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4隋耀达
1992年入伍,2006年转业到xxx妇联工作;2014年10月,被省里选派到国定贫困x——xxx加茂镇界水村党支部副书记、界水村扶贫工作队队长;2015年7月,省里派遣驻村第一书记,又转到同在加茂镇的共村任第一书记;多次被授予“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2023年6月,被表彰为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见到隋耀达之前,我们对他的了解更多局限于以上文字。
《榜样4》节目录制期间,我们在招待所等待嘉宾签到,第一次见到这个嗓门洪亮的东北汉子。他带着一身热气,拎着一个大袋子风风火火地走过来,然后把袋子里的老冰棍,一个一个分给接待的工作人员、招待所的服务人员,甚至大厅里坐着的客人。
这个雷厉风行的退役老兵,以他火一般的热情,让我们理解了“人民满意”背后的缘由。
1998年8月赴海南探亲途中,他和同列车军人制止实施抢劫的匪徒;1998年12月军校附近发生火灾,他和战友冲向火海,把滚烫的煤气罐扛了出来;2014年12月路遇随时可能爆炸的汽车,他挺身而出排除险情,救助伤者;2016年9月路遇村民呼救,他奋不顾身与持刀者搏斗,将伤者救出并及时送医……20多年来,在途遇盗匪、路遇车祸、抗击台风或身处火海等危急时刻,隋耀达都会不顾安危地站出来,并把见义勇为所得奖金一分不留捐给村子……他说,身上穿着军人的服装,就不可能袖手旁观。
2014年7月,省里选派干部驻村扶贫,刚被查出颈动脉瘤的他,觉得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要有人冲锋陷阵,于是不顾病情主动向单位报名。从界水村到共村,一直驻扎在村、奔波在路……
尤其对共村,4年来他更是倾注了所有的热情。共村是个只有600多人的小村子,但177户人家就有三分之一是贫困户。刚到共村的第一天,他就去村里走访,几天下来,了解到村里一些贫困户没事喜欢凑在一块儿喝酒赌钱,却不肯干工挣钱。当地流行一句话,“两季稻谷饱肚皮,一季瓜菜换酒钱”。x穷先x愚,扶贫先扶志,他首先x赌整顿村风,同时做思想工作,树立致富典型,让村民看到好日子等不来、求不来,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在他的帮扶下,贫困户黄明益开了饭店,收益稳定,还主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村民阿团成了致富能人,还当了村里的后备干部。
扶贫开发,关键要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吃透村情后,隋耀达和村干部一起琢磨出“一种一养一锦一网”的“四个一”项目。种,就是种植红毛丹;养,就是圈养黑山羊;锦,就是编织x锦工艺品;网,就是建设光伏发电站。尤其是圈养黑山羊,为了让贫困户鼓起心气儿,他花了半年时间x费开车跑遍全省10多家羊场考察调研,x掏腰包分5批带党员干部和贫困户100多人到其他市x考察牧草和黑山羊产业。终于在省妇联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巾帼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起了1200平米的羊舍。全村6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以种羊和现金形式全部加入合作社。通过股权激励,让“等靠要”思想在村里逐渐没了市场。
扶贫过程中,他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带头作用,建牧草基地,他带头跳进齐腰深的沼泽地挥起锄头;养殖合作社成立初期,缺少发展资金,他就用工资担x和房产抵押为贫困户社员贷款找出路。他对x己的付出从不计较,却对村里的合作社,从资金来源、管理方式、羊种选择到产品销路,都精细计算;对村里的发展,从产业、教育、文化、环境等,都努力谋划到位。
经过三年多努力,羊场的羊从当初的100多只发展到700多只,村里100多亩红毛丹长势喜人,x锦编织班免费培训的40多名妇女姐妹成立的x锦合作社初具规模,村里利用羊场屋顶建设的500千瓦光伏发电站,也即将并网发电。村里赌钱的没了,干工的多了,村里还安上了太阳能路灯,重建了村小学,搭起了乡村舞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发展势头越来越好。“这是我担任第一书记的第三个任期,第一任期一年,第二任期两年,第三任期三年,等脱贫攻坚战打赢了,还有乡村振兴,我会申请继续留下来。”他兴奋地说道。
驻村这些年,他经常穿一身迷彩服,一双胶鞋,背一个水壶走在田间地头。电话成了村里的热线电话;x家车也变成了村里的公交车、救护车和拉货车,为了救急救难,前前后后给村民捐款捐物不计其数……他唯一觉得愧疚和亏欠的,就是父母和妻子、女儿,两位老人感念儿子辛苦,主动来共村义务帮忙;妻子为了让隋耀达能全心投入到扶贫工作中,也一度辞掉工作带着女儿,搬到村里的黑山羊养殖基地居住。2014年下乡驻村时,女儿出生才200天,如今已五岁了……
《榜样4》录制完,坐在台下的妻子对走回座位的隋耀达说,“你在台上讲话的声音嗡嗡的,不清晰。”“我在上台前看到短片里你和妞妞喂羊的镜头,当时眼泪没忍住,这声音就……”这个平时大大咧咧的硬汉回答道。
榜样4隋耀达
在xxx的大山深处,有一位被称为“羊书记”的扶贫干部,他就是省妇联组织联络部副部长、驻xxx加茂镇共村第一书记隋耀达。
转业老兵冲在最前线
为了发展黑山羊养殖产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身为驻村第一书记的隋耀达舍弃了太多,甚至还曾把家人接到了村里和他一起养羊。“习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作为一名转业的老兵,我深知打仗必须有人冲锋陷阵,总书记发出了冲锋号令,我就必须冲在脱贫攻坚最前线!”隋耀达对海南日报记者说出的这番话,朴实而坚定。
其实,隋耀达的身体情况并不适合驻村。
2014年7月,省里选派干部驻村扶贫。当时隋耀达刚被查出颈动脉瘤,医生说这相当于脖子上挂了一个小炸弹,不能过度劳累,但他还是主动报名,成为xxx加茂镇界水村党支部副书记、界水村扶贫工作队队长。
在界水村工作8个多月后,省里派遣驻村第一书记,隋耀达又转到同在加茂镇的共村任第一书记。刚到共村的第一晚,他就感受到了在这里“打仗”的艰难。
当时,隋耀达正在村里走访,看到几个村民围在屋檐下赌钱,立即过去制止。哪知旁边一个醉汉突然冲上来揪住他的衣领,要他“少管闲事”。陪同的村干部急了,大声喊“阿团,住手!这是新来的第一书记!”对方才松开了手。几天走访下来,隋耀达发现在村里开展工作比想象的还要难。当地流传这样一句话,“两季稻谷饱肚皮,一季瓜菜换酒钱”。一些贫困户没事总喜欢凑一块儿喝酒赌钱,却不肯干工挣钱。说到脱贫致富,都摇头叹气“没门路”。
“x穷先x愚,扶贫先扶志。我想,思想工作就从阿团做起。”隋耀达说,有天晚上,他和村干部拎着肉来到阿团家。阿团说:“书记,那天对不住了,当时酒喝得有点多。”隋耀达趁这个机会说,“喝酒误事,还容易出事。以后要少喝酒,多花心思想想怎么挣钱。”一晚上边吃边聊,隋耀达发现阿团脑瓜还挺灵活,就建议他做点小生意。后来帮他申请了小额扶贫贷款,在村里开了个槟榔收购点。之后,隋耀达还帮他申请了危房改造,年底盖起了新房,为他孩子申请了教育补贴。阿团家的日子越过越滋润,他不但成了致富能人,还当了村里的后备干部。
阿团的变化,让村民看到好日子等不来、求不来,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逐渐被激发出来。
用工资担x为贫困户贷款
光有动力还不够,还得找准门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才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吃透村情后,隋耀达和村干部一起琢磨出“一种一养一锦一网”的“四个一”项目:种,就是种植红毛丹;养,就是圈养黑山羊;锦,就是编织x锦工艺品;网,就是建设光伏发电站。
特别是圈养黑山羊,刚开始当地老百姓不愿干,因为以前这里一直散养黑山羊,没有圈养经验,担心养不活。隋耀达花了半年时间x费开车跑遍全省10多家羊场考察调研,还x掏腰包分5批带着党员干部和贫困户100多人到其他市x考察牧草和黑山羊产业,终于把贫困户的心气儿鼓了起来。“别人能干,我们也能干!”2016年在省妇联的大力支持下,共村成立了巾帼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起了1200平方米的羊舍,全村6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以种羊和现金形式全部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实行股权激励,贫困户投入劳动越多,增加股权越多,分红就越多,“等靠要”的思想在村里越来越没了市场。
养殖合作社刚起步,缺少发展资金,隋耀达就想用工资担x和房产抵押为贫困户社员贷款。为了这事,一向支持他工作的妻子也跟他急了。但在隋耀达的坚持和劝说下,妻子最终同意了他的想法。最后银行采用工资担x贷款23.5万元。
经过3年多努力,羊场的黑山羊由当初的100多只发展到700多只,产值近60万元,贫困户家家分红,户户增收,实现了良性循环。村里100多亩红毛丹长势喜人,x锦编织班免费培训的40多个妇女姐妹成立的x锦合作社初具规模。村里多渠道筹措360多万元,利用羊场屋顶建设的500千瓦光伏发电站,今年国庆节也将并网发电。村里赌钱的没了,干工的多了,等靠要的没了,懒汉变勤劳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如今,共村摘掉了“穷帽子”,一天天变富了、变美了,正积极扩大产业规模,谋划乡村旅游项目,争取早日融入“大三亚”旅游经济圈。
主动申请续任驻村
“2014年下乡驻村时,我的女儿出生才200天。驻村几年,我和家人相聚的时间太少,心里很愧疚。”隋耀达说,第一任期结束时,组织上让他回海口。但羊场刚投产,寄托全村希望的扶贫产业刚起步,他放心不下,思来想去一个晚上,决定留下并向组织申请了续任。有段时间羊场缺人手,隋耀达还动员妻子辞掉在私企的工作,带着两岁半的女儿从海口搬到共村住了大半年,妻子给他和工人们做做饭,帮着干点杂工,女儿在附近上幼儿园,全家人成了名副其实的“编外”村民。
你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把你当家人。驻村这几年,隋耀达的电话成了村里的热线电话,村民们有个家长里短、大事小情,无论白天黑夜总愿意给他打电话。他的私车也变成了村里的“公交车”“救护车”和货车,3年跑了近20万公里。“乡亲们经常开口闭口地夸我这个书记当得好,我常想,从参军算起,党和人民培养了我整整27年,身为一个党员、一名公务员,能够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做点事、尽份心,我这辈子也算值了!”隋耀达说。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