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殷墟100字1
河南xx与洛x、开封、西x、南京、北京、杭州并称为中国七大古都,但把xx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人不多,殷墟,是中国商王朝后期都城遗址,在xxxxxx西北郊的洹河南北两岸,以小屯村为中心。距今已有3300多年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遗址。2006年7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
殷墟本身的价值首先是文字价值,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只有甲骨文经过演变保留下来,成为现在的汉字。此外,殷商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殷墟青铜器、玉器、陶器的制作代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此行是一次文化之旅。走入历史之旅。门票包括宫殿宗庙遗址区、王陵遗址区两处。
交通:
火车站——步行到文化宫坐1路,在殷墟博物苑下车。(此站下车后到殷墟博物苑大门需步行15分钟,距离较远)。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与王陵遗址两个景区。两个景区间约有5公里,往返与两者之间有免费电瓶车可乘坐。距离约5公里。
介绍殷墟100字2
世界文化遗产河南xx殷墟景区,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xx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古称"北蒙",又称"殷虚","殷邑”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商"、"商邑",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自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国的255年间,这里一直是中国商代晚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商灭亡后这里沦为废墟。 殷墟规模巨大,范围广阔。东起郭家湾,西至北辛庄,南起刘家庄,北至后营,东北至三家庄,长约6公里,宽约5公里,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殷墟的总体布局以小屯宫殿宗庙区为中心,沿洹河两岸呈环型放射状分布,是一座开放形制的古代都城。现存有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后冈遗址和众多聚落遗址(族邑)、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制玉、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雄伟壮阔的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等级森严的王陵大墓、星罗棋布的居住遗址、家族墓地,密布其间的手工业作坊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构成了殷墟独特的文化内涵,展现出这座殷商王都的宏大规模和王者气派。
【主要景点】
殷墟由三部分组成:
殷墟王陵遗址位于著名的洹水北岸,是商王朝的皇家陵地与祭祀场所、举世闻名的司母戊鼎出土地。王陵遗址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约180亩。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今,在这里相继发现了13座王陵大亩(包括一座未完成大墓)、2000多座陪葬墓、祭祀坑与车马坑,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等,被学术界公认为殷商时期的王陵所在,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M1001大墓:M1001大墓在王陵遗址xxx东部,大墓内M1001位于王陵遗址xxx东部,有4条墓道。墓室平面呈“亞”字形,南北长18.9米,东西宽21.3米,墓口至墓底深10.5米。4条墓道呈坡状,其东、西、南、北分别长14.3米、11米 、30.7米、19.5米。墓底由92块长2—4米的巨型柏木板铺底、四壁由巨型木板筑成,最大者长达6米。这些巨型木板皆涂朱,雕刻花纹,镶嵌兽牙,奢华考究。墓内外的殉人及人牲多达225人,是殷墟王陵大墓重殉人最多的一个。并出土了青铜礼器、玉石器、白陶及金叶等大量制作极为精美的随葬品。M1001是殷墟王陵遗址中时代较早的墓葬,有学者认为是商王武丁的陵墓。
M1004大墓:这是王陵遗址大墓出土器物最多的一座。特别是出土了牛方鼎、鹿方鼎,器型厚重,文饰精美,是殷墟出土青铜器的代表之一。第三,就是墓内殉人普遍,数量少则1人,多则达上百人。
墓室布局呈长方形,四条墓道。墓室口大底小,口至底深12.20米。墓口南北长17.90米,东西宽15.90米。四条墓道均呈坡形,东、西、南、北墓道分别长15.00米、13.80米、31.40米、14.10米。墓室内由长木条铺叠成“亞”字形木椁,椁室四壁涂漆,雕刻花纹,上有镶嵌。此墓曾多次被盗掘,但在墓室南部还保留了许多重要的随葬品。随葬品分四层x置,最底层是车饰、皮甲及盾等物,第二层是铜矛头360个,第三层放置铜盔100多个、铜戈370把,最上层为著名的牛方鼎、鹿方鼎和石磬、碧玉棒等。墓内殉人13个。M1004的时代处于殷墟早期与中期之间。
另外,在发掘这座大墓时,墓的上方发现了一座汉代墓,汉代墓的下方有一个盗洞,一直挖到M1004大墓的墓室。根据这一点,他们推测早在汉代以前,甚至春秋、西周时期这些大墓已经被盗。该墓在第一次清理发掘时,没发现什么珍贵文物,而且也是当时发掘的四座大墓(M1001、M1002、M1003)中略小的一座。在第二次对它清理发掘时,它却大放光彩。在南墓道口未被盗坑波及的一块夯土中,发现了两个大鼎,为牛方鼎和鹿方鼎。在墓的旁边,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大鼎的复制品。牛鼎四面为牛头,鹿鼎四面为鹿头,两件大鼎纹饰精美,器型厚重。梁思永看到两件大鼎后,感慨的说:“牛、鹿大鼎不但是中国考古史上第一大发现,也是中国时代最早的青铜大鼎第一次出土。”现在这两件大鼎保存在我国的宝岛——台湾。除了这两个大鼎以外,还发现了车饰、皮甲、盾牌以及大量的铜矛头、铜盔、铜戈等重要文物。因此,这座大墓是殷墟王陵考古史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同时为我们研究殷商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M1217大墓:其中在殷墟王陵大墓里,具有代表性的是M1217大墓。该墓有4条墓道,墓室平面呈“亚”字形,墓室南北长18.4米,东西宽18.1米,墓口到底深15.4米,东、西、南、北四条墓道分别长28.90米、25.00米、60.40米、41.55米。总面积达1,803平方米,是王陵遗址规模最大、墓道最长的大墓。第二,王陵大墓墓内随葬品丰富,种类繁多。
M1500大墓:根据考古发掘表明,殷墟王陵大墓埋在地表以下,有的深达10余米。墓室平面多呈现“亚”字形、“中”字形、“甲”字形等。这座大墓为M1500,墓室近方形,四条墓道。口小底大,南北口长18.45米,底长10.38米。四条墓道除南墓道为坡形外,其余三条皆有台阶,北墓道中段还有两个东西向的支道,也有台阶。南墓道长48.55米;东墓道长20.05米,23级台阶;西墓道长22.65米,28级台阶;北墓道长22.60米,31级台阶;北墓道的东支道长3米,11级台阶;西支道长3.38米,10级台阶。此墓曾多次被盗,但仍保留有许多遗物,出土有石俎、石夔龙、石牛、石虎和玉戈、玉饰、骨镞、铜矛头、铜镞、金叶、白陶、仪仗类木器等。殉人达114个。
M1567大墓:在王陵xxx的8座大墓中,有1座未完工的大墓,它在考古发掘时的编号为M1567,居于这八座大墓的中部。这座大墓只挖开了墓室,墓内未发现殉葬用人牲。有学者推测,此墓应属于商王帝辛(即殷纣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墓未修建完成,帝辛自焚而亡。因此,他死后未埋入此墓。当然,这也只是一个推测,究竟是不是殷纣王之墓,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不仅这座大墓主人,其他大墓的主人也是解不开的谜团,有待进一步的考证与探索。因为它们历史上多次被盗掘,只从劫后遗物上,很难判断大墓真正的主人,是令人遗憾的事情,也是王陵遗址的魅力所在。
M260大墓:M260位于殷墟王陵遗址xxx,在1984年9月进行了正式考古发掘,闻名遐迩的司母戊大方鼎传说1939年就出土于这里。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重器,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9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鼎中最大最重的。M260墓呈“甲”字形,墓道在墓室南部,呈坡状,墓室为一长方形竖穴坑。墓室底有一腰坑,内有一人一大玉戈。在墓道填土内,有集中在一起的22个人头骨。在墓室西北角还发现了有8把木锹,式样与今天人们使用的并无不同。以前,曾经发现过商人掘土的痕迹。
武官村大墓:武官村大墓是新中国成立后,由我国考古工作者进行的第一次考古发掘的重大成果。1950年,由郭宝钧先生主持发掘。墓室为长方形,两条墓道。口大底小。墓口南北长14米、东西宽12米,墓口至底深7.20米。墓室底有腰坑,内埋1人1戈。椁室南北长6.30米,东西宽5.20米、高2.50米。椁底由30根原木铺成。椁室每壁由9根原木叠成,呈井字型,上覆椁盖。北墓道长15米,呈坡状,南墓道长15.60米,直达墓底,殉人79人。并出土铜鼎、簋、觚、爵、戈及玉器等随葬品。最著名的有虎纹石磬,长84厘米,厚2.5厘米,正面雕刻卧虎纹,纹饰刚劲圆熟,生气盎然,是目前殷墟出土乐器中最大的一件,也是中国古代乐器宝库中难得的珍品。
王陵xxx的8座大墓,有人可能会发现,大墓的墓道是互通的。学者们发掘大墓时,发现有些墓道有叠压现象,这也按照一定的布局x排。墓已经全部被盗,残存随葬品极少,给分期断代研究带来了困难,根据墓道叠压关系,学者们可以明确判断出它们之间的建造顺序。
介绍殷墟100字3
身为土生土长的xx人,空守着中国最早的朝代遗址,竟没有仔仔细细的去好好看看这些文化,看看殷墟,我不禁有深深的惭愧。
于是,我怀着满腔的敬畏,走进了殷墟,走进了殷商时代的历史。
以前的我也去过殷墟,小小的我却还不懂得那一个个青铜器具的历史和意义,甚至在看过遗址中泛着土色的文物之后转身离开。小时候的殷墟是模糊的,它给我的印象只是一个被称作妇好的人和一堆阴森的白骨。然而,今天殷墟给我的印象再不如从前了。
我慢慢的沿着扶梯而下,内心生成一种压抑沉重之感。扶梯伸到地下,旁边是一个巨大的坑,坑内横七竖八堆放着一片片龟甲,金色古朴之下,我看到了它们和泥土融合千年的颜色,隐隐约约之间,那些龟甲上面刚硬的刻纹也显露出来。这些曾经跨越千年的文字,这些中华悠长历史孕育出来的文字,这些祖先们留给我们的文字,它们闪烁着耀眼的光辉,跟着兽骨和龟甲,一起沉睡在沉沉的泥土中。它们曾静静地等待,静静地等待再出土那日,替它的主人诉说给后代,诉说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那些沉淀成的殷商文明,那些亘古历史中的智慧结晶。
历史易老,但那些成为载体的文字和文化永远不老。
我回头再看一眼那些陈色的甲骨文,步伐缓缓的,妇好墓却出现在眼前。透明的玻璃柜里,精致的摆放着司母作文https://Www.ZuoWEn8.Com/戊鼎,那鼎的颜色浑厚灰暗,由内而外透着黑青的颜色,黑之间夹着青,青之间又夹着些昏黄,昏黄之间又夹着古铜的青。古人的文物,却被现代人陈列在明丽的玻璃之间,供来来往往的游人注视,倒不如永不出土,一直埋在黑暗的地底,随着那段凄苦的历史远去,默默的追随本属于它们的朝代,追随着拥有它们的古人。
我就这么一个人静静的走着,走在历史之间,走在殷商时代的文化之间。
终于,我来到了那些阴森的祭祀坑。俯下身子来看那些人形的白骨。他们身子被埋进土里,佝偻蜷缩的姿势今天都还能展现。他们生着时是奴隶,统治者从不把他们当作人来看,死去了,化成一抔白骨,终随着风化了,随着历史去了。然而,有谁知道他们被埋葬之前曾经历过的痛苦呢?那个仅一周婴儿的母亲,怀抱着自己命运已定的孩子,绝望地走向养育她的土,走向暗无天日的灰暗的土,她有没有惧怕?
我凝望着那些古怪的姿势,这些可怜的奴,它们生来就束着自由,面对死亡,他们只能蜷缩着,将生命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然后默默的告别这个时代。想到这些,我惊悚的向后缩脚,向那些被摧残的生命深深鞠躬,怀着敬畏致敬。
这些人的苦难,文史之中是没有记载的,但是它们用这样特殊的方式留给后人。
且行且止,我就这样走近殷商的历史,走近殷墟。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