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大学生极端行为屡见不鲜,为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去宗教极端化思想的学习尤为重要。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去宗教极端化心得体会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学生去宗教极端化心得体会篇一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极端行为屡见不鲜,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大学生的极端行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对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内涵、大学生极端行为的相关理论模型进行综述研究,旨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为减少大学生极端行为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 极端行为 暴力自杀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加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明显,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负荷,如果缺少正确的引导,加上自身缺乏行之有效的应对方式,就可能导致极端行为的产生。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屡见报端,大学生暴力犯罪事件也是屡见不鲜。本文对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内涵、影响大学生极端行为的的理论进行综述研究,以帮助大学生减少极端行为。
1 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内涵
1.1 极端行为
极端一般有这样的几层含义:①事物发展的端点状态,两个最高峰,两个互为对立的方面;如极端内向(从不主动与人交流,处于最为沉默的情况)②达到极点的,至顶端的。③非常。例如:生活极端贫困。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极端的解释有三个含义:一是事物顺着某个发展方向达到的顶点;二是表示程度极深,如极端苦恼,极端困难;三是绝对,偏激,如这种观点太极端。
所谓极端行为,是指在内外各种原因引起紧张心理和情绪反应时,行为主体所做出的以事情发展极限为结果的行为。大学生极端行为包括对自己所实施的自残、自毁、自杀等恶性行为,以及对他人所实施的故意杀人、暴力攻击等恶性行为。
1.2 暴力行为的含义
关于暴力的涵义在西方学术界有较多的争论。RonaldBalckburm在2002年指出“暴力是指造成身体伤害的强力打击”。世界卫生组织将“暴力”定义为“对自我、他人、某个群体或某个社会有意地威胁使用或实际使用体力或武力,其结果是造成,或很可能造成伤害、死亡、心理创伤、畸形或剥夺”。所以,综合上述观点,可以认为,暴力是一种故意的行为、是攻击性的行为,同时可能造成身体或者心理上的伤害,而且暴力是以极端伤害为目标的攻击,有攻击者的主观动机。暴力是一种攻击性行为,但不是所有的攻击都是暴力,这两者之间是有一定区别的。
大学生暴力行为,是指以大学生为行为人以身体之强力或借助物理之强力造成对自我、他人、社会的伤害、损失。[1]
1.3 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含义
自杀(Suicide)一词,源于拉丁字sui(自己的)和cicide(杀掉),合起来为自己杀掉自己的意思,是一种自我伤害、自动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
大学生自杀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学者对此的分类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以自杀的发展过程为主线,马剑侠等人将大学生自杀行为概括为冲动型自杀(亦称作情绪型自杀)、理智型自杀两大类。通常情况下,前者自杀进程快、发展时间短,是大学生在爆发性激情的冲击下情绪失控而产生的突发性的冲动行为。后者是经过长期的评价和体验、推理和判断之后形成的自杀行为。理智型自杀行为发展进程长、时间跨度大,心理表现复杂,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自杀行为[2]。
根据自杀的结果,大学生自杀可分为:自杀意念、自杀未遂、自杀死亡。在学术研讨会上,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自杀预防研究中心将学生自杀行为分为自杀意念、自杀未遂、自杀死亡三类。其中,自杀意念又涵盖了两种情况,一是准备自杀,即有寻死的意念,且做好了自杀准备,比如事前写有遗书,做好了事后准备,且设好了自杀时间、地点和自杀方式,但尚未具体执行;二是有寻死意念,但没有自杀准备。
2 大学生极端行为的相关理论
2.1 暴力的相关理论
2.1.1 生物心理模型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可以说是现阶段攻击行为理论的最佳解释。该理论认为攻击产生于人的“死本能”,即自我毁灭的意识,这种意识如果向外改变方向就会指向他人。从某种程度讲,人类的染色体模式(XYY)、脑损伤等基因或生物性的因素的确对暴力行为的产生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2.1.2 挫折―攻击假说
挫折―攻击假说(frustration-agressionhypothesis)是攻击(侵犯)行为的社会学理论之一。1939年由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J・多拉德和N・米勒等5人在《挫折与攻击》一书中提出。该假说将挫折定义为“目标反应的受阻”,认为挫折与攻击行为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因果关系。Berkowitz对这一假说进行了修正,他认为如果不产生愤怒情绪,且对于挫折能够给出合理的解释,就不会产生攻击行为。而frustration-agressionhypothesis的论述则认为,人只有通过暴力和攻击才可以避免不愉快事件发生。
2.1.3 脚本理论
L.R.Huesmann认为,儿童在通过大众媒介观看暴力影像的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攻击脚本,脚本定义情境与指导行为[3]。脚本是记忆当中一些高度相关的、特定良好排演的关乎目标、行为计划以及因果联系的概念。当这些概念之间具备足够的联结条件后就会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脚本,成为语义记忆中的一个单一的概念。一个攻击脚本通过两种方式获得易接近性力量来频繁排演。一是数次排演使该攻击脚本逐渐与思维模式中其他概念额外联结,二者相互联结的路径很容易成为激活该脚本的一个作用因素。二是数次排演增强了联结本身的力量。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如果一个儿童多次观看以暴力解决争端的电视节目,极易在其潜意识中形成一个通过多种情境概化的与暴力解决争端极为相似的攻击脚本。该攻击脚本一旦受到外界环境中某种因素的刺激而被激活,就会使人按照攻击脚本表现出攻击倾向或攻击行为。
2.1.4 社会学习理论
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行为源自示范的作用。班杜拉提出,人一般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来逐步形成个人的行为方式。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攻击行为多半是儿童时期观察模仿大众传播媒介中的暴力形象和父母的暴力示范等逐步形成的。经过深入研究和剖析,班杜拉提出了新的论断来丰富上一理论,他认为个体的道德意念在不受来自被攻击对象的约束的情况下更容易形成攻击行为。
大学生去宗教极端化心得体会篇二
近年来,中国的民族主义甚至极端民族主义经过网络的传播,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已经形成了一股连官方都难以抗御的势力,这种势力在当代大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我们只要逛一下各大高校的论坛就可以发现,许多热门“爱国”话题并且牵涉到某些相关国家的主题的回帖大都是一些不堪入耳,丧失理性的言论,他们自称为“中国的愤青”,但是我却认为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愤怒青年”,而是极端甚至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在政治意识混乱而且淡漠的大学生中的表现,而网络则成为了这些所谓的“愤青”们的主要的宣泄平台。
带有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大学生,总是从地缘政治出发,强调国家与民族对立的永恒性,把世界看成一个弱肉强食,生存竞争的丛林,而否认国家与民族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可能性,无视国际合作共同繁荣的历史趋势和现实努力。在他们的世界地图中,国家往往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可恨的,另一种可鄙视的。前者以美国、日本为代表,后者以韩国、印度为代表。对于美国,大学生们把其一切国外行为都看成是霸权主义,看成是对中国未来的最大威胁。比如美国主导的全球反恐战争,在他们眼里,被看成是对弱者的欺负,而完全不知反恐战争对于世界乃至中国的正面意义;比如朝鲜和伊朗核问题,他们认为是美国对朝鲜和伊朗内政的粗暴干涉,甚至幼稚地认为,朝鲜和伊朗拥有核武器对中国十分有利;最为极端的是,一些人对9·11感到欢欣鼓舞,甚至把本·拉登当成反对美国霸权的英雄、把塔利班看成中国人民的盟友。
一、与爱国主义相联系的对立情节
日本是中国大学生中极端民族主义情绪表现最为充分的国家。由于历史问题和现实中靖国神社、历史教科书、钓鱼岛等问题,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大学生中迅速扩散。他们呼吁抵制日货,宣扬要血债血偿,搞东京大屠杀,在各论坛上大肆侮辱日本人等等。至于二战结束以来,日本正面的社会形象和国际形象,他们几乎一无所知,甚至拒绝接受。殊不知,在中日建交后日本是对华经援力度最大的一个国家,当初的大量的基建所用的资金和技术如果没有日本当年对华的大量的经援,是很难想象的。
韩国本是一个弱小的邻国,由于其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影视和饮食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导致了许多青年学生在面对韩国时的复杂心态,再加上端午节申遗问题、个别学者对孔子的国籍问题的一家之说、一些人对长白山提出领土问题等等,引发了大学生针对韩国的网络战争。这场战争,是以鄙视韩国人为核心的。
在这些大学生看来,他们的对美国、日本和韩国印度的反应都是爱国主义的标志,而浑然不觉其实很多时候是极端民族主义的行为,甚至带有种族主义、大汉族主义的浓烈色彩。比如,在网络上,他们往往称日本人是“猪”,印度人是“阿三”,韩国人和朝鲜人是“棒子”,充满了挑衅和侮辱性的语言。笔者在一个大学贴吧上看到,一些跟贴直接骂自称朝鲜族人的楼主“棒子”的现象,完全不顾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还有一个朝鲜族的事实;甚至还有一些人,对满族也进行侮辱性的攻击。
二、与民族经济利益至上相联系的对立情节
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一些大学生简单地认一国之得即另一国之失。许多人认为,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就是掠夺中国人民的,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就是剥削中国人民的。他们看到了街边林立的麦当劳、肯得基、沃尔玛、家乐福,看到了路上奔驰的丰田、三菱、奔驰、宝马,在感性上,他们其实是喜欢这些东西的,但是在理智上,他们却认为这些都是西方掠夺中国人民财富的工具。由于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性问题,我国以出口劳动力密集、低附加值的轻工产品为主,而进口的往往是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在理解这些现象的时候,他们往往缺乏真正的理性意识,总觉得自己吃亏了,被剥削了,既没有互利互惠的观念,也没有对国内经济自身问题的冷静反思。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许多大学生却缺乏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的常识,不明白各国经济互补、贸易互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他们对具有外资背景的企业和产品,一概采取排斥态度,恨不能将它们完全赶出中国而后快,完全不顾很多企业建在中国,采用中国原料,雇佣中国员工,给中国政府纳税的事实;与此同时,他们又容易沉浸在中国购买力左右西方国家的经济的意淫中,一旦与西方国家出现外交纠纷和贸易摩擦,立即演变成民族主义的渲泄口,许多学生带着义和团式的激情,动不动就宣称抵制美货、抵制日货、抵制法货,甚至做出围堵家乐福之类的极端举动,而全然不顾多年来我国与西方国家间贸易属于顺差,如果西方国家也抵制我国的产品的话,我们的损失将会更大的现实。
三、与传统文化优越论相联系的对抗情节
中国经济的崛起、国际地位的提升,也带来了民族文化主体性意识的增强。由于大学生认知能力的限制,在认识文化问题、特别是有关中西文化关系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将深层的文化问题演化成表面的政治问题,最后归结于极端的文化民族主义的道路上去。大学生喜欢从两极来判断中西文化的价值,带有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大学生,往往是民族传统文化优越论者,与此相应的,便是西方文化和其它民族文化劣等论。比如说关于美国和中国的文化差异,他们往往鼓吹中国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礼仪之邦”,四大发明,孔孟思想,而相应的一提到美国便是,殖民文化,金钱至上,移民国家等等,殊不知当下中国的公德意识之败坏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而美国的自由法律制度下国民的公民意识,和良好的国民素质才是我们效法的对象。
大学生去宗教极端化心得体会篇三
宗教极端主义是当代世界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毒瘤。它利用各种宗教形式,宣扬宗教极端主义、宗教狂热思想及实施暴力恐怖活动,破坏社会稳定,企图达到其罪恶目的。宗教极端主义的本质是反社会、反人类、反科学、反文明,因此宗教极端主义是人类社会一股邪恶的反动势力,是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敌人。从宗教极端主义的定义和现实表现来看,它不属于宗教范畴的问题,而是纯粹的政治问题。
当前,民族分裂主义以宗教极端主义为手段,不断制造暴恐活动,已成为新疆社会稳定的最现实、直接的严重危害。这也是民族分裂破坏活动的新动态,我们必须坚决打击其破坏活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然而,要实现首府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必须要“去极端化”,铲除干扰经济发展,改善和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滋生与土壤。
极端化宗教思想打着宗教的幌子,披着宗教的外衣,不断制造恐怖破坏活动,成为新疆社会稳定最现实、最直接的严重危害。这是民族分裂破坏活动的新动态,我们必须擦亮眼睛,痛下决心,坚决反对宗教极端主义,下大力气铲除宗教极端势力,维护社会稳定和各族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我们要从严治理“三非”,铲除宗教极端思想滋生、蔓延的土壤。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坚决遏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蔓延,严厉打击宗教极端违法犯罪活动。加强认识形态工作,以现代文化为引领,营造远离宗教极端思想的社会氛围。
在这场全民反恐的战役中,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没有一个是旁观者,宗教极端主义已成为危害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一股祸水和寄生在宗教上的一颗毒瘤,我们与宗教极端主义的斗争是不容否认、不容回避的。因此,我们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在这场维护新疆和谐稳定的战役中取得最终胜利,让那些企图分裂我国的暴力恐怖分子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