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家房客荔枝网
剧情简介编辑在20世纪40年代的民国时期,广东广州西关太平街生活着72家房客,他们虽然过得很贫穷,但是由于街坊情谊的流露,他们的生活又添加了一份亮丽的色彩。在大院里,有阴险狡诈的太子炳,泼辣凶残的八姑、爱情萌动却又胆小充满孩子气的阿香、狡猾懒惰自私的刘定坚、乐观机智的鸡公福、天真烂漫的奀妹、在风月场所里拼命赚钱的韩师奶、舍己为人的金医生、贪财吝啬的西洋蔡、忠厚老实的瑞叔,以及其他数十个街坊;房东与房客的战争持续不断,弄得之间发生较大的冲突,最终房客们靠坚韧不拔的毅力、临危不惧的智慧,以及坚强的意志、齐心协力的团队协作精神,度过一次次难关。虽然他们生活在战乱频频、社会动荡的时期,但没有被命运吓倒。在这部电视剧中,不仅体现出街坊们其乐融融、守望相助的情谊,反黑暗势力、弘扬民国社会正义风气的斗争精神,还有警察局发生的奇闻怪事,军警之间产生的纠纷,街坊们的悲欢离合、甜酸苦辣等。正因为该剧的情节诙谐,人物性格鲜活,所以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收视节节攀升,稳居广东广播电视台收视排行榜前列,获奖无数,已突破了千集大关,覆盖了整个广东地区,超上万个人口,观众覆盖了省港澳地区。
七十二家房客荔枝网
影评:
1.笑中有泪,泪中带笑。邵氏的棚内景当然摆脱不了这电影本来就改编自话剧的天然联系。谷峰在里面扮演一个娘娘腔的男老鸨,他也太万能了吧!啥都能演。这电影一共有多少位邵氏演员客串真是数不过来。可怜的田青大叔,怎么总演这种角色。电影史补习:正是这部电影打破了香港影坛国语片一统天下的局面。
2.楚原投身武侠前最卖座的影片,打败李小龙龙争虎斗荣登年度冠军,更令几乎绝迹的粤语片起死回生。保留原著舞台剧本的夸张戏谑,还有一班深受观众欢迎的欢乐今宵电视艺员演出,描摹出具有香港民间特色的众生相。
3.人情冷暖生活无处不相逢,嬉笑怒骂一切尽在不言中。粤语片复兴期的杰作,全明星领衔的豪华阵容,庶民喜剧接地味,与解放前的原版上海话剧影射资本家,1963大陆版讽刺国民党,这版讽刺香港贪官污吏正逢政府下决心整治贪污深得民心,年度冠军名副其实。
4.人物形象多而不散,剧情紧凑,笑料铺排密集,舞台形式感强。整体气质苦中作乐,隐隐有一种向上的乐观。年轻的李修贤、郑少秋、陈观泰都甚为惊艳。堪称早年间香港的微缩景观。1973年的票房冠军,力压《猛龙过江》。这一年,香港影史的又一个新开始。
5.60年代到70年代是香港电影转型期,70年代到80年代达到高峰。是香港电影开始成熟的时期。其中邵氏电影贡献最大,独揽影坛。这部七十二家房客是本人最喜欢的中国电影之一。让我再一次领略到周星驰“喜剧的最高境界就是悲剧”我始终不能确定这部片子是喜剧还是悲剧。这是片子最伟大的地方。
6. 一部内景拍摄。舞台剧感十足 电影让楚原拍出了当年香港最卖座的票房,超过了李小龙的《龙争虎斗》!除了选在贺岁档的原因,重要的是他真正讲到很多这个人的心里去了。
7. 影片一开始一个特写镜头对准水源贫乏的水龙头。水是生命之源,是社会基层老百姓生活的根柱。然后镜头拉开沈殿霞出现在银幕。中景。全景。一个狭窄、肮脏的穷人区住房出现在观众视野。大家开始一天忙碌的生活。水自己不够用还要帮别人接水、面粉自己不够和面都会借给别人、“没钱千万别生病”一幕幕有难同当 有福同享水深火热的生活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最低层人民的生活。真正这是反面角色八姑出现(由胡锦饰演)
为穷人水看的下而小楼怒骂。这一刻仿佛有点似曾相识。对了周星驰《功夫》里的包租婆就是这个人物的缩影。
8.电影楚原是有心人。他知道当时电影内景摄影棚才效果和演员不要生硬会对观众带来压抑。他以舞台剧的方式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取代了老板电影的短处,并且加以邵氏明星阵容一举拿下票房和口碑的佳绩!
9.片头说了,改编自抗战时期沦陷区上海的广播滑稽剧
本片舞台感十足,人物生动活泼,富于略带夸张的娱乐演绎,简单的惩恶扬善宗旨,故事紧凑流畅,走马观花,看得人欢喜自在
确实是广播剧,看到369出场还心里暗自嘀咕怎么旧上海警察都叫这个名字,看到拔牙那段恍然大笑--真的是小时候广播听过的,记得只听这么一段(应该不是磁带),但声音演绎的更加丰满生动,细节丰富,呵呵,看来看到的有时是一种局限和遗憾啊
verycd上特别注明本片入选『中國電影一百年100年最佳华语片』,也不知谁排的?公信力如何?
总之推荐了,尽管是粤语,尽管保持着滑稽剧的天真和舞台剧的种种巧合
10.因为有1963版本的珠玉在先,这一版本的不足更显突出。
1、剧本的拼贴痕迹太明显,尤其是369拔牙一场,完全孤立,也不精彩。而为了表现房客们的互助,出现了2场凑钱,第二场还努力着感动观众。
2、按香港观众习惯,剧本中加了些色情挑逗,而最后一场的集体上厕所,更象是周星驰风格的“米田共”。
3、本来以为沈殿霞的外形更像包租婆,她却只是个戏份不多的小角色。许多只露一脸的客串演员,后来都成了大明星。
七十二家房客荔枝网
导演解析:
“七十二家房客”这个住房狭小的代名词最初来源于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该剧以抗战时期上海沦陷区底层市民的真实生活为原型,由滑稽艺术家杨华生、张樵侬、笑嘻嘻、沈一乐于1952年共同创作而成。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将该剧搬上舞台后便轰动一时。此后该剧多次上演,反响依旧热烈。这部滑稽戏的深远影响不仅展现在戏剧舞台上,影视界也纷纷出现同名的致敬作品,它们不仅延续和传承这部经典艺术作品的精华,更吸收了当时鲜活的社会背景和事件为补充。1963年,珠江电影制片厂的王为一导演将《七十二家房客》搬上银幕,在忠实原剧的基础上,他将原剧中的上海方言改为粤语方言,故事情节也依循广州地区的风俗习惯。片中喜剧噱头笑料迭出,赢得了观众的赞赏。1973年,邵氏兄弟公司取得该片版权后投资重拍《七十二家房客》,由著名武侠导演楚原执导。在当时香港粤语电影没落之际,楚原坚持采用粤语拍摄该片,上映后竟取得了不同凡响的票房成绩,更令香港粤语片再次复兴。2004年周星驰喜剧电影《功夫》的主场景猪笼城寨即取材于本片,片中诸多人物角色设置都可追根溯源。2008年南方电视台与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合作,将原滑稽戏重新改编成120集的大型情景喜剧。2010年曾志伟、叶念琛、钟澍佳联合执导的《七十二家租客》亦是对本片的致敬,在原作的基础上对故事情节和角色设置进行调整,更突出娱乐性和商业性。
在众多改编自同名经典广播滑稽剧的影视作品中,本片凭借鲜明的艺术风格脱颖而出,成为同题材影视剧中的经典之作。其首要原因便在于延续了传统粤语片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小人物心理的草根路线,以经济萧条下的香港民生状况为表现对象,真实再现出底层市民的草根百态,揭露了生活的无奈困境与小人物内心的淳朴。影片紧密围绕着炳根夫妇与房客们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一主线进行叙事,随着“露天水井”、“布料失窃”、“陈园失火”、“金医生拔牙”、“陷害发仔”等一系列紧张而好笑的段落逐一展开,炳根夫妇三番五次勾结“三六九”对房客施以欺压和敲诈,智慧的房客们团结一致,令三人自摆乌龙,洋相尽出。同时,谐趣情节的巧妙安排,丰富了影片的揭示意义和艺术表现力。一方面,在幽默诙谐的基调中,将叙事推向高潮,为结尾众房客联合起来反抗炳根夫妇营造气氛,另一方面以轻松捧腹的方式来宣泄现实中小人物内心的压抑,犀利地讽刺了当时香港社会风气不正的现实状况,最大限度地与当时香港大众的社会心理产生共振。片中人物设置较为鲜明地分为正反两个阵营,其中以七十二家房客这一群体为主要描述对象,他们善良乐观,敢于同恶势力斗智斗勇。在这些守望相助的房客们身上,折射着香港市民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特征。在正反双方的博弈较量中,作为反面角色的恶势力群体,人物刻画亦极其精细。如表面上是一名警察、实际上堪比无赖的“三六九”,其自作聪明、弄巧成拙的角色特点,通过外形、表情、动作等角度的演绎,生动而巧妙地嘲讽了人性的懒惰、愚痴、爱占便宜的劣根性。特别是他一贯的敲诈口头禅“公价人情,五斗米……夏季大减价,三斗米……这样好了,给三块大洋用用……那干干脆脆一块大洋”,配以手部比划动作,将其贪婪愚蠢、滑稽可笑的人物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这两类人物群像性格特点的描写,展现出小人物的智慧和勇气,恶人们多行不义必自毙的下场,进而充分地体现了香港民众友善互助、与恶势力抗争、与生活抗争的草根精神,以及其机智团结、敢于直面困难的群体性格。同时影片也传达出了当时被压抑而无法表达的香港民众的心声,并将这种心声酣畅淋漓地释放出来,给人以极大地鼓舞。
该片之所以获得观众的热烈反响,不仅源于其贴近普罗大众生活和心理的故事讲述,更在于其沿袭了传统粤语片的重要美学特征,即大胆地采用了当时香港电影中非主流的粤语方言的配音方式,回归香港观众最通行的方言,并配以生动风趣的文字台词。70年代初,国语片占据香港市场的主导地位,香港观众在电影院里看的都是国语片和西片,而粤语片几乎在当时香港影坛销声匿迹。对于香港观众而言,平时沟通的主要语言就是广东话,粤语片的观影经历更能够给他们带来亲切感,因此他们对粤语配音的电影自然有一份期盼。所以当粤语配音的《七十二家房客》上映,它便深深地唤起了香港观众的情感认同,使其重新找回昔日的归属感。此外,片中人物嬉笑怒骂,充满港粤色彩和极富生活化的对白更拉近了影片与观众的距离,增强了电影的观赏性。如“陈园失火”段落中救火队员口中“有水有水、无水无水,要水过水、无水散水”(即“有钱有水、没钱没水,要水给钱、没钱就解散”的意思)的经典台词,抓住了“水”字粤语声调押韵的特点及其隐含“水”与“钱”的双关含义,以稍快的语速且富有节奏感的形式进行演绎,不仅提升了剧情的戏剧化效果,更于轻松诙谐之间将香港公共服务机构的现状真实地呈现出来,令观众在颇感亲切的粤语台词中领悟到深层次的内涵。
在制作模式上,该片的所有场景都在“邵氏”公司的摄影场内搭建而成,以租住着七十二家房客的大院为基本场景,并根据剧情需要搭建码头、市集、街道等其他辅助场景。在制作过程中,影片又融入了浓重的电视特色,吸收了当时颇受观众欢迎的电视节目艺员,在“邵氏”众多当红影星出演的基础上,首次邀请了香港电视广播公司(简称“无线”)《欢乐今宵》节目的艺员参演,创造性地将电视建立起的艺员明星移植到电影中去,吸引观众观影。这种模式随后引发了一系列连锁现象,卖座的新型粤语片不仅引入电视演员,更将某些具体的电视情节直接移入电影,以电视情景喜剧特色好题材上的社会现实性来提升电影的观赏性。如《鬼马双星》(1973)、《香港七十三》(1973)、《大乡里》(1974)、《游戏人间三百年》(1974)、《多咀街》(1974)、《新啼笑因缘》(1974)及《朱门怨》(1974)等影片,其内容皆来源于受欢迎的《双星报喜》、《七十三》、《欢乐今宵》、《大乡里》等电视节目。《七十二家房客》等粤语喜剧片之所以能广受欢迎,很大程度上缘于这些系列剧的铺垫。由此可见,电视业对《七十二家房客》的成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更进一步来讲,由该片带动的粤语片复兴亦与香港电视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七十二家房客》对于香港电影产业的发展亦有重要的意义。它的成功不仅使当时国语片主导的香港影坛,掀起香港粤语片拍摄的新高潮,更改写了香港电影的产业格局,开创了粤语与国语电影合流的新兴电影产业。这种新兴电影产业将传统粤语片、国语片以及新兴电视节目中的诸多产业模式和美学手段融合在一起,形成不同于传统粤语片和国语片的新香港电影。新香港电影的产业意义,一方面在于其折射社会现实、平民化谐趣的表现方式,广受欢迎,随之很快出现了更受欢迎的“许氏喜剧”,长期影响香港电影美学和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新香港电影使得于上世纪60年代末期衰落的粤语电影在此时重见光辉,并逐渐发展为国语片或其他方言的影片都配有粤语对白的版本,直到80年代,香港电影在语言形态上全部采用粤语对白。在此之前香港电影国语片与粤语片有着较为明显的分野,而此后的香港电影便没有了这种明确的分别,二者融合为一体,形成了新的香港电影产业。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