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是德国人和犹太人。纳粹迫害犹太人时,一家四口不得不躲在荷兰的一间密室里。从那时起,她开始住在一间密室里,开始写日记。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安妮日记品鉴心得和感受2022年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第1篇: 安妮日记品鉴心得和感受2022年
回到生命本质,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值得仔细审视,其实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与梦想。但事实是,我们一再地为生存忙碌时,我们就会对寻找和坚持弃权。
《安妮日记》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1942―1944),战争境况对德国纳粹来说越来越紧迫,同时,他们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也在不断加剧。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同时还有父亲的朋友万达安一家,随后又来了一位犹太医生。1942年7月,安妮刚刚过完13岁生日,他们就开始了躲藏生活,8个人在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事供给食品生活用品,和获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长的25个月里,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上帝、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面对每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8个个性不一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希望有形形色色的表现,人在困境下的真实的表现——这种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就能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终被发现被逮捕送往纳粹集中营。
一般人总是将《安妮日记》与控诉德国纳粹的暴行或是一个小女孩的成长联系起来,但是不仅仅如此,在密室中发生的一切,“正当恶劣的环境像山一样压在人们头上的时候,我们看到,特别是成年人,是立刻调整自己的行为,想方设法顺应环境,还是在这种调整中以环境压力作为放弃理想与原则的借口?”就像万达安先生在和平时期还能帮助初到荷兰的弗兰克先生,为什么在这种绝境下却表现出极端的自私去偷孩子们的食物?这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而13岁的安妮呢?面对死亡的阴影,她的心灵一直是平和与真挚的。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所以,在阅读《安妮日记》时,在大的战争背景下,我们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有一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的。她说:“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面,感觉到阳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什么比这更愉快吗?”
第2篇: 安妮日记品鉴心得和感受2022年
看完《安妮日记》,我本来平静的心情变得此起彼伏,仿佛就有热浪在我心中翻滚。
《安妮日记》是由出生在德国的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纳粹迫害犹太人期间写的。安妮一家人和范达恩一家以及一个牙科医生迪塞尔在安妮父亲办公楼房的“秘密后屋”里面艰难度过了长达两年的避难时光。在那么长的时间里,整天都可能会有窃贼和空袭警报、飞机轰炸的惊吓,让他们“避难大家庭”里本来文质彬彬的人们都变得敏感、自私并且你争我吵。但是在这样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恶劣环境里,安妮仍然不屈向上,依旧整天学习,并且写日记,和世界大战之前一样,顽强而坚定地生活着。
安妮给自己的日记本取了一个可爱的名字--姬蒂,她把日记本“姬蒂”当作朋友,是她可以倾诉的对象。安妮在日记中记录了八个人组成的“避难大家庭”在“秘密后屋”里相处的种种细节,并且记录了自己的感受与思考、自己的喜怒与哀乐、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当时犹太人在纳粹迫害下遭受的苦难和残害,以及当时的人们对世界和平的极度的期盼和渴望。
安妮一直没有被战争、苦难和屈辱击垮,她还梦想着成为一名作家和记者,盼着有一天能在一个和平的世界里面施展自己的才能,能为人类社会做出一点贡献。她甚至希望自己即便死后仍然活着。“安妮日记”的后记介绍,16岁的安妮最后还是没有逃脱纳粹的魔爪,病死在贝尔森集中营里。但是她的日记本“姬蒂”帮助她实现了“死后依然活着”的愿望。
我们都和安妮一样希望这个世界永远和平,我们要努力学习、保家卫国,为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现在的我们在和平年代里衣食无忧,不愁穿戴不愁吃住的,已经是非常幸福了,所以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发现生活的精彩与美好。我认为,大家都应该去看看这本书,才会懂得现在的生活是那么美好、那么快乐,才会去珍惜我们的生活。
第3篇: 安妮日记品鉴心得和感受2022年
回到生命本质,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值得仔细审视,其实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与梦想。但事实是,我们一再地为生存忙碌时,我们就会对寻找和坚持弃权。
《安妮日记》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1942―1944),战争境况对德国纳粹来说越来越紧迫,同时,他们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也在不断加剧。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同时还有父亲的朋友万达安一家,随后又来了一位犹太医生。1942年7月,安妮刚刚过完13岁生日,他们就开始了躲藏生活,8个人在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事供给食品生活用品,和获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长的25个月里,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上帝、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面对每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8个个性不一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希望有形形色色的表现,人在困境下的真实的表现——这种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就能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终被发现被逮捕送往纳粹集中营。
一般人总是将《安妮日记》与控诉德国纳粹的暴行或是一个小女孩的成长联系起来,但是不仅仅如此,在密室中发生的一切,“正当恶劣的环境像山一样压在人们头上的时候,我们看到,特别是成年人,是立刻调整自己的行为,想方设法顺应环境,还是在这种调整中以环境压力作为放弃理想与原则的借口?”就像万达安先生在和平时期还能帮助初到荷兰的弗兰克先生,为什么在这种绝境下却表现出极端的自私去偷孩子们的食物?这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而13岁的安妮呢?面对死亡的阴影,她的心灵一直是平和与真挚的。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所以,在阅读《安妮日记》时,在大的战争背景下,我们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有一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的。她说:“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面,感觉到阳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什么比这更愉快吗?”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