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学范文!

当前位置:爱学范文网>>实用资料>>关于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重新思考_会计论文十篇

关于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重新思考_会计论文十篇

标签:
时间:

【毕业论文】导语,大家眼前所阅读的此篇共有30322文字!岗前村(GǎngQiánCūn)属xxxxxx隆江镇。系xxx龙溪都“七乡詹”之一。始建于宋末,已有约600年的历史。村中民风淳朴,保留有古语古巷古民居,是一个有下山虎,工夫茶、节日粿、讲礼仪的潮汕村庄。关于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重新思考_会计论文十篇欢迎x收藏!

关于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重新思考_会计论文 篇一

今天,新技术、新规则和新发明不断地重塑着我们的世界。会计准则制定者已采取重大措施x回应这种变化和发展。因此,会计基本假设(“假设”)或基础概念(“概念”)不能停滞不前。作为传统的四项假设的替代,本文建议假设可按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会计主体(现实主体与虚拟主体相结合)、持续经营(持续经营与非持续经营;整个企业持续经营与个别分部终止经营同时存在)、时间分期(定期报告与实时披露相结合)、权责发生制与现金流量制、公允价值与成本(公允价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等各种计量属性并用)、货币与非货币计量单位(财务与非财务数据)等7个概念x描述。另外,财务报表由于允许估计与判断而具有暂时性。使用者凡是意欲应用财务信息进行企业和经济决策时,都必须注意财务信息的这一特性。

【关键词】财务会计基本假设 国家宏观经济调控 公允价值与成本

本文着重探讨财务会计基本假设或会计基础概念(以下简称假设或概念)及其变迁。假设构成财务会计与报告的基础。假设表明财务会计(会计核算)的环境特征。经济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着。财务会计与报告,它的规范体系及其基础也会随之变动。长期以x,财务会计、财务报告以及用x规范它们的准则与制度,不论在哪一个层次上,都已经发生并仍在继续变革与创新。但是,假设则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会计理论明显地落后于会计实务。如今进入21世纪,这是一个同过去工业社会具有重大差别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为财务会计提供了以高科技和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环境。新经济出现之后,财务会计的使用者必然对财务报告应予披露的信息提出新的要求。会计的理论工作者不可避免地要求重新审视构成财务会计及其规范的基本概念———财务会计基本假设。财务会计理论正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我认为,我们的因应之道,就是要探讨关于假设的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流行已久的假设,其数量与内容是否应作必要的更新与补充?第二,在新经济条件下,有哪些假设需要作新的解释?

一、对国际公认的四个基本假设———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时间分期假设和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假设的考察

关于主体假设

通常都认为,主体假设是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基石(Paton&Littleton,1940;Paton,1922),今后也还可以这样看。财务会计本是立足主体,面向市场,提供该主体关于财务状况、财务业绩和现金流量的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在财务会计的这些基本特征中,立足主体是前提。所以,主体成为第一个假设。主体假设的主要作用在于:主体规定了财务会计所应处理的交易、事项的空间范围,从而规定了财务报告的内容与边界,即为谁报告、报告谁的经营、财务活动。根据主体假设,通过信息的提供,把企业同市场区分开x。主体假设表明,财务会计与报告的边界是企业,而不是市场,在本质上,它只直接提供某个特定企业的微观经济信息。至于宏观决策若使用会计信息则需要再加工改制。换言之,主要承认主体假设,就难以肯定离开会计主体的宏观会计的存在。

主体假设的性质虽有上述限制,但这个假设的内容还是发展的,我们需要通过企业的概念与形式x考察它的变化。

在漫长的工业社会中,企业历经独资、合伙和公司等组织形式的变迁。会计的发展甚至比这一历史还长。但主体假设是财务会计的一个基本假设,财务会计的形成则是在股份有限公司即现代企业出现之后。主体假设的另一个作用是必须把企业同它的所有者在经济上、财务上严格地分开。显然,经济和财务分开的前提是企业的经营与所有权的分离。因此在股份有限公司中,作为财务会计,尤其是财务报告的前提的主体假设,其重要性才凸现出x。有了主体假设,企业向市场传递的财务信息,将严格以各该企业(主体)为边界,既不应涉及其他主体的财产和产权,也不应涉及所有者个人的财产和产权。这是保证财务报告正确性的最基本的条件。

在工业社会中,迄今为止,绝大多数企业(公司)都拥有大量的有形资产,能够长期持续经营,因而可以观察到企业的存在。这样的企业可称为“现实的企业或主体”(actualfirmsorentities),其特点是:易于识别且相对稳定。今天,新经济已初现端倪,在新经济下,由于人力资源和知识基础对财富与经济创造的贡献越x越大,无形资产将逐步取代有形资产而成为今后的企业的最重要的资源,当前竞争、技术和全球化正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互联网则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向前发展。知识经济与网络经济的汇合促成了企业结构的空前变化。某些所谓企业或一连串企业或称主体串(clustersofentities),它们未x完成某种产品或作业的生产,将把全国甚至全世界某一些生产者、经营者、供应商、销售商通过互联网联结在一起,分工协作,共同分担利润和风险。一旦任务完成,该企业或企业串也就解散了,于是再捕捉其他机遇、资本、技术与人才,进行新的组合与分工,新的企业又诞生了,如此,再生再灭,这些虚拟的企业投资不多,创办和停业都比较容易,它们能快速地创造无比巨大的财富,从而不断地推动人们走向富裕的道路,其结果是在全球涌现大量的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这就是StevenM.H.Wallman为我们描述的,今后可能大量出现的所谓“虚拟企业”(virtualfirms)或所谓主体串(Wallman,1996)。因此现实主体与虚拟主体同时并存,将是新经济时代赋予主体假设的新含义。由于虚拟主体不易观察和区分主体的边界,必将给确认、计量和报告带x新的问题。

关于持续经营和时间分期假设

这两个假设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如果说主体假设是起由于企业作为法人的出现,并且是在现代企业两权分离的条件下才显示其重要性,那么,持续经营和时间分期假设却不是由环境所决定,在承认企业为一个的核算与报告主体的前提下,尽管现实世界中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为了使会计有可能科学地处理该主体日常发生的交易与事项,并定期报告主体的经济、财务信息,假定主体有可能持续经营(除非有反证)并定期从其持续经营的长河中,截取一个“时间段”总结其在特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描述其在特定时日的财务图像,是完全必要的(Moonitz,1961)。

持续经营假设和时间分期假设都是对一个会计主体经营时间长度的描述。会计主体的特征也决定了这两个假设的内涵。

从持续经营假设看,对于现实主体和虚拟主体,应当做出不同的解释。每一个现实主体,由于它相对稳定,在缺乏反证的情况下,可以承认它是持续经营的。但即使现实的主体,在全球化和竞争不断加剧的环境中,改组、兼并也是常有的事。有时,整个企业在持续经营,而出于战略或经营下去可能不利的考虑,关闭、合并或增设该企业所属的某些分部(包括地区分部和业务分部),这也会导致企业整体持续经营与某些分部不再持续经营现象的存在。虚拟主体则可能是另外一种情况。这种企业(企业串)的特点就是经营期限短暂多变,持续经营假设基本上不适用于此类企业。因此,我们面临的企业将是持续经营与非持续经营、企业持续经营与分部终止经营同时并存的复杂局面。

从时间分期假设看,由于它同持续经营假设密切联系着,凡是持续经营的现实主体,就需要进行时间分期,而不适用持续经营的虚拟主体,时间分期也可能不再适用。

时间分期是为了定期提供财务报告。当前,经济瞬息万变,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迫切要求不断提高报告的及时性。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为在网上发布适时的财务信息提供了可能。但这并不等于说使用者已不需要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了。AICPA的ReportofJenkinsCommittee的调查研究证明了这一点(AICPA,1994)。

因此,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按会计分期定期提供分类、汇总的财务信息与通过互联网实时发布各种财务信息将同时并存。

关于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假设

货币是价值唯一可以表现的、能够量化的形式。“商品并不是由于有了货币才可以通约。恰恰相反。因为一切商品作为价值都是物化的人类劳动,它们本身就可以通约,所以它们能用一个共同的特殊商品x计量自己的价值,这样,这个特殊的商品就成为他们共同的价值尺度或货币。”(,1867)。会计要反映价值的形成、耗费、收回及其循环周转,非依赖货币计量不可。为什么称它为主要计量单位,而不是惟一计量单位呢?因为在财务报表的量化表述中,货币应是惟一的计量单位,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所以它是主要计量单位,但其他财务报告以及报表附注都还需要披露其他不能用货币量化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使用者特别是对投资人的决策非常相关。例如,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人力资源就非常重要,一批高素质的专家、技术人员和职工队伍可能对企业财富、价值和盈利的创造贡献最大。对这些资源的披露,就要按专家、工程师的职称、专业水平(和熟练程度)以及他们的创造发明等特殊的标志为量度。又如看一个企业的发展前景不仅要预测其盈利水平、未x的现金净流量,而且要观察它的产品品牌、职工的服务态度、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未x经营的风险程度等等。后几种信息也不是能够用货币x计量的。因此,这个假设应当更明确地

董事制度建立与完善的会计视角解读会计理论论文_会计论文 篇二

「摘要」在我国现阶段,建立董事制度是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试图从会计的视角x诠释董事制度形成的理论基础,认为现行西方董事制度存在两种基本模式的主要原因是其面临法律环境上的差异,在了我国试行建立董事制度的基本动因后,提出应当从五个方面逐步规范与完善这一制度。

 「关键词」董事制度 理论基础 规范与完善

中国所发布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既是强化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所采取的一项新举措,也是促进上市公司规范其运作方式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将我国的董事制度建设纳入了正式轨道。《意见》颁发以后,各上市公司均加快了建立董事制度工作的步伐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本文拟从会计的视角,就董事制度建立与完善的有关问题做一和初步讨论。

 一、会计视角诠释:董事制度形成与建立的理论基础

 (一)不同利益关系人的相机干预机制理论决定了董事制度形成的必然性,而其依存状态的临界点需要以有效的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为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x,企业所有权(含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具有状态依存性的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张维迎(1996)曾经具体地描述了企业的这种状态依存性,并提出了在不同的企业产权关系情况下的判断模型。他认为,若没x为企业的总收入,N为股东的最低预期收益率,w为应该支付工人的合同工资,r为对债权人的合同支付(本金加利息),假定x在0到x之间分布(其中x是企业最大可能的收入),工人的索取极优于债权人,这是因为工资构成企业成本的一部分,实际上在产品售出之前就已经支付,因而,其具有索取权。那么,所有权的依存性为:当w+r+N≥x≥w+r时,股东是企业所有权的控制者;经营状况良好,股东不会干预;经营状况异常时,股东会干预。当 w≤x< w+r时,债权人是企业所有权的控制者;债权人需要有优先的求偿权。当x<w时,工人是企业所有权的控制者,工人有优先的求偿权。当x>w+r+N时,经理就是企业所有权的实际控制者。从上可见,在不同的经营情况下,需要对可能出现不断变换控制态势的情况进行制约,即有必要建立一种内在的监督机制,董事制度的建立正是缘于这种内在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上述所列示的企业各种状态依存性临界点的确定,就需要会计部门在对经营过程与结果进行确认和计量的基础之上,以其所提供的有效会计信息为基本依据做出相应的决策。

 (二)企业的团队生产理论决定了董事制度在企业内部地位的客观性,而其监督成本与监督绩效的测算必须以可靠而且相关的会计信息为条件

企业的主流契约理论认为:“企业乃‘一系列合约的联结’(文字的和口头的,明确的或隐含的)”(张维迎,1995)。在科斯理论的指导下,阿尔钦和德姆塞茨(Alchian,Demsetz,1972)将研究的重点从使用市场的交易费用转移到解释企业内部结构的激励问题(即监督成本)上,提出了团队生产理论,并提出了道德风险与监督成本问题。他们认为,企业是一种“团队生产”的方式,最终产出物是一种共同努力结果的集合性体现,由于每个成员的贡献不可能精确地去计量,因此,现实中也就不可能按照每个人的真实贡献去支付报酬,这就导致出一个“偷赖”的问题,即团队成员缺乏努力工作的积极性,为了规避这种行为,就必须让部分成员专门从事监督其他成员的工作。因此,董事制度的建立也正是团体生产理论的一种运用。但是作为一种监督机制,就需要支付监督成本,同时也会形成相应的监督效益。而建立在合约基础上的这种监督成本与监督效益是否匹配的测算,更需要以可靠而且相关的会计信息为条件。

 (三)委托——代理理论决定了董事制度中激励机制的确立方式,而作为其契约核心问题的薪酬标准又是与选聘对象所具有的会计专业知识程度紧密联系

20世纪70年代后所形成的委托——代理理论,产生了委托人应当如何设计最优激励合同诱使代理人努力工作这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詹森和麦克林将代理关系定义为是“一种契约关系,在这种契约下,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即委托人)聘用另一个人(即代理人)代表他们x履行某些服务,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代理人”(米切尔。C.詹森、威廉。H.麦克林,1998)。在这一理论环境下形成的董事制度,也面临着采用什么机制诱使其努力工作的问题。董事与股东之间实质上也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只是他更多的是一种道义上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需要他能够利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做出判断、提出有效的咨询意见并参与表决,而委托人对经理的要求则是需要他利用其管理才能与经验对做出的决策组织实施,从这个角度上理解,它们在身份地位上是相同的,在管理方式上也应当是相似的。经理必须取得薪酬,同时还需要为其配置一定经营指标下的经理股票期权;董事也必须取得薪酬,而且也正在考虑运用股票期权的杠杆。如果设想通过董事x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而其作用的发挥程度又不与其自身的收益结合起x,在理论上所赋予他们的职责实现起x则不太现实。董事的薪酬标准虽然会与他们的名望和社会地位相联系并产生影响,但与其所拥有的财务管理知识特别是会计知识的专业化程度也有着一定的关联度。

 (四)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理论决定了董事制度发挥作用的实际程度,而以会计收益为基础的剩余权益的索取方式则会对董事制度的运行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控制权的分离,高层经理掌握着企业的经营控制权,当出资人不能够有效地对经理人员的行为进行最终控制时,后者就会利用这种控制权x谋取个人利益,进而损害股东的利益,发生“内部人控制失控”(张春霖,1999)。在公司董事会中引进董事的目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为了提高董事会的决策质量;二是为了对内部董事起到一种制衡作用,以有效地减少“内部人控制”现象的产生。董事制度作为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立的初衷是为了维护大多数中小股东的利益。但究竟是以一种抽象的道德观念去要求他们,还是用一定的利益机制去制约他们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而作为监督者的董事对剩余索取权益占有的可能性则是问题的核心之所在,如果其不能够占有剩余权益,他就自然会缺乏监督的积极性。以此认识为基础,如果将董事制度作为一种监督机制加以运用并赋予其一定的监督权力,那么其对剩余索取权的考虑就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则董事制度的运行效果就会产生影响,其设立的初衷与制度运行质量就难以有效地统一起x。如果需要建立与此认识相适应的企业运行机制,企业最终剩余权的确定就必须是建立在以真实而且有效的会计确认与计量为基础的会计收益指标之上。

 二、会计视角观察:西方董事制度基本模式差异的法律环境

董事制度首创于助世纪中期的美国,其发展与规范经过了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有关法规中就曾规定公司的董事至少需要4O%的人士担任;在20世纪60年代后,一些国家和地区在规范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时,都将董事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自20世纪70年代起,在内部董事架构中引入董事制度即成为潮流;尽管这种制度在20世纪80年代才被广泛推广,但目前在西方国家,董事在董事会中的人数、比例和职责都得到了突出的强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9年世界主要企业统计指标的国际比较”报告中就曾列出专门项目比较了董事会中董事成员所占的比例,其中美国是62%,英国34%,法国29%。目前发达国家的公司董事制度主要有以外部董事为主的美国模式和以内部董事为主的日本模式。两种模式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但均与其运行的基本法律环境及其制度安排下的股权结构与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有着一定的联系。

美国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董事会成员主要由非执行董事构成,因此董事在企业的经营决策过程即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美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比较分散,再加上美国的传统观念是把公司看成利润最大化的组织,因此,在企业管理中更多地强调专家决策,从而就降低了执行董事的重要性。美国的法律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内部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等管理层次,但不设立的监事会。公司董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出的董事组成,既是经营决策机构,又是监督机构。美国公司董事会的董事一般由13名左右的成员组成,分为内部董事(亦称执行董事)和外部董事(亦称董事或者非执行董事)。内部董事均为公司的高级经理人员,负责执行董事会所提出的各项经济决策;外部董事则由公司外部人员担任,但均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学者。目前,美国公司外部董事的比例一般为董事成员的四分之三以上,他们在外部董事的遴选上注重其8个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特别是

浅谈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技能框架_会计论文 篇三

摘要:针对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泛滥的现状,专家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当然解决这个问题也需要综合治理,但无论做任何事情,人的因素总是第一位的,所以我们认为加强对会计审计人员的诚信教育,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软性技能;会计技能;会计教育

近几年,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非常严重,根据吴联生(20xx)的统计和估计,1984到1999年共16年中有15年估计总体违纪金额超过了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其中7年超过了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1998年总体违纪金额达到了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45倍。而自2000年3月31日至20xx年12月31日,有16家公司因虚假会计信息披露而受到中国的处罚。会计信息失真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力图从人的因素——会计人员,进行,研究会计人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技能框架才能减少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一、会计人员技能需求的变化

过去,会计人员拥有高水平的专业技术方面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就足以为单位应付各方面的需要而独当一面,而今天要求会计人员必须融合专业技术知识和所谓“软性技能”于一身才能得到并保持竞争优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面对各种财务软件的推陈出新,公司发展的规模化、国际化,相关法律法规的日渐完善等现状,社会对会计人员的技能需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会计公司的会计

目前对于会计公司x说,虽然财务报表审计是他们的主要业务,但所占比重日渐缩小,而其他业务,如管理咨询、信息系统设计、经营审计等所占的份额则不断扩大。1993年美国六大事务所的管理咨询业务收入仅占总收入的32%;随着BRP(企业流程改造)、ERP(企业资源规划)、Y2K(计算机千年问题)维护、网络基础的供应链管理及电子商务等的蓬勃发展,1999年“五大”(普华兼并永道后只剩五大)的管理咨询业务收入比重已高达51%.审计收入的比例则从45%降为30%,另19%为税务规划与咨询收入。随着经营范围的重大调整,公众希望合格的注册会计师不仅仅是一名技术人员,而且是既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又具有总经理的元件,能够理解国家和社会总体目标的专家。公众期望值的增加,导致注册会计师面临的法律责任不断加强,其压力也与日俱增,。

(二)公司内部会计

在公司内部,虽然会计人员仍然需要精通财务报告方面的知识,但公司更需要具备经营计划、资本运作和控制系统的设计、问题诊断及相应管理知识的综合性人才。据调查,在美国大企业只有29%的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报表及相关工作等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工作,71%的会计人员从事资本运作、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等管理工作,而且美国约有70%的公司总裁是x自于财经方面的专家,而且是以会计行业的专家为主。这些统计数据显示这样一个: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资本运作对企业越x越重要,更多企业领导人将出身于会计,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日益严格。

(三)会计

在内部,会计人员除了继续参与财务管理之外,在组织的计划、规划、预算和信息解释方面也发挥着越x越大的作用。他们必须理解组织的目标和策略,具有系统知识,以胜任这些工作。总之,随着会计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会计人员必须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后续教育等措施x完善自己的技能框架,以此x适应社会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二、国外会计职业技能框架

美国接二连三爆发企业丑闻,把不少弄虚作假的企业CFO(首席财务官)也揪了出x,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称,讯、安龙和施乐公司的几位CFO,均已受到美国的调查,因为他们对公司做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企业丑闻的刨根究底,还发现一个天大的笑话:在当前的CFO中,居然只有二成的人持有会计执照。也就是说美国企业的CFO,大都是半路出家或完全不懂会计。但人力中介公司spencerstuart的调查显示:10年前,美国企业的大部分CFO都持有会计专业证书,比现在的二成要高得多,调查还显示,在当今CFO中,35%的人持有MBA学位,既有MBA又有会计证的,大约占了5%。由此可见,CFO的技能框架要求非常全面才能胜任其职务,当然从以上资料也可以看出在国外也存在会计人员的技能框架的供需脱节问题。各国都意识到此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各国都开始探讨此问题如何改善,如何纠正。由于世界大环境的发展趋势是相近的,所以各国对会计人员的技能框架要求应该说比较雷同的。

能力框架比较

style="BORDER-RIGHT: windowtext 0.5pt solid; PADDING-RIGHT: 5.4pt; BORDER-TOP: windowtext 0.5pt solid; PADDING-LEFT: 5.4pt; PADDING-BOTTOM: 0cm; BORDER-LEFT: windowtext 0.5pt solid; WIDTH: 63pt;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5pt solid; HEIGHT: 77.15pt; mso-diagonal-down: .5pt solid windowtext" vAlign=center align=middle width=84>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style="BORDER-RIGHT: windowtext 0.5pt solid; PADDING-RIGHT: 5.4pt; BORDER-TOP: windowtext 0.5pt solid; PADDING-LEFT: 5.4pt; PADDING-BOTTOM: 0cm; BORDER-LEFT: medium none; WIDTH: 72pt;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5pt solid; HEIGHT: 77.15pt; mso-border-left-alt: solid windowtext .5pt" vAlign=top align=left width=96>

ICA

The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 in Australia ...

style="BORDER-RIGHT: windowtext 0.5pt solid; PADDING-RIGHT: 5.4pt; BORDER-TOP: windowtext 0.5pt solid; PADDING-LEFT: 5.4pt; PADDING-BOTTOM: 0cm; BORDER-LEFT: medium none; WIDTH: 99pt;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5pt solid; HEIGHT: 77.15pt; mso-border-left-alt: solid windowtext .5pt" vAlign=top align=left width=132>AICPA

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style="BORDER-RIGHT: windowtext 0.5pt solid; PADDING-RIGHT: 5.4pt; BORDER-TOP: windowtext 0.5pt solid; PADDING-LEFT: 5.4pt; PADDING-BOTTOM: 0cm; BORDER-LEFT: medium none; WIDTH: 99pt; PADDING-TOP: 0

提升会计职业判断能力_会计论文 篇四

进入21世纪,经济的发展使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大大提高,会计环境和会计处理对象日趋复杂。另一方面,新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增大了会计处理的选择空间,在许多方面,需要会计人员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判断,以对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恰当的处理,合理有效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为企业投资者和经营者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

一、会计职业判断的具体体现

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面临不确定会计事项的情况下,在会计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约束的范围内,依据企业的特点和目标,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资料,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逻辑能力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处理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始终,涉及到方方面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会计原则选择中的体现

会计核算原则是会计处理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但会计原则对会计业务的处理是指导性的,所涉及到的具体环节仍需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由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在会计实务中对某一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揭示时需要在多个会计原则之间作出选择,而各个会计原则之间有时有一定的冲突,如谨慎性原则与一贯性原则之间,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原则之间等。在特定的条件下,某项会计原则是否应当选择,怎样实现不同原则之间的最佳组合,如何正确处理多个原则的优先选用顺序等等,这一切都必须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x进行相应的选择与协调。在实际工作中,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经济事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某项经济业务是否重要,是否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判断,是否应单独披露,应视具体情况而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2、在会计政策选择中的体现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所采用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由于客观经济的复杂性和各个企业的特殊性。企业可在允许的范围内对同一经济事项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而现行会计制度没有对多种方法选用标准的具体规定,会计人员只有在工作中运用自身的职业判断,在诸多可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中,选择适合本企业具体情况的会计处理方法,以使会计信息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如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以采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具体折旧方法的选用,需要会计人员根据企业的性质和资产的种类进行判断。

3、在会计估计中的体现

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在会计工作中,经常需要利用最新信息对具有结果不确定性的交易或事项作出判断,对未x事项是否发生及发生时间和影响予以估计入账。常见的需要估计的项目有:坏账、或有损失、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与净残值、无形资产和待摊费用的摊销期限等等。这些项目必须通过会计人员合理预测与推断加以确认、计量,才能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状况,其确认、计量的合理准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于期末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但未明确规定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会计人员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亦即根据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合理地确定计提比例。这一规定,赋予了企业较大的自,但如果会计人员缺乏职业判断能力,就会使计提比例不合理,从而影响企业整体状况的公允表达。

二、会计职业判断运用中注意的事项

1、遵循法律、法规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是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实施职业判断的首要准则,会计职业判断只能在会计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所选择的企业会计政策,必须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精神实质。但有些企业的领导人和会计人员却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自由度的扩大肆意操纵会计信息,出现了会计造假和提供严重失真会计信息等恶意判断行为,这种违法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2、客观、公允地反映会计事项

会计职业判断应本着真实、公允的原则,其判断结果所产生的会计资料应能客观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受权势和偏见的影响。对于确定的经济事项,需要根据会计原始凭证加以确认,而不确定性经济交易或事项需要以最近可获得的信息为基础作出判断,并尽力确保信息x源的合法性。

3、遵守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中的思想和行为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对正确进行职业判断十分重要,会计人员作为特殊的行业人员,在作出职业判断时,应以遵守职业道德为前提,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和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依法理财,客观公正,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2]  下一页

会计职业判断研究_会计论文 篇五

[摘要]会计职业判断既不同于会计政策选择也不同于盈余管理;影响会,计职业判断的因素主要有主体因素、客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全过程,主要解决“是什么”、“在何时”和“如何做”等问题;会计职业判断程序一般包括理解问题、确立目标、提出备选方案、收集资料、确定标准、比较、得出结论等。

 [关键词]会计职业判断概念辨析影响因素内容程序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会计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性经济事项日益增多;而会计标准却日趋简约,会计职业判断空间不断增大。对中国的“会计人”而言,提高会计职业判断水平更是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会计职业判断概念辨析

判断就是要给具有不确定性的事项寻找结论。任何事项只要具有不确定性,就需要判断。在人们的表述中,判断会因事项所涉及的职业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称,如不确定性的病情需要医学职业判断、不确定性的诉讼需要法律职业判断,而不确定性的经济事项当然就需要会计职业判断。所谓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根据会计法律、法规和会计惯例等会计标准,充分考虑企业现实与未x的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计算、、比较等方法对不确定性经济事项所作的裁决与断定,其目的在不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职业判断与会计政策选择,、盈余管理具有不同的涵义,但却常常被人们所混同。对此,我们作如下辨析。

1.会计职业判断与会计政策选择。会计政策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宏观会计政策是指制定或授权有关部门制定的所有会计法律、法规和规章;微观会计政策是指各会计主体在宏观会计政策指导和约束下,制定和选择的具体会计处理原则与方法。会计政策选择通常是从微观角度而言的,它与会计职业判断具有相同之处,都需要考虑企业自身情况,通过、比较等方法找出问题的结论,而且在内容二者有—定的重叠,以至于很多人认为二者是同—个问题,其实不然,因为:

(1)主体不同。会计政策选择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即企业的董事会、经理、厂长等;会计职业判断的主体是适度地从事工作的会计人员。

(2)客体不同。会计政策选择的客体是会计准则、制度提供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内的各种会计原则、程序和方法,如各种允许的折旧方法、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等。会计职业判断的客体是日常会计事项的处理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它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全过程,涉及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各环节,其范围要比会计政策选择广泛。

(3)立足点不同。会计政策选择强调所选会计政策对各方利益的影响程度,认为它是相关利益者为自身的经济和利益进行斗争的博弈过程,而不是单纯的会计问题,而且涉及一系列经济和管理问题。而会计职业判断更注重技术角度,强调会计人员知识和经验的运用,要求会计人员在判断时,应遵循职业道德规范保持中立,针对客观会计事项做出“无偏”反映,受外部干预而做出的选择行为不能称为会计职业判断。现实中滥用会计职业判断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管理当局的会计选择行为凌驾刁:会计职业判断基础之上的结果。

2.会计职业判断与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是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它使用的手段主要是:会计方法的选择和调整,会计估计的运用与变动,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规划与控制等。可见,盈余管理利用了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并常以职业判断为借口掩盖其利润操纵行为,致使很多人将一些盈余管理行为误认为会计职业判断。其实二者区别很大,在于:

(1)主体不同。盈余管理的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尽管有些行为名义上应由会计人员作出,但实际决定权却在管理当局手中。会计职业判断的主体是适度地从事工作的会计人员。

(2)目的不同。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私人利益,但受益者和利益表现非常复杂,有通常提到的报酬计划、债务契约、成本三大动机,也有我国现阶段实证会计研究发现的公开上市发行股票、配股、避免处罚、炒作股票等动机。它背离了现代财务报告的中立性原则,造成对外财务报告有所偏重。而会计职业判断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如实反映经济事项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造成的实际影响,在做判断时,要保持客观中立。

(3)客体不同。盈余管理的客体有两类,一是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二是交易事项的规划和时点的选择。由于会计职业判断一般是在经济事项发生后进行,因此它只包括前类事项在内。具体地,盈余管理研究将总体应计部分①拆分为非主观应计部分②和主观应计部分③。恰当的职业判断在前者中必不可少,而后者则是对职业判断的滥用。

(4)研究目的不同。盈余管理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在于揭示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并对其进行解释,研究涉及一系列的管理和经济问题①。会计职业判断研究的重点在于探讨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规律,目的在于帮助会计人员提高职业判断水平,减少判断偏误。

 二、会计职业判断的影响因素

影响会计职业判断的因素很多,大体可分为三类。

1.主体因素。指会计人员自身方面的可能影响判断的因素,主要包括:

(1)知识和经验。知识一般包括三个层次:对整个世界的知识、一般会计知识和与特定判断任务相关的知识。良好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广泛的知识面,既要精于专业又要有——定广度,并要熟悉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而经验能够形成与特定判断任务相关的知识,使人在遇到相同问题时能更快更优的解决。

(2)需要和动机。它是会计人员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的内部驱动力。会计人员作为人,也具有人类共有的一些需要,包括经济利益、职业地位的追求等。有些需要往往是管理当局给予满足的,这使会计人员面临各种利益矛盾冲突时,有可能在职业判断中屈从于管理当局的意愿,难以保持客观中立。但动机也会受到人的价值观的影响,具有高尚的价值取向的会计人员就可能排除利益干扰。此外,动机还会受到外界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有关法规的严格执行、职业道德的要求、社会等。

2.客体因素。指由于会计事项具有的某些特点而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问题的复杂性、重复性、规范程度、类型和要求的判断质量等方面,其中前两项最为重要。根据问题的复杂性和重复性可以将问题分为:非结构化问题,即独特的、未被定义的问题,它很少有或没有现成的指南可遵循,解决它需要较强的判断力和洞察力;半结构化问题,即重复的、合理定义的问题,它一般有指南可供使用,解决它需要一定的专业判断;结构化的任务,即惯例以及能充分定义的问题,解决它只需很少的判断。问题的复杂性还表现在经济业务的不确定性上。根据交易或事项是否已经存在、对当期财务报表的影响结果(收益或亏损)是否确定、金额是否需估计可以把经济业务分为:基本确定、低度不确定、中度不确定和高度不确定四类业务。经济业务不确定性越高,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要求也越高,失误风险越大。

3.环境因素。指除主体和客体因素之外,影响会计职业判断的其他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

(1)会计法律、法规。包括《会计法》、《公司法》、《税法》等会计法律规范,以及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会计技术规范。会计法律、法规为会计职业判断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限定了会计人员运用判断的程度,并通过惩罚等措施促使其更客观的进行判断。同时、会计技术规范本身就是最直接最根本的判断标准,有关规定越完善、可操作性越强,会计人员进行判断的依据就越充分,判断的任意性越小。

(2)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它主要用x调整会计人员与社会、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集团以及会计人员之间的关系。它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了对会计人员专业素质、职业品格、工作作风和工作纪律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切实遵循这些规范应是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前提,特别是其中对会计人员客观、公正、合理地处理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的要求,在当前会计信息失真严重的情况下更有特殊的意义。

[1] [2]  下一页

会计职业教育模式的研究_会计论文 篇六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际资本一体化的发展,会计职业的重要性越x越明显。会计市场的国际一体化和会计信息服务对象的多样化,使得会计职业岗位的就业标准不断提高。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因此研究会计职业教育模式,改革传统会计教育,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会计人才,就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 对会计职业教育的认识 

我国会计职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会计职业教育体系。但有许多人把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当作会计职业教育,我认为是不妥的。持这种观点的人,一是对会计职业教育认识不清,二是对会计职业岗位认识不够。分别说明如下: 

(一) 对会计职业教育认识不清 

会计职业教育是与会计知识普通教育不同的另一类教育。把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当作会计职业教育是对会计职业教育的误解。会计职业教育是一种岗前、岗中的职业性教育,其培养目标是素质高、职业道德好、理论知识强、业务能力过硬,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专业会计人员。会计职业教育必须服从于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之相应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将日臻完善,管理和会计核算的新理论、新方法将不断得到应用,会计职业岗位就业标准也将不断变化。这就决定了会计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岗位终身教育。而传统的会计教育是指会计知识的普通教育,即学校内的会计课程教育。它侧重于以现有的会计教材作为教学主导,通过教师讲授完成教学任务。即使是会计专业教育,由于所用教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并且忽略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相关会计法规教育及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只能是一种不完善的会计职业岗前教育。如果把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当作会计职业教育,就会使会计教育与会计实务的差距越x越大。这不符合会计职业教育的要求。 

(二) 对会计职业岗位认识不够 

长期以x,认为记帐、算帐、报帐是会计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把会计工作当作一种被动性服务工作。由此造成我国会计人员的基础素质先天不足,知识更新速度缓慢,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会计职业教育必须紧紧围绕会计职业岗位的就业要求而进行。对会计职业岗位认识不够,是导致对会计职业教育认识不清、重视不够的主要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职业岗位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的参谋岗位,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信息大约70%x源于会计部门。为充分发挥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会计职业岗位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在内容和质量以及服务对象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会计信息不但要继续服务于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以及社会事务管理者的需要,同时还要服务于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的需要;不但要服务于国内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还要服务于境外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特别是在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过程中,及会计电算化广泛应用的情况下,会计理论和会计核算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会计涉及的领域和服务的范围越x越广泛。这就对会计职业岗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新会计理论和核算方法,还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以及相关的经济知识,还要了解企业生产工艺的特点和经营过程,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还应具备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所以建立会计职业教育模式必须立足于服务会计职业岗位新要求。会计职业教育模式是一种动态的教育管理模式。 

二、 建立会计职业教育模式的研究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教育应该为社会服务。为满足会计职业岗位就业标准不断变化的要求,我们应该对适合我国的会计职业教育模式进行研究。我认为,会计职业教育模式应该是一个包含职前、职中和职业未x发展要求的动态教育模式,是一种终身教育,是应该由社会和企业共同承担的教育任务。因此,建议建立“三教一体”的动态会计职业教育模式。“三教一体”即岗前职业教育,岗中继续教育,专业技术资格教育及岗位考核体系。 

(一) 岗前职业教育 

会计职业岗前教育主要指会计职业的基本素质和技能教育,包括正规的学校教育和自学考试教育。其目的是通过会计职业岗前教育,使学生掌握现代会计理论和会计核算方法,懂得会计准则等法规,会编制和会计报表,具有表达、沟通、思考、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规范观念,具有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由于不同的职业岗位对应着不同的就业标准,会计职业岗前教育可以并存于中专、大专、本科和硕士等不同层次教育中。在各层次的职前教育中,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学术目的为主”的职前教育,另一类是以“技术应用为主”的职前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它们各成体系,又相互联系,以满足会计职业岗位的不同需求。与传统的学校会计教育不同,会计职业岗前教育的目的不是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就成为一个专业会计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x成为一个专业会计人员应该具有的素质。这就需要改革现有的会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会计教育的环境和教育资源,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对会计的新需求。 

(二) 岗中继续教育 

会计职业岗中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指从事会计职业岗位工作整个过程中的职业性再教育。包括就业上岗初的熟悉岗位特点的短期培训和长期的在岗继续教育培训。因各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及当前所处的经营状况不同,所以在有关会计人员上岗初,有必要组织他们进行熟知企业情况的短期培训教育,使他们了解企业,热爱企业,做好为企业努力工作的准备。这种教育应该由企业组织进行。长期的在岗继续教育是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宽和提高,以适应经济发展对会计职业岗位就业要求的不断变化的需要。这种教育应该由各级财政部门统一组织。 

会计职业岗中继续教育是会计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人员队伍迎接科技进步和提高就业能力的需要,是适合会计改革形势和提高会计队伍整体素质的需要。如果仅仅依靠学校所接受的常规教育,而不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很多知识就会失去效能,人就会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就业竞争中被淘汰。因此,会计职业岗中继续教育应该坚持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学以致用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保证必要的教育学习时间。目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对此已经作出一些规定,但还需进一步完善。 

 [2]  下一页

“有限理性”理论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理论论文_会计论文 篇七

摘要:从“有限理性”理论的角度探讨了我国现阶段在上市资格准入制度、配股条件、业绩评价指标等方面因过度重视“结果理性”而诱导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提出应着眼于“程序理性”,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从制度上加以防范。

关键词:有限理性;结果理性;程序理性;上市公司;会计信息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市场已开始由“脱离业绩炒个股”的状态向注重公司业绩的投资理念转变,投资者会越x越关注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信息的失真将误导投资者的决策,从而损害证券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虽然近年x我国财会界乃至整个经济界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从各个层面作了研究,并提出了多种应对措施,但就总体而言,会计信息失真的状况尚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一、“有限理性”理论简介

“有限理性”理论是由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人赫伯特。亚。西蒙(Herbert.A.Simon)教授提出的。在其所著《管理行为》一书中,他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状态,即人是有限理性的。同时,他还明确区分了程序理性和结果理性。程序理性是指行为是在适当考虑其结果的条件下进行的,或者说行为过程符合规范的标准,则该行为就是程序理性的,因此行为的程序理性取决于它的产生过程是否规范。结果理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和限定范围内,当行为能够达到预定的目标时,它就是结果理性的。行为的结果理性取决于某项行为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或预定目标的完成状况,而不管其行为过程如何。

程序理性和结果理性的本质区别在于其着眼点不同。程序理性强调的是行为过程的理性,而不只是注重结果本身,结果总是一定行为过程的结果,世上没有无因之果,只要保证了行为程序的理性,结果自然是可以接受的;而结果理性则强调结果对预定目标的符合程度,而不在意产生这一结果的行为程序。西蒙教授认为,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人们由于无法准确地认识和预测未x,从而无法按照结果理性的方式采取行动,只能依靠某一理性的程序x减少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应该注重程序理性。因此,在人是“有限理性”的前提下,我们应当侧重程序理性,加强对行为过程的考核、控制。只要程序合理、过程规范,结果理性自是程序理性的必然结果,而不应刻意追求结果理性。

二、过度重视“结果理性”,诱导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出现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其原因是很复杂的。通常,内因是影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但作为上市公司的监管部门和评价者,在上市资格准入制度、配股条件、业绩评价指标等方面过度重视“结果理性”,也对会计信息失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上市资格准入制度

在对公司上市资格的准入制度上,存在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注册制,二是核准制。两者主要的不同在于:核准制下,由出面制定较之一般的公司法更高的进入标准,并依据这一较高的标准逐个审批意欲进入市场者的申请。而在注册制下,意欲进入市场者只需要按照一般公司法的要求向证券监管部门注册登记即可,但对于事后的欺诈行为将进行惩戒。为了维护上市公司的稳定和平衡复杂的社会关系,我国1990年到2000年一直实施的是行政审批制度。在行政审批制下,除了在《公司法》中要求股份公司发行股票并上市,需要开业时间在三年以上、最近三年连续盈利等条件外,还实行“规模控制,限报家数”政策。企业通过激烈竞争拿到的股票发行额度往往与其资产规模和财务状况不相匹配,只好将一部分经营业务和经营性资产剥离,或者进行局部改制,并通过模拟手段编制这些非核算单位的会计报表。此外,许多改制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因承担社会职能而形成大量的非经营性资产,也必须予以剥离。这样通过将劣质资产、负债及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和潜亏剥离,便可轻而易举地将亏损企业模拟成盈利企业。剥离与模拟从根本上动摇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模拟的财务报表难以客观反映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而作为券商,只要争取到获得额度的企业,就肯定能获得相应的利益,不需承担任何风险,因此对上市公司的服务是次要的,主要是看与地方的关系,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投资银行业务演变成行为。也正是如此,我国早期上市的很多公司先天发育不良,上市后“一年绩优、两年绩平、三年亏损”也就成为最真实的写照。从20xx年3月17日开始,我国正式实施核准制。核准制的实施是我国朝着股票发行机制市场化迈出的关键一步。但在实施初期,大量企业被快速包装上市,暴露出很多问题。为了提高券商自律和实现对上市公司数量乃至扩容节奏的控制,有关部门又推出了“通道制”。通道制在提高券商执业水平和抑制劣质公司上市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带x了一些弊病。如由于通道有限,提高通道周转率成了券商的第一要务。很多券商为了争到主承销权,不得不对准上市公司曲意迁就,以期能快速将企业包装上市,腾出通道x跟进新的业务,起不到对上市公司的核查和监督作用。而相当一部分企业为达到包装业绩和高溢价发行的目的,仍沿用核准制以前的改制模式,剥离和模拟现象仍然存在,过度包装、虚假信息仍然在证券市场层出不穷。

上述情况的出现,在于证券监管部门对于结果状态的偏爱,在审核公司上市资格时,把注意力过度集中在上市条件上,只要上市公司达到审核标准,则批准上市,而对于公司在申请上市时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而采取的各种寻租行为却没有多加考虑。这就使得不少上市公司为了达到上市的“结果状态”,不得不以牺牲“程序理性”去尽力迎合监管部门对“结果理性”的要求,从而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不合理的资产剥离等种种会计信息造假行为。

(二)配股条件

自1993年以x,中国针对上市公司的配股条件相继了五个规范性文件,而对配股条件中唯一的财务指标净资产收益率(ROE)也有一些相应的变动(见表1所示)。

表1 对上市公司申请配股前ROE的规定

┌─────┬─────┬─────┬─────┬─────┐

│1993年12月│1994年9月 │1996年1月 │1999年3月 │20xx年3月 │

├─────┼─────┼─────┼─────┼─────┤

│  │前三年每年│  │前三年每年│  │

│前两年每年│大于0,且 │前三年每年│大于6%,  │前三年每年│

│大于0  │三年平均 │均大于10% │三年平均大│平均大于 │

│  │  │  │  │6% │

│  │10%以上  │  │于10%  │  │

└─────┴─────┴─────┴─────┴─────┘

由此可见,中国对上市公司的配股条件经历了一个由松到紧,又由紧到松的过程。这些规定对将社会资源尽可能配置到经营业绩(以ROE为标准)较好的公司中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亦负面地诱导了上市公司对净资产收益率的操纵。

表2 10%≤ROE<11%、6%≤ROE<7%的上市公司占每年年末公司数比例

┌───────────────┬────┬────┬────┬────┐

│  年份   │ 1993 │ 1994 │ 1995 │ 1996 │

├───────────────┼────┼────┼────┼────┤

│  年末公司数  │ 194  │ 293  │ 321  │ 566  │

├────────┬──────┼────┼────┼────┼────┤

│  │ 公司数 │  6 │  21  │  27  │ 104  │

│10%≤ROE<11% │ │ │ │ │ │

│  │所占比例(%) │  3 │  7 │  8 │  18  │

│  │ 公司数 │  4 │  8 │  11  │  9 │

│6%≤ROE<7% │ │ │ │ │ │

│  │所占比例(%) │  2 │  3 │  3 │  2 │

└────────┴──────┴────┴────┴────┴────┘

┌───────────────┬────┬────┬────┬───┐

│  年份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

│  年末公司数  │ 735  │ 768  │ 998  │ 1144 │

├────────┬──────┼────┼────┼────┼───┤

│  │ 公司数 │ 205  │ 187

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导向的理性分析会计理论论文_会计论文 篇八

国际会计准则是通过世界性的官方组织、民间组织以及各国有意识的行动,尽量减少各国之间会计准则的差异,制定出各国必须遵守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以提高会计信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可比性。当前,国际社会对国际会计准则的需求越x越强烈,国与国之间会计准则的巨大差异,已成为国际资本合理流动和国际资源有效配置的障碍。因此,制定高质量的国际会计准则迫在眉睫。

同时,制定高质量的国际会计准则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关键。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对促进会计国际协调更为有利。所谓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化,也就是各国与国际组织双方互相协调向某套基准会计准则靠拢或与某套基准会计准则相似。这套基准会计准则应当归纳出各国会计准则的共性,即会计准则在制定原则上的一致性,这样,各个国家就能够在遵循一般会计原则的基础上制定出各国的会计准则,达到各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目标,实现全球会计信息的统一和可比。因此,有必要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导向进行研究,实现会计国际化,促进国际资本合理流动和国际资源有效配置。

一、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导向的探讨

会计准则是对企业管理层提供会计报表过程的主要规范,会计准则的制定有两种基本导向:原则导向和规则导向。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更具体、更复杂;而原则导向的准则要相对简单明了,它主要是一些基础性的原则,具体执行过程中更多依赖执行者的职业判断。前者如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GAAP),后者如国际会计准则(IAS)。国际会计准则被认为是原则导向的典范,至今已公布的准则只有41个,解释公告33个。由于国际会计准则简单,适用,公司会计和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具体的经济交易事实,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的原则进行会计处理,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比美国会计准则更加经受得住时间演变和交易创新的考验。

从查阅的资料x看,没有哪个文献对“原则导向”和“规则导向”有过清楚而权威的解释。通常认为:原则导向要求会计准则更多地偏向于对经济业务和事项的会计处理做出原则规定,更注重经济交易的实质,很少对适用范围做出限制,因此更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规则导向则要求会计准则更多地偏向于细致的会计规定,对适用范围有较多的限制,同时还配套有详尽的解释和运用指南。从实务执行角度,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赋予企业管理层更大的,职业判断与会计方法选择空间。

通过表1对原则导向与规则导向的综合比较可以看出,相对而言,以原则为导向制定会计准则的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1)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会计准则应当关注投资者和其他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如实反映经济业务的本质,这样可以促使会计准则的编制者更加关注实体经济活动的实质内容,更好地体现会计准则的目标。如果简单地对经济业务完全采取规则处理,也许只能证明表面上的统一,但并不能反映交易实质,此时所谓的可比性也就失去了它的内在涵义。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就能够有效地避免这一点,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会计准则”。

(2)采用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就能更贴切地贯彻一套内在逻辑一致的、内容全面完整的,国际上普遍适用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这种会计准则强调以概念框架普遍适用的定义为基准,能提高财务报告使用者对该概念框架的理解,提高对国际经济交易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的认同,从而达到国际上“致力于提高公众对财务报表内在信息的理解”的目的。

(3)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只提供一般的原则。任何交易和事项都应在透视其经济实质的基础上选择恰当地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只要特定交易事项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共性,其交易的实质也必然有共性,因此选择特定事项会计原则的协同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可行的。

(4)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和英国等其他一些国家都已经采用了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安然事件后,美国也趋向以原则导向制定会计准则,这说明会计准则的原则导向制定模式与现实环境的适用性,因此,现阶段在国际会计准则中运用、确认会计原则是至关重要的,会计准则国际化就是要重视作为会计准则基础的会计原则研究。

虽然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具有许多现实优势,但是准则的原则导向会受到那些受准则约束和影响的对象要求和压力,如公司需要具体的准则,以减少交易安排的不确定性;审计师需要具体的准则,可减少与客户之间的分歧并在诉讼中进行自我保护;证券管制者需要具体的准则,因为通常具体的准则更容易监督执行。在原则导向制定模式下,会计准则只提供了原则性的意见,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原则的选择和协调、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的选择、会计估计的运用、对会计原则的选择和协调、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的选择、会计估计的运用、重要性原则的判断、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区分、利益驱动与公正的观念和立场之间的矛盾与抉择等方面,主要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因此,是否运用合理的职业判断,对经济活动的本质做出恰当的描述,使财务报告公允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将完全依赖于会计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同时,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其财务报告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很难对公司内部运作的实际情况了如指掌,在公司管理层的游说下很难对其职业判断提出反驳意见,从而无形中削弱了外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洪剑峭在文中通过严格的博弈模型认为,准则导向的选择应适应现实的会计监管环境;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赋予准则执行者更大的职业判断和会计选择,在执行者(如企业管理层等)经济人的假设下,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也留给执行者更大的潜在会计操纵空间。因此,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对会计监管环境有更高的要求。

同时,原则导向要求会计准则更多地偏向于对经济业务和事项的会计处理做出原则规定,更注重经济交易的实质,很少对实用范围做出限制。从实务执行角度,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赋予企业管理层更大的职业判断与会计方法选择空间,对于不同企业x说,由于专业判断能力受到会计人员自身经验职业道德和业务理论水平的制约,每个企业的会计人员都有各自不同的职业判断,对子相同或者类似性质的经济事项很可能会产生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处理结果,这就可能导致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下会计信息形式缺乏可比性,就财务报告的使用者x说对会计信息的理解也是一大问题。因此,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是否值得实施这一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关键取决于在其基础上产生的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是否更为相关,更易被理解,更加真实、可靠。

 [2]  下一页

会计诚信的理性思考会计理论论文_会计论文 篇九

会计信息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企业经济管理部门及其其它方面进行决策的依据。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根本保证。但目前的会计工作中,虚假、歪曲的会计信息已让众人触目惊心。从“安然之死”到“世通”的风波再起,从中国的蓝田股份到银光厦的神话。一场会计职业道德的诚信危机袭卷到从会计到其他的各个行业。然而,在这会计信息的传输链条中,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公司董事会应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并负有怎样的会计诚信义务。本文将从这个角度进行阐述。

(一)会计人员的诚信

会计人员应立足于本职工作,操守为重,监守准则,应做到入账工作的合法合理性,账务核算工作的准确无误,按时地编制合格标准的财务报表,及时、真实、客观的反映会计信息。

但是,这从会计人员手中出x的会计信息却是失真的主要表现。会计人员就是这信息的操纵者吗?肯定的回答是令疑的。从一起起令人瞠目结舌的造假案件中,不难发现,巨额的会计造假往往是单个的会计人员难以操纵和控制的。会计人员往往并非心甘情愿造假,而是由于其身份地位和权力的限制,依赖于单位负责人而不得不唯心地制造、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形成了“站得住,顶不住;顶得住,站不住”的局面。像安然这只财务黑箱,为了虚造利润、捉襟见肘地维持持续下跌的财务状况,对巨额的关联方交易遮遮掩掩,众多的师和为之欢呼雀跃的人都搞不清其每年的财务利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被董事会或高级管理阶层操纵和控制的财务信息代表并反映这一阶层的意志。

当然,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在这信息的反馈链上也有无可脱卸的责任。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除了要有过硬的业务技能之外,还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很难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以操守为重,坚守准则是会计工作者的立业之本。

(二)注册会计师的诚信

注册会计师作为“经济警察”,其主要作用是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从而提高投资决策的可靠性,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促进市场经济的有效健康发展。但由于审计工作难以避免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就难以确保管理当局提供的财务信息就一定真实可靠。公众的期望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之间的差距使注册会计师承担越x越大的风险。人们往往夸大了注册会计师在经济生活中查错妨弊的作用,对他们的工作求全责备。

我与1980年恢复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以x,二十多年x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二者亦步亦趋切相互依赖。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注册会计师的事业从起步不断走向成熟。然而在我国审计制度和准则不断向国际审计准则靠拢和接轨的同时,符合标准的制度和准则在实际工作中进展缓慢。从1998年,中国注册会计师进入全行业“脱轨改制”以x,会计事务所的压力日益加大。一方面会计事务所的数量剧增,另一方面,原“五大”会计事务所抢走了很大一部分市场,为了赢得客户,恶性杀价成了国内会计业一种普遍的竞争手段。但在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取舍,是注册会计师为了降低成本,简化审计程序,有的甚至成了走马观花的形式,使出具的审计意见带上了很高的风险性,也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失去了有效的保证。

诚信是注册会计师的立业之本。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恪守、客观、公正的原则。这要求注册会计师诚实信用,在形式上和实质上都保持其职业身份上的性,这是其外在公信力的根本所在。然而,注册会计师失去其性的造成的惨痛教训已经很多了。在“安然事件”中,安达信严重丧失了其应有的性和诚实信用,在安然神话的编制过程中扮演着极不光彩的角色,助吹了安然神话。性上注册会计师执业的灵魂,而诚信是起执业的基石。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相对于经济的发展显得落后,要使广大执业人员树立起现代审计意识,学会现代审计技术,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后续教育,通过提高注册会计师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其性和执业质量。

(三)管理当局的诚信

“两全分离”是会计造假的根本原因。在实现两权分离的过程中,企业股东希望资本盈余的最大化和管理当局希望得到最大的回报的矛盾难以调和。经营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虚列成本、虚计收入、虚报盈余,一系列企业的短期行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管理当局应对广大股东负有诚信义务,而利益的冲突使经营管理者的诚信水平难以提高。在安然事件不久后华尔街又投下了另一颗重磅炸弹。世通的CFO苏利文,这位“会计天才”和“电信英雄”的假账丑闻,使假账事件不断的华尔街再度风波高涨,也使美国整个电信行业面临着困惑。自身利益的驱动,做点小小的账面文章便使几十亿的利益流入私人腰包。曾经叱咤风云的商界天之骄子,从此光辉的商海生涯涂上了难以洗涤的污垢。而中国的企业家们,也是不是该有所深思,并引以为戒呢?

[1] [2]  下一页

对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理性思考_会计论文 篇十

[摘 要] 由于国际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出现,从而对会计电算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应该从宣传及法制上扩大电算化的范围和影响,应该建立通用的财务会计软件协议,应该向管理软件过渡,应该加强安全性、开放性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性。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起步较晚,从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经历了尝试阶段、自发发展阶段和有组织、有计划地稳步发展阶段,到目前的管理型会计软件发展阶段。在这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商品化、通用化的财务软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经通过财政部认可的软件就有40多种,加上各省财政部门认可并使用的,总计达200多种,再加上各企事业单位自行开发的,更是不胜枚举。许多会计软件的开发已经走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轨道。但应看到,由于财务工作本身的特点,网络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等等,一些先进的、现代化的事物的不断出现,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发展需求的新型财务系统变得刻不容缓。目前,会计电算化的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的发展。本文就当前我国会计电算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一些看法。 

一、 会计电算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使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同时,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更不用说建立企业内部局域网以及注册自己的网站,根本没能利用信息技术优势x提高企业运作效率。

二是数据格式千差万别,兼容性差。由于各个系统都是在不同的操作平台和支持软件下自行开发的,数据格式、结构、类型千差万别,编程风格各异,各软件公司技术保密,相互缺乏交流和沟通,没有业界的协议,自然也就没有统一的数据接口,很难实现数据共享、信息交流。

三是系统内部衔接性差。由于当前许多财会软件都着重开发账务处理与报表管理,对于其他诸如成本核算、市场预测等功能开发力度小,使得在处理此类问题时,需先将财会管理的有关数据输出,经人工核算后再重新输入,就是说从一个处理系统(模块)到另一个处理系统(模块),不能自动转换数据格式,直接使用基础数据。这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而且因为由于人工核算、人工输入等人为因素,必然会增加出错的机率,使得软件不能充分发挥它的管理功效和预测功能。

四是会计软件通用性差、集成化程度低。近几年不少财务软件厂商基本是一套软件使用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用户,对行业特征和单位的核算特点考虑不够,导致不少施行电算会计的单位,仍要会计人员做大部分的辅助工作,致使一些企业对会计电算化处于观望之中。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暴露出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如系统初始化工作量较大,系统体积大,企业难以增加自己所需要的功能等等,而仅就会计电算化系统看,其材料、工资等各核算子系统之间又彼此分隔,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用性、一致性和系统性。另外,一个公司购买的会计软件是不能与从另一个公司购买的其他软件联系在一起的,结果会计电算化系统往往于其他子系统,无法进行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控制管理,不能与企业内其它管理子系统(库存、销售、人事等)集成融为一体,很难形成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五是数据保密性、安全性差。很多时候,财务上的数据,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几乎所有的软件系统都在为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大伤脑筋,却没有几家软件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例如成都某公司计算机被盗,内存价值百万元的资料而无任何加密防范措施,该公司的损失已远远超出了计算机本身的价值。而有些软件所谓的加密,也无非是对软件本身的加密,防止盗版,不能真正起到数据的保密作用,安全性上,更是难如人意,系统一旦瘫痪,或者受病毒侵袭,或者突然断电,很难恢复原x的数据。

六是软件实用性不强,信息输出形式单调。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主要功能是核算,并没有实现预想的管理及预测、决策功能。现实情况是一些功能用不上,而需要的功能又不具备,没有产生真正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会计信息一般以表格形式输出,比较单调,没有新意,不吸引人,而且查找某些数据,或操作错误时,不能及时表现。

七是可操作性差。早期的软件是由程序员专门开发,它虽然能实现用户的数据处理的要求,但对财务工作的实质以及用户使用水平都没能准确定位,使这些软件很难使用,会使会计人员产生抵触情绪和惧怕感。现在是程序员与会计专业人员共同开发,但也仅仅是从用户界面、系统平台、报表处理等表面问题上作文章,不能满足用户实际需要。

八是会计软件的开发没有考虑国际化。随着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对外贸易不断增加,国49际间的交流合作不断增强,而我国财务软件还不具备有多国语言、多种货币处理能力,而且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面有些不符合国际惯例和国际会计准则等。还有更深层次的会计文化问题,使得我国会计软件不能够满足现代跨国企业经营和企业集团化发展的需要。

九是会计人员计算机业务素质偏低。目前,不少单位的电算化人员是由过去的会计、出纳等经过短期培训而x,他们在使用微机处理业务的过程中往往很多是除了开机使用财务软件之外,对微机的软硬件知识了解甚少,一旦微机出现故障或与平常见到的界面不同时,就束手无策,即使厂家在安装会计软件时都作了系统的培训,但一些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会计人员入门还是很慢,而且在上机时经常出现误操作,一旦出错,可能就会使自己很长时间的工作成果付诸东流,使系统数据丢失,严重的导致系统崩溃。

二、 对策及建议

(一) 建立一个通用统一的财务软件协议,并与市场细分相结合。此协议可以规定相同的数据接口(譬如输入输出数据库名称、格式、类型、字段名称等),或者规定公共的转换接口,使不同的数据可以相互转换,以被识别,被接受,这样不同软件系统下的数据可以直接使用,不必再作处理,这样可降低对操作员的要求,也可使不同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建议按农业、工业、商业、外贸、金融、行政机关、科研单位的特点,分别开发设计出适用这些行业的不同的通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如银行的流动资产、施工企业的产成品等,分别根据其行业不同或客户需求设计出不同的模块。

[1] [2]  下一页

推荐阅读:

    想了解更多实用资料的资讯,请访问:实用资料
    下载文档

    看过《关于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重新思考_会计论文十篇》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延伸阅读

    一、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当代各国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数字能力,今年来,多个研究机构对教育和学习目标做了规划,其核心内容就是公民的数字能力。21世纪技能联盟开发了面向21世纪的学习框架

    【热门】学习培训心得体会合集10篇 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篇1 首先通过戴瑞和刘倩两位老师具体的课堂教学,使我认识到应该如何把握中数学课堂实践教学。通过戴瑞和刘倩两位老师课堂精彩的呈现,让我明白了《数学实

    有关给客户的感谢信合集7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书信都不陌生吧,书信是用于交流思想、表达意见、传递信息、互通情况的应用文书。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书信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给客户的

    “调皮”幼儿指的是在集体中经常表现出精力旺盛、活动量大、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差,常有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习惯差,喜欢恶作剧,爱发脾气且不遵守班级常规的幼儿。 以下就是学前教育本科毕业论文提纲。对于这样

    中秋节祝福语.大家创业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中秋节祝福语供大家参考选择。中秋节祝福语1明月皎,中秋到,祝福您,问声好。开心笑,没烦恼,工作顺,步步高。好运陪,福星照,日子美,心情妙。体健康,乐逍遥,家和

    水电施工合同(15篇)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建立,合同对我们的帮助越来越大,签订合同也是最有效的法律依据之一。那么相关的合同到底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电施工合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水电施工合

    2023年母亲节送妈妈什么礼物好5篇真正的母亲节应该扎在心里面,去体悟母亲的爱。关于2023年母亲节送妈妈什么礼物好该怎么写的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2023年母亲节送妈妈什么礼物好,希望大家喜欢!20

    寒假安全国旗下讲话稿模板7篇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需要使用讲话稿的事情愈发增多,讲话稿具有逻辑严密,态度明确,观点鲜明的特点。你写讲话稿时总是没有新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寒假安全国旗下讲话稿模板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面试怎么做自我介绍篇一你好!我是西安铁道学校应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高中语文教学计划怎么写3篇(全文),供大家参考。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一起对今后的学习做个计划吧。计划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