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学范文!

当前位置:爱学范文网>>工作范文>>文秘范文>>疫情下银行业发展的“危”与“机”三篇

疫情下银行业发展的“危”与“机”三篇

标签:
时间:
 - 总体上看,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估计是脉冲式的,不影响中长期向好趋势,我国经济的韧性、发展内驱力和财政政策空间能够为解决疫情提供支持。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疫情下银行业发展的“危”与“机”,以供大家参考!

  疫情下银行业发展的“危”与“机”1

  一、疫情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简要分析

  总体上看,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估计是脉冲式的,不影响中长期向好趋势,我国经济的韧性、发展内驱力和财政政策空间能够为解决疫情提供支持。国家在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上存在宽松的空间,预计宏观经济能够继续维持稳健增长。但从短期来看,不同产业、区域和市场主体,由于各自特点的差异,生产经营可能面临不同的压力。

  从宏观环境来看,至2020年初,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一些积极的信号。货币政策方面,从2018年中以来,整体基调重新转向宽松,持续(定向)降准;财政政策方面,2019年推进了多轮减税降费,地方专项债也不断扩张。另一方面,历经多轮磋商之后,中美双方在2020年之初成功签署了第一阶段经贸协议,预计有望在短期内显著缓解外需不振对于中国增长带来的压力。

  1、产业链方面

  在全球主要工业品的产业链合作上,中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企业复工推迟,已经影响到中国向其他国家出口中间产品,导致其他国家生产过程出现中断。如果疫情继续发展,全球供应链中断将通过进口渠道进一步反射影响到我国,对国内产业的供应链产生实质性破坏,并加速产业外移和受到欧美的全面挤压。国内的产业链,目前还存在复工不同步的情况,加之终端核心企业的零库存管理等原因,若控制不好,疫情的冲击有可能从供应链向产业链上下游传导,产生叠加效应。

  2、大中型企业方面

  大中型企业一直以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这类企业采取短、长期结合的措施,通过加强流动性管理,将业务逐渐线上化等方式,可以尽可能减缓疫情对经营的影响。从短期来看,这些企业具有一定的抗“击打”能力,但从中长期来看,也面临巨大压力。

  3、小微企业方面

  小微企业,多数为民营经济,对经营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相比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在疫情下面临现金流的较大压力,更多是生存方面的挑战。小微企业向银行融资,最大的困难是抵押物不足。缺担保、缺信用记录、缺贷款历史记录、缺未来现金流保障的情况一直普遍存在。对于国家和地方的纾困政策,包括针对企业的宽松信贷政策,小微企业通常很难直接受益。

  4、国际市场方面

  近期日本、韩国、新加坡、伊朗、意大利等国的新冠疫情有所蔓延,各国都在采取进一步的措施降低对经济的冲击。预计疫情会令美元短期内保持强势。考虑到目前国内对行业的一些限制,如出境游大幅下降等对外汇盈余的影响及对应措施,人民币汇率可能并不会出现因经济回落而贬值的情况。

  世卫组织定义新冠肺炎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不排除部分境外客户因为疫情而拒收货物或撤销订单的情况,外国若因病毒发现检测难而在限制往来措施上进一步加码,对外贸恐有较大影响。

  二、银行业面临的“危”

  2020年銀行业普遍会遇到三大危机,包括国家的金融对外全面开放,对内数字化转型的压力,以及疫情的冲击。

  (一)资产质量的挑战

  疫情之下,延期复工的制造业、建筑业等相关行业,存在阶段性压力,特别是产业链中的中小企业,面临开工难、资金难的问题。这部分行业口径的风险敞口较大,但此前能够获得贷款的企业本身整体资质应较好。对资产质量更大的挑战源于疫情可能掩盖了部分企业因经济下行压力出现的潜在风险,部分企业大额负债不能及时续展产生的流动性风险,以及由于疫情及停工因素制约,个别客户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受到影响借机恶意逃废债。

  (二)营收利润的挑战

  为畅通经济金融的循环,银行一方面要通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减少结算收入和各种手续费,“让利”实体经济,减缓经济压力。抗疫期间,客户经营面临困难,常规融资需求受到抑制,线下消费结算大幅下滑,监管部门对让利的要求更加突出,引导LPR下行是长期趋势。银行业净息差存在下降的趋势,使得营收利润一直面临挑战。

  (三)创新服务能力的挑战

  当前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真正优质客户也在快速学习和不断成长,各种新的业态还在不断涌现,其金融服务的需求日趋多样化。比如说,这一轮疫情对于线上业务发展好的企业,无疑是一次重大机遇。但传统银行对其提供融资服务却仍然很困难,传统银行对于线上业务整体服务能力,特别线上服务B端客户的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银行业迎来的“机”

  危机并不可怕,关键是怎么应对。在疫情短期冲击面前,银行业要主动化危为机,加强自我变革,积极创新突破。变革的驱动因素可能促使银行业朝向更加开放化、智能化、定制化、综合化的业务模式转变,从而更深刻地融入新经济的需要,为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一)房地产、基建行业及政府平台等出现政策性机遇

  疫情发生后,特别是2月份以来,国家很快出台了相应的对冲政策,相信后续还会有对应政策包出台。

  可以推测,稳增长的重心是房地产和基建,要快速提升整个复工和施工强度,为完成全年发展目标尽快把经济损失和建设进度抢回来。一方面,年初全国专项债发了近7000亿,约7成拟用于基建投入,由于疫情,大基建滞后;另一方面,由于去年至今的减税降费,加之基建挤占了棚改的部分资金,经济增长压力加大,回归居住属性和制造业属性的房地产大概率将在调控方面出现边际放松。

  (二)疫情催生部分未来潜力发展行业与机会

  由疫情带来的认知改变将在疫情结束之后对国家体系建设及部分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公共政策正面临重大抉择。

  一是,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中短期体现在口罩、防护服、消毒液及新冠医药制剂的需求旺盛;长期来看一方面由于人们健康意识提升将对健身、互联网医疗、保险等行业起到促进作用。

  二是,“非接触经济”的长远发展,本次新冠疫情突发大幅带动了线上非接触式行业的发展,由于习惯等影响未来也将进一步推动包括在线教育平台、线上办公软件、在线娱乐、线上餐饮配送及高标准的生活服务等行业的深度发展,银行可以考虑在升级型消费领域提前布局。

  (三)位于供应链关键环节上的中小企业有望得到更大的金融支持

  人民银行2月份出台了有关标准票据的征求意见稿,商业票据的规范性、标准性得以进一步的确立,无因性得到进一步强调。

  可以预见的是,商业票据流通与交易成本将会明显降低,伴随着信息的不对称性减少,市场价格更能得到充分反应,票据有望得到更广泛应用。也会刺激过去很少开立或者不开立商业票据的核心企业,加大对票据的关注与使用,核心企业的信用通过商业票据向其产业链上延伸,以此来增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

  (四)促进传统银行业深刻反思制约银行经营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努力找到突破口

  中国主要的商业银行经过21世纪初的那一轮股份制改造及上市之后,体制机制改革红利已基本释放完毕,如何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创新和体制机制完善,来找寻新的发展动能,也成为银行业的内在需要。此外,当前中国银行业包括全球主要银行,采用的总分行结构源于400多年前荷兰阿姆斯特丹银行所确立的基本结构,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全世界的社会经济与技术,已不可与当年同日而语,但总分行结构仍然是全球银行业的主要形态。

  可以说,过于传统的银行组织形式、管理方法与经营发展模式,已经和经济新模式、市场新业态、客户新需要形成了越来越大的矛盾。这场疫情客观促进了银行人士的深入思考,增强了从深层次解决制约银行发展问题的内在动能。

  作者简介:宋爽(1982年4月-),性别:女,职务/职称[拓展部总经理],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富滇银行重庆分行,单位邮编400000,研究方向:统计学

  疫情下银行业发展的“危”与“机”2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蔓延,防疫物资需求大增。面对疫情,重庆银行业积极响应号召,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全力以赴把疫情防控及金融服务保障作为当前首要任务,为抗击疫情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目前疫情防控形势已日趋好转。

  重庆银行业在积极履行责任过程中,多措并举为企业纾困解难。华夏银行重庆分行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监管部门和总行的部署安排,迅速出台“五项先行举措”,加大服务支持力度,持续创新,共同战“疫”,助力社会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面对疫情的攻防转换,处一隅而观全局,当下银行业应如何敏捷反应,化“危”为“机”?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梳理,以期抛砖引玉。

  疫情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简要分析

  总体上看,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估计是脉冲式的,不影响中长期向好趋势,我国经济的韧性、发展内驱力和财政政策空间能够为解决疫情提供支持。如果疫情有所持续,国家在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上也存在宽松的空间,预计宏观经济能够继续维持稳健增长。但从短期来看,不同产业、区域和市场主体,由于各自特点的差异,生产经营可能面临不同的压力。

  一是疫情出现前中国经济向好的积极信号。从宏观环境来看,至2020年初,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一些积极的信号。货币政策方面,从2018年中以来,整体基调重新转向宽松,持续(定向)降准;财政政策方面,2019年推进了多轮减税降费,地方专项债也不断扩张。金融条件从2017年底以资管新规为代表的降杠杆再次转向扩张。另一方面,历经多轮磋商之后,中美双方在2020年之初成功签署了第一阶段经贸协议,预计有望在短期内显著缓解外需不振对于中国增长带来的压力。

  二是疫情可能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首先,产业链方面在全球主要工业品的产业链合作上,中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企业复工推迟,已经影响到中国向其他国家出口中间产品,导致其他国家生产过程出现中断。如果疫情继续发展,全球供应链中断将通过进口渠道进一步反射影响到我国,对国内产业的供应链产生实质性破坏,并加速产业外移和受到欧美的全面挤压。国内的产业链,目前还存在复工不同步的情况,加之终端核心企业的零库存管理等原因,若控制不好,疫情的冲击有可能从供应链向产业链上下游传导,产生叠加效应。重庆的电子和汽车两大支柱产业,已经与国际和国内的产业链深度融合。在抗疫期间,链条中各环节的企业,无疑都将面对产业链的压力。其中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由于在产业链中的弱势,则受影响更大。

  其次,大中型企业方面大中型企业一直以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这类企业采取短、长期结合的措施,通过加强流动性管理,将业务逐渐线上化等方式,可以尽可能减缓疫情对经营的影响。从短期来看,这些企业具有一定的抗“击打”能力,但从中长期来看,也面临巨大压力。有一家现金流非常好、经营非常稳健,银行看来属于最优秀的前5%的企业,其高管对笔者说,如果疫情多延续三个月,他们也受不了。

  再次,小微企业方面小微企业,多数为民营经济,对经营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此次疫情,对这些小微企业尤其是线下服务的小微企业造成较大冲击。由于在复工达标、招工用人、员工管理、供应链配套等方面遇到多重困难,导致这类企业普遍绩效下降、经营困难,依靠自有资金,多数企业可能难以维持超过三个月的运营,转变经营方向、降薪和裁员可能是不得已的应对办法。相比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在疫情下面临现金流的较大压力,更多是生存方面的挑战。小微企业向银行融资,最大的困难是抵押物不足。缺担保、缺信用记录、缺贷款历史记录、缺未来现金流保障的情况一直普遍存在。对于国家和地方的纾困政策,包括针对企业的宽松信贷政策,小微企业通常很难直接受益。

  最后,国际市场方面近期日本、韩国、新加坡、伊朗、意大利等国的新冠肺炎疫情有所蔓延,各国都在采取进一步的措施降低对经济的冲击。由于海外政府没有中国政府这种限制扩散的能力,后续传染爆发带来的影响可能会很大。全球避险情绪短期升温,美元指数大幅上涨,人民币离岸汇率则再度破7。预计疫情会令美元短期内保持强势。考虑到目前国内对行业的一些限制,如出境游大幅下降等对外汇盈余的影响及对应措施,人民币汇率可能并不会出现因经济回落而贬值的情况。海外金融和商品市场对快速蔓延的疫情持续做出激烈反应。资金短期内多从权益资产转向固收类资产,国际金价已连续上涨。大宗商品方面,油价出现了下滑,因为投资者担心疫情影响原油需求,而主要产油国似乎不急于限制产量。

  世卫组织定义新冠肺炎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不排除部分境外客户因为疫情而拒收货物或撤销订单的情况,外国若因病毒发现检测难而在限制往来措施上进一步加码,对外贸恐有较大影响。此外,对重庆而言,东盟已经成为我市第一大外贸合作伙伴,进出口占比约18%,对日本和韩国的外贸也在不断增长。若剔除加工贸易的半壁江山,东盟、日本和韩国对我市的外贸合计权重更高。目前,这三个地区(新加坡为主)和国家的疫情尚未控制,需高度关注对外向型经济的影响。

  三是分级分区复工的部署及几点期待。首先,中央的安排2月23日,中央召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部署会议[2]。本次电视电话会议连通到全国2700多个县级行政单位,给出了两个很明确的信息。一是各地除去高风险的地区都应该全面恢复生产甚至生活,短时间内要快速提升整个复工和施工强度。二是今年要确保完成十三五规划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即GDP按照比2010年翻番的要求,去年增速的底线估计是5.6%。

  其次,财政政策的期待在现有措施的基础上,国家可能会视疫情的变化和1季度的经济数据逐步发力,包括专项债可能会突破3万亿,赤字率仍需保持在3%以内,发行特别国债等等。

  再次,货币政策的期待央行适时出台的新的货币政策中,降低存款基准利率最值得期待。此项措施,加上前期推出的LPR(官方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调,主要还是希望通过降低银行端的负债成本,更好地实现全社会信用投放,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最后,金融改革的期待2020年,从金融改革的角度看,资金市场利率双轨制(LPR和市场上中长期贷款利率)的并轨步伐将加快。预期资本市场除发行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外,在交易制度和退市制度上也可能有较大举措落地。此外,在利用外资方面,由于中国允许外资控股的时间表加快,头部的全球化金融巨头预计从2020年开始加快与中资金融机构同场竞技,“鲶鱼效应”有助于中资机构在压力下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重庆银行业面临的“危”

  2020年银行业普遍会遇到三大危机,包括国家的金融对外全面开放,对内数字化转型的压力,以及疫情的冲击。疫情就像一面镜子和清醒剂,进一步照清了银行的现实,提醒我们看清潜在的三大挑战:

  一是资产质量的挑战疫情之下,最直接受冲击的主要是旅游服务业、批零行业及交运行业,这部分贷款的占比在银行不高,总体风险敞口可控。延期复工的制造业、建筑业等相关行业,存在阶段性压力,特别是产业链中的中小企业,面临开工难、资金难的问题。这部分行业口径的风险敞口较大,但此前能够获得贷款的企业本身整体资质应较好,如果银行给予一定阶段性的支持政策,对于整体资产质量的影响估计较小。对资产质量更大的挑战源于疫情可能掩盖了部分企业因经济下行压力出现的潜在风险,部分企业大额负债不能及时续展产生的流动性风险,以及由于疫情及停工因素制约,个别客户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受到影响借机恶意逃废债。此外,银行员工因隔离、弹性上班等因素,在尽调、实地见证和清收方面都受到较大影响。上述几个因素综合影响下,银行资产质量管控压力增大,中期面临资产质量波动风险。

  二是营收利润的挑战为畅通经济金融的循环,银行一方面要通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减少结算收入和各种手续费,“让利”实体经济,减缓经济压力。抗疫期间,客户经营面临困难,常规融资需求受到抑制,线下消费结算大幅下滑,监管部门对让利的要求更加突出,引导LPR下行是长期趋势。另一方面,银行让利实体经济的前提实际是资本不能有太大压力。商业银行的利润中约17%用于缴纳所得税,23%用于普通股股利分配,剩余的60%全部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和化解风险都需要有资本金,而银行资本补充渠道相对较少。两方面博弈的结果,银行业净息差存在下降的趋势,使得营收利润一直面临挑战。

  三是创新服务能力的挑战当前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真正优质客户也在快速学习和不断成长,各种新的业态还在不断涌现,其金融服务的需求日趋多样化。比如说,这一轮疫情对于线上业务发展好的企业,无疑是一次重大机遇。一位做线上教育的朋友告诉我,这个月可能是他创业多年来利润最好的一个月。但传统银行对其提供融资服务却仍然很困难,传统银行对于线上业务整体服务能力,特别线上服务B端客户的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优质线上服务企业在银行得到的融资服务占比还比较小。此外,优质企业往往需要的不仅仅是结算和传统融资服务,资本及非金融服务需求也很强。哪家银行能够顺应时代的变化,改革体制机制,优化服务模式,主动拥抱新经济、新业态,占居未来自高点,就可能立于不败之地。相反,仅固守一些传统的制式产品和传统的经营模式,不能在银行内部整合资源后提供综合化的投融资、结算和顾问服务,不能跨界合作提供涉及资本市场、中介机构和政府机构的一站式服务,不能借助第三方资源帮助企业加强其供应链和生态圈的建设运营,这家银行恐怕很难会有好的未来。

  四是敏捷组织的挑战多数银行在总分支行架构下辅以矩阵式管理,其优点是部门专业而强大、执行力强,但是缺点是机构层级多、反应速度较慢。疫情期间,由于人员流动的限制,线上工作协作程度还不够高,习惯靠人来维系管理并处理协调复杂事宜的工作必然受到影响,部分工作与业务发展有所推后。此外,由于银行基本还未形成的流程化敏捷组织,现有决策链条比较长,在线下沟通受限的情况下,使得整体运转和客户服务效率进一步受到影响。

  重庆银行业迎来的“机”

  危机并不可怕,关键是怎么应对。在疫情短期冲击面前,银行业要主动化危为机,加强自我变革,积极创新突破。变革的驱动因素可能促使银行业朝向更加开放化、智能化、定制化、综合化的业务模式转变,从而更深刻地融入新经济的需要,为重庆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一是房地产、基建行业及政府平台等出现政策性机遇疫情发生后,特别是2月份以来,国家很快出台了相应的对冲政策,相信后续还会有对应政策包出台。2月23日,中央召开的工作部署会议,已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指明了方向和举措。可以推测,稳增长的重心是房地产和基建,要快速提升整个复工和施工强度,为完成全年发展目标尽快把经济损失和建设进度抢回来。一方面,年初全国专项债发了近7000亿,约7成拟用于基建投入,由于疫情,大基建滞后;另一方面,由于去年至今的减税降费,财政并不宽裕,加之基建挤占了棚改的部分资金,经济增长压力加大,回归居住属性和制造业属性的房地产大概率将在调控方面出现边际放松。另据麦肯锡的预测,重庆和成都都是未来(至2025年)人口将超过1000万的超级城市之一。从这个角度看,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过程中,城镇化建设业必将带来房地产和基建的大量刚需。这都是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机遇。

  二是疫情催生部分未来潜力发展行业与机会由疫情带来的认知改变将在疫情结束之后对国家体系建设及部分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公共政策正面临重大抉择。一是,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中短期体现在口罩、防护服、消毒液及“新冠”相关医药制剂的需求旺盛;长期来看一方面由于人们健康意识提升将对健身、互联网医疗、保险等行业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将推动国家层面在生命医学领域深度研发、医疗防疫体系重塑、智慧城市建立方面花大力气,下深功夫,从而带来银行一些新的发展机会。二是,“非接触经济”的长远发展,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大幅带动了线上非接触式行业的发展,由于习惯等影响未来也将进一步推动包括在线教育平台、线上办公软件、在线娱乐、线上餐饮配送及高标准的生活服务等行业的深度发展,银行可以考虑在升级型消费领域提前布局。三是,重点出口业务和全球供应链龙头企业将出现一些机会,基于海外市场目前反应及中国全球化产业链的综合考虑,该部分企业可以作为银行疫情期间及之后的重点支持领域。四是,放开能源、电信等基础领域的市场准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化国企改革,落实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性,可能是改革的突破口。强化信息透明,打造智慧政府,将加快提上议事日程。这些都为银行对外开放、平台连结、提供针对性服务进一步拓展了空间。

  三是位于供应链关键环节上的中小企业有望得到更大的金融支持。人民银行2月份出台了有关标准票据的征求意见稿[3],商业票据的规范性、标准性得以进一步的确立,无因性得到进一步强调。可以预见的是,商业票据流通与交易成本将会明显降低,伴随着信息的不对称性减少,市场价格更能得到充分反应,票据有望得到更广泛应用。也会刺激过去很少开立或者不开立商业票据的核心企业,加大对票据的关注与使用,核心企业的信用通过商业票据向其产业链上延伸,或者叫信用输出,以此来增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这是央行非常高明之举,商业银行也应积极跟进。华夏银行正在加大供应链发展力度,尤其是线上供应链的创新与发展,已列入了全行的重点工作。此外,央行规定只有合格的金融机构才能作为票据经纪人,绝大部分银行目前都还没有申请或具备这一资格,这一地位的确立也为银行加快票据经纪发展提供了支撑。

  四是资本市场持续深化改革为银行积极参与提供发展新机遇。诚然,民营企业近年违约概率相对有所上升,特别是过去一些名气很大的上市公司纷纷暴雷,让不少银行从业者不寒而栗。然而,必须看到的是,民营企业为中国提供了大部分的税收、就业和GDP贡献,而且事物的发展不会是单向波动。个人认为,民营企业特别是上市民营企业和拟上市民营企业,今年会得到更大的支持力度,发展环境将相对趋于有利。

  证监会已于2月出台了若干有力政策,包括减持新规[4],定增方案[5],新三板精选层的转板制度[6]等等。一些风险投资机构和上市公司已经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一积极信号,并开始积极布局。随着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许多细分赛道也开始或主动或被动地加速进入变革和融合的阶段。从银行角度看,银行系资产管理子公司相继成立,资本市场回暖及相应政策支持,加之银行理财资金也面临新的运用渠道,应该存在着比较多的股权类投融资机会。华夏银行重庆分行也将积极践行总行提出的“商行+投行”服务理念,加快转型,积极参与到企业并购重组、定向增发、资产证券化、撮合等业务中去。

  五是金融科技将加速发展,银行线上化、数字化发展速度将进一步提升。如果说03年的非典疫情是促进了C端数字化的迅速发展,如此后手游和电子商务得到了迅猛发展,那么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无疑对B端(包括G端)提升数字化运用,特别是线上运用上了一堂普及课,将会进一步加速金融科技的发展,通过技术力量来无缝连接银行与B端客户。金融科技力量的支撑不仅为客户提供更好的线上资金结算服务,而且会与B端共享相关数据,线上放款与线上资金结算系统运用预计将在企业客户进一步普及,银行深度切入工业互联网和农业互联网发展也将提速,特别是线上供应链的发展预计会更快提升。

  金融科技的创新之道在于敏锐感知各种场景,将金融服务嵌入其中,提高服务渗透率。疫情之下,很多场景并非全新场景,而是疫情突出了这类场景的存在度。如果银行科技创新能力及时跟上,这其中会有很多场景体验在得到足够改善后可以培养人们形成使用习惯,其热度很有可能延续到疫后。华夏银行为助力抗击疫情,紧急加快企业手机银行开发,已于2月26日正式上线,全力支持企业远程办公、复工复产,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值得一提的是,从2月3日起,华夏银行重庆分行的管理层和骨干基本上就已全面“线上”复工,尽管按照政府要求,大部份人没有到现场办公,但通过线上方式来进行内外部沟通与协作,保证了内部正常运转,也基本保障了客户服务需要。

  六是抓住重庆打造内陆国际金融中心的机遇,加快国际业务发展。疫情防控的重要措施是隔离,但是中国和重庆改革开放的格局,并不会改变,开放大门还会越打越开。重庆正在打造立足西部,面向东南亚的内陆国际金融中心,这一举措,将给重庆银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东盟各国的发展战略多与“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2019重庆对东盟的进出口同比增长43%,该地区已跃升为我市第一大外贸合作伙伴。东南亚人口众多,主要国家人口平均年龄比中国约小10岁,越南等国家正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由于经济发展快,资金需求旺盛,往往融资成本在20%左右。经过四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的融资利率已经随着经济增速的趋缓,呈现较明显的下降趋势。中国M2的增长差不多已经有两年半的时间,维持在10%以下,今年大概率增速会回升到两位数,资金供给增加必然也要找出处,东南亚无疑是一个值得银行重点关注的区域。另外,东南亚不少国家处在儒家文化经济圈当中,他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与影响,有一定的共同文化根基。

  新加坡在东南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中新互联互通战略示范项目,运行近5年,在金融、交通、物流、信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华夏银行重庆分行抓住这一机遇,实现铁路运单交单信用证业务突破[7],以新币备用信用证增信结构发行新币公募债券[8],均为市场首单。目前还在全力推动企业赴新加坡上市,力求把握这一历史性机遇。

  七是促进传统银行业深刻反思制约银行经营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努力找到突破口。中国主要的商业银行经过21世纪初的那一轮股份制改造及上市之后,体制机制改革红利已基本释放完毕,如何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创新和体制机制完善,来找寻新的发展动能,也成为银行业的内在需要。此外,当前中国银行业包括全球主要银行,采用的总分行结构源于400多年前荷兰阿姆斯特丹银行所确立的基本结构,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全世界的社会经济与技术,已不可与当年同日而语,但总分行结构仍然是全球银行业的主要形态。

  可以说,过于传统的银行组织形式、管理方法与经营发展模式,已经和经济新模式、市场新业态、客户新需要形成了越来越大的矛盾。如何通过创新与改革来推动银行发展,华夏银行也在积极探索,去年总行李民吉董事长到重庆,并与xxx政府签约,准备成立华夏银行中新互联互通运营中心和西部金融科技创新中心,这两个中心将成为华夏银行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新发展动能的两个落脚点和突破点。这场疫情客观促进了银行人士的深入思考,增强了从深层次解决制约银行发展问题的内在动能。

  疫情下银行业发展的“危”与“机”3

  2020年春节前开始的这一场新冠疫情,注定会是金融科技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历史性事件,全民“居家隔离”的状态给未来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带来新的预示,一场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的危与机正在其中酝酿。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银保监会2月15日及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务的通知”(2020)15号文,要求各银行保险机构 “要积极推广线上业务,强化网络银行、手机银行、小程序等电子渠道服务管理和保障,优化丰富‘非接触式服务’渠道,提供安全便捷的’在家’金融服务。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探索运用视频连线、远程认证等科技手段,探索发展非现场核查、核保、核签等方式,切实做到应贷尽贷快贷、应赔尽赔快赔”。这一文件的政策导向,对银行业运用金融科技加快转型步伐必然产生深远的历史性影响。

  危机来袭:新冠疫情对银行业影响几何?

  新冠疫情对银行、对金融科技的影响要从“全国性隔离”说起。自1月23日上午10点武汉封城起,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先后启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最高级别的一级响应,众多城市、城镇、小区陆续宣布封闭管理;企业普遍延期开工,开工之后也只采取最小化配置运转。举国上下,全面进入“少出门、不聚集、不聚餐,出入公共场所戴口罩”状态。

  对商业银行而言,短期内疫情的影响集中于削弱信贷需求、亟需提高金融资源分配效率和中收减少等方面。社会生产受疫情影响,导致市场上信贷需求预期会有一定程度减少,银行对公以及对小微企业的业务拓展增量近期将可能会遇到一定挑战,消费金融业务也同样承压。

  同时,特殊时期对于精准分配金融资源的要求比常规时期更为迫切,银行唯有基于大数据技术和价值网分析,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成批量的客户及客户需求状况做到实时而精准的识别,精准区分哪些信贷需求具有最高的疫情相关度,把信贷资源精准投放到关键地方,是银行对抗疫的最大支持。此外,银行从日常支付结算中获得的收入也将大幅减少。

  中期而言,金融条件大概率有所放松,疫情过后,社会总体消费需求估计会有适当反弹,企业恢复全面生产也会带来信贷需求一定程度上冲。银行需要凭借智能分析手段和风险计量能力,提前准确感知疫情形势转变所带来的市场波动和市场阶段的微妙转变,针对性地敏捷组织产品、服务和营销。

  长期而言,疫情对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有限,头部银行和细分生态领域有优势的银行竞争力持续加强。同时,金融科技和智能风控能力对业务支撑作用更为凸显,传统业务电子化速度必将加快。而在本次疫情中,监管机构也鼓励银行积极运用技术手段加强线上业务服务,因此已建立金融科技和智能风控先发优势的银行有望凭借其体验良好的线上服务产生客户虹吸效应,这也正说明了,通过提高金融科技能力实现危中寻机,方为商业银行变中求生之道。

  制胜之道:内外兼战

  疫情期间,银行在实际运行上面临的首要困难是必须尽量减少见面,这对银行的内部运行以及对外营销都提出了挑战。

  远程办公,成为银行必须、也值得考虑的选项。某全国性商业银行近期的信贷审批就通过“钉钉”办公软件,随时召开线上远程视频会议完成对项目的集体评估,形成线上审批、行内系统线上操作的“双线上”敏捷办公模式,既显著降低了疫情对信贷业务运行的影响程度,也及时敏捷地响应了一线防疫企业紧急的需求。

  对于疫情环境下仍有融资需求的商业银行来说,传统的实地路演并不是唯一路径,通过一些科技手段,可以将疫情对发行人交易路演的影响降至最低。近期某国有银行增发原有人民币点心债券,采取电话/网上路演方式成功定价,吸引了来自亚洲、欧洲、中东及美国(离岸)的各类高质量投资人,顺利完成增发工作。

  同样,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手段实现质量高、接入简单、使用容易的远程视频沟通和多方远程协同工作,成为银行应对对公业务大客户营销无法线下展开客户会面、商谈之挑战的关键手段。2月初,若干企业与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达成大额综合授信合作,就是基于电话、远程视频方式完成洽谈,通过线上核保等技术完成提款条件。

  银行对中小微企业客户、消费者客户的营销虽然在疫前就已经高度依赖线上手段,但由于疫情使得各行业的线下营销通道都几乎处于停摆状态,在可选的线上营销渠道数量并未明显大规模增加的情况下,包括银行在内的各行各业对线上渠道的争夺会因此变得更加激烈,获客单价会有较大幅度上升。

  为此,银行首先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做出更高质量的用户画像,以便在营销战略上做好更精准、更具差异化的用户群定位。同时,应该更坚决地借助区块链、开放API等金融科技手段实现平台化、打造生态圈,通过B4B等创新的营销模式深度嵌入合作伙伴业务流程,从而形成B4B2C的完整触客、获客链条。此外,还应该加大对营销内容的创新和技术化营销手段的投入,通过源源不断的内容创新来规避同质化营销带来的高成本,通过基于大数据等的技术化营销投放手段精准地发掘更多细分渠道资源,并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对各种渠道实时、动态、高效地组合,提高营销命中率和转化率。

  当然,当整体运行高度依赖于开放网络时,银行面临的网络安全风险挑战也将进一步加剧,这是银行应该高度警惕的。

  攻守之道:提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应该说,本次疫情再次凸显、证明了金融科技在支撑金融体系乃至经济体系方面的核心重要性。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前几年基于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一系列金融科技的创新和大规模应用,面对这次疫情,面对举国上下如此大范围的半隔离状态,人们的生活、社会经济的运行会遭遇怎样的困境。

  当然,这次疫情也让很多人开始从这些年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惊喜中清醒过来——意识到金融科技仍然处于很早期的阶段,依旧短板明显,应对突发事件方面尚有较大提升空间。例如,在对客户身份进行物理识别时,人脸识别的精准度遭遇了佩戴口罩的挑战,虹膜识别需要穿透护目镜的障碍,指纹识别受到手套的阻隔。虽然并非完全不能用,而是变得并不那么方便、不那么可靠了,但在疫情时期的很多场景下,大家开始退回更加传统的身份验证方式。

  银行业界正在热议,银保监办发(2020)15号文可能给“远程面签”带来了利好空间,从法律层面看面签要达到的目的,只是要求所签合同是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但实现“远程面签”必须有相应的金融科技认证,要求能证明所签合同是真实意思表示,不存在别人假冒代签的可能性,才有可能成为现实。若采取远程视频方式,则应以必要的佐证资讯支持为前提,以确保签约的真实性、可追溯性、不可抵赖性。

  商业银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远程面签”起步阶段适用金额大小,应与金融科技认证能力的可靠性程度,以及所在银行可承受的信用、操作风险损失容忍度相适合。目前已有的领先实践例如线上电子合同,与法院数据库链接,能起到一定作用。

  未来一段时间,结合物联网的边缘计算、区块链技术有可能更好的解决此问题,然后就能充分利用区块链对身份信息进行可信地流转、交换、转移,真正“零知识的”(即尽量不依赖于太多的其他辅助信息,即在不了解对方的背景信息的情况下,也能识别对方准确身份)、完全可信的“远程面签”即可实现。

  然而,此次疫情更深远的启示是,商业银行需要借助金融科技手段真正落实“全面风险管理”,提升对“黑天鹅”和“灰犀牛”突发事件的企业级风险应对能力,提高智能风控能力,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市场风险和客户风险的智能识别、动态定价和全实时自动化机器审批。

  提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主要取决于实时智能的“全面风险管理”能力,这包括对宏观风险、中观风险和微观风险的智能侦测、预判、预警和预控能力,能够及时辨别“黑天鹅”和“灰犀牛”病毒的抗原,迅速激发配置灭杀抗原的抗体,进行精准靶向杀毒。同时,更需要进一步提升各种金融科技组件间的综合协同性,提升前、中、后台各种组件之间平滑、无缝、实时自由组合能力,才能最终在用户体验上实现无论何时何地、何种状况下都能提供可靠可信的实时智能金融服务。

  创新之道:敏锐感知新场景

  疫情危机之中,确实有不少新机会。如何敏锐感知各种场景,将金融服务更好更多地嵌入客户工作、生活、学习等场景中去,提高服务渗透率,是商业银行应对流行疫情并持续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保障。

  譬如,为了抗疫救灾,大量的救灾物质生产企业都有着非常紧迫的资金和金融服务需求。如果银行能实时捕捉,甚至提前感知到这些客户需求所在,自动送服务上门,当前的疫情无疑就是一次拓展业务的好时机。

  又譬如,疫情时期,在事关生命的高压之下,人们对“信任”的需求量大增。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老百姓都需要口罩,但供应非常紧张。互联网上有很多号称有货的商家,但很多人却又都不敢买——万一是假冒伪劣产品,反而得不到应有的防护。同时,疫情的发展却近在眼前,此时人们亟需拓宽信任的渠道。此时此刻,信任就是最高价值,信任意味着生命。平常时期,还有时间通过逐步试探性地合作、接触来建立信任,但在当前病毒肆虐之际,需要的是即刻信任。银行作为信用中介,原本就是靠经营“信任”为主业的企业,在当前时期,其可靠、可信的身份特征将有机会得到特别地放大。对银行而言,这无疑是一次绝佳的巩固“信任地位”的良机。

  当然,在连见面都是考验的情况下,如何建立信任、维护信任、运营信任?传统的手段已经无法施展,而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信任、信用科技正迎来用武之地。

  此外,疫情的爆发催生了一些具有相当普遍性的用户场景,这正是银行开拓新领域、新业务的绝佳商机所在。譬如疫情之下,人们均居家,网上购物成为了很多人消费方式的唯一选择。而这里面,“微信群接龙购物”是比较常见的方式,例如“接龙”买口罩。但目前的“接龙”购物,仍然存在诸多痛点:人数多了之后,“接龙”购物的对账将面临工作量巨大等麻烦。还有,如何确定口罩渠道的靠谱性?如何管理“接龙”的付款、交货环节减少纠纷风险?银行可以抓住这种场景,发挥在对账、信任科技方面的专长,及时提供解决方案,服务大家、实现场景营销。

  疫情之下,很多场景并非全新场景,而是疫情突出了这类场景的存在度。如果银行科技创新能力及时跟上,这其中会有很多场景体验在得到足够改善后可以培养人们形成使用习惯,其热度很有可能延续到疫后,成为疫后市场竞争中新的杀手级应用。

  协同之道:搭建去中心化的智能金融价值网

  从宏观、整体的视角来看,本次疫情中的经验教训将加速金融科技和金融服务迈进“去中心化”的智能金融价值网时代。

  金融资源的良好协调、管理对顺利抗疫至关重要。比如,善款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抗疫金融资源。

  疫情虐心,全球各地有很多爱心人士、企业踊跃捐款、捐物资,这些货、款,如何在适度监管的前提下,以最高效同时又公开、透明、合理的方式流向真正需要的人们、单位,一直是一个难题。这不禁让人们联想到,假以时日借助“去中心化”的智能金融价值网方式来组织、实施各种捐赠和赈灾,将大大改善善款追溯管理。这是因为,这种模式能够提高运作效率,在去中心化系统中,任何人都是一个节点,每个人在其中都能做到人尽所材、物尽所用,这将有助于提升捐赠者的参与感、进一步提高大量潜在捐助者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发挥制度优势,充分释放、调度、流转抗疫社会力量。

  “去中心化”的智能金融价值网是ABCD和IoT等金融科技的综合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展金融业务的一种形态。它以大数据为能源、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手段、以区块链为组织架构、以云计算为基座支撑、以IoT为终端连接点,可以高效、低成本地调动所有参与者共同完成盛举。

  作为去中心化的生态系统,在未来的智能金融价值网中,除了用户(例如新冠疫情中的受灾对象)之外再无中心——以受灾对象为中心动态组织资源;围绕受灾对象的需求,成员机构的内、外资源无缝协同,各种服务流程被重新定义。价值网中,价值创造者可以包括用户方、捐赠方、金融机构、物流方、海关方、生产方、服务方企业等。价值网通过联盟链协作,共同治理和分享成果,所有参与方的投入和意图都会得到公平、公开、合理的可信保障,各自发挥优势专业能力,谁能更好地统筹协调内外部资源、为受灾对象提供更好的价值,谁就可以成为价值网的“主导者”,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最大化的释放。

  本次新冠疫情波及范围之大,而在抗疫赈灾过程中所暴露的相关难点、问题,将是对未来分布式、“去中心化”的智能金融价值网最有力度的一次呼喊。

  酝酿变革:“实时智能的敏捷银行”将成未来王者

  危机终将过去,但其对我们经济、生活的影响显然将是长久的,对银行的影响也将是深刻而持续的。

  从商业影响上的最终结果角度看,这一轮全民抗疫又是一场举全国之力、“恰如其时”的高强度、集中沉浸式用户习惯培养活动,是对5G时代社会经济、生活、生产新形态的集中酝酿。经此一疫,全社会将步入深度在线化模式,银行将真正转变为“实时智能的敏捷银行”。

  疫情结束后,民众“排斥聚集”的下意识可能会延续较长一段时期,并可能最终固化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心理常态。非接触服务会越来越受人们所欢迎,落到餐饮、零售等日常生活相关的领域,其表现之一就是外卖经济在人们生活中的主角化会在疫后得到更进一步确立;疫情时期,企业在远程办公方面沉淀下来的运营管理经验,让企业在疫后更能接受员工的远程办公,人们因此将能够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实现居家就业;疫情期间,长达数月的居家隔离,让人们适应了7*24的“宅生活”模式,再加上从2020年开始,5G技术将大面积获得使用,客厅大屏将因为其“超爽体验”而成为“宅生活”中的一大核心主题,围绕其将开启新的客厅经济形态;疫情让人们对远程沟通、远程协作乃至远程聚会普遍亲睐,为AR/VR的规模化应用奠定了最强有力的消费需求基础,这将推动能够适宜日常频繁使用的AR/VR技术的加快推出和普及;一旦日常生活级的AR/VR技术普及开,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强化人们”远离线下聚集、居家宅、居家就业”等趋势。

  也许金融科技带给消费者的直观感受在于流程的便利,但对于银行而言,和客户增加“实时智能的接触”,意义更重大。金融科技让银行的触角能够通过在线方式更敏捷地伸向客户,“屏幕对屏幕”(“Screen to screen”)将更大程度上地取代“面对面”(“Face to face”)。银行将致力于提供嵌入生活、实时智能响应客户需求的金融服务,真正成为一种服务而不单单是一个场所。而在其中,AR/VR技术同样可以驱动银行创新的力量,商业银行利用这些技术让客户在家里也能体验身处物理网点。

  打造“实时智能的敏捷银行”,商业银行可以极大量、低成本获客开户,节省几十亿获客投入。比如,针对遭遇短期流动性风险的某餐饮公司,银行围绕其餐饮集中采购平台,可提供国内信用证、商票保贴等服务,为主要原材料供应商提供融资支持。同时提供中期流动资金贷款和“1+N”供应链融资额度,贷款用于企业房租、门店装修等支出,置换其存量到期贷款,降低财务成本;供应链融资则可解决企业上游大量小型供应商的融资需求,保障其供应链稳定。

  因此,疫情之后的未来会真的很不一样。整个社会将拜疫情所赐而”突变式”地整体跨入深度线上化阶段。

  对此,银行作为各种经济形态背后的驱动器,需要借助政策支持考虑“实时智能敏捷银行”的技术变革,“实时智能敏捷银行”的迭代进化速度将远远快于过往,这要求银行能够以敏捷银行的方式,组成诸多由产品设计人员、风险建模人员、程序编码人员构成的混编敏捷项目小组,并以组件化的企业级敏捷中台支持诸多项目级敏捷小组。只有具备快速创新进化能力的敏捷银行,方能成为未来银行的王者。


想了解更多工作范文的资讯,请访问:文秘范文
下载文档

看过《疫情下银行业发展的“危”与“机”三篇》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延伸阅读

弘扬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2022,塞罕坝精神植根于塞罕坝140万亩的土地,源于成百上千名塞罕坝务林人的奉献奋斗,成长于塞罕坝日益辉煌的绿色事业之上,是几代塞罕坝人用心血、汗水和生命凝结而成。

【第1篇】2022年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总结  为了让孩子度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节日,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妇委会结合江门市妇联《关于庆祝2022年“六一”国际儿童节的通知》要求与我局实际,制定

小学年终工作总结篇1  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转眼间,我们又要送走20xx年,迎来20xx年。即将过去的20xx年,留给我很多快乐,更留给我很多收获。现将一年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思想情况:  新

中学教师工作总结篇1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学上学期工作总结。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编号:___________本合同当事人出租方(以下简称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租方(以下简称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主生活会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依靠领导班子自身力量解决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方式。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20xx年专题组织生活会实施方案8篇,欢迎品鉴!【篇1】20xx年专

“廉政”一词最早出现在《晏子春秋·问下四》:“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现在所说的“廉政”主要指政府工作人员在履行其职能时不以权谋私,办事公正廉洁。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任职干部任前廉政谈话会上的表态发

入党转正申请书范文格式【一】敬爱的党组织:20xx年x月,我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中的一员,从此,我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一个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的言行和为人处世;时时从组织生活中,党员老师谈话中,

五年级下册数学总结五年级下册数学总结(一):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本学期,我承担五年级(x)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反思这个学期的数学教学状况,有苦、有甜,而更多的是思总结范文

常用二手房购房合同范本(28篇)常用二手房购房合同范本篇1第1部分合同背景第1条合同原则:鉴于目前买卖双方因为合同不明造成诸多争议,为充分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明确出卖人的合同义务,双方根据《中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