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的艺术价值
骨清像”、表情温和、潇洒飘逸且富有生机、健康和力度的“中原风格”,展示了北魏王朝推行汉化改革、促进民族融合进程中朝气蓬勃、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堪称六世纪初中国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到孝明帝时期的35 年间,龙门佛教造像艺术进入第一个兴盛期展现了中原风格在龙门出现、成熟、鼎盛和发展的历史画卷。
而唐代盛行的以丰腴为美的审美时尚,表现出一种雍容大度、仪态轩昂的造像风格。石窟中人物波浪状的发纹、丰满圆润的脸部轮廓、垂肩的双耳、宽厚的双肩、简洁流畅的衣纹都表明盛唐的雕刻技艺在这一时期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龙门佛教艺术呈现出的盛唐气象、大唐风范,在唐王朝东都洛阳一经形成,便迅速风行全国,对敦煌莫高窟等地造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远及域外,朝鲜、日本的石窟造型艺术也多受其影响。
其中奉先寺主佛卢舍那,可称得上是石窟造像中的绝妙精品,坐像高17.14米,姿态神情雕刻得超凡而传神。面庞丰润,眉呈半月,眼长柔慈,嘴角稍翘,似带微笑,肉光和身光精彩灵动如光辉熠熠。衣裙如曹衣出水,栩栩如生。武则天发愿礼佛,曾捐胭脂钱数百万贯,资助奉先寺。传说女皇方额广颐,长眉秀目,睿智大度,如佛下世。当时工匠以她为原形,造为佛像。但如果将卢舍那佛简单地看作武则天的化身,我想那便减少了它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它更有佛的感人力量,你看她慈长的眼睛,微微下视,好像在用她睿智的目光,点化苍生,与你“以心传心”,又似在凝神内视,有“八风吹不动”的坦然。可惜卢舍那佛的两手已失落,我们不复再见她以手印向众生传达佛教的精义,如断臂的维纳斯,她是中国永恒的卢舍那。
作为皇家石刻艺术的典范,龙门石窟完美地展现了石雕这一在亚洲地区文化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古老艺术形式的魅力,是人类艺术创造力的杰出代表。这一独特的文化瑰宝也因此而荣膺世界遗产之誉,其美轮美奂的石刻艺术品,凝聚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强烈追求,千百年来,默默地涤荡着人们的心灵,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教化我们与人为善,共建和谐、美丽的世界。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