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南美白对虾养殖
“温室大棚养花草、养果树并不新鲜,老王庄东北街村养殖户却在温室大棚里养起了南美白对虾,这在我们曹妃甸还真是头一份!”日前,家住曹妃甸区的王克海告诉记者。带着对这种新鲜养殖方式的好奇心,记者走进曹妃甸区老王庄东北街村,亲眼见证了大棚养虾的神奇魅力。
大棚养虾现身曹妃甸
记者来到曹妃甸区老王庄东北街村,只见村头一片空旷的田地间遍布大大小小的坑塘,坑塘内波光粼粼。在坑塘中间,几排白色的塑料大棚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走进其中一个大棚,记者看到,大棚内没有平时常见的蔬菜、果树等,而是一个长约50米、宽约10米的小型坑塘。整个大棚用钢筋和竹竿搭建而成,坑塘中间是一条用水泥板架起的宽约20厘米的“小路”,一排管道紧贴在“小路”旁。“这些大棚是用来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水泥板旁的管道是辅助控制大棚水质的设施,坑塘底部还有管道,整个坑塘内的水是循环的。”村民郑宗海告诉记者,这些养虾大棚是他和李进、郑素艳、李刚合伙建起来的。“我们也是第一次尝试这种养殖方法,如今第一茬南美白对虾已经收完了,效果特别好,8月底我们还可以继续养殖第二茬。”
郑宗海介绍,大约20年前,他和李进、郑素艳、李刚承包了这里120亩12个虾池,多年来,他们辛苦劳作,固守着每年5月份投放虾苗,10月份收获的传统养虾模式。“虾的养殖也有温度、湿度等要求,户外坑塘养殖方式,每年只能养殖一茬虾,养殖周期长,而且天气的温度、湿度等都会影响虾的产量。”郑宗海说,虽然他们一直努力想尽各种办法,希望提高虾的成活率,提高产量,但天气的温度、湿度等不可预测的情况依然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水体藻类的生长,进而影响虾的产量。尤其是近些年,受常年养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虾的养殖环境越来越差,养殖期间病害高发,导致虾的产量也越来越低。
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得知了利用大棚养虾的信息。“大棚养虾还是一个新事物,在江苏、海南等地刚刚兴起,河北还没有先例。”郑宗海说,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去年6月他和李进、郑素艳、李刚决定去江苏如东实地考察,“第一次看到大棚养虾,让我们大开眼界,大棚里养虾不仅可以控制虾池的温度,还可以利用循环水改善水质,虾的品质和存活率都比传统户外坑塘养殖更好,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养虾产量,而且可以一年多次养殖。”大棚养虾的优势让郑宗海4人深受触动,他们决心大胆尝试。
大胆尝试 走出传统养殖模式桎梏
为了学习建设养虾大棚的方法和养殖经验,郑宗海4人先后4次往返江苏养殖基地。“没有人教,我们就在那里边打工边学习,然后再研究、揣摩。”养殖户郑素艳告诉记者,就是靠着这种劲头,去年10月20日,当户外坑塘内的虾收获后,他们开始着手建设养虾大棚。“因为在唐山甚至河北都没有大棚养虾先例,也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我们只能一边摸索一边建设,从选材到最终建成,全都是自己动手,一旦遇到问题就全国各地跑,为了买到合适的鼓风机,我们先后跑了4次山东,经常是中午还在家里吃饭,下午就到了山东。”回想那段艰苦的时光,郑素艳4人感触颇深,从初建大棚到棚内第一批虾收获,他们每天都吃住在养殖基地。
今年2月,占地120亩、投资近140万元的67座养虾大棚终于建成。4月,他们开始投入第一批南美白对虾苗。在郑宗海等人的精心养护下,今年6月底,第一批虾苗收获,产量达到每亩800公斤。“以前户外坑塘养殖每亩产虾仅有200多公斤,每年只能收一茬虾,大棚养殖一茬就相当于以往4年的产量,更何况大棚内养虾周期仅两个多月,还可以养殖第二茬!”一年的辛苦没有白费,郑宗海等人终于露出了笑脸。
盼大棚养虾模式让更多养殖户受益
曹妃甸区滨海镇东北街村温室大棚里养的虾收获了,这种新型养殖模式让附近的养殖户感到十分新奇,同时也吸引了来自滦南、丰南和天津宁河的露天虾养殖户来这里参观、考察。
郑宗海告诉记者,今年8月底,他们还将继续建设占地200亩的养虾大棚。“现在附近的养殖户也经常来学习,我们希望能将大棚养虾的模式推广开,让更多的村民受益,带动本地养虾产业发展。”对未来,这几名普通村民充满希望!
大棚养虾模式的关键点
(1)水的前处理最为关键,进入养殖池内不再调水,通过换水与及时排污保持池内水质。但也有用微生态制剂调水的水质管理方式。
(2)苗种质量非常重要,应坚持选用正规苗企一代优质苗。由于苗种质量差导致成活率低的池一般在20-35天排苗,再重新放苗。
(3)选择营养均衡、消化吸收率高、质量稳定的对虾配合饲料是养殖成功的保障,特别是对虾进池后的苗期营养强化十分关键,建议使用40-42个蛋白,价格9000元/吨以上的优质对虾配合饲料。
(4)投饵管理,坚持观察虾的健康状况,随时调整投喂量,定期预防保健。
(5)增氧是养殖成功另一关键,日常管理需要重点监控溶氧是否充足,严防停电、缺氧等意外情况发生。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