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现状问题及其教育体系
摘要: 高职院校青春健康教育的滞后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它不仅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更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全与文明。本文从高职院校的青春健康教育工作基本状况入手,研究发掘国内高职院校青春健康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并从广义的角度对青春健康教育的同伴教育模式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同伴教育; 青春健康教育
对于高职生而言,青春期不仅是一个绚烂动人的时期,更是一个面临多重蜕变和焕然新生的转折点,在此期间他们不仅要学好专业技能,同要完成自身生理和心理的成长与成熟;对于社会而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速发展的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直接导致各种外来文化和新生思潮对社会传统道德理念的矛盾冲突加剧。在此形势下,如何改革滞后的高职院校青春健康教育。如何有效推动高职院校青春健康教育等问题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2高职院校青春健康教育的基本状况
2.1高职院校青春健康教育的教育内容:青春健康教育主要是指针对青年人在青春期的心理和生理变化特点采取的教育,包括青春期性方面的教育,还包括对青年人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等各种青春期特有的心理特点采取的教育和引导,从而能够帮助青年人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和对待性,为个人未来独立生活的开展从认识、态度、知识储备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达到自觉抵制不良性文化侵蚀的能力,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2高职院校青春健康教育目前处于起步阶段
(1)高职院校青春健康教育的前置课程收效不佳。高职生接受青春健康教育的前置课程是中学的基础生理卫生课程,受制于高考升学压力和高考指挥棒,该入门级课程从内容、课时、师资配备等方面未达特定深度,部分高中甚至采取男女分班上课的教学模式,种种因素皆导致前期的青春健康教育教学进行不充分,学生对异性认识懵懂模糊,青春健康教育收效甚微。
(2)高职院校青春健康教育自身存在不足。各高职院校基本上对大学生的青春期健康教育没有开设专门的课程。有些高职院校虽然已经在各高校普及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囊括了一部分青春健康教育的内容,但也仅仅局限在性心理及恋爱心理等特定某几个方面,侧重于心理健康;另外,有些高职院校每个学期仅仅开设一次或两次大学生青春期健康教育讲座,难以从长效机制上全面、正确地引导学生。
2.3性知识贫乏的高职生获取性知识途径复杂化。一方面,高职生出于好奇而渴望获取性知识,他们获得性知识的途径却是五花八门,但获取的来源却不正规。很多学生通过某些来源不正规的网络渠道来了解性知识,造成性知识的缺失以及认识的偏差,导致不能确保学生能够具有足够的辨识能力来区分良莠黑白,无法阻止网络不健康性传播渠道误导学生进入歧途,在一时冲动之下走上终生后悔的犯罪道路。近几年来中国社会对性的观念日趋开放,各种“门”喧嚣尘土,部分新闻娱乐媒体一味追求点击率不惜打破传统道德底线吸引受众眼球,有失道德准则和媒体职业水准进行报道,进一步导致传统社会道德观和现代道德意识冲突加剧,影响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性教育观,甚至误导高职学生面临误入性自律的歧途。反之,如果高职院校能够建设一套完善的性知识教育平台,确保学生可以从正常途径公开、文明、适度地获取性知识,并能及时从高校得到相应的教育和引导,那么相信不仅能促进公民个人素质的提升,而且可以帮助中国社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中有效适应全球文明的冲击,达成全球中西方文明的融合。
2.4高职院校的青春健康教育和师资队伍配备尚未常规化。高职院校的青春健康教育并未形成常规工作机制。从高职院校的师资培训情况来看,青春健康教育并没有像高校的就业工作和心理工作一样有专业化的省级、国家级的培训或者认证;从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来看,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对高职生的青春健康教育也仅仅是略有涉及,并未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进行课堂讲授;从高职院校的具体做法来看,往往将青春健康教育以开设单个的讲座、进行一次主题班会、举办一次座谈等简单的形式体现出来,未能产生系统性、长效性的教育作用,对学生的影响较为肤浅。青春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项需要谨慎、细致、严肃对待的教育活动,需要从学生的态度、情感、理论知识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和科学的引导与教育。
3合理结合“青春同伴教育”促进高职院校的青春健康教育
在高职院校采用“青春同伴教育”以有效促进高职院校青春健康教育。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共同经历,或有共同语言的人们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和行为技能,实现预期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和过程。所谓“青春同伴教育”的方式来实施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标,是指以学生自主教育的模式为主,由老师从高年级的学生中筛选出学生精英,在进行大学生青春健康教育的系统培训之后,从“小老师”立场,以贴近大一的新生的方式方法来进行讲课、训练和交流。可以采用学生主持、讲解,情感互动、情景模拟、分组讨论等为主线,结合既定的技能练习,针对教学过程中安排的知识点进行小结。另外,专业教师对高职院校的“青春同伴教育”进行起到主导作用。高职院校大学生青春健康教育是一项严肃的教学活动,必须以谨慎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同伴教育”的正常有序开展只有也只能牢牢依托在专业课教师的精心主导之下,才能充分发挥有效作用。另外,由专业教师进行的专业化的授课也是对同伴教育的补充。
总之,大学生青春健康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大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高校作为高职院校大学生青春期的主要活动场所,研究高职院校青春健康教育的现状,改进并发展一套合理的,具有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的“青春同伴教育”模式是我们现阶段致力解决的目标,也对未来全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苏颂兴,刘永良.让青春的日子阳光灿烂——青春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1
[2]王晓萍.专业化发展_青春期教育的路径追求[J].南京社会科学,2009
[3]谢华.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内涵、现状、问题及其教育体系[J].中华文化论坛,2010
内涵现状问题及其教育体系
真正的教育之内涵
对于精选的少数人,应该施以怎样的教育呢?我们可以从尼采对大学生的要求中看出。他说:对大学生的教育要用三个尺度来衡量,“第一是他对哲学的需要,第二是他在艺术方面的本能,第三是希腊罗马古典文化,那是一切文化的具体化的绝对命令。”而在这三个方面,“今天的大学生在哲学上是不适合和无准备的,在艺术上是缺乏本能的,面对希腊人是自命自由的野蛮人”,总之都不合格。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尼采对三个尺度的具体论述,以及他是如何用它们衡量教育现状的,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他心目中“真正的教育”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当然,前提是我们必须破除课系划分的成见,因为在尼采看来,至少对于人文学科的学生来说,具备哲学的悟性、正确的艺术感觉、古典人文的修养是共同的要求,也是根本的要求,而他这么看是完全有道理的。
1,哲学的悟性
哲学始于对世界和人生的惊疑,以及寻求万物统一性的愿望。一个人惟有在早年萌生了此种惊疑和此种愿望,才会真正需要哲学。教育在这方面的使命,就是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哲学的悟性加以保护和引导,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将之扼杀。
尼采凭借自己的内心经验而深切感受到对哲学的需要,他如此描述这种需要:“人是如此地被最严肃、最困难的问题包围着,因此,如果他被以适当的方式引向这些问题,就会较早陷入那种持久的哲学性的惊异,惟有在这种惊异的基础上,就像在一片肥沃的土壤上,一种深刻而高贵的教育才能生长起来。往往是他自身的经验把他引向这些问题,特别是在激荡的青年时代,几乎每一种个人经历都反映在双重的光辉之中,既是一种日常生活的例证,又是一个令人惊异的和值得阐明的永恒问题的例证。在这样的年龄,人会看到他的经历仿佛被形而上学的彩虹围绕着,这时最需要一只引导他的手,因为他突然地、几乎本能地相信了人生的歧义性,失去了迄今为止怀有的传统见解之坚实土地。”
对于一个敏感的青年来说,日常生活无处不引起哲学性的惊疑,对哲学的需要乃是“自然产生的最高需要”。然而,现代教育却致力于让青年们崇拜“自明之理”,使这种需要瘫痪和萎缩。其中,黑格尔体系起了最坏的作用,相当成功地“用所谓‘历史修养’来麻痹这种自然产生的哲学冲动”。结果,“我们青年一代的哲学冲动已经退化成了这种修养,年轻的学究凭这种修养得到支持,而大学里那些特立独行的哲学家如今却仿佛是在干着秘密勾当。”可以肯定,尼采在写最后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悲愤地想到了自己在大学里的处境。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哲学课上。“对于那些永恒问题的深刻阐明逐渐被历史的、甚至古典语文学的考证和问题取代了,诸如这个那个哲学家思考过或没有思考过什么,这篇那篇文字是否他写的,甚至这篇还是那篇异文应该得到优先考虑。现在,在我们大学的哲学课上,我们的学生被鼓励对哲学作这种中性的研究,正因为如此,我早就习惯于把这样一门学科看作古典语文学的分支,而不管其代表是不是一个优秀的古典语文学家,我在这方面对他们的评价都不高。”尼采的结论是:“由此可见,哲学本身无疑已经被革出了大学之门,我们对于大学之教育价值的第一个问题藉此已得到回答。”
如果说对历史细节的兴趣取代了对永恒问题的哲学思考,那么,对万物统一性的领悟能力则是被对自然的技术态度扼杀的。在尼采看来,万物的统一性不是一个抽象观念,不能凭逻辑推理达到,而是一种切身的感应,只能在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中获得。他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荷尔德林所吟咏、而后海德格尔加以阐释的“诗意地栖居”之境界:“如果你们想引导一个青年走上正确教育的小道,就当心别去妨碍他与自然结成朴素、信任、私密般的关系:森林、岩石、波浪、猛禽、孤单的花朵、蝴蝶、草地、山坡都必定在用自己的语言对他说话,在它们之中,他必定宛如在无数互相投射的映像和镜像之中,在变幻着的现象之彩色旋涡之中,重新认识了自己;如此他将凭借自然的伟大譬喻不知不觉地感应到万物的形而上的统一,立刻恬然休憩于她的永恒的持久性和必然性。”
“可是,”尼采接着说,“对于许多青年来说,怎么能够在与自然如此亲近的、近乎私密的关系中成长起来!其他人则不得不早早地学习另一种真理:怎样征服自然。那种朴素的形而上学在这里终结了,而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生物学、无机化学迫使其学徒用完全不同的方式看待自然。由于这种新的强迫性的观察方式,丢失的不是诗意的幻想,而是依靠本能惟一真实地领悟自然的能力,取而代之的是依靠精明的计算智胜自然的能力。”尼采痛心地指出,在这种技术方式下,一个人“丢失的是无价之宝,即能够毫不间断地忠于他童年时代的沉思本能,藉此达到一种宁静、统一,一种关联和协调,这些东西是一个被培养去进行生存斗争的人未尝梦见过的。”
总之,大学教育的现状之一是,历史考证和技术态度扼杀了形而上学的沉思,不复有真正的哲学教育。
2,正确的艺术感觉
谈及大学与艺术的关系,尼采干脆说:对这个问题“完全可以问心无愧地不予理会,因为大学与艺术根本没有关系”,在那里“找不到一丁点儿艺术的思考、学习、追求、比较的迹象”,“没有让学生受到严格的艺术训练”。不过,这个弊端在文科中学阶段即已肇始,而要知道尼采心目中的“严格的艺术训练”是什么,我们不妨看一看他对文科中学语文教学的评述,他所谈论的正是自己最擅长的一门艺术——语言艺术——的严格训练。
尼采极其重视语言训练尤其母语训练——也就是中学里的语文课——在人文教育中的地位,认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母语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
3,古典人文的修养
古希腊罗马是欧洲人文精神的源头,在尼采看来,在这个源头上,人文精神的实质就在于,哲学和艺术本身就是人生的最高需要,就是生活方式。所以,谈及大学里的古典人文教育,他也仅是简洁地责问道:“我们大学的‘独立之士’没有哲学、没有艺术地生活着,那么,他们怎么可能有与希腊人和罗马人为伍的需要呢?”关于尼采对古典人文教育的具体看法,我们仍要从他对文科中学的有关论述中发见,其中心思想是,对于德国青年来说,德语经典作家是通往古典教育的必不可少的向导。
尼采把古希腊称作“真正惟一的教育故乡”,然而,为了飞往这个故乡,年轻人需要向导和导师,那就是“我们德国的经典作家”,他们是“古典教育的入门向导和秘教信使”,“只有在他们手上才能找到通往古代的正确道路”。说到为何如此的理由,尼采强调的仍是母语训练的重要性:“一切所谓的古典教育都只有一个健康自然的起点,即在使用母语时艺术上认真严格的习惯”,借此得以“开启对形式的感觉”,而母语经典作家在这方面做了最卓著的努力。对母语没有正确的艺术感觉,就决不可能真正领悟古典作品。在文科中学里,由于完全放弃了对德国经典作家的认真研读和对母语写作的严格语言训练,因此也就不存在真正的古典教育。“没有人能够一步登天进入古代,可是,中学里对待古代作家的整个方式,我们古典语文学教师们所做的大量训诂,就是这样的一步登天。”
尼采用轻蔑的语气谈论年轻一代的古典语文学者,他说:“当我们面对希腊这样的世界时,我们会感到自己无颜生存,在他们身上却很少看到这种羞耻感,相反,这些小无赖是多么肆无忌惮地把他们可怜的巢筑在最伟大的神庙里啊!这些人从大学时代起就在令人惊叹的希腊世界废墟上转悠,洋洋自得,没有敬畏之心……这些人是如此之野蛮,竟然按照他们的习惯在这些遗址上把自己安顿得舒舒服服:他们随身带去自己所有的时髦享乐装备和业余爱好物件,把这些东西藏在古代立柱和墓碑后面;然后,当他们在古代环境里重新找出自己起先狡猾地悄悄放进去的东西时,就大声欢呼起来。”简言之,古典语文学给他们提供的只是一份舒服的职业,而古典文化则成了他们牵强附会的学术把戏的对象。令人沮丧的事实是,大学在所谓“古典教育”上所做的事情就是培养出一代代这样的古典语文学者,然后又让他们去教文科中学学生做好同样的古典语文学准备,如此循环,使得真正的古典教育在全部教育机构中都不复存在。
内涵现状问题及其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体制编辑教育部作为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各直辖市设有教育委员会,各省、自治区设有教育厅,各地方市、区、县都设有相应的教育局或教育办公室。为了推动全民教育的发展,中国政府和人民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取得了全民教育的历史性成就。但是,由于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水平不高,全民教育的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坚持把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进行教育改革和建设的指南。各级政府在不断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鼓励民间多渠道、多形式办学。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