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藏精那四句话是什么
内经原文:
出自《内经.素问》的『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白话翻译:
冬季的三个月,称为闭藏。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此时水寒成冰,大地龟裂,应该顺应四时早睡晚起,等到太阳升起后照耀之时再起床,不要轻易的扰动阳气,妄事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好像人的隐私不可外泄一样,又象渴望得到的东西不能把它秘藏起来一样。要守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不断的损失,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养生之道)。违逆了这个冬季闭藏之气,就会损伤肾脏,使得提供给春生之气的条件不足,春季就会发生痿厥之类的疾病。
那么,冬季养生到底怎么“藏”?
1、起居适应:生活规律、避寒保暖,保护人的阳气藏阳——(藏阳气)
在冬季,要通过人体保暖,特别是背、足部的保暖,达到保护人的阳气。
2、饮食调摄:多温少寒,补肾助阳---藏热(“藏热量”)
一般而言,冬季气候寒冷,为了御寒保暖,人体对能量与营养的要求较高,而且人体消化吸收功能相对较强,因此饮食养生的原则是:应该多食温热,少食寒凉生冷食物,补肾助阳以“藏热量”为主。
3、精神调养:心理平衡,宁静为本,神藏于内---藏神(藏神气)
在冬季,人们应该要把神藏于内,不要暴露于外,节言语,少伤神、伤气。
4、药物滋补:养肾护精---藏精(藏肾精)
冬季养生的重点是养肾。“肾藏精”,肾是贮藏营养精华的脏器,肾为先天之本,肾气的盛衰主宰着人体的衰老和衰老进程。因此,养生学家一直把养肾护精作为抗衰老的重要措施。
冬藏精那四句话是什么
怎样才能健康?才能长寿?四个字:“顺应天时。”顺天时者昌,逆天时者亡。顺应天时,就是健康的奥秘,长寿的奥秘。这个奥秘是什么呢?有哪些内容呢?
《黄帝内经》说:“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精神内守,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段话的意思是:遵守宇宙天地的法则,符合四季变化,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的膳食,规律的作息时间,不要耗散身体的精气,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就能达到天年,超过百岁。这就是中医的养生之道。“法于阴阳,合于术数”就是顺应天时,再加上“不妄作劳,精神内守”就是养生的理念。
顺应天时,天时是什么呢?天时就是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生机盎然,万物复苏;夏天枝叶茂密,蓬勃生长;秋天收获,果实累累;冬天收藏,万物蛰伏。大自然的规律变化,人亦如此变化生存。这就是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违背这个规律,春不生夏无以为长;夏不长秋不收;秋不收冬就无藏;冬不藏春就无法生,人体进入一个恶性生理循环。《黄帝内经》有一句经典:“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就是说冬天的藏是为了春天的生,冬不藏精,春天肯定生病。比如胃病,精神病,慢性肝病等多与冬不藏精有关。冬天是养生的黄金季节,“冬藏精”在顺应天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看自然万物:冬天千里冰封,寒气肃杀。植物落叶凋零,营养聚藏在根部。动物蛰伏冬眠。人与天应,也要冬藏。冬藏藏什么呢?就是藏精。“精”是什么?“精”是指阳气的蓄积状态;能量的蓄积状态就叫“精”我们所知道的人身三宝:“精、气、神”就是这个“精”。
这个“精”藏在人身上哪里呢?藏在肾里。肾在一年里属冬,冬主藏也就是肾主藏。只有蓄藏好了,释放才好,精力才旺盛。就像把拳头收回来,打出去才有力量。人的精力如何,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看肾。
冬藏精,精藏好了你这一年身体才健康。这个藏精就像储蓄存钱一样,如果你钱包里没钱,你说这个日子怎么过,能过好吗?
我们知道了藏精的重要何意义,那么这个“精”怎么藏呢?有哪些方法和要求呢?
一、 起居:《黄帝内经》说:“冬三月,早睡晚起,以待阳光。”就是说冬天要多睡觉,等到太阳出来了才起床。在床上偎到,如同冬眠。
二、 保暖:就是把阳气护内里面,使阳气藏在体内而温养五脏。如果不注意保暖,冬天穿得少,干绷讲时髦,阳气只好振奋出来御寒,抵御了外寒,内脏却失去了阳气的濡养。特别是中老年人更要讲究保暖,头和脚、足底是肾脉的起点,头顶的百会穴是阴经阳经的交汇点,所以保暖头和脚尤为重要。
三、 避风:《黄帝内经》讲:“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风为百病之长。”在中医六淫学说中“风、寒、暑、湿、燥、火”,风是邪风,贼风,是致病的首要因素,所以要时时处处避之。中医理论里:冬气主肾,主寒,主骨。冬天凛洌的寒风是要伤肾入骨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当你年纪大了,气血虚了的时候是要周身痛,腰痛,骨头痛的。在冬天经常看见有些人乘车时还把车窗玻璃打开风吹痛快,这种所谓不怕风的人就会快痛了。因为在五行学说中:肾属水,主寒,肝属木,主风。寒气伤肾,水不涵木,扰动肝风,会导致中风,面瘫等与风邪相关的疾病。所以有的人突然口眼歪斜,自己也说不出原因,其实早在冬天他这个原因已经有了,发生面瘫是早晚的事。
四、 饮食:冬天应吃温热的食物,帮助阳气蓄藏,所以我们国人有冬至后吃羊肉的习惯,就是这个道理。最近有个叫张悟本的写了一本书《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书中教人不分春夏秋冬大量吃绿豆。绿豆世寒性食物,冬天大量吃绿豆,违背阴阳法则,是要害死人的。写这本书的人阴阳都不懂,肯定不是中医。
五、 少房事:冬藏精,肾藏精,冬天蛰伏,性欲也会降低。“不妄作劳”在冬天尤为注意。若房室之事冬天不加以节制,耗精伤肾,那么此人春天肯定发不起阳。
六、 忌汗出:中医有句话:“亡阳者脱汗,亡汗者脱阳。”阳随汗泄,故冬天的锻炼一定要有度,不可搞得汗流浃背,汗出而扰阳,《黄帝内经》讲:“冬三月,无扰乎阳。”冬三月,阳气在闭藏,既然已经闭藏了,就不要再打扰它,这就叫无扰乎阳。就像我们住宾馆,睡觉时要启动一个请勿打扰的按钮,睡着了再被打扰醒,你说是个什么滋味。
我们知道了冬藏精在养生学的意义及方法,那么春、夏、秋季又如何呢?请听下一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冬藏精那四句话是什么
从古至今,我国民间甚至某一些书刊上都流传着“一滴精,十滴血”,“冬藏精”的说法,认为精液是从血中提炼出的“生命精华”,是人的“元气”,是极具营养价值的东西。冬天应当尽量节制性欲,避免或少过性生活,这样可以保障身体健康、达到养生的目的。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我从现代医学理论和古代中医理论及我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加以分析。
一、精液和血液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种物质,前者绝非是后者“提炼而成”。
现代医学早已揭示:精液是由精子和精浆组成。精子产生于男子的睾丸,精浆由精囊、前列腺、尿道腺等附属性腺所分泌的液体混合而成。精液所含的成分其中90%以上是水分,另外含有少量的蛋白质、脂类、糖、酶类、无机盐和锌等微量元素。而血液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其主要造血器官为骨髓,血液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血浆成分与血清组成。生精和造血分属人体两个不同系统。
男性从十四、五岁起,睾丸就开始制造精子,然后储存于“储精仓库”——附睾里,附睾位于睾丸后面,由几条细长的软管构成。当男子过性生活(或者在遗精、手淫时),每次射精排出的精液量一般为2—6毫升。对一个健康男子来说,精子、精液是在无时不刻、不断产生的,精满则溢,不可能人为地加以储藏,即使是想储藏它也是藏不住的。对于没有性生活的年轻人,即使不过性生活,也会通过遗精或手淫等方式将精液溢出,通过这种精液排泄,对人体的性积累、性紧张会得到缓解和释放,可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身心健康,甚至可以避免性犯罪。精液的这些成分并不神秘,通过饮食及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就可以不断的得到补充。即使射精,不足以构成对健康的影响和威胁——除非过度频繁。
如果男性错误地把精液当成“至宝”,惜精如命,惟恐丧失元气,从而在潜意识中抑制射精,或在行房时忍精不射,久而久之会造成逆行射精,不射精等性功能障碍,从而导致男性不育。据有关文献统计,我国男性性功能障碍病人中,不射精者或逆行射精的患者占约2%,明显高于西方国家的发病人数比率,这与国人在精液问题上的错误观念和认识不无关系。
二、身体健康的中青年人冬季是可以正常过性生活的。
中国古代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提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的观点,传统中医也确实有“冬藏精”、“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收冬藏”的说法。认为冬季限制夫妻性生活甚至禁欲可以养生,能更长寿。相反,如果冬不藏精,春天容易患病。而稍微上了一点年纪的老年人,往往都信奉这一养生秘诀。其实许多人是片面理解了古人所说的“精”的含义,认为中医经典所说的“精”是精液,其实不然,认为“精”是精液这只是狭义的理解,应当更广泛的理解为:精力、体力、免疫力等。
古代中医历来就有主张“冬藏精”的养生观念,其实这与中医学的产生有直接的关联,中医学理论的重要观点之一是“天人合一”、“整体观念”,认为人是整个宇宙、大自然的一部分。古人观察大自然的世间万物,四时变化,取类比象而对应并应用于人。主张人的生活起居、保健养生应当“顺四时、应节气”。四时就是指四季,春夏秋冬它是阳气变化的四个阶段,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节气是指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二十四个节气的变化。
古人观察到冬季气候寒冷,万物蛰伏,自然界的生物物种都在休养生息。人类也同样应当蛰伏,同时还需要大量的能量来御寒,从古代当时的气候状态及人们当时的生活起居条件角度出发,所以古代中医的先哲们建议人们秋冬进补,并且通过禁欲,来保证身体能量来抗衡冬季的气候变化。因为性生活会消耗人较多的体力与能量,性生活后,人往往大汗淋漓,不觉得冷,其实,此时人体温上升,毛孔张开,如果不注意,最容易受凉,导致‘寒邪入侵’,轻则受寒、感冒,重者还能诱发其他疾病。
古代中医的理论、传统文化的说法是自己通过观察世间万物得出的观点,这些更多是古人在居住条件、营养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得出的经验、道理。古代只有少数的富贵人家可以锦衣丰实、膏粱厚味不断,而大多数人则很难达到起居、衣食无忧。而现代人的起居、生活、及饮食条件与古代时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人营养则普遍过剩,而不是营养不良,现代人的身体素质是古人不能比拟的,即使性生活使身体有所消耗,也可以通过饮食很快得到调整;而现代人的生活条件又比过去好很多,无论是室内空调、暖气,还是室外的交通工具,都能减少人体抵抗严寒的负担。所以我们现代人没必要非死守着‘冬藏精’的观点不放,应当客观科学的分析古代先哲所提出理论所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历史条件,而应“尊古而不泥古”。随着现代科学的应用和生活条件的不断发展、改善、变化,现代人对古人“冬藏精”的观点、看法所适用、要求的标准自然应当可以放宽一些。
对于身体健康的中青年人冬季是可以正常过性生活的,但频率较其它季节可以略少一点儿;对于年龄相对比较大、身体素质不佳的人,也应当适当减少做爱次数而不是禁欲。此外,性生活过后要特别注意保暖,房事前后的卫生清洗也要防止受凉。如果双方事后感到疲倦乏力,甚至出现畏寒、怕冷,更说明性生活可能过频或着凉,应适当调整频率次数或对症治疗。
所谓“冬藏精”只能是一个主观意愿,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而这种“藏精”对人的正常性生活是一种误导,有悖于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甚至有损身心健康。“藏精”的行为还会可能造成夫妻性生活不和谐、性压抑,引发抑郁症、神经官能症等心理疾病,同时也可能导致夫妻感情疏远,关系紧张,甚至家庭不和谐。
总而言之,对“一滴精、十滴血”和“冬藏精”的说法,是古代生活条件和现代生活现状、古代中医传统理论与现代医学对人体养生观念的不同认识和理解,应当客观、辩证的对待。建议你应尽快改变目前的不当做法,让健康的性爱给你们带来身心的愉悦、爱情的升华、家庭的幸福!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