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技术要领
《手工编织》是职业技能短期培训教材,系统介绍了棒针编织、钩针编织、中国结编结以及刺绣的知识与技能。在棒针编织中着重介绍了起针、加减针、缝合、收针等棒针编织的基本技法,提供了编织针法图和编织要点,列举了毛衣、帽子等编织实例。在钩针编织中也相应地介绍了多种针法和编织要点。在中国结的编结和刺绣方面更融入了大量花样和方法。《手工编织》是全面介绍手工编织入门知识与技能的书籍,不仅可供广大编织爱好者阅读,也可作为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的培训教材和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参考书或公共选修课教材。
编织技术要领
编织的基本概念:沿织物成型方向取向的三根或多根纤维(或纱线)按不同的规律运动,从而使纤维(或纱线)倾斜交叉,并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织物。
前期
19世纪30年代末,编织物仍被认为是一种手工艺品。
19世纪40年代,W. J. Hamburger 在他的文章中首次定义了一些与管状编织物性能有关的几何因素;
50年代,D. Brunn scheiler 深入研究了管状编织物的成型工艺以及几何结构和拉伸性能;
60年代,W. A. Douglass详细讨论了编织技术及机理,提出了编织物作为复合材料增强体可以降低异型构件的制造成本。
编织物作为工程材料才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中期
1969年Bluck 提出高速斜织和编织方法。
1971年,General Electric的研究人员开发的“Omniweave”是三维编织技术的一个新发展。
1973年,德国人Maistre申请了一个专利,开发了一种编织三维织物的方法。
20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根据常规的编织绳原理发明了万向编织机;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法国欧洲动力公司也发明了类似的编织机;
生产阶段
1982年,Floretine 申请了一个专利为“Magnaweave”的机器设备。同时他提出了21*21由气动驱动的方型四步法编织机,由开关控制行和列的驱动,纱管直径为1.5英寸,带纱不多。
20世纪 80 年代初,美国 Gumagna 公司发明了磁编技术,自此三维编织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1982年,美国大西洋研究公司生产了一个大型四步法三维编织机,携纱器64*194。
1989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研制成功了一种全自动连续喂纱的四步法编织机。
1996年,天津工业大学(原天津纺织工学院)复合材料研究所研制成功了目前世界上挂纱根数最多的一台由计算机控制的全自动三维编织机,可挂编织纱线2万根,不动纱2万根。编织由计算机控制,可编织异型构件。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