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党性分析材料的过程,本身也是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的过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汇编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围绕“读”来进行课堂教学。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和课文录音,让学生通过“读”来体会安塞腰鼓激昂的气势,雄壮的场面,感受课文表现出来的美。
(二)过程与方法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主动交流;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师:古老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沙满天。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它是一片贫瘠落后的土地,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却产生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播放安塞腰鼓视频)看了这段视频录像,你们有什么感受(待学生回答后)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
(多媒体投影:课题、作者)(二)整体感知1.师:让我们先来听一听这篇课文的朗读(想听录音呢,还是听老师读)。
听老师读,那老师有要求,大家在听读过程中,要将课文中你觉得特别的词语句子和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做上记号。2.注意以下生字词(课件出示)(1)亢奋(kàngfèn)):极度兴奋。
(2)晦暗(huìàn):昏暗。
(3)羁绊(jībàn):被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4)冗杂(rǒngzá):繁杂。
(5)蓦然(mórán):突然,猛然。
(6)叹为观止(tànwéiguānzhǐ):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7)戛然而止(jiáránérzhǐ):声音突然中止。
3.初步分析课文(1)师:听了老师的朗读,我们来将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来对比一下,看看为了表现安塞腰鼓的激越,开头和结尾都写了怎样的场景师明确:这是以声衬静,以声衬静的手法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早有运用,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2)我们来看看作品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安塞腰鼓的(引导学生依据“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间隔反复出现四次,梳理出文章描绘的四个方面。)师明确:“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反复出现了四次,是文中写安塞腰鼓艺术特点的分水岭,分别从四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的美。据此,我们可以将课文分为这样四个部分。场面美、鼓声美、后生美、舞姿美。
(3)四个“好一个安塞腰鼓”间隔出现,构成一种修辞手法,叫作“间隔反复”。使用这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效果师明确:间隔反复修辞手法的作用──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4)其实,为了表现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画面美、音乐美,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笔,把安塞腰鼓雄浑壮美的视觉冲击转化成了对我们心灵的震撼。我们要进一步的感受和体会。
(三)朗读品味1.师:下面我们共同进入朗读品味阶段。朗读哪些段落使你有痛快淋漓、拍手称快的感受为什么这些语言给你这种感受怎样朗读才能传达出这种感受(学生在教师组织下,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爱的段落,并互相交流感受、互打分、点评。)2.师引导:从大家的朗读中,我们似乎听到了激昂的鼓声,感受到了那烈火般的舞蹈,文章为什么会这么有气势你能否从文章的语言材料中找一点依据(课件出示)(1)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生动、具体。
(2)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也很适当。
(3)这篇文章中有许多句段及短句,如“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短促、激烈,有强烈的节奏感,正如急促的鼓点。
3.师:将自己喜欢的段落大声地朗读出来,再一次体会安塞腰鼓的壮美,然后谈谈你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教师摘要出示:
A.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B.歌颂阳刚之美。
C.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D.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与表现自我。
(四)质疑探究1.师: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为什么对黄土高原情有独钟课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这些思想感情请找出来,一起探究。
2.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根据学生有可能发表的见解及收集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准备,并适时点拨(课件出示)。
(1)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难道江南真的打不得腰鼓么任何艺术的产生都与特定的地域和历史文化渊源有关。江南的文化风格是柔美的,孕育不出这样的腰鼓。安塞腰鼓只能是原始粗犷的黄土文化的产物。
(2)为什么又强调黄土高原土层的“厚”──因为这厚厚的土层,正是生命元气的积蓄,也是黄土文化的深深积淀!赞美安塞腰鼓,实际上也是赞美黄土高原的文化底蕴!(3)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这句话怎么理解(4)“好一股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劲儿!”(第九至十三自然段)要挣脱、冲破了、撞开的是什么呢(5)“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怎么理解3.小结大家对课文的有关语句的意蕴内涵发表了很多见解,如果你还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和疑惑之处,还未在投影中展示,可以再次补充,我们结合课文内容共同探讨解决。
(五)布置作业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文化。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秀美的山河,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都令我们无比自豪。咱们南方也有独具魅力的地域文明和地方文化,长兴的“百叶龙”以它特有的艺术形式,舞进了中南海,舞遍了大江南北。请大家学用课文句式、段式,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绘一下长兴的“百叶龙”的表演场面(播放表演录象《百叶龙》)。
第2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在设计教学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然后提出,解决不懂的问题“要靠你们自己反复读,用心想”。使学生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这节课学习的主人,应该按照老师指出的方法主动去探索知识。,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括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一.教案内容:《观潮》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点: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文字序领与画面结合法)
四.教学难点: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五.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感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
六.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读书发现--质疑问难--组内合作--组外协作)、感悟发现法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钱塘大潮录象
八.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4.出示学习目标。(目标教学法)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感悟发现法)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d.感情朗读。(引导发现法)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
第3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安塞腰鼓》选自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从标题上就可以看出这篇课文有丰富的资源进行多学科融合教学。《安塞腰鼓》是新时期的经典课文,他写陕北高原,写高原腰鼓,写打鼓的人,展示高原的民俗民风,以及高原人奔放雄健的精神气质,表现了陕北高原人民蓬勃的生命力,所以在教学中,注重多学科融合,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的与众不同。
一、教学思想的反思
《安塞腰鼓》是一篇自读课文,是一篇带有诗情画意的散文,这种诗情是从黄土高原生长出来的,具有粗犷,豪放的特点,又是从高原上“一群毛腾腾的后生”身上散发出来的,充满生命的力量。
语文学科它的工具性比较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语文这门学科特点,教学学生识文解字,掌握其中的写作方法,从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如果在课堂上只讲语文知识,就显得枯燥,单调,所以我们还要深挖语文学科以外的知识,看看文章中有没有其他学科的融合,语文教学中有音乐舞蹈的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审美能力,语文教学中有史地的融合可以让学生明史鉴,晓天下,语文教学中有理化的融合可以让学生精准理性有逻辑的分析判断事物,多学科的融合,既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可以增长见识,达到所有科目同步提高的效果。
二、教学设计反思
《安塞腰鼓》一篇地域性很强的一篇文章,在设计之前,认真研读教材,查找资料,依据教师用书的参考建议,采用多种方式的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力求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课前让学生搜集安塞腰鼓的视频,安塞的地理位置,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安塞腰鼓有关的歌曲等,为上课做准备。
导入的时候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片段,让学生欣赏安塞腰鼓集舞蹈、音乐于一体的大型表演,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做了详细的介绍:“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安塞腰鼓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是陕北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在古代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课中当学生问道“为什么只有黄土高原才能生养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呢?”用地理知识来给学生讲解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可以说只有厚重的黄土高原,才能生出一群群茂腾腾的后生,只有厚重的黄土,才有西北高原的汉子们,学生们对磅礴、壮阔、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就有了更深的了解。
课的结尾播放:李政飞演唱,孟海平作词,孟海平作曲的《吉祥腰鼓》,在音乐的激荡中,把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再次显现出来,也把本课推向高潮,学生在欣赏中结束本课,余味悠长。
三、教学过程反思
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又是一篇抒情性散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诵读的基础上掌握文章的主题,由于诵读时间过多,在时间的把握上有点偏重朗读,导致后面分析课文不细,也没有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余地,在学科融合过程中,由于教学资源缺乏,资料有限,虽然有其他学科的融合,但对深度融合欠缺,甚至是生搬硬套,在授课过程中没有把握好量,导致重难点没有凸显出来。
四、改进措施
1、人文性和工具性极强的语文学科,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是不是有点强学科所难,但是受课题的约束,我们不得不融入其他学科,但怎么融入,怎么衔接的融入,怎么有机的嵌入,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思考。
2、语文教师拿到一篇文章,我们要探讨,如何传道、授业、解惑,从那些方面入手,安塞腰鼓就是让学生学习抒情散文的特点,学习安塞腰鼓磅礴、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进一步了解安塞腰鼓、黄土高原、西北汉子,学习集音乐、舞蹈于一体的安塞腰鼓,在诵读中感受,在欣赏中审美,所以我要多角度,多方式,多思维恰如其分的融入其他学科,很好的的进行语文学科的教学。
一篇文章,却融合了地理、音乐,舞蹈等学科方面的知识,让不仅学会了本课的有关的知识,还学到了地理和音乐等方面的的知识,受益匪浅。
第4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体会文章的阳刚之美。
2.能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语言。
3.理解排比、反复修辞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理解排比、反复的作用,精读重点句子。
2.通过听读、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2.体会激越的语言,并学习运用,尝试表达。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喜欢劲舞?学生可能回答:带劲、有节奏、能使生命得到宣泄等等,于是引出,在黄土地上也有这样如火一样热烈的舞蹈和音乐,那就是有着“天下第一鼓”美称的——安塞腰鼓。
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师问:你看了这些画面,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回答,谈一谈观后感)
导入: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教学活动2美读课文,学习新课
第一板块:朗读,感知
1、读课文。
(1)预读,学习生词
瞳(tóng)仁恬(tián)静晦(huì)暗羁绊(jībàn)蓦(mò)然冗(rǒng)杂戛(jiá)然磅礴(pángbó)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
(2)指导朗读和学生朗读。
2、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13、17、22、24自然段反复出现,怎么读?
3、知内容
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第二板块:朗读,品味
4、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或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
第三板块:练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5、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让学生齐诵第6段。
教师示范。
教师将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文学样式诗,(幻灯出示所改之诗)教师范读。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学生反复朗读。)
③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内容
④分小组反复替换朗读。
6、揭示本文所要表现的主题。
文章中心句: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教学活动3拓展延伸和布置作业
7、拓展延伸
作家刘成章用他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再现了安塞腰鼓的壮美场面,使我们的情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文章多处运用排比、反复、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现在,让我们镜头转向一个同学们都很熟悉的场面,请大家看后模仿本文的语言说一说,写一写。要表现一种具有恢宏气势的场景,多用短小有力的短句,多用排比增强气势,用词铿锵,还可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生动性。
8、布置作业
1、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2、学习课文,使用排比、反复、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短句,进行合理的想像,描写一个令你难忘的场面,l00字左右。
《安塞腰鼓》一文,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歌颂阳刚之美。文章条理十分清晰,语句优美,用词也十分精练。上课时我主要注重了以下两个方面:
1.抓住“好一个安塞腰鼓!”这一条贯穿全文的主线,以它为引子展开教学。
每一层都以“安塞腰鼓好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引领学生切入文本,并最终都回归到这个点子,体会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课的终结处再回归到这个点上,让学生满怀深情地赞叹到“好一个安塞腰鼓”。
2.抓住重点段、重点句引领学生细细品味。
引领学生通过朗读品词析句,感悟文意。首先,是第七段重点抓了“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一排比、比喻句,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的精妙,体会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其次是第八段中引领学生提挈三对意思相对的词语(即冰冷——燥热;恬静——飞溅;困倦——亢奋)来体会这样火烈的场面使人们心心舞动了起来。再次是第十八段重点,抓了“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从“红豆角”和“老南瓜”中体会到现实虽然是困苦的,但黄土地的人们并不痛苦,他们有信心凭着自己的双手改变贫穷,去创造美好的未来。让学生通过整体朗读去领悟高原人民顽强乐观、坚韧不拔的精神,深化安塞腰鼓的内在意蕴。
遗憾的是朗读指导还不够充分,如对重音、语调的指导只停留于示范,而没有具体指导。对主题的探究还不够,没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更深入的探究。在品味语句这个教学环节,本应是很出彩的环节,但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加以追问,而平淡了不少。如学生在谈理由时,讲他喜欢这个句子是因为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老师没有追问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这样课堂就显得浅薄,缺少深度。
第5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执教内容:六年级语文(上)《14.安塞腰鼓》
二,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安塞腰鼓的特点,感受黄土高原后生们粗犷、豪放的性格。2.体会安塞腰鼓的火烈、豪放、壮阔、震撼的力量。
3.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与手法,感受课文语言的魅力。
4.内化文本语言体式,借助逼真的视听画面来激发学生表达对安塞腰鼓的理解、体会、看法。
三、多媒体运用:
1.出示关键句
2.播放安塞腰鼓的场面
四、教时安排:第二教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导
1.安塞地处黄土高原腹部,这块特殊的地域,在长期的孕育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最具有魅力的大型舞蹈之一,它以粗犷、豪放的动作、铿锵有力的节奏、欢腾、跳跃的舞姿,赢得了许许多多人的赞叹。安塞腰鼓属于黄土高原,唯有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
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学习《14.安塞腰鼓》
(二)抓关键词引导学生总体把握课文的基调,初步感受作者语言特点与内心的震撼
1.出示词语
蓬勃亢奋碰撞元气淋漓
震撼烧灼威逼奇伟磅礴
壮阔豪放火烈惊心动魄
(1)读读这些词语,结合课文插图,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学生回答安塞腰鼓的特点。)
(2)安塞腰鼓是多么奇伟磅礴!难怪作者在文中这样赞叹:“好一个安塞腰
鼓。”
2.总体把握课文基调
(1)出示:“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1这样的话在课文中
出现了几次呢?(学生找一找、说一说)
(2)同学们,作者为什么反复赞叹四次呢?你能结合课文说一说吗?(默
读课文,画一画有关句子,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怎么才能读好这四句话赞叹的话呢?(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四句赞叹的话)
3.感受语言特点与作者内心的震撼
①作者对安塞腰鼓发出四次赞叹,每一次赞叹的内容都是相同的,那么每次
都因为什么而发出强烈的感叹呀?赞叹怎样的情景呢?(学生思考、回答)
生⑴赞叹火烈的舞蹈场面: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
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生⑵你听这激越的鼓声: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
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拢
生⑶你瞧,击鼓的后生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
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小结:
同学们,作者被这安塞腰鼓深深地陶醉了,震撼了,所以,反复赞叹了四次,
其实,这种写法本身就是一种美,它使语言更加凝练,简洁,使形象更加深刻、清晰。作者刘成章是怎样描绘安塞腰鼓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感受它的力量与气势吧!
(三)精读指导,感受安塞腰鼓的豪放、壮阔、大气,给人强烈的震撼与感
染1.请同学们读课文1——5小节,一边读,一边想,在你面前仿佛出现了怎
样的画面?有什么感觉呢?
生⑴我仿佛看到了一片火红的高粱地,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不曾响过的腰鼓。
生⑵我感受到了咝溜溜的南风。
生⑶我看到了茂腾腾的后生朴实得像那片高粱,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小结:同学们,在鼓未敲响以前,是一片肃静,是严阵以待,是胸有成竹,而展现在他们背后的是一大片无限的高粱地,这背景多么壮阔、多么恬静、多么舒缓、多么柔和,给人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这里突出了安塞腰鼓上演之前的“静”字。腰鼓即将上演了,写腰鼓鼓舞的场面可分四层:
2.学习第一层(6——11)节
这几节主要写鼓声乍起的,着重写鼓声的。
(1)谈一谈,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读书,边读边画有关句子,写写自己的感受。
生⑴:我看到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
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生⑴:读第6节的内容。
生⑵:我听到了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
你能读出怎样的响声吗?
生⑵:读第9、10节。
生⑶:我感到后生们击鼓很投入,我是从“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1这句话中体会到的.
不错,黄土高原的后生们在击鼓之前,神情是那么沉稳,那么安静。可是一捶起腰鼓,他们仿佛都变了,变得那么热烈、豪放、那么激情四射,难怪作者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你体会到作者的感受了吗?鼓声是激烈的!文章的语言是惊心动魄的!请同学们再一次默读这一部分,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交流。
理解句子
①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A.读读这句话,哪几个词形成鲜明的对比呢?
(学生回答:冰冷—燥热恬静—飞溅困倦—亢奋)
B.理解燥热、飞溅的意思
为什么冰冷的空气立即会变得燥热了?为什么恬静的阳光立即会变得飞溅
了?为什么困倦的世界立即会变得亢奋了呢?
生:因为有了奇伟磅礴的安塞腰鼓,有了一敲起腰鼓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安塞后生呀。
②下面两句话你理解吗?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的响声,碰撞在田野长满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拢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的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拢
A.自由读这两节,想一想这两节分别写了什么?
生⑴:都是写腰鼓的沉重响声的。
除了写沉重的响声,还写了什么呢?
生⑵:写鼓声的震荡、强烈、力量大。
B.为什么山崖和观众的心会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呢?为什么这恢宏的鼓声,不仅仅回荡在牛皮鼓面上,还回荡在人们的心上呢?
学生思考、讨论。
生:因为鼓声壮阔、豪放、火烈,在山崖上产生了回响,人们观赏这样火烈的场面被深深地感染了。
小结:这安塞腰鼓引起了山崖的回响,观众的共鸣,使艺术与自然与人的心灵融为一体了。天地间似乎只剩下隆隆的豪壮、隆隆的震撼、隆隆的激荡。好一个安塞腰鼓!
(2)学习第二层。
读12—16小节,在读的过程中,你感受到哪句话给你带来生命的震撼呢?你就把它画出来,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学生边读边画。)
这部分内容着重写舞姿,突出了舞姿的遒劲。
出示句子⑴
后生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起大落地搏击着。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生命的震撼?你能读出生命的震撼吗?你感受到怎样的生命?
学生说关键词“搏击”、“有力”、“急速”、“大起大落”。
找生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句子⑵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难道是安塞腰鼓使我们受到伤害,使我们受到威胁吗?不,当然不是!那么“烧灼”、“威逼”表现了什么呢?
生:这些词表现了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它让我们强烈地震撼在艺术的享受之中呀!所以作者赞叹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小结:这三个词把安塞腰鼓的活跃、激烈、动感表现得逼真、生动。安塞腰鼓不仅给人感官上的刺激,更给人带来心灵上的震撼。这些词形象地展现出安塞腰鼓所蕴含的强烈的生命力。
(3)学习第三层(17节)
这一层写鼓舞到了高潮的部分。
自由读读这一层,你与第一、第二层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⑴:这一层写得简洁,没有第一、第二层那么多长句子,运用的短句子比较多。
生⑵:这一层没有直接写安塞腰鼓。
小结:这一层写得比较简单,语句短孝急促,有很强的节奏感,好像那急促的鼓点,充分展示了人、声、舞融为一体的茫茫景象。
(4)学习第四层
课文的最后一层写鼓声戛然而止了。同学们读一读这一层你有什么感受?生⑴:鼓声戛然而止了,世界出奇地寂静。
生⑵:鼓声戛然而止了,人们感到对世界十分陌生。
生⑶:鼓声戛然而止了,是耳畔渺远的鸡啼把人们从梦幻中拉回到现实中来!小结:鼓声戛然而止的时候,人们还陶醉在火烈豪放、壮阔变幻的安塞腰鼓舞的场面之中,如痴如醉,如梦如幻,是一声鸡啼打破了寂静,让人们如梦初醒。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静”。(教师用红笔在黑板上板书)那么这个“静”与文章写腰鼓舞即将上演的“静”有什么关系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⑴:这样写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
生⑵:这样写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影响力、感染力。
是呀,这样的写法,虽然都是“静”,但表达的效果有巨大的悬殊,前一个“静”意味着蓄势待发、胸有成竹、跃跃欲试、激情待发;后一个“静”是余音袅袅、绕梁三日、余味无穷,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为了突出安塞腰鼓的震撼力,感染力,影响力是那么持久、深远,让我们有一种如闻鼓声、如见鼓舞、如临其境的感觉。
二、揣摩写作方法
同学们,这篇课文把鼓舞的场面写得非常惊心动魄、结构写得层次分明,语言绘声绘色,有强烈的音乐美,又有很强的节奏感。你能找一找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吗?(略)
三、拓展延伸
1.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大型民间舞蹈,它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是陕西“民魂”的体现,号称“天下第一鼓”(播放安塞腰鼓的场面)
2.你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用上排比、比喻、拟人、反复、叠词等方法来写一写你心中的安塞腰鼓吗?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的,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安塞腰鼓》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课文为我们描绘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迈、火烈的特点。
因此,这篇文章的重点应是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看图,看录像等方式去领略安塞腰鼓扑面而来的激情,领悟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内化语言能力。
我在执教《安塞腰鼓》这课时,采用的是两种分段相结合的方式,既有“静—闹—静”结构形式,又有“静—闹静”的结构形式,把“闹静”结合为一体,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的火烈、壮观、豪放与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的对比。让学生充分感到黄土高原的后生们的粗犷、豪迈、开放的特点。在教学课文最后一层时,引导学生把安塞腰鼓即将上演的“静”与鼓声戛然而止的“静”对比、联系,渗透篇章结构的练习。
在语文教学上,通过突出对关键词品味,对句子的朗读、感悟,对语言形式的体会、吸纳、内化于口语表达、书面表达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体感受安塞腰鼓的特点,我结合课文的插图引出牵动全文的情感线索:好一个安塞腰鼓!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反复四次赞叹安塞腰鼓呢?为学生阅读课文、吸纳课文的语言文字提供了铺垫。在学生对课文的四次赞叹基本理解之后,学生口语表达出作者赞叹安塞腰鼓的理由就顺理成章了。如:“你看,这火烈的舞蹈场面(第6节的内容)。你听,这激越的鼓声: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的响声(第9、10节的内容)。你瞧,击鼓的后生多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教师适时点拨:作者被安塞腰鼓深深地陶醉了,反复赞颂了四次,其实这种写法本身就是一种美,它使语言更凝练、简洁,使形象更加深刻、清晰。这样,学生对反复的表达手法感知就深刻了,体会就形象了。这样的指导是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的指导,是在具体可感的语言情境中进行,语言形式的指导体现了语文实践性的特点。
在体会、揣摩文章的音乐性时,引导学生找一找句子来读、来品,当教师介绍了安塞腰鼓是陕北民魂的体现,号称“天下第一鼓”之后,接着播放安塞腰鼓的视听场面,这时学生与安塞腰鼓的距离一下子被拉近了,真切感受到安塞腰鼓的火烈、壮阔、粗犷、雄浑、大气磅礴、震撼人心。此时,学生肯定有许多话要说,有许多感受要表达,有许多想法要倾吐。这说明表达的时机到了,于是我设计: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句子,用感受过的排比、比喻、拟人、叠词、反复等手法来表达心中的安塞腰鼓。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和基本途径,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必须努力做到教材思路、作者思路、学习思路、导读思路“四路贯通”,
学生自主读书活动、合作交流活动、教师导读活动协调统一,必须进行良好语感的培养,“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培养”,“揣摩文章表达顺序的能力培养”。
第6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中班律动《劳动狂想曲》
活动目标:
1、 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动作表演来区分音乐的ABC段。
2、 学习用拖地、刷马桶、擦玻璃的合作合拍的表现音乐。
3、 尝试合作表现音乐,体验音乐活动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健身活动
白雪公主离开小矮人后非常想念他们,不知道他们现在生活的怎么样,今天白雪公主想请我们帮她去森林里看望小矮人,你们愿意吗?
播放(波浪舞)音乐,幼儿跟随老师走进场,穿过森林—走过小桥—绕过草地,来到树林小木屋(ppt展示森林小屋场景)。师生做敲门状。可能小矮人们都去工作了,我们去房子里面休息一会儿吧!
二.分段练习,熟悉音乐(小矮人家里很乱)
(1)A段音乐,学习拖地板动作
师:小矮人家的地板脏了,我们来帮他们拖一下吧。老师发现在拖地板的时候动作不规范,这样是拖不干净的,拖地要这样拖。
(2)B段音乐,学习刷马桶的动作
师:看小矮人家的马桶这么脏,还长满了细菌。那我们要用什么刷马桶?用马桶刷,围着马桶四周刷。
(3)C段音乐,学习擦窗户的动作
师:小矮人家的窗户很脏了,我们来擦干净吧,用什么擦玻璃呢?抹布还有双面擦,抹布太费劲了,用双面擦贴上去擦玻璃。(拿一个贴上去,咕叽咕叽咕叽咕叽真干净)
(4)打扫卧室,打扫之前先做准备带上小围裙和手套,进行三段音乐和拖地、刷马桶、擦玻璃动作的相结合的游戏。(两遍:第一遍打扫第一间,第二遍打扫第二间) 这是谁打扫的呀,做下去休息,看看哪里还需要我们打扫。
三.互相合作,体验快乐
师:小矮人家里有个大的落地窗一个人时没法擦干净的,必须要两个人合作才能擦干净的(启发孩子们相互合作的精神),请一个小朋友和老师示范。(先随音乐做擦窗,在做长音乐)强调擦窗户时要和小朋友贴上去,再来一遍。
4.在老师的指导下再次做音乐和动作相结合的综合游戏。
结束:结束音乐起,小矮人回家了,我们藏起来(藏在小椅子后面),给小矮人一个小惊喜吧。听一听小矮人说了什么,教育孩子做一个爱干净,爱劳动的人。
《劳动狂想曲》学情分析
中班幼儿听辨音的分化能力有所提高,逐渐能辨别声音的细微变化。他们一般能欣赏内容较为广泛、性质风格多样的音乐作品,如舞曲、进行曲、摇篮曲等。对不同体裁、性质、风格乐曲的分辨能力也有很大发展;在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结构把握上,他们往往能够通过教师组织的音乐活动,初步感受到乐曲的结构,听出乐段、乐句之间的重复以及乐曲在情绪性质上的明显差异;能基本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和情感,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想像、联想。
随着幼儿思维、想象的进一步发展,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也在不断地发展。这种理解能力通常表现在歌曲及有标题器乐曲的理解上,幼儿已能借助于歌词及已有的生活经验、音乐经验,基本理解音乐所表达的艺术表演形象,对于较为复杂的、没有标题的纯器乐曲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另外,他们在欣赏过程中的创造性表现能力也不断增加。
《劳动狂想曲》教材分析
《劳动狂想曲》选自中班下学期的一节音乐律动活动。《纲要》中指出:根据幼儿不同的发展特点,培养幼儿初步的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劳动狂想曲》旋律优美,非常贴近幼儿的实际上生活,将生活中劳动的场景融入音乐律动中。基于此原因,我设计了本次的教学活动。以幼儿的发展为主体,从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年龄特点发展为目的,挖掘领域的特征,吃透教材,精心准备每个环节,正如纲要中所提到: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主动参与活动,引导幼儿热爱劳动,体验劳动和音乐带来的快乐。
《劳动狂想曲》反思
《纲要》中的教育理念让我们越来越注重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自主性的发挥,都尽可能地在活动中创设条件,让孩子能自由选择、自由探索、自主想象、自主表达。只要是幼儿感兴趣、能自发参与的,都是在自主学习。
《劳动狂想曲》活动目标定为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动作表演来区分音乐的ABC段。学习用拖地、刷马桶、擦玻璃的合作合拍的表现音乐。尝试合作表现音乐,体验音乐活动的快乐。
在以往的音乐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方式就是用非常传统的方法教幼儿,大多数是以跟唱为主,却忽略了幼儿的兴趣。在活动过程中我增加激励性语言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用生活中常见的劳动动作贯穿整个律动。让孩子们感到音乐带来的的快乐,从而萌发出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活动下来,孩子们在表演的过程中开心的感受到每段音乐的不同以及劳动带来的快乐。
在任何一个教学活动中,我们都要以幼儿的发展为主体,从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年龄特点发展为目的,挖掘领域的特征,吃透教材,精心准备每个环节,正如纲要中所提到: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那样才能够使活动效果更佳。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随着活动的进程,情境导入——教师表演——集体表演——合作表演,幼儿自然地融入其中,边游戏边体验音乐。重视的是幼儿音乐情趣的培养,并且在活动中幼儿也有自由协商、充分想象的空间。
第7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体会文章的阳刚之美。
2.能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语言。
3.理解排比、反复修辞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理解排比、反复的作用,精读重点句子。
2.通过听读、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2.体会激越的语言,并学习运用,尝试表达。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喜欢劲舞?学生可能回答:带劲、有节奏、能使生命得到宣泄等等,于是引出,在黄土地上也有这样如火一样热烈的舞蹈和音乐,那就是有着“天下第一鼓”美称的--安塞腰鼓。
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师问:你看了这些画面,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回答,谈一谈观后感)
导入: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教学活动2美读课文,学习新课
第一板块:朗读,感知
1、读课文。
(1)预读,学习生词
瞳(tóng)仁恬(tián)静晦(huì)暗羁绊(jībàn)蓦(mò)然冗(rǒng)杂戛(jiá)然磅礴(pángbó)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
(2)指导朗读和学生朗读。
2、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13、17、22、24自然段反复出现,怎么读?
3、知内容
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第二板块:朗读,品味
4、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或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
第三板块:练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5、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让学生齐诵第6段。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