简到难,逐步呈现给学生。在学习上不要求学生死记语法规则,而是要求学生能把各个孤立的语句组织成一个有机的程序。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风格,让学生在编制程序过程中不断总结、巩固,达到学会方法、记住语法规则,提高设计技巧的目的。
三、改进教学方法
作者要求学生事先预习,实际上就是要求他们课前自学,讲课时以学生预习过为起点,只讲难点、重点,这样既给了学生思维分析的余地,又节省课时。这就要求必须精选教学内容,注意详略安排。如在讲到“类与对象”,“继承与派生”[2]这些关键性章节时就讲的特别精,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理解透彻,而讲到“输入输出流”时,让学生做到一般了解即可。课堂上找一些程序设计较好、解题思路清晰的例题让学生自己读,找出精妙之处和不理解之处,对普遍性的问题共同讲解,个别问题课后解答。
作者特意地设置一些不同深浅的笔误和口误,马上让学生肯定对与错,以考查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提高他们的敏锐性和判别力。对有些问题,给出一种程序设计方法后,让学生讨论,还有没有其它的程序设计方法和思路,让他们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编程方法,给学生交流不同思路和观点的机会。这就要求老师既能引导又能放开,既有事先的精心备课,又有课堂上的因势利导,同时也可以从学生讨论中提出的问题来丰富教材内容,使得教与学相得益彰,共同进步。
四、习题与上机实践
做习题是复习所学内同的过程,也是深入学习的过程。作者每次课后给学生布置一些有代表性的习题,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也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来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对作业中比较普遍出现的错误,在下次课上当堂讲解,使得学生能对学过的东西理解透、掌握牢。作业中新颖的程序设计方法和思路,也当堂宣讲或作业批注,以鼓励创新型的学习方法。
每次实际上机操作前,都根据实验教学计划,有系统地布置上机实习作业,让学生明确上机任务,编写好上机调试的程序,使学生在每次上机实践中都有收获。作者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姓名、学号命名自己的程序文件,调试成功后存入磁盘,并撰写实验报告,课程结束后结合学生的程序和实验报告来评定实验成绩。课程结束前作者坚持进行总结,把所学的内容作一个概要分析,前后联系起来,使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能够融汇贯通。
参考文献
1.刘璟,周玉龙.高级语言C++程序设计.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GradyBooch著,冯博琴,冯岚,薛涛,等译.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