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编写目的项目背景软件名称项目任务的委托单位(提出者)、开发单位(开发者)和用户该软件系统与其它系统的关系
二、项目概述工作内容软件功能软件性能输入数据输出数据基本数据流程和处理流程开发条件与限制与其它系统的关系软件、硬件开发环境软件程序1. 程序名称2. 使用语言3. 存储形式文档运行环境软件环境硬件环境
三、实施计划进度开始时间阶段报告提交时间阶段报告一(软件的详细设计报告:包括数据设计、模块设计等)阶段报告二(软件调试报告: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阶段报告三(软件优化报告)预计完成时间关键问题(预计可能影响项目的关键问题,设备、技术等方面)
四、交付期限
开题报告毕业论文 第二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新世纪,以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社会的许多领域中正在引发各种深层的变革,从而加速了人类迈向信息社会的步伐。面对信息化浪潮所提供的机遇,我国明确提出要信息化、工业化并重,以信息化推进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如何迎接信息化所提出的新挑战?如何充分利用新技术所提供的巨大潜力构建21世纪的基础教育模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课题。
2、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xxx一级学校,办学条件较课堂好。目前,建立了“三网二站”,实现了“班班能”、“室室通”。学校拥有一个“主干为千兆、百兆到桌面、光纤VPN外连”的校园网,在校园内分布着451个信息点,教室、教辅室及办公室与主控室联网,计算机等多机一幕进课堂,计算机教学平台有36个。学校共有340台电脑,供学生用的电脑有248名,教师人手1台电脑。历来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的研究。20xx年3月,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这一国家级的子课堂课题的研究。20xx年1月,进行了“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研究”这一国家级的子课题的研究。20xx年3月,进行 了“小学语文、英语跨越式发展研究”这一国家级子课题的研究。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还没有根本转变;对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的一些常用的、基本的教学模式了解不多;对先进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掌握不够。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我管理等能力。因此,我校目前正处于教育改革与发展深层次矛盾更加突出的时期,学校在我市乃至省内外同类学校竞争承受着生存与发展的巨大压力。
(二)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传统教育观念的革新,改变学校教育的管理方式、思维和操作模式,推动学校教学、管理效率的革命性提高。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作用,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实现自由选课和自主择师创造了条件。
3、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物质条件基础,使得学习的时空与资源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促使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拥有者,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师生关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真正实现教学,从而使学生真正从被动状态下解放出来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4、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变革学生学习方式提供有效的经验。
5、为学校办出特色,打造品牌,实现教育现代化跨越发展提供成功案例。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数字化学校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校,都有近80%的教室已与因特网连通,约10%的学校建成了无线网,少量学校已达到了学生人手一机的水平,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由传统教育向基于数字平台教育的转变。然而在我国, 数字化学校的建设只是刚刚起步。
我们认为,素质教育如何体现课堂信息时代的现代教育特征,是能否实现教育现代化跨越式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问题。建设数字化学校,培养具有良好信息素养、能适应数字化社会需要的人才,是符合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的。建立一大批能够提供基于数字平台的教育的学校,将为中国的教育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数字化学校建设的内涵与理论依据
(一)数字化学校建设的内涵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以“数字化校园”概念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工程,通过校园网的设施建设和教育应用功能开发,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生活为一体的数字化教育环境(下图),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管理数字化 教学数字化 数字化校园 科研数字化 德育数字化
数字化学校建设的概念与内涵
数字化学校的特征是什么?我们可以分别从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加以考察。从技术上看,数字化学校的基本特点是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
从教育层面上看,学校数字化建设必然导致教育过程信息化。信息化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教材多媒化、资料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主义有关人的主体性与全面发展的理论是实验研究的哲学基础。说:“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88页)。“人始终是主体。”(同上第4卷第143页)。主客体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又是发展自身的主体。以裴娣娜的《发展教学论》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树立主体教育思想,探索学生自主发展的规律。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特别是Internet)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实现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反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则为实现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教学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必经之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课堂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所以“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提供”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强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换句话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发现式教学”是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
四、研究原则
1、基础性原则
设施建设是基础,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不但要做到针对需要、设计合理、设备配套、通道畅通,还要留有余地,便于今后扩充和更新。
2、重点开发原则
资源开发是重点,数字化学校的资源建设包括数字化图书馆、学科资源库、科研信息库等,应该作为重点建设项目。
3、关键性原则
师资培训是关键,数字化学校的教育系统的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取决于师资队伍的信息化素质,因此要采取措施对他们进行强化培训,使他们不但能够掌握使用信息技术的一般技能,还要懂得任何有利用网上信息资料和开展网上教学活动。
4、保障性原则
政策配套是保障,在学校中发展网上教育,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包括使用政策、绩效奖励政策等,对于积极投入信息化教育者,应该有较大力度的政策倾斜。
五、研究目标
1、总目标
建立创新型、开放式的现代化学校,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以新的人才观、教学观和管理理论为指导,超越传统的基础教育模式,为培养出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生发展目标
(1)学生学会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
(2)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师发展目标
(1)使教师变经验教学为科研型教学,探索新型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
科的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课堂格,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
(2)提高教师在网上搜索、筛选和应用研究信息的能力;
(3)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
六、研究内容
1、教学数字化模式的研究;
2、科研数字化模式的研究;
3、管理数字化模式的研究;
4、德育数字化模式的研究。
七、研究过程
研究的时间自20xx年2月至20xx年12月,研究周期为2年。主要采用实验研究法,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研究。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20xx2——20xx5
收集有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类、筛选有价值的信息,确定研究主题;制
定课题计划,确定课题成员;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加强对师生信息技术的培训。
2、实验阶段:20xx5——20xx12
(1)第一阶段:初期(20xx5——20xx1)
①更新教育观念,加强理论学习,增强改革意识。
②进行前测工作,制定具体研究计划。
③收集整理全校教师实施多媒体教学的课件,建立资源库。
④初步形成教学数字化、科研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德育数字化模式。
⑤初步探索出数字化学校建设方案。
⑥进行经验总结,并写出阶段性的研究报告。
(2)第二阶段:中期(20xx2——20xx8)
①修改完善研究方案,全员参与研究。
②总结出各种学习模式,完善学科教育资源。
③收集研究成果,编辑教师论文集、学生的学习活动集,汇集网络课件。
④全面推出示范课和成功个案。
⑤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学校建设方案和案例。
⑥进一步总结经验,并写出阶段性的研究报告。
(3)第三阶段:后期(20xx9——20xx12)
①全面推广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数字化、科研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德育数
字化模式。
②录制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
③推出数字化学校建设方案和案例。
④完成研究资料的整理、数据的统计,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汇集网络课件。
八、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和实证调查结合。
1、 实验研究,实践工作者与理论工作者相结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体现出数字化学校建设的特点,使实验在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中得到发展。
2、就有关的问题进行问卷和访谈等实证的方法。
九、研究的主要措施
(一)切实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
1、定期向外校聘请专家来我校开设讲座、报告,强化全校教职员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终身学习的意识。强化熟练运用计算机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的信息素养是未来教育工作者必备素质的意识。
2、全面提高全校教职员工的电脑运用水平,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基础实用的全员电脑培训,使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数字员工队伍。
3、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提高电脑运用水平。
(二)充分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学生不应仅仅只享受信息化的环境,还应在学校教师的组织下参加学校信息化建设,使学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培养信息素质和创新精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集体精神、信息理论、信息技术、活动技能等。
1、学校现代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必须落实培养学生掌握利用网络的基本技能。
2、开放学生电子阅览室,引导学生健康使用网络。
3、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网网页的制作,建立班级或个人主页,既可培养学生的信息开发能力,又丰富了校园网上的资源。
(三)加强“数字化学校”的硬件建设
1、有计划地增加学校电脑的数量。学校将在今年内增加一个网络教室
2、做好一年级新生的网络教学实验班设施配套工作。
3、建立一间多媒体报告厅。
(四)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实现教学数字化
1、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主要媒体,如:投影仪、视频展台、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等,取代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粉笔等。
2、利用购买和学校自建资源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和丰富以多媒体素材、课件、学科题库为主的学校教学资源库,充分挖掘和延续学校无价的教学资源财富。
3、积极倡导各学科根据自身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学。
4、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应与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相结合,使之成为学生未来学习的有效工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育信息化。
(五)加强信息技术与科研的整合,实现科研数字化
1、科研管理在更大程度上实现自动化,及时地提供各科科研信息。
2、通过数字图书馆建设为研究提供丰富的、最新的文献资料,使研究者可以迅速把握学术研究的前沿进展和动态。
3、利用学科专业网站促进科研成果引入教学,逐步创立学科品牌。
4、利用互联网促进科研资源、设备的共享,提高各科设备的使用效率。
5、教师可以开展网上合作研究,或进行跨学科交流合作,从而有利于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队伍。
(六)加强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的整合,实现管理数字化
1、加强校园网的管理
办公电脑的管理,应确保其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优化网络共享功能,有效保证其用于办公、教学、上网查阅资料。校园网服务器实行登陆实名制和访问共享空间的权限制。
2、实现学校管理和办公无纸化
建立校园网内部电子邮件系统;为各科室和年级、教研组分配固定的校内电子邮箱;对校行政和年级、教研组负责人进行现代办公理念和技能的集中培训;制定学校无纸化办公的制度,所有校内范围的通知、发文一律由相关科室以电子邮件的方式传发。
3、加强学校网站的建设
组建学校网页制作小组,提高学校网站制作水平;充实和丰富学校网页的内容,同时建立各教研组自已的学科网页;做好学校网站的内外宣传工作,提高访问率,扩大学校影响,发动全校师生关注学校网站的建设。
4、校图书馆实现电脑自动化管理。
(七)加强信息技术与德育的整合,实现德育数字化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信息技术与德育的整合,有利于形成德育网络、拓宽德育渠道、改进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实效。
1、 建设网上班集体
各班发动学生制作班集体主页,包括建立每个学生的个人档案,记录成长过
程中的典型资料、学业成绩;建立评比栏,公布班级各项常规评比结果;开辟经验交流区,谈论班集体建设中服务工作的心德体会,促进自我反思和相互启发;设计综合评价专栏,每月由任课教师、班主任和同学对每位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提供优秀网站链接,让学生接受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
2、 建设德育网站
开展网上德育工作是我们构建德育工作新格局的需要。根据德育工作的特
点,我们建设德育网站,形成多样化、多渠道抓好学校德育工作的格局。
3、建设家校互联平台
完善家校互联平台,促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实现家长、学生、学校、社会之间的信息互动与交流。鼓励学生参与网上活动、展示自我的个性化空间。
十、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总结报告。
2、学科实施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经验性论文。
3、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专辑。
4、学生电子作品。
5、数字化学校建设方案及案例。
十一、组织方式
导师:蒋鸣和 xxx教科院现代教育实验室主任、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专家组副组长、教授
顾问:唐晓杰 xxx教科院现代教育实验室副主任、普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博士、副研究员
谢 华 xxx电教馆馆长、高级教师
黄孔辰 xxxxxx教育局副局长、高级教师
李吉南 xxxxxx教育局副局长、高级教师
李 臣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科所所长、博士、教授
阮泰桢 xxx电教馆研究室主任、教授
陈祥俊 xxxxxx教育局教研中心主任、高级教师
黄爱华 xxxxxx教育局教研中心副主任、高级教师
朱彩强 xxxxxx教育局教研中心副主任、高级教师
黄晓波 xxxxxx教育局教研中心教研员
1、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李小松
副组长:黄雪秋 王 珂
成 员:傅 卫 龚 开 王凤山 胡跃辉 陈 冰 叶海燕
领导小组下设:
教学数字化小组:(负责人:胡跃辉 陈 冰)
科研数字化小组:(负责人:傅 卫)
管理数字化小组:(负责人:龚 开 傅 卫)
德育数字化小组:(负责人:龚 开 叶海燕)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小组:(负责人:杨 敏)
学校网页制作小组:(负责人:唐晶岩)
学校资源库建设小组:(负责人:傅&卫)
学校图书馆信息自动化管理小组:(负责人:闫利军)
2、实验小组:
组 长:李小松
副组长:黄雪秋 王 珂
成 员:傅 卫 龚 开 陈 冰 胡跃辉 叶海燕 卢青芳
何冰峰 刘 文 杨 敏 周永耿 黄志敏 周远志
赵葆东 陈 娟 唐晶岩
20xx年二月
1、华富小学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李小松
副组长:黄雪秋 王 珂
成 员:傅 卫 龚 开 王凤山 胡跃辉 陈 冰 叶海燕
导 师:蒋鸣和(xxx教科院现代教育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顾 问:唐晓杰(xxx教科院现代教育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
2、子课题项目:
数字化学校建设研究
开题报告毕业论文 第三篇
课题研究的目的,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2)通过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开题报告毕业论文 第四篇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居民的投资意愿及现代理财观念增强,金融服务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个人理财业务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重点。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金融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通过对于当前国内外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系统分析与思考,一方面希望能使我国商业银行对开展个人理财有一个更全面清晰的认识,把个人理财提高到银行的一个战略高度来把握;另一方面,希望能为我国商业银行更好地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在个人理财业务上取得竞争优势提供一些实际的建议与策略。
个人理财业务目前在我国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各家银行已普遍认识到了开展这项业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细分客户市场,不断丰富理财内涵,提升服务质量,银行理财将渐入佳境,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现状,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aghion,etal(20xx):现在商业银行间及其与其它金融机构之间陷入过度和无序竞争不利于产品和服务创新,最终可能导致个人理财市场陷入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这大大不利于我国个人理财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国内研究现状:
黄国平(20xx): 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正处于从产品导向的发展模式向以服务为中心综合性发展模式提升的转变期.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所遭遇问题,既有金融发展滞后,制度创新乏力等外部环境的约束,也有商业银行业内部经营实力和发展理念上的不足,加快和促进当前发展模式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国家在制度和政策上设计上提供支持,亦依赖于包括各类金融机构在内的所有市场参与者在技术手段上的创新,以旨在发展和培育一个层次清晰,形式多样,服务高效和竞争有序的个人理财市场。
赵春萍(20xx):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但是金产结构层次相对偏低,在居民金产构成中,存款和现金所占比例高达81.8%,相较于韩国和日本两国,分别高出38.8和16.5个百分点,甚至比金融市场发达和成熟的美国高出66.1个百分点。这亦说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20xx):人理财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提升业务模式,实现业务发展转型重要手段和工具,这几年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发展,是其适应金融市场演进,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上还是把理财产品当成了扩大银行存款规模的手段,在成本控制上也没有科学地计量这些产品的利润贡献度和总体风险程度,这些都是需要不断改进的环节。
开题报告毕业论文 第五篇
一、 开题报告的写作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2、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3、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4、研究工作进度;
5、主要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排版要求:
封面为四号宋体,正文为小四号宋体,页边距为左3cm,右2.5cm,上下各2.5cm,标准字间距,标准行间距,页面统一采用a4纸。
三、开题报告的字数要求:
正文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
设计策划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研究现状
设计计划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研究的是如何保证设计的优良度和高效性,以及如何指导设计的展开。在设计需要科学计划这一概念已成为现代设计界共识的情况下,我国业界内部对设计计划学的认识与研究,还没有跟上设计发展需要的步伐。针对我国设计教育现状,本书将就该学科的教学方面,提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设计计划方法。以期为设计类学生深入理解设计,更好地掌握设计的方法提供必要的指导。
二.学术价值分析
1. 选题依据
计划在今天已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大至国家事务,小至个人日常生活,社会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划,各类大大小小的成功项目,很大程度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导入,实施了相应的计划活动。计划学的兴起是知识经济时代资源整合化的大势所趋。而反映到艺术设计学的领域,我们可以发现,计划同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如何设计,如何保证优良的设计,这都需要科学的调查研究,需要精准的分析定位,需要详实的设计依据,需要合理的组织安排,这些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形式,风格的赋予层面的设计相异而相成的工作,就是设计计划的内容。而如何正确进行设计计划,存在着一个方的问题。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成为当前学术主流的大环境下,设计计划应该可以打通各设计专业间的藩篱,为取得成功的设计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上的支持。
在设计先进国家,对设计计划方面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尤其在设计方法研究方面,已取得比较成熟的结果,出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技术预测法,科学类比法,系统分析设计法,创造性设计法,逻辑设计法,分析法,相似设计法,模拟设计法,有限元法,优化设计法,可靠性设计法,动态分析设计法,模糊设计法等。这些方法侧重于不同的专业设计方向,而设计计划面临不同设计专业,更需要的是一种整合的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计划方法。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计划自身的学科特点,从现有的成型的方法群中进行提炼,总结出一套适应现在情况的设计计划方法来。
2. 创新性及难度
本文将参考管理决策方法与相关设计方法研究的成果, 试图寻找一套对于我国设计师来说,明确可行的跨专业设计计划的方法体系。
本文致力于从简明实效的角度,为设计计划人员提供易于操控,而且便于和各个专业设计师进行沟通、交流的方法。要求该方法不仅对专业设计团队的计划环节有用,对个体设计人员的的设计工作也应具有指导作用。这就需要针对我国设计现状,从国内外各学科领域名目众多的相关方法中进行精心挑选,合理安排,科学综合的处理,创造出一套高效的计划方法来。虽然国外的相关成果业已成熟,但如何在众多不同侧重角度的方法中总结出理想的计划方法,需要我们对所有已知方法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同时明了我们设计各专业的工作规律,以期做到跨专业的有效性。
本文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在对计划的理论性分析与研究中,需要树立对计划的正确理解与认识,进而廓清设计计划的概念。接着将在设计计划方层面的研究上,对设计计划及其方进一步阐述。鉴于国内现在并没有对设计计划有深入的的系统的研究,该书内容基本上属此方面问题的首次讨论,面临着缺乏大量相关经验及理论借鉴的景况,所以需要作者在目前积累的实践性资料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中加以总结与深化。
本文最大的难度在于资料的搜集上,国内相关资料匮乏且本方向的研究缺乏交流的气候,而由于我院互联网情报系统的不完善和出于对技术保密的考虑,也很难从互联网上得到理想的资料。作者只能从书店,图书馆和其他专业的老师和同学手中求取所需要的信息。当然本研究方向的直接信息是很缺少的,更多是从其它方向的研究成果中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方法的研究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课题,也需要从很多领域进行比较分,探索总结。而从一个学科到另一个学科的跳跃性研究,需要迅速转换思维及反复调整视点,这也对作者的思维技能,思考方式,学术视野及知识积累等方面的研究素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3. 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由于国际设计交流间的局限和我国设计界的特殊情况,尤其是国内设计教育上的某种封闭性和滞后性,我国业界对设计计划方法的认知尚不够深入,还缺乏一套完整的,在教学和实践中简明且易于操作的设计计划方法。经初步调查,当前学界内仅有的几本相关著作,也仅限于对西方某些设计方法与程序的简单的介绍,没有很专业地从计划的层面进行系统阐述,而市场上连篇累牍的相关书籍主要是从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方面着手,对设计类诸专业的设计计划,并不具备现实指导作用。所以亟待有这么一套专业性较强的设计计划方法及其论著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本书的出现将对设计计划这一门新兴学科,起到填补教学用书空白的作用。而从技术的角度而言,本书的完成也有相当的可行性,在分院近几年来的设计策划课程的教学中,已为之积累了大量新鲜的实践性,经验性资料。而分院的教育架构,亦为这个跨专业的研究项目做好了充分的人力物力资源上的准备。
本书预期字数为12万字,分为理论与方法两大版,仅阐述设计计划的相关内容,更重要是推出设计计划的概念与方法。所涉及范围主要包括管理学,决策学,认识论,方,创造学,心理学,行为组织学,人类学,社会学,设计学,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最终将完成一本集科学有效的方法程序,大量生动案例及实际操作指导于一身的,具有教学指导作用的专业书籍。现在本书工作已大致完成资料收集阶段任务,在下阶段三个月的时间内,我将就所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完成方法程序的完善工作。
参考书目
1.《兰德决策机遇预测与经营决策》/乔迪译著 成都:天地出版社,2000,10
2.《麦肯锡理念》/ [美] 埃森?拉塞尔 保罗?弗里嘉著;赵睿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xx,4
3.《企划书实用手册》/ [日] 小泉俊一著;于大德译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4.《体验经济》/ [美] 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吉尔摩著;夏业良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4
5.《麦肯锡理念》》/ [美] 埃森?M.拉塞尔 保罗?弗里嘉著;赵睿等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xx,6
6.《公司战略计划》/ [加] 明茨伯格著;张艳等译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xx,1
7.《体验营销》/ [美]B.H.施密特著;周兆晴编译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xx,10
8.《麦当劳店铺管理手法》/ 俞浪复编著;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xx,1
9.《钢索上的品牌战士》/ [英]菲欧娜?吉尔摩著;黄富厢,刘军等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xx,9
10.《企划训练入门》/ [日] 悴田进一著;李幸纹译 台北:小知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3,11.
11.《设计过程与方法》/ [日]沈祝华,米海妹编著 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10
12.《创意企划案》/小管著;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xx,9
13.《新企划力:创意思考解决难题的六大能力》/ 郭泰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xx,4
14.《创意企划案》/小管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xx,9
15.《现代策划学》/[美]苏珊著;北京:党校出版社, 20xx,1
16.《策划学全书》/胡屹编著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6
17.《丰田方式》/ [日] 片山修著;陈锐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9
18.《星巴克咖啡王国传奇》/(美)舒尔茨(Schultz,H)(美)扬(Yang,D J)著;韩怀宗 上海:上海出版社,2000
19.《跨国公司行销中国》/ 卢泰宏编著贵阳:贵州出版社,20xx,1
20.《未来生活的选择》/ [英] 约翰.埃尔金顿 朱丽娅.黑尔斯著;张葆华等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1
开题报告毕业论文 第六篇
数控技术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
一、数控渐进成形技术介绍
学者Schmoeckel在他的着作中预言随着自动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板料成形设备将会变得更加灵活。Leszak在其申请的专利中首次提出了利用简单成形工具对板件进行加工的板料无模成形思想,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这种技术没有进一步向前发展。后来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松原才正式提出了板料数控渐进成形技术。
板料数控渐进成形技术引入“分层制造”的思想,首先将要加工的零件在高度上离散成若干层,再由CAD/CAM软件在每层沿零件轮廓生成相应的加工轨迹,简单的成形工具头沿着该轨迹对板件进行逐层加工,得要想要加工的零件。由于数控渐进成形是对板料进行逐层逐点进行加工,靠局部变形的积累获得整个零件,因此具有加工方式灵活、加工精度高等优点,能够成形出形状复杂的钣金零件。数控渐进成形技术从零件的三维结构设计到零件的加工轨迹生成再到零件最终成形都具有很强的灵活性,零件的尺寸或者形状变动时只需在CAD/CAM软件里改动零件模型即可。因此,该技术特别适合用于钣金类新产品的开发、试制及小批量生产。
板料数控渐进成形技术按其加工方式分为单点(负)渐进成形和双点(正)渐进成形。单点渐进成(Single Point Incremental Forming-SPIF)是一种不需要任何模具支撑的渐进成形方式。金属板被夹具固定在支架上,板下面悬空,工具头沿特定的轨迹由金属板四周向中心逐渐加工,此时金属板在力的拉伸作用下变形。零件成形过程中金属板料只跟工具头接触,成形过程中不需要模具支撑,因此单点渐进成形具有加工方式灵活、加工范围广、对设备依赖性不强、占用生产资源少等特点。此外,只需要在CAD软件里改变零件几何模型就可以获得不同的成形轨迹,进而加工出相应形状的零件,所以单点渐进成形的操作性较好,但是因为成形过程中只是工具头和金属板的接触,系统刚度相对较小,成形后零件容易发生回弹,导致零件成形精度较差。
二、数控渐进成形优缺点
不同与冲压等塑性加工工艺,数控渐进成形是金属板件塑性加工的一种新的成形方式,主要有以下优点:
1.无模加工
渐进成形不需要专门的成形模具即可对金属板进行加工,特别是单点渐进成形技术,真正实现了无模具加工;即使是双点渐进成形也仅仅需要简单的模具,而且模具的制作可以是代木、纤维等材料,相对于冲压模的制作能大大节省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
2.成形设备简单、成本低
渐进成形技术对设备的依赖性不高,普通的数控铣床进行简单的改造后就可以达到专用渐进成形机床的加工效果,对板料的渐进成形可以在普通数控铣床、渐进成形专用机床、数控加工中心等设备上实现;用来进行渐进成形刀具只是简单的圆形成形工具头,工具头不需要特殊的加工处理,只需保证硬度和表面粗糙度即可,这也降低了加工成本。
3.适合新产品的开发
市场上常见的商用CAD/CAM软件里就可实现从零件结构设计到加工参数优化再到成形轨迹生成整个过程的无缝衔接;当零件尺寸需要改动时,只需在软件中改动相应的结构模型就可以实现成形轨迹的改变。
4.复杂板料零件成形
由于渐进成形是对板料进行逐点逐层成形因此可实现对复杂钣金类零件的成形且成形精度高。
5.成形力小
零件渐进成形过程中只有工具头底部很小的区域与板料相接触,每层板料变形区域也仅限于该区域,且工具头在相邻加工层之间的进给量Δz一般为0.2mm-1mm,因此所受成形力较小。
6.成形过程无噪音污染,对环境友好
零件渐进成形时,特别是进行单点渐进加工时,金属板和工具头的接触区域很小,加工过程中不会出现振动、冲击等现象,整个加工过程中几乎无噪声污染。
数控渐进成形的缺点
渐进成形的缺点主要包括:
1.零件尺寸精度差
金属板料在工具头的挤压下发生弹塑性变形,加工完成后,塑性变形部分被保留下来,而弹性变形部分产生回弹,再加上零件成形后的残余应力等因素,导致实际得到的零件形状跟设计的零件形状之间存在误差。特别是对于单点渐进成形,系统刚度较小,回弹更严重。此外,相关成形参数(增量步长Δz、成形角度θ、运动轨迹、工具头直径D等)的改变,也会影响到零件最终成形精度。
2.减薄严重,零件壁厚分布不均匀
零件壁厚跟金属板初始厚度和成形角度有关,理论上,近似符合正弦定理。但在现实成形时,由于板材变形过程的复杂性和金属塑性流动不确定性等因素,正弦定理并不能很好的用来进行板料厚度变化的预测,零件壁厚在某些位置减薄严重,其余位置厚度也不均匀,较薄的厚度往往达不到零件使用要求。
3.单件零件成形时间长,成形效率低
渐进成形所用时间跟零件尺寸大小、成形轨迹、进给速度等因素有关。由渐进成形原理可知,相对于冲压成形,单个零件的成形效率要低很多。特别是当零件尺寸较大,采用增量步长较小的情况下,成形效率更会大大降低。
三、数控渐进成形研究现状
板料数控渐进成形技术是在现代社会消费者对产品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的背景下提出的,是一种新型的适合新产品开发、试制的制造技术,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可以丰富塑性加工理论的知识体系,还具有广阔的工业应用空间。数控渐进成形技术自被提出以来,便凭借自身的优点引起国内外大量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对该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下几个方面:
1.成形机理和性能
成形极限图(FLC)通常用来描述一种工艺的.成形性能。大量研究表明渐进成形技术的成形极限图大致是一条位于第一象限负斜率的直线,而传统的成形极限图是一条V线,如图1.6所示。因此,渐进成形技术能显着提升材料的加工潜力,成形出大应变的零件。Hagan和Jeswiet对比研究了旋转成形、旋压成形和渐进成形三种板料成形技术的成形特征和成形机理,凸显了板料渐进成形技术的优势。Jackson和Allwood对拼焊铜板进行了渐进成形,研究零件成形过程中金属板的变形过程和变形机理。作者分别测量了单点渐进成形和双点渐进成形后零件厚度方向上的应变分布,发现在与工具头运动方向相切的方向上,板料主要发生拉伸和剪切变形,与在工具头运动平行的方向上,板料主要发生剪切变形;作者还发现随着拉伸和剪切作用的不断加剧,零件实际测量厚度跟正弦曲线预测厚度之间的误差会逐渐增大。S. Gatea等研究了主要成形参数对板件成形性能的影响,发现零件经多道次渐进成形后壁厚分布更均匀;增量步长对板件成形性能的影响还不十分明确;增加主轴转速或者减小工具头进给速度都能使板件成形性能提高;小尺寸圆形工具头螺旋轨迹加工时,板件极限成形角较大。C.Raju等将几个薄铜板叠加在一起进行单点渐进成形,分别得到每块薄铜板的成形极限图,研究每块薄铜板的成形性能。
刘兆兵等通过试验验证了板料的成形性能跟成形角度和刀具轨迹的垂直进给量有关,作者还研究了不同成形参数对工具头与金属板之间成形力的影响。马琳伟等数值模拟不同成形轨迹下零件渐进成形过程,作者将零件分成四个不同的变形区,探讨每个变形区的变形特点和变形过程。
2.数值模拟研究
Duou等数值模拟了零件多道次单点渐进成形的成形过程,在零件尺寸精度、厚度分布等方面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Arfa等通过试验和数值模拟对比研究了板料初始厚度、成形角度、成形零件形状和刀具轨迹等因素对成形过程中力的大小的影响。D. M. Neto等采用实体单元数值模拟了AA7075-O铝合金圆锥零件单点渐进成形过程,分析了板料变形机理和板料与工具头接触区域应力状态。
李超等对同一截面圆锥零件分别进行单道次和两道次渐进成形数值模拟,发现两道次渐进成形比单道次渐进成形零件厚度分布更加均匀。范国强等模拟了自阻电加热的情况下钛合金板进行渐进成形的过程,并分析了成形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发现自阻电加热单点渐进成形存在很大的内应力。李珑果等借鉴数控加工中COPY铣的思想提出虚拟靠模法,获得复杂空间运动轨迹,成形路径可直接用于后续的数值模拟分析。李磊等应用韧性准则,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准确的预测了硬铝板的成形极限。
3.成形轨迹优化
Hu Zhu等提出一种基于零件三角网格模型,利用固定残余波峰高度原理的螺旋路径生成方法。这种螺旋路径不仅使成形后零件厚度更均匀还能提高零件成形尺寸精度,且零件表面更加光滑。B. Taleb Araghi等把传统的拉伸成形同渐进成形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零件加工的可操作性,且有效改善了零件的使用性能。Rauch等讨论了加工路径类型和其他工艺参数对零件渐进成形质量的影响,提出一种智能生成和控制加工轨迹的方法,该方法根据对成形过程的实时评估来设计、控制加工路径。
莫建华等基于VC++编程思想利用程序实现了工具头压入点均匀分布,消除了零件表面压痕现象,提高了板料数控渐进成形的质量。李湘吉等把多点成形与渐进成形结合起来,利用两种不同技术的优势,提高成形效率和成形精度,改善零件成形性能。周六如采用平行线形轨迹路径法,多道次成形出直壁零件,发现影响直壁矩形零件渐进成形的主要参数是成形半锥角。史晓帆等通过自阻电阻加热方法提高了板料的成形性能。
开题报告毕业论文 第七篇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粗毛栓菌菌丝球对直接染料、阳离子染料的吸附研究
1、立题依据
随着纺织工业的迅速发展,染料的品种和数量日益增加,其生产废水已成为水环境的重点污染源之一。据统计,在染料生产过程中,每生产1吨染料,要随废水损失2%的产品。而在印染过程中损失量更大,为所用染料的10%左右[1]。根据美国c.i(color index),目前的染料已有数万种之多,它们不但具有特定的颜色,而且结构复杂,以高分子络合物为多,结构很难被打破,生物降解性较低,大多都具有潜在毒性,在环境中的归趋依赖于很多未知因子。加之染料生产具有品种多、批量少、更新快的特点,致使染料废水难找到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2],是当前国内外水污染控制领域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另据报道,染料废水中含有的苯环基、偶氮基等基团的染料使人易患膀胱癌[3],所以即使染料废水中残存染料组分的浓度很低,排入水体后也会造成水体的色度明显增加,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危害,而最终将导致水体生态系统的破坏。
目前,世界染料年产量约为80万吨~90万吨,并以0.5%的速度增长。我国染料的工业产量已达90万吨/年,占世界染料总产量的25%,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染料生产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染料生产与使用大国[4]。同时,染料生产的品种也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从1856年至今,染料品种已高达上万种,各国经常生产使用的约20xx种[5]。按其化学结构,染料可分为:偶氮染料、蒽醌染料、靛旋染料、硫化染料、菁染料、三芳基甲烷染料和杂环染料[6]。染料属于高度稳定的有机物,具有耐光、耐热、抗物理(如水洗)与化学(如洗涤品)处理、抵御生物降解等特性。染料在生产的过程中,大约会有10%~15%的染料随废水排出。染料生产废水具有“三高一低”(cod高、色度高、盐度高和bod/cod比值低)的特点,属于难生化降解的有机工业废水[7]。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处理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物理化学法主要包括:吸附法(如活性炭吸附)、絮凝沉降法、膜过滤法、化学氧化法(如fenton氧化法、氧化法)、辐照法、离子交换法、电解法等。一般来讲物理化学法能够获得较高的处理效率,但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处理量较小、处理费用较高,投加的化学药品还会引起二次污染,因而寻求一种高效、价廉的处理方法,成为各国研究学者关注目标。生物吸附剂能吸附多种污染物,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污染物处理方法,物理化学法相比生物吸附法以其无二次污染、可再回收利用重金属、染料以及生物吸附剂、节能、高效等优点受到广大学者的亲睐,已经成为处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生物吸附法最早由ruchhoft提出,以活性污泥为吸附剂去除废水中的(pu)。此后,国内外研究者围绕生物吸附剂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早期的生物吸附剂主要指微生物,如原核微生物中的细菌、放线菌,真核微生物中的酵母菌、霉菌等,以及藻类,但目前生物吸附剂的研究范围已不仅限于微生物,例如吸附剂可以是动植物碎片等无生命的生物物质,也可以是活的植物系统。近年来对微生物吸附染料的研究多是利用粉末状菌体或固定化细胞,存在固液分离难或工艺复杂,处理成本高等问题,利用微生物液态发酵产生的菌丝球进行吸附处理,可以克服上述问题。
20世纪80年代《science》首次报道了白腐真菌中的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 ochaete chrysosporium)能向胞外分泌降解木质素的酶,使降解木质素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8]。1983年,glenn和gold[9]首次证明了黄孢原毛平革菌对一些聚合染料的脱色降解作用,他们以poly b-411、poly r-481和poly y-606 三种染料为处理对象,指出这些聚合染料可以在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下降解。1988年,bumpus和brock研究发现,黄孢原毛平草菌对碱性紫5bn这种三苯甲烷染料具有脱色降解效果。其降解过程中存在着去甲基化作用。1990年,cripps等[10]又报道了黄孢原毛平革菌能够降解偶氮染料和杂环染料。从此,开始了利用白腐真菌对染料工业废水进行脱色降解处理的规律化研究。
近年来,对于染料污水的处理研究大多集中于真菌体对染料的生物降解研究,尤其是以黄孢原毛平革菌为多,而对降解作用的前序阶段——吸附作用往往关注不多。而与生物降解相比,降解过程中往往生成有毒性的中问产物(如苯胺),影响染料的后续生化降解,而生物吸附法可循环多次使用生物吸附具有脱色速度快,同时对染料具吸附广谱性,不会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而且还有可能为含染料废水的大规模处理和回收提供一条经济可行的途径等优点。因此近几年,国外许多研究者正尝试微生物生物吸附剂的开发研究,所用的微生物有细菌、酵母菌、真菌、藻类和活性污泥等,目前研究较多的重金属生物吸附剂有酿酒酵母、黑曲霉、根霉、小球藻等[11],如1999年,李清彪等[12]通过控制黄孢展齿革菌菌丝球的培养条件吸附水溶液中的铅离子,吸附率达95%,而研究染料生物吸附剂的文献很少。
由于真菌对染料吸附具有较高的广谱性,吸附染料后的菌丝球在停止搅拌后迅速沉入水底而极易固液分离,废水中染料可以被快速去除而排放或进入后续处理,使真菌吸附剂用于大水量含染料废水处理成为可能。目前国内外对霉菌吸附染料的研究较多,我国在青霉菌吸附染料的特性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20xx年,倪建国、李蒙英等[12]人对绿曲霉进行了吸附脱色研究发现,在16℃~36℃下,绿曲霉对活性黄m-3re的去除率在95.1%~97.9%之间,但其是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的脱色,因而极大的限制了其在实际生产中的推广。
对于白腐真菌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自从1980年,eaton d.报道了白腐真菌phanerochaete chrososporium和tinctopotia sp. 对含木质素的纸浆和造纸废水的生物脱色[14],便开始了白腐真菌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但后续研究大多是集中在对染料降解脱色上,而于染料吸附脱色的研究较少,在我国更是很少且大多是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的。同时目前,由于直接染料和阳离子染料与其他染料相比,具有相对分子质量大、结构复杂、水溶性较差的特点,因此其染色废水的脱色就变得更加困难,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少[15]。
染料大部分为人工合成的芳香烃化合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且具有色度高、难生物降解、毒性大等特点,是危害环境极大的一类工业废水[16]。
近年来,染料废水的处理有大量物理化学的方法,处理后的废水基本上都能达标排放,但仍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不能为环境所分解。传统的生物法虽可以解决部分上述问题且运行费用低、处理量较大,但可生化性差,不能被生物完全降解,生成的中间产物结构复杂、具有毒性或致癌性,从而使其处理染料废水效果不佳。
目前关于处理染料的研究大部分都趋向于利用活菌的吸附来处理染料,并且一般只能在灭菌条件下进行,因而极大地限制了这些方法的实际应用。而白腐真菌的菌丝球则能在开放体系对染料进行吸附,且采用此类菌体的菌丝球不会出现白腐真菌降解染料的过程中产生较多死亡白腐真菌菌体的情况[17],同时由于白腐真菌还能降解木质纤维素,并且可产生非专一性的酶系,对许多难降解的有机化合物也有一定作用,可用于处理造纸污水、重金属废水等,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因而对其的研究目前仍主要集中于生物降解脱色,而对生物吸附脱色却报道的很少。
2、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实验首次提出并设计出了利用粗毛栓菌的菌丝球来吸附直接染料和阳离子染料的方法:在灭菌条件下,利用菌丝球来吸附处理直接染料和阳离子染料。从而达到治理染料污水的目的,并更加接近于自然状态下的情况,从而为它的实际应用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粗毛栓菌(t. gallica)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的、高产漆酶的白腐真,在本实验中吸附染料后的其菌丝球还能经解析后还能多次利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利用价值。
3、预期研究结果
3.1 确定粗毛栓菌菌丝球对染料吸附的最佳条件
通过研究找出粗毛栓菌菌丝球对染料吸附的最佳条件的最佳ph、温度、染料浓度以及吸附时间。
3.2 初步探索出粗毛栓菌菌丝球对染料吸附的机制
根据不同条件下粗毛栓菌菌丝球对染料的吸附结果,推测其吸附机制。
4、论文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20xx.4-20xx.5,粗毛栓菌的活化及扩大培养;
第二阶段:20xx.5-20xx.6,制备粗毛栓菌菌丝球;撰写开题报告并准备开题报告答辩。 第三阶段:20xx.6-20xx.7,粗毛栓菌菌丝球对直接染料和阳离子的染料吸附机制研究; 第四阶段:20xx.7-20xx.8,在不同ph、温度、染料浓度等条件下粗毛栓菌菌丝球对染料的吸附研究;
第五阶段:20xx.8-20xx.9,对本项研究进行讨论、、评估、整理、撰写论文。
参考文献
[1] 胥维昌, 染料行业废水处理现状和展望[j]. 染料工业, 20xx, 39(6): 35-39.
[2] 樊毓新, 周增炎. 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现状与发展前景[j]. 环境保护, 20xx, 30(9): 22-23, 26
[3] 石油化学工业部化工设计院. 污染环境的工业有害物[m]. : 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 1976, 247-253
[4] 化工百科全书编辑部. 化工百科全书(13) [v]. :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7
[5] 李慧蓉. 白腐菌对染料的脱色降解及应用前景[j]. 染料工业, chemo- heterotrophic bacteriaassociated with the in-situ bioremediation of a waste-oil contaminated site [j]. microbial ecology, 1993, 26(2): 161-188
[6] lee ch, lee jy. evaluation air injection and extraction test at a petroleum contaminated site [j].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20xx, 35(1): 95-97
[7] 王连生. 有机污染化学[m].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xx-07
[8] 顾传辉, 陈桂珠. 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j]. 重庆环境科学, 20xx, 23(2): 42-45
[9] zappi m e, rogers b a, teeter c l. bioslurry treatment of a soil contaminated with lowconcentration of 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s [j]. journal ofnagal dou materials 1996, 46(1): 1-12
[10] cripps c, bumpus j a. biodegradation of cyclic dyes and heterocyclic dyes by phanerochaetechrysosporium. appl environ microbial, 1990, 56(4): 1114-1118
[11] 胡厚堂, 王海宁. 生物吸附法处理水体中的重金属的现状与展望[j]. 环境技术. 20xx,35(i): 35-38
[12] 李清彪, 吴涓, 杨宏泉等. 白腐真菌菌丝球形成的物化条件及其对铅的吸附[j]. 环境科学,1999, 20(1): 33-38
[13] 倪建国, 李蒙英, 孟祥勋, 洪法水. 真菌和细菌协同作用对染料的吸附与脱色降解. 环境工程学报. 20xx, 1(4): 48-52
[14] 李慧蓉. 白腐真菌的研究进展[j]. 环境科学学报,1996,4(6): 69.
[15] 陈 静, 徐章法, 施 汉. 染料工业废水零排放的可行性研究.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xx, 7(6); 69-72
[16] 程 薇. 过氧化氢催化体系对染料废水的处理研究[d] 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xx
[17] 朱建军, 曾抗美. 白腐真菌处理染料废水研究进展. 四川环境. 20xx,6: 86-90
[18] 金敏, 李君文. 自腐菌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进展.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xx, 4(3):54-58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