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学范文!

当前位置:爱学范文网>>实用资料>>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_会计论文十篇

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_会计论文十篇

标签:
时间:

【毕业论文】导语,我们大家眼前所阅览的此篇文章共有23123文字!会计报表是对日常核算的资料按一定的表格形式进行汇总反映和综合反映的报告文件。享给大家!

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_会计论文 篇一

随着行业竞争风险的加剧以及高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会计信息的期望与要求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正日益为社会所关注。根据决策有用理论,会计系统的基本目的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符合质量特征要求的会计信息,而“财务报告的目的是提供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的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变动的资料”。应当认为,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财务报表的目的与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这样,会计信息的质量通常也就是指财务报告的质量。鉴于此,本文拟从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入手,讨论改进的对策,以适应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一、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会计一般原则中的第一条就是会计的客观性,也就是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现代财务三表体系确实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满足了社会要求企业真实公允地披露会计信息的需要,但在市场需求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企业财务报告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会计信息正在失去相关性,所以当务之急是找出问题所在,以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1.财务报告信息含量不够完备

传统的财务报告主要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反映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强调的是对已经发生的生产经营活动结果的总结,这种总结是决策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决策活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对未来投资活动的筹划或规划,是一种包含有预期的经济行为。这就是说,如果会计数据仅仅局限于对以往经营过程的简单描述,便会形成会计数据信息的历史性与决策活动的未来性之间的不对称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成分的多元化、投资形式的不断多样化(如证券投资、期货交易等形式),这种不完备的会计信息就会成为培育市场主体、支撑市场体系发育的不可忽视的障碍,因而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终端产品的财务报告的“增容”,是我国经济对外开放逐步提高的客观要求。

其次,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把重点放在硬性资产上,对知识资本、知识产权、人才资源等软性资产未能予以揭示。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些软性资产才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动力所在,其重要性日益凸现。据统计,1995年美国很多企业的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高达50%~60%,而根据1997年中国品牌价值报告,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高达479.78亿美元,中国第一品牌红塔山其品牌价值也已达353亿元币。由此可见,在一些高技术企业和大型企业中,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及所起的作用已不容忽视。然而传统的财务报告对此却无法充分反映,以至于导致当今类似英特尔、微软之类的股票上市后,其市场价值通常比账面价值要高出3~8倍,从而不能有效满足信息使用者基于无形资产的决策需求。

2.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够及时

为了向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管理者提供企业的经营情况,传统财务报告采取了定期报告的制度。而如今,随着竞争的加剧、科技的进步和金融工具的日新月异,经济情况发生了急剧变动,企业的经营类型和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会适时转换,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会计能够随着业务变化而变化,提供“实时”信息。过时的信息已无助于决策甚至有害于决策。在英国巴林银行事件中,巴林银行直至1995年2月末倒闭时,其1994年的年度报告仍未实际完成,导致了外部信息使用者决策失误。由此可见,信息披露不及时会加大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因此,为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对外提供更短期间的财务报告就成为当务之急。

3.财务信息披露方式不够完善

历来,借助标准、通用的财务报告模式是企业把财务信息传递给使用者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这种通用式的报告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各种不同使用者之间信息需求的差别和使用上的差别。因为就使用者而言,有的习惯于利用综合信息,有的习惯于利用明细信息,有的喜用文字信息,有的喜用图表等直观信息,因此如何妥善解决这类信息使用上的差异问题,便给未来信息披露方式提出了挑战。

二、改进现行财务报告的措施

随着贸易、投资和金本国际流动的增加,国民经济无疑正走向一体化。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会计的性质也进入了一个变革的时代。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正在被打破,对财务报告加以改进势在必行。我国现行财务报告的改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拓展信息披露内容,适当增加报表附注,揭示非财务信息

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化发展,衍生金融工具“以小博大”所蕴含的无穷机会与风险及以未来期间合约履行情况为立足点的特性,使传统会计束手无策。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和网络的诞生,把全球联成一个“地球村”。如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能运用各种检查制度成功地封锁信息的传播。这种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要求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改进信息模式。

第一,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按照财务报告的充分揭示原则,凡是为达到公正表达企业经济事项所必要的信息,均应完整提供,并使用户易于理解,亦即财务报告应揭示所有对用户的理解及决策有用的重要信息。因而应在现行财务报告的基础上,首先增加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揭示,把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充分披露它的价值变动、报酬与风险的转移、潜在风险以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其次,增加财务报表附注。在会计发达国家,会计报表附注长度几乎是报表本身的5倍,从中可以看到附注的地位。相比之下,我国现行财务报表仍停留在以报表为主要内容的阶段。因而适当增加报表附注,增加对表外项目如长期购买协议以及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定义与确认标准的知识资本、人力资源等的披露也是“符合国际会计惯例”的,更是“着眼于用户”的具体表现之一。

 [2]  下一页

对更正错账方法的探讨_会计论文 篇二

会计手工记账的错误更正,应根据不同的错账情况,分别采用划线更、红字更和补充登记等不同方法加以更正。各种更正错账方法,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应用范围和更正要求,在一般会计原理教材中均有说明。但各种会计教材及会计制度的说明,都是比较原则和一般化的,有一些问题尚未明确和需要研究解决。

一、过账笔误跨月更正不宜采用划线更

过账笔误是指记账凭证编制正确,但根据记账凭证记账时发生误记。狭义的过账笔误是指记账时发生了数字笔误或者文字笔误。广义的过账笔误是指记账时发生了数字笔误或者文字笔误。广义的过账笔误应当包括记账时发生金额误记、文字误记和会计科目串户以及重记漏记等。各种过账笔误可能随时或者月末结账前发现。但有些过账笔误如金额误记,借贷双方数额相同、借贷方向没错但会计科目账户、借贷双方均重记或者漏记等,这些并不影响会计账簿的试算平衡;以及某月份对某些总账与明细账户未进行核对,不能确保其一致性,这些都可能形成过账笔误延续到月末结账后的以后月份发现。

过账笔误应如何更正,长期以来各种会计制度和会计教材只在说明划线更运用时,说明结账前发现过账笔误应用划线更更正,而且是针对过账数字或者文字笔误的更正。对于过账数字笔误跨月发现以及会计科目过错等如何更正,就不得而知了。记账前发现记账凭证编制的各种错误,可以作废重编;过账摘要文字登记有误无论何时发现都可以采用划线更更正。但过账数字笔误跨月以及会计科目串户等,就不宜采用划线更了。由于回避或者不承认过账笔误的结账后跨月发现,很少有人明确提出过账笔误跨月更正方法,可喜财政部会计司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培训教材》编写组所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培训教材》提出了明确主张,它写到:无论何时发现,非因记账凭证误记的差错只能用划线更进行更正。但这却是很不妥当的。因为过账笔误跨到以后月份发现若采用划线更更正时,不仅会使账页已给计的多笔余额数和月计、累计数不直处理。如相应更正会使账页更正数太多,如不相应更正又会使账簿记录同结余数和月计、累计数不相符合;而且对于会计科目串户等误记更正,会使误记注销数只能划线注销而无正确数可记,由于月份记账已经结束也会使补记数无行次登记,这些都是不符合划线更的规则要求的。

那么,过账数字笔误跨月发现以及会计科目串户等过账笔误(无论当月或者跨月发现),到底采用何种方法更正呢2笔者认为,可采取根据红字更或补充登记法原理,不必编制记账凭证,在发现时即将过账笔误直接在账簿中进行更正登记的方法加以更正。如 1月 15日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600元,账款暂欠。编制25号记账凭证正确,借:应收账款5600元,贷:产品销售收入5600元;但登记总账及明细账时金额均误记为6500元。于2月15日与应收账款往来单位对账发现过账笔误,当即更正:对“产品销售收入”(贷方)和“应收账款”(借方)总账(或科目汇总表)及其明细账科目均分别以红字冲销900元,并标明1月15日25号记账凭证过账笔误多记,同时在1月15日25号记账凭证及其登记账页中补记注明过账笔误多记900元,于2月15日更正。在上述举例中,强调了不再编制更正的记账凭证,这是因为原记账凭证的编制是无误的,会计记账应保持账证一致。对于过账笔误的原记账凭证及其账簿记录以及更正账簿记录,都强调要相互注明,这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便于在账证中相互对照,也便于在账簿中作更正后的结余额和月计、累计数的修正计算。

二、红字更更正错账的范围应当扩大

红字更是会计核算更正错账的一种方法。它是运用红字在会计核算中为负数的原理,从而对错账进行冲销,并调整为正确记账的一种科学方法。正确运用红字更,对于账簿记录发生错误后的正确更正,并保持账簿记录的整洁清晰,是非常必要的。

明确更正错账的范围,是正确运用红字更的必要前提。但是,一般的书刊说明红字更的应用范围时,都把其范围限定在记账以后,如果发现记账凭证中应借、应贷科目或金额发生错误时的更正。笔者认为,这种提法是不全面的、不完善的,红字更更正错误的应用范围,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在记账以后,如果发现记账凭证中应借、应贷科目发生错误时,可应用红字更进行更正。更正时,应先用红字金额填制一张内容与错误的记账凭证完全相同的记账凭证,据以用红字登记入账,以冲销原有的错误记录,然后再用兰字填制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据以登记入账。

其二,在记账以后,如果发现原填记账凭证中应借、应贷科目并无错误,但所填金额大于应填金额时,可应用红字更按照正确数字与错误数字之间的差额,用红字金额填制一张记账凭证,据以登记入账加以冲销。

其三,在记账以后,如果发现记账凭证填制没有错,而是过账时发生了会计科目串户或者重记漏记等笔误,应当采用红字更或补充登记法进行更正。因为对此采用划线更更正,是不符合其更正规则的。更正时,因原记账凭证没有错,可不重新填制记账凭证,而直接在有关账簿中注明原记账凭证和过账笔误进行更正。

其四,在结账以后,特别是涉及科目的月计、累计都结出,如果发现记账凭证填制没有错,而是过账时发生数字多记笔误,也应采用红字更进行更正,以避免应用划线更多笔更正的麻烦,并保持账簿记录的整洁。更正时,因为原记账凭证没有错,可不重新填制记账凭证,而直接在有关账簿中注明原记账凭证和过账笔误进行更正。

[1] [2]  下一页

论我国审计的发展战略调整与体制改进_审计论文 篇三

我国审计体系由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组成。其中国家审计、社会审计(以下简称“审计”)是当前审计体系的主流,本文拟对与此相关的问题谈些粗浅认识。

 一、目前我国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审计目前面临着审计质量低、力度弱,审计市场管理混乱,对违规审计惩戒松弛,审计内容狭小等问题。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但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有两个,即审计的发展战略和审计体制建设。

所谓审计发展战略,是指审计工作的安排和审计资源的部署,是就国家审计而言的。我国国家审计以国有经济为审计对象,以国有企业为审计重点,凡是有国有经济的,均为国家审计的范围,这在逻辑上似乎是成立的。但现实情况是,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庞大的国有经济摊子,国有企业数量众,即使经过近年来的企业组织形式改造,国有企业仍有30多万户,遍布各个行业。国家审计的范围很大,除国有企业外,还有大量纳人《审计法》而由审计机关审查的其他单位与项目。因此,其战线过长,必然发生与社会审计的交叉、重复;另一方面,国家审计的资源毕竟有限,特别是在国家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不可能给予国家审计机关更多的力量配备,这样又不可避免地发生一系列问题,如出现审计空白点,审计内容单一,审计质量粗糙,等等。

国家审计的上述现状,是由长期以来国家经济计划体制造成的。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逐渐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管理思想,最终确立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出了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加快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基本经济管理模式。按照上述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要求,国家应当并且正在实施对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改变国有经济战线过长,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无处不有,无所不包的状况,使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即国有经济向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集中;向优势、高效的大企业集中。而在其他行业和领域,则充分发挥非国有经济的作用,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共存互利,相互促进的态势。对国有企业则实行结构调整,即在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抓“关键的少数”,重点培养一批国有或国有控股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同时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好国有中小企业,使它们走向市场;并为其他经济成分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改善其生存环境;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形成符合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的群体结构,提高整体运行效率。与这样的经济体制、经济管理模式及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相比较,当前国家审计过长的战线,以国有企业为审计中心的审计布局,以查错防弊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为唯一目标的审计思想,应当予以调整。

所谓审计体制建设,是审计的组织方式、运行方式的总称。我国国家审计的组织现状是:审计机构设置于之内,为典型的行政型模式。这种模式与其他一些国家立法型(如美国、英国)、司法型(如法国)、型(如德国、日本)相比,具有较浓厚的内部监督色彩。国家审计机构作为行政机构的一个职能部门,其对的监督力度必然不够。特别是在的某些行为脖于法律,或在的行政活动中存在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冲突,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冲突时,审计机关往往要服从的意志,其审计性所受到的影响最为明显。

我国社会审计的组织方式现状是:会计师事务所刚刚完成与原挂靠单位的脱钩和组织形式改制,多数的事务所为有限责任制,少数为合伙制;注册会计师协会以社会团体的名义设置于财政部门之下,相当于财政部门属下一个具体负责注册会计师事务的职能机构,人员由任命,工作主要由上级财政部门领导,但也接受本级的管理。从我国恢复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当初来看,这种组织方式是必要的,就当前的现实环境来看也仍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的国际惯例衡量,则存在相当的差异。注册会计师本身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对它的管理也应当采取市场的方式;注册会计师协会应是接受监督与指导的行业自律性组织,其机构应置于部门之外,人员不由指派(但可派员参加),重大决议(包括各项制度的制定)实行决策,业务活动的开展自行安排,自我监控,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注册会计师的市场作用而非作用。

 二、审计工作的改进

 (一)调整国家审计的发展战略。

国家审计发展战略的调整原则,应结合职能的转变,分清社会管理者身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身份的不同职能,安排审计职责和审计重点。

国家审计机关作为 (将来也可能是)的审计代表人,应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完善、净化社会经济运行环境上,而不去直接参加对企业的审计。工作重点可以是:(1)抓好对国家财政收支、财政政策的贯彻执行的审计。这是国家审计的基本工作内容。由于国家财政政策表现了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方针,所以通过这一审计也就协助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2)抓好对社会保障系统,如职工退休养老基金、失业救济基金、医疗保险基金、住房基金等的审计,以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运行必不可少的社会保障条件。(3)抓好对金融系统的审计,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运行的良好金融环境和国家的经济安全。(4)抓好以名义承担的对外借款、接受援助项目的审计。同时,国家审计还应当面向市场,以向市场和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提供有用财务信息作为重要目标。家审计机关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审计代表人,有权力、有责任对国有资产进行审查,并必须加强这一审查,但是应当与国家对国有经济的调整和重新布局相结合,压缩战线,集中审计资源抓好对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关键的少数”的审计;同时根据各个时期国民经济运行的特殊需要,抓好若干重点需要解决的审计项目,以推动全局经济的发展。而对于委托社会审计组织审查的为数众多的国有中小企业,则可基本放开不管;一般大型国有企业的年报真实性审计也由社会审计组织负责,国家审计机关只对其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计。不过,国家审计机关对所有国有企业具有最终审计权,并应对社会审计组织的审计结果进行抽查,以检验其审计的质量。需要明确的是,国家审计机关对社会审计的监督指导,应当是对国有单位的审计结果的监督指导,而不是对社会审计的全面管理:对社会审计的全面管理只应当由财政部门负责。

 [2]  下一页

资产评估计价与会计计量属性的比较及衔接_会计论文 篇四

资产重组行为,直接导致作为收益重新安排的基础——权益资本的变化,触及到会计计量核算实务操作。正确理解资产评估与会计的关系,有利于实践中评估与会计的良好对接,解决企业重组后存在的财务核算问题。

 一、会计计量:确定性比正确性更重要

计量是财务会计的核心,从理论上讲,资产负债具有五种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现金流现值。从行的财务会计核算准则来看,历史成本是被广泛而长期采用的最基本的计量属性。例如《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简称“IAS”)中,规定的所谓“基准处理方法”实际上是优先采用历史成本的概念,在“IAS”第16号关于不动产、厂场和设备一章中规定,不动产、厂场和设备初始计量应该按成本计量。国内会计准则和有关会计制度同样坚持历史成本计量资产这一原则。在没有任何权益资本变化的情况下,企业的账面价值实际上是一个单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进行计量的会计概念。财务报表中资产的计价是以购买时的价格和与之相关的费用组成或生产时的全部所费减去折旧进行的,这种方法是会计核算中客观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全部体现。

客观地讲,任何一位哪怕是财务专家在阅读财务报表时都不会为此花费时间去重新计算每一项资产的账面价值,因为于会计师之外的计量业务是历史真实发生的,而不是推演出来的,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来讲更加放心,“一项资产的原始购买价格要比它的现行销售价格、重置成本者它预期产生的未来收益的价值都要客观的多”,这就是会计计量客观性原则最被接受的原因。

但也正是因账面价值的客观性和谨慎性导致了企业账面价值的不相关性和不正确性。一是历史成本并未考虑诸如通货膨胀和市场贬值,从而账面实际价值与市场价值总是有差异的;其次,资产账面价值并不从未来收益角度考虑价值,也不考虑权益资本成本。这也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推出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Using Cash Flow Information and Present Value in Accounting Measurements),为在初始确认或新起点计量(fresh-start measurement)时使用未来现金流量作为会计计量基础的重要原因;也是荷兰、新加坡和我国地区等在税法上规定依据重置成本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重要原因。再次,资产历史账面价值并不能完全与公司产生收益的资本对应,很多收益尽管是无法按成本计量的“资产”产生的,但因会计核算的“确定性比正确性更重要”而“拒之表外”,会计业内经常传说 “近似的正确比精确的错误要好”。

 二、资产评估:舍弃历史成本,以“现实性”为原则

资产重组实质上是资本性资产的重新组合,是法人财产权或出资人所有权的重新安排,它不仅导致会计主体的变更,而且导致了原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假设的改变或原会计主体控制权的变更。建立在原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基础上的历史成本会计信息已不能满足资产重组中利益各方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资产评估舍弃历史成本原则,以“现实性”为原则,以现行市价、重置成本、收益现值等价格标准重新反映账面价值。在实践中不但维护了所有者的权益(资本保全),也推动了会计计量方法的发展和完善进程,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会计计量与国际上的接轨。

 三、资产评估计价和会计计量属性区别

(一)计价原则区别——唯一性与可选性

客观性是会计最重要的原则之一,这是历史成本计价方法最重要的前提,即资产是以购买时的价格或生产时的成本减去折旧,即净历史成本计价。而评估计价的标准是 “可选”的和“可变”的,价格标准有重置的标准、清算的标准、收益的标准等。也就是说,评估并不反映历史成本和未来价格,而是反映某一时点的重置价值、清算拍卖价值等。评估标准随评估目的不同、财税政策不同而进行具体选择。

例如,会计计量按所费原则进行资产确认,按一定准则判断后,将所费在当期损益与资本支出之间进行计价,这对于一致性地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来说是妥当的。评估中对资产的确认就不是单一原则,比如在产权转让的场合,不是根据所费原则进行资产确认,而是根据客观性原则进行资产确认,无论资产的形成是否曾经有所费,以及所费是否已列入损益进行了补偿,只要是现实存在的可以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一律加以确认,并根据市场、成本和收益等不同情况进行估值。

(二)价值性质的区别——确定性与正确性“嗜好”

评估本身是一种专业判断,而不是一种客观事实,不管依据多么充分,都不是给资产定价,而是一种经济咨询和专家咨询活动,这是资产评估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在某一个适当区间内,几个合格的注册评估师对同一资产的现实价值的判断可能是有差别的。但这种差别并不影响到相关经济行为的当事人依据评估结果对经济行为作出取舍安排。这种专业估值的差别尽管带有主观的成份,但在本质上也是反映了资产现实价值本身存在多样性这一客观现实。事实上,过去发生的同一资产业务,在不同的会计个体历史成本记录上完全可能不一样,因而会计计量的唯一性并没有改变资产价值的可变性这一客观现实。正如本文前述,会计计量的准确性“嗜好”,恰恰导致了其不正确性,即“提供精确错误”。多种多样的资产应该具有不同的计量特征,不同的目的往往决定资产的不同价值,同一价值基础也同样有不同的价格类型,正是这种计量的灵活性,突破了一味追求准确的思路,反而正确对企业获利的全部基础予以货币化,满足了权益占有方对权益真实性关注的需要,保证了社会各利益方的合理利益。

(三)价值体现形式区别——“牛”和“牛肉”的关系

评估价值体现的是“牛”整的价值,是把牛作为资产计量,不是牛肉的简单相加,因为单纯的说“牛”值多少钱,对于不同的使用者来说,不同的使用方式(行为目的)来说,是可以有不同的价值的。对于获得“牛”是为了出售“牛肉”者来说,关注的是从食用需求者能够获得的利益,理性投资者所支付 “牛” 的价格不会超过所出售“牛肉”所获取的收益;而对于获得“牛”是为了使用“牛”来犁地者来说,关注的是从耕种需求者所获取的收益,对于理性的投资者而言,所支付“牛”的价格不会超过未来“牛”带来收益的现值。这就是资产评估价值灵活的体现形式。它不会撇开“牛”整体以及如何产生收益等因素,仅根据当初得到“牛”的价格反映“牛”的价值。相反,会计计量恰恰是根据当初得到“牛”时的价格、或者“牛肉”的简单相加来反映“牛”的价值的,这在权益变动时是任何利益方无法接受的。

(四)计价时机的区别——初始确认和连续确认

在中国,资产重新计价不是在任何时候都需要的,只有资产业务发生时才重新计价,也就是说需要时才有该业务。而会计只要经营就需不断地计价。香港物业测量师的估值结果直接作为会计调账的依据,也是源于物业市场价值的不断变化,会计师借助物业测量师的专业力量,反映物业资产的现时价值,这是一个体系,也是一种需要。

 四、资产评估计价与会计计量属性的融合

从评估计价与会计计价市场性来看,资产评估与会计具有密切的联系,其本源在于评估与会计在资产披露问题上均是关于资产确认、计价和报告的科学。从会计理论的发展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来看,资产评估与会计具有功能上互补性。

理论上讲,企业之所以无需调整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数据,是因为对于一个持续经营的特定主体来说,权益所有者关心的不是资产的公允价值,而是以权益为基础依据的收益,而且从成本收益法则和信息的相关性而言,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信息更适用,更可靠,没有通过资产评估来重新确认账面价值的必要。中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各项财产物资应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

[1] [2]  下一页

论破产会计的理论结构_会计论文 篇五

作为一门新兴的会计学科,破产会计尚处于理论探索和实践试验阶段,远未形成一套完整、公认的理论结构体系。据笔者十余年的研究探讨,结合我国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认为,破产会计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会计目标和会计假设,从而具有自身独特的理论结构。本文拟对此作些初步探讨。

一、破产会计对象

就企业破产的程序而言,属于法律范畴;但就其内容而论,则主要是会计管理问题。从破产程序中不难看出,企业破产过程主要包括和解整顿与破产清算两个阶段,涉及债务人(即和解整顿企业或破产清算企业,下同)、债权人(体现为债权人会议)、清算人(体现为企业破产清算组)三方面主要关系人。在和解整顿期间,债务人仍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照常进行资金循环和周转,定期编制会计报表。其次,在破产清算期初,清算人接管破产企业后,为了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应对有利于债权人的在产品再加工、某些合同的继续履行等作出肯定的决策,其依据在于:在产品再加工或合同履行的净收益必须大于在产品立即出售的收入或因解除合同而付给合同另一方当事人的赔偿额。在产品的再加工与合同的履行中,自然会产生以货币资金购置原材料、支付工资、在产品形成产成品,从而形成资金形态之间的转化。第三、在产品继续加工,合同继续履行后,清算人应变现财产、清偿债务、分配剩余财产,实现实物向货币的转化。很显然,破产清算期间的资金运动是客观存在的,但这里的资金运动不能形成,而具有单纯的、一次性、终级化的特点。破产企业的这种独特的资金运动,构成了破产会计管理的研究对象,努力加速破产资金运动,最大限度地提高债权人的受债比例,是破产会计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会计目标。

 二、破产会计目标

企业破产过程涉及到债务人、债权人、清算人三个方面。债务人会计的主要工作在于拟定和解协议草案与企业整顿方案,向编报债权债务清册和财务情况说明书,进行和解整顿期间的会计核算,向债权人会议定期提供企业整顿的会计信息,进行整顿期间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控制和财务,提高债权人债权受偿比例,促进和解协议的实现,摆脱破产宣告之厄运。清算人会计的主要工作在于进行破产企业延续加工业务的会计管理,界定、估价、变现破产财产,清偿各项债务,努力增大财产变现价值,及时向债权人会议和报告清算工作进展情况等。债权人会计的主要工作在于审查和解整顿企业的和解协议与整顿方案,监督其实施进展情况,提示和纠正债务人的不合理甚至有损债权人利益的经济行为;其次是审查清算人的清算计划,监督其清算计划的执行情况,审核破产费用开支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评判财产估价与变现的科学性、合理性,评价偿债顺序的合法性,切实维护全体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可见,破产会计由债务人会计、清算人会计和债权人会计三位一体所构成,尽管各自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不尽相同,但其目标集中体现在增大债权人的债权受偿比例、维护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合法权益方面,这是与正常企业会计目标的根本区别所在,进而构成了其独特的会计目标:

1.及时、客观、真实地向有关方面提供破产会计信息;

2.科学进行破产会计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与;

3.保护债务人财产的安全完整,提高财产的变现价值;

4.监督破产程序实施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大债权人的债权受债比例),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三、破产会计假设

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后,即面临着清算的风险(和解整顿企业)或已处于清算状态(破产清算企业),一般意义上的会计假设发生了较大变化。

1.破产主体假设

和解整顿企业、清算组和债权人会议构成了企业破产工作的三大要素,从而产生了债务人会计为和解整顿企业服务、清算人会计为清算组服务、债权人会计为债权人会议服务等多重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但都是围绕企业清算问题而展开的,都是为清算主体服务的。这是由清算会计人员的多样性所决定的,同时也是清算主体多样性的必然结果。

2.破产经营假设

企业陷入破产程序后,和解整顿企业要在债权人会议和的监督下,在破产程序的压力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具有整顿结果的不确定性和被宣告破产的风险性;而进入清算阶段的企业,则终止一般的生产经营活动,持续经营假设已不复存在,所进行的资产估价、变现和债务的偿还等,完全是处理企业“后事”,致使企业消亡的一种被动、消极的经营行为,资产、负债已没有长短期之分,而是处于清算这一同一起跑线上,故而已无长期资产与流动资产之分。

3.破产期间假设

有人认为,企业破产后不仅持续经营假设失效,而且会计分期假设也随之消失。实际上并非如此。一个企业的清算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很难在短期内完成。破产法规定,债权人的债权申报期限最长可达三个月(自公告发布之日算起),尽管债权申报可在较短时间内申报完毕,但债权的认定、财产的估价及变现,债务的清偿等均需要相当的时间才能处理完毕。为了及时向债权人会议及、企业原董事会报告清算进展情况,也应定期编制清算报告。实际工作中,一个企业的清算期一般在半年以上。当然,清算期间的认定与收益确认无关,这是与正常企业会计分期的本质区别所在。

 [2]  下一页

从审计风险模型的改进论风险导向审计的战略调整_审计论文 篇六

摘要:风险导向审计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问世以来,在其后的近20年的时间里备受推崇。然而,随着本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爆发的一系列审计丑闻,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不足也初现端倪。我们研究发现,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缺陷起因于其所构建的基础-审计风险模型本身的缺陷。于是,本文结合美国最新的反舞弊准则的精神对原有的审计风险模型按照审计风险源进行了重构,并根据重构的审计风险模型提出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有的审计战略调整。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高风险社会环境的背景下,美国审计职业界最先建立起了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模型的建立引起了审计方式的变革,制度基础审计开始向风险导向审计过渡。

毋庸置疑,现有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经过了近二十年的实践,其先进合理之处虽然存在,但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因此,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完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就成为审计职业界的当务之急。

我们认为,研究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离不开对审计风险模型的研究。虽然审计风险模型(Auditing Risk Model)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含义是有区别的,前者研究的是审计风险的种类或要素及其关系,后者是从审计的过程和整体角度审计风险在审计中的作用。但是,前者是后者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处于核心地位的一部分(萧英达、张继勋、刘志远,2000)。因此,我们认为,要研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必须从审计风险模型的研究入手。

我们经过研究发现,风险导向审计暴露出来的问题与其赖以建立的基础-审计风险模型本身具有的缺陷有关,现有的审计风险模型需要改进,审计风险模型改进以后,建立在其上的风险导向审计则面临着战略上的调整。

一、审计风险模型的缺陷及其改进

现有的审计风险模型来源于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的两个文件,1981年发布的第39号审计准则公告《审计抽样准则》和1983年发布的第47号审计准则公告《审计业务中的审计风险和重要性》。在47号公告中给出了著名的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20世纪80年代美国职业界就是在这一风险模型基础上建立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然而,正是这个风险模型,却存在着一些比较隐蔽的缺陷。

缺陷一:固有风险概念内涵与外延不一致,逻辑上不能一贯。

我们理论上认为,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而我们在评估固有风险时(涉及会计报表层次的)又必须从内部控制(控制环境)入手。固有风险这种内涵与外延的不一致使得该风险模型的科学性受到了极大的损害(陈志强,1998)。

缺陷二:把控制风险要素作为审计风险的乘积因子藏有隐患。

由于控制风险作为该模型的一个乘积因子,因此,理论上认为,如果注册会计师能把控制风险评估得比较低就可以大大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于是注册会计师只要通过控制测试得到了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就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已经有了一个比较高的可接受检查风险水平。然而,殊不知这样就可能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埋下了一个很大的隐患。原因很简单,首先控制测试得到的是内部证据,既然是内部证据就可以被管理当局操纵,因此,其证明力是比较差的。其次,内部控制在防止无意的错报以及员工舞弊(不包括串通舞弊)方面应该有着积极意义,但在防止管理当局舞弊方面,内部控制应该是无能为力的。否则也不会有所谓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了。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对控制测试的满意程度与管理当局是否存在舞弊没有直接的关联关系。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从我国近十几年所发生的上市公司舞弊案件中可以找到很多例证。因此,把控制风险单独作为风险模型的一个乘积因子,这就为审计失败埋下了一个很大的隐患。

缺陷三:不能用于财务报表整体,无法满足对财务报表审计整体审计风险的把握和控制。

理论上认为,“审计风险模型不是对财务报表整体上使用的,因为这无助于作出审计证据的决策,而必须在每一种业务循环,每一个账户,并且经常是每一个审计目标上进行计算。”(萧英达、张继勋、刘志远,2000)虽然该风险模型要求在评估固有风险时应当从会计报表层次和账户余额层次两个方面加以考虑,但在评估控制风险时却并不涉及报表层次,只能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各重要账户或交易类别的相关认定所涉及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估。这样一来,固有风险评估中的会计报表层次的评估也就没有实际意义了。因为控制风险的评估是按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别所涉及的认定进行的,在风险模型中其无法与会计报表层次的固有风险评估相匹配,只能与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别层次固有风险的评估相匹配。这样一来,现有的审计风险模型实际上就是用于对每一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别所涉及的认定进行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基础,而不能构成对整个企业进行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基础。这一点充分地体现在我们按此模型所演变出来的所谓的“初步审计策略”理论之中(陈志强,20xx)。

由于现有的审计风险模型只能用于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别,而不能用于财务报表整体,因此,在此基础上构建出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对待风险上只能是零散的、微观的,而不能形成整体的宏观的认识。这就必然导致注册会计师在把握和控制审计风险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现有的审计风险模型存在着以上缺陷,这些缺陷的存在又直接影响着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科学性、合理性。因此,理论上必须对现有的审计风险模型进行重构。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直接对象为会计报表,能给注册会计师带来审计风险的是有严重虚假的会计报表,那么引起会计报表虚假的因素就应该构成了审计风险模型的基本因子。从根源上看,能够引起会计报表虚假的无外乎舞弊和错报这两个因素。从这一思路出发我们认为,科学的审计风险模型应该是:

审计风险=(舞弊风险+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由于舞弊风险又等于管理当局舞弊风险加员工舞弊风险,因此,上述模型可有如下变化:

审计风险=(管理当局舞弊风险+员工舞弊风险+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审计风险=管理当局舞弊风险×检查风险+员工舞弊风险×检查风险+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上述模型中检查风险的涵义应该有所变化,具体变化为: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存在重大虚假,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这里我们用“虚假”替代了原来的“错报或漏报”,乍看没有多大区别,其实不然。错报或漏报强调的是原因,而且单独从字面上看,突出的是“无意”,没有明显地把“舞弊”包含在内。而“虚假”强调的是结果,只要能够引起会计报表使用者产生错误判断或误解的会计报表,不管其是何原因引起,都可视为重大虚假的会计报表。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在对审计风险的解释中,也应用“虚假”替代“错报或漏报”。其他需要解释的是管理当局舞弊、员工舞弊和错误这三个概念。所谓的管理当局舞弊是指企业管理当局通过各种手段粉饰会计报表,欺骗会计报表使用者以达到某种目的的不法行为;员工舞弊是指企业员工通过不法手段窃取企业利益的不法行为;错报是指由于企业员工无意的行为而使会计报表产生了虚假。有了这样一种解释,上述的“管理当局舞弊风险”、“员工舞弊风险”和“错报风险”的内涵也就不言而喻了。

由于风险的概率值总是在0 - 1之间,因此,模型中(舞弊风险+错报风险)的概率区间为(0,1)。虽然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但由于审计中“重要性”概念的存在,无论如何舞弊风险要远远高于错报所产生的风险,尤其是管理当局舞弊风险应该是在诸多风险之中最具威胁的一种风险。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在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对管理当局舞弊风险的评估水平不能太低。对风险的这样一种分配和考虑既有现实基础,又有积极意义。现实基础是,从世界范围内已发生的审计失败案例来看,给注册会计师带来真正威胁的是舞弊,尤其是管理当局舞弊。因此,注册会计师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识别和控制由于管理当局舞弊所带来的风险上。积极意义是,该模型把管理当局舞弊风险作为审计风险模型的一个因子,这就对注册会计师识别和控制管理当局舞弊风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 [2]  下一页

关于现金流量若干问题的思考_会计论文 篇七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财务丑闻的曝光,人们对会计利润的可靠性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疑问,现金流量信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研究现金流量与财务管理的关系问题上,很多学者主张以现金流量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他们主要从现金流量与企业各种财务管理活动的关系中得出结论。笔者注意到,这些论述虽然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研究的出发点仍然是企业的各种财务管理活动,即先将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分为筹资、投资、分配、业绩评价等方面,然后再考察现金流量在这些活动中的应用。这种思路给人的感觉,似乎现金流量只是一种评价指标,显然与其作为财务管理核心的地位不相称。基于此,本文以一种新的视角,提出现金流量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的命题,并以此为基础,对企业各种财务活动进行解释。

一、现金流量的本质

长期以来,现金流量被定义为现金的流入与流出。殊不知这种认识还只停留在表面层次上。现金流量分为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和现金净流量三个部分,笔者认为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现论述如下:

1.现金流量是一种经济资源。现金流量实际上是现金的流动和结存,属于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是一种资源。经济资源作为一般资源的子系统,是指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一切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所需要并构成生产要素的、稀缺的、具有一定开发利用选择性的资财来源,可分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信息资源四大部分。显然,现金流量构成资本资源的一种,因此它也是一种经济资源。

2.现金流量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从上面有关经济资源的界定中可以看出,一般的经济资源都具有有用、有价值和增值等属性,而现金流量作为一种经济资源,除了具有上述一般经济资源的共同属性之外,还具有如下的特点:一是综合性。与其他类型的经济资源如固定资产相比,现金流量这种经济资源可以更加综合地反映一个企业的实力。相对于其他会计报表项目而言,现金流量具有更高的信息含量。二是灵活性。现金流量可以便捷地与其他类型的经济资源发生转化,比如用结存现金(现金净流量)购买设备,从而转化为实物资源。三是客观性。这主要是针对会计利润而言。会计利润具有较强的主观随意性,而现金流量可以有效地避免主观性。

现金流量是个宽泛的概念。具体地说,现金流量可以分为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和现金净流量三种,据此可将现金流量这一经济资源划分为动态资源和静态资源两类。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属于动态的资源,现金净流量则属于静态的资源。

二、现金流量主体与企业分配

任何资源都涉及主体即所有者问题,现金流量资源也不例外。现金流量资源具有不同的主体,各主体显然有着各自的利益。主体把拥有的现金流量资源投入企业,目的是为了获取回报。一个最基本的回报方式就是,企业将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以一定的方式返还给投资主体。那么如何返还?各个主体在返还时分别处于什么地位?这便是企业的分配问题。由此,企业的分配行为受制于不同的主体,可以看做是对不同主体的利益协调。

现金流量资源各主体的地位来自于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投资(包括债权投资和权益投资),如作为主体的债权人和所有者就是使用这种方式;另一种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做出贡献,如作为主体的劳动者、国家和企业就是使用这种方式。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对企业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国家则是通过行使社会管理功能为企业的经营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其贡献是间接的,却是不容置疑的;国家为企业的经营提供一个大的环境,企业作为一个特定主体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小的环境,也对企业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做出了贡献。广义地讲,第一种方式与第二种方式虽然存在差别,但它实质上也可以归为第二种方式。因为债权人和所有者正是通过投资对企业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产生贡献。因此,现金流量资源的主体地位来源于各主体对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贡献的大小。这样,将企业的分配行为理解为对现金流量资源不同主体间的利益进行协调,又与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

事实上,对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这种经济资源,各个主体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比如国家,它参与企业的分配有其强制力作为保障。即使企业只存有账面利润而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或者账面上出现亏损,仍可以借助于国家的强制力以税收的方式从企业那里分得现金流量资源。劳动者也一样,由于劳动者被认为是弱势群体,他们的利益会受到有关法律的保护,从而分得现金净流量资源,不会因为企业盈利与否或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是否为正而产生大的差异(指基本工资部分)。债权人与所有者的地位是不同的,债权人在企业的分配中的利益能得到更多的保障。风险和收益的关系总是对应的,承担风险较大的所有者在企业的分配中享有剩余索取权也是理所当然的。企业本身也是参与分配的主体之一,如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就可以视作对企业的分配。

至于分配的对象,有学者提出广义的分配概念,将企业分配从狭义的对税后利润的分配扩展到广义的对息税前盈余的分配。我们也可以将分配的对象定位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资源。这种做法的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能够有效地避免企业盲目依据账面收益进行分配,导致现金不适当地流出,从而损害企业的价值。这样一种新的提法适当与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检验。

三、现金流量供求与企业筹资

现金流量资源最初来源于企业各种资金筹集,包括发行股票、债券、从银行借款等。从本质上看,资金筹集的过程是现金流量资源从供给方流向需求方的过程。不过,这种流动是有条件的,即供求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均衡。企业的筹资得到实现是现金流量资源供求均衡的结果。

资源供求达到均衡的价格就是资本成本。由于不同筹资方式的风险及其他约束条件不同,供求双方会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上达到均衡,从而有不同的筹资方式便有不同的资本成本。从企业角度看,获得现金流量资源是需要代价的。各种资金来源的资本成本的加权平均构成了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

 [2]  下一页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问题及对策——会计报表粉饰问题及对策(kjx16)_会计论文 篇八

内 容 摘 要

在现代企业中,财务会计是进行数据处理和信息加工的系统。财务报告,尤其是其中的会计报表,作为系统的一大要素,则负责将已加工 生成的会计信息传递给与企业有关的使用者。因此,会计信息提供的充分和准确与否,将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判断。

然而目前我国一些上市公司为达到企业管理当局的经济和目的,利用一些合法手段或会计舞弊等不合法的手段,粉饰会计报表,操纵会计信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并且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已构成一大隐患。

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行为动机的,剖析了上市公司操纵会计报表行为的手段,从而提出了对其的识别,进而提出治理上市公司粉饰会计报表操纵会计信息行为的措施。

关 键 词

上市公司      会计报表      粉饰

现成论文:7200多字      有中英文摘要、目录、参考文献      200元

资本保全模式创新与会计范式重构_会计论文 篇九

摘 要:在新资本保全理论中,总资本范围扩大到人力资本和除人力资本以外的其他知识资本。按内容划分,新资本保全包括资本价值保全和资本风险保全,其中资本价值保全又可分为资本交换价值保全和资本使用价值保全。资本保全根据所要保全的资本对象可分为总资本保全和具体资本保全。将上述两种分类方法相结合可得到16种资本保全模式。资本保全的理想模式应是16种资本保全模式并存、以总资本保全(SV2M)为主导。同时,还了各类资本交换价值保全模式的价值计量标准。 

关键词:传统资本保全;会计范式;资本价值保全;资本风险保全;知识资本保全;人力资本保全

一、传统资本保全理论的审视和发展

资本保全的含义是指保持投入资本的完整无缺,而且认为只有超出投入资本以上的部分才能确认为收益。资本保全理论是由经济学家提出来的,而后由会计学家运用到会计领域。最初的资本保全理论没有考虑到物价变动因素,后来随着物价变动的加剧,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现在的两大派别:财务资本保全观念和实体资本保全观念。资本保全理论是计算成本、计量收益和衡量资本保值增值的重要依据,也是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支持着现代会计实务,构成了现代会计范式的“基石”。面对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浪潮,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发展传统资本保全理论,重构新会计范式。

(一)传统资本保全理论保全的资本价值范围仅限于会计学中确认、计量的资本,忽视了对未确认、计量资本的价值保全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最重要的资本将是知识资本。所谓知识资本,是指本身不具有实体形态,依附于一定载体而存在,在一定时期内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一切经济资源的价值化观念范畴,它借助于知识资产(或资源)这种形式表现出来,一般地,企业的知识资本可以分为四种类型①,即人力资本、智力资本、市场资本和组织管理资本。知识资本对于企业生存、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知识资本的合理营运能使企业总资本的潜能充分释放与发挥,并弥补因技术设备更新而形成的生产力发展周期缩短的影响,达到资本营运系统中人——物关系的高度协调,使企业资源有效配置并有机整合,为企业发展注入持久的巨大推动力。资本的本质要求其内在地得到保全,它是资本增值的基础。知识资本也不例外,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知识资本保全尚处于“灰箱”状态,知识资本保全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1)从现行会计模式来看,知识资本目前还未完全予以确认。因为按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知识资源投资(知识资本)越多,其资产和收益减少就越快(短期内),不符合传统资本保全观念的要求,这助长了企业的短期化行为,抑制了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导致企业长远发展缺乏后劲。另外,商誉的价值依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只有在企业转让时才能确认。有些企业由于技术先进或地理位置优越,商誉(知识资本)价值巨大,但由于企业未被转让或兼并,这部分价值不能得到应有的确认。显然,传统资本保全不能确切反映企业资本保全状况。

(2)现代企业资本营运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因为面临的社会是动态的竞争的社会,而竞争的实质在于争夺知识资本。由于知识资本具有部分可共享性和极强的时效性,如果不予以保全,会导致企业在竞争中丧失优势,并危及到企业的生存。事实上,任何企业的衰落都是从知识资本不能保全开始的。这些因素决定了知识资本保全的必要性。

知识资本保全的关键是人力资本保全。人力资本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也是企业知识资本的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人既是知识的创造主体,又是知识经济化的中介,更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无穷动力。尽管人力资本是企业的首要资本,但目前人力资本价值确认和计量困难重重,人力资源会计实施乏力,某些企业人力资本利用效率不高,人力资本闲置浪费和外流现象严重,更谈不上人力资本的保全。如果人力资本不能保全,知识资本保全就会受到严重威胁。因而人力资本保全是现阶段我国企业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如何对人力资本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以推行人力资源会计,并在激励和约束机制下构建人力资本经营系统,使人力资本得以保全显得相当重要。

(二)传统资本保全理论仅从价值形态上考虑资本保全,没有考虑资本风险保全

现代企业资本营运既关心资本收益率,也重视资本面临的风险,最终要在资本收益率和风险程度之间达到某种程度的均衡。即使资本从价值形态上得到了保全,但如果期末资本的风险高于期初,显然此时不能视为完整意义上的资本保全。

 [2]  下一页

试论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_会计论文 篇十

(一)会计原则委员会第25号意见书(APB25)

根据APB25的规定,股票期权计划分为两种类型:补偿性的和非补偿性的。如果归入非补偿性的,该计划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条件:1、达到一定雇佣条件的全职雇员基本上全部有权参与计划。2、股份必须平等,或根据工资比例授予。3、必须有限定行使的时间。4、不能给予超于市场价格基础上所能给予的合理折扣。如在一般的"配股"中给予的折扣。只要不符合条件之一的,该股票期权计划就视为补偿性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确认补偿成本,因为补偿成本可以等于零。

然而,基于对补偿成本确认的强烈反对情绪,APB25延续了ARB143的做法,基本上取消了对所谓的固定股票期权补偿成本的确认。因为将"补偿成本"定义为授予日股票的市场价格与行权价格之间的正差额,并通常于授予日计算。这样,如果股票期权的行权价等于或大于授予日的市场价格,不论今后任何时间股票的价值如何变动均无需确认补偿成本。由于行使价格多数定为等于或高于授予日的市场价格,大多数的固定认股权计划因此无需确认补偿成本。

根据APB25,计算日期是指某一雇员得知可得到的认股权数量及认股权行使价格的最早日期。对于多数固定认股权计划,上述两个数据均在授予日得知。还需注意的是,即使受益人必须满足其他条件,如该受益人必须在授予日后继续服务该公司一段时间才可行使认股权,计算口仍然为授予日。

如果认股权计划是补偿性的,补偿成本是以计算日市场价格与认股权行使价格之间的差额计算。除非在极少数情况下,股票是专门收购来满足认股权计划,并在收购后很快交付给认股权持有人,发行机构的股票机会成本不作参照。

此外,即使在计算日(一般为授予日)没有发生补偿成本,某些期后事件也可能引致需要确认补偿成本。其中最重要的是:

1、认股权续期或延期,产生新的计算日,如果该日市场价格或公平价格超过了认股权行使价格,则需要确认补偿成本。

2、为了清算以前作出的股票奖励或认股权而向雇员支付现金,该项付款额需视为补偿成本。

如果某认股权计划包括向雇员支付补偿,该补偿应在与补偿对应的服务期间予以确认。如果认股权的授予是无条件的(如认股权没有待权期,所以在授予日便可以立即行使认股权),即其目的是酬劳雇员以前提供的服务,则补偿成本应在授予日一次入账。如果股票认股权是在部分或全部劳务提供之前授予,补偿成本应在劳务发生的期间按配比原则确认。如果认股权计划的待权期是一次生效的,补偿成本基本上以直线法计提。而如果计划的待权或是分期生效的,确认的方法便更为复杂。

下面,通过一个简化的例题说明APB25关于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方法。在此,假设股票期权计划的计算日和授予日相同且一次性生效。

例;假设ABC公司于2000年1月1日实施一项股票期权计划,此时ABC公司的股票市价为20元/股,准许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受益人)以每股15元的价格购买10000股。受益人可在授予日后5-10年内行使。公司不认为受益人会放弃此权利。

1、股票期权授予日的会计处理为:

借:股东权益--递延补偿支出50000

贷:股东权益--股票期权50000

2、随着受益人提供劳务赚取股票期权,1-5年的会计处理为:

借:管理费用--补偿支出10000

贷:股东权益--递延补偿支出10000

3、受益人支付现金,行使股票期权,会计处理为:

借:现金150000

股东权益--股票期权50000

贷:股本10000

资本公积--资本溢价19000

(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23号准则(SFAS123)

1993年6月,FASB公布了人们期待已久的有关股票期权和其它以股票为基础的补偿安排的会计处理方案。这一方案如果采纳,将取代APB25,对所有的固定或变动股票奖酬计划,以授予日的股票价格为基准,用公允价值计算补偿成本。这一方案的优点之一是它第一次运用同样的方法处理固定和变动计划,从而结束了现有准则(APB25和FASB解释28)最令人烦恼的的一面。

推荐阅读:

    想了解更多实用资料的资讯,请访问:实用资料
    下载文档

    看过《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_会计论文十篇》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延伸阅读

    秋天的怀念读后感  这个故事像一块磁铁似的,紧紧地把我吸引住了,使我忘掉了自己,忘掉了周围的一切,贪婪地看了一次又一次。  在我四年多的学习中,

    保育员年终工作总结篇1  时光流逝,转眼间又到了总结一个学期工作的时间了,作为一名保育员。我在领导和各班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尽职尽则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很荣幸能与现在的各位老师共同进步,我也在大家

    【个人工作总结】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某年个人总结第二篇:某年个人总结第三篇:某某年个人年终总结和计划模板第四篇:办公室秘书某年个人工作总结第五篇:办公室秘书某年个人工作总

    加强机关党建工作,发挥机关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对保障和促进机关切实履行职责,带领和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意义重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谈对党建工作的认识范文(通用7篇),欢迎大家借

    公司前台辞职报告集锦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公司前台辞职报告集锦,欢迎大家

    在电话里,t告诉我,他终于发脾气了,诅咒了一件他无法忍受的事情。我问他,他会后悔发脾气吗?他说:“我希望学者们不要后悔。就像是摔了一个茶杯之后他们试图粘在一起的那种遗憾。我不要。”我静静地听着朋友低沉

    每年五月的第二个周日,就是我们伟大母亲的节日,在这一天我们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送一束花,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或许会有更好选择而。那到底在母亲节的时候,给妈妈什么礼物好呢?

    作为连接客户需求和商品价值的桥梁,影响客户购买的行为自然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今天爱学范文网给大家带来了导购工作总结的范文,希望能帮到你。Guide的工作总结模式第一条Guide在服装销售过程中起着不可

    近期,有准备旅游的小伙伴要注意了,今年云南马上就要迎来红河蝴蝶谷蝴蝶爆发高峰期,不知道大家准备好了没有?下文是小编整理的云南红河蝴蝶谷观赏最佳时间。

    美工工作总结简短(通用3篇)美工工作总结简短篇1在这一年美工工作,自己接触和学习设计的一点经验总结。一、网站的配色我们公司主要是做一些医疗网站的,因此在整体配色的问题要特别小心,特别是我们做部队医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