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实施生活化德育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下德育课程的重要理念。课程回归生活,只有当课程的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的心智结构,才有可能对他们的生活起作用,生活的课程化过程必定通过主体的内在化过程来表现。本文简述了从不同层面研讨德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实现德育生活化的路径,以期德育生活化实践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理念目标过程内容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亦即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活动。在这种生活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各种关系,也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为协调各种关系,解决各种矛盾,才有道德的产生。最初的道德表现为与生活融为一体的风俗习惯,在风俗习惯中人们感受到好的生活应当是什么样的。最初的道德教育也是以生活来示人以德,以生活自身来规范人的行为,而不是进行道德说教,灌输道德戒律。[1]早在20世纪20年代,杜威就曾警告,专门化的教育(亦即学校教育)内在地隐含着脱离生活的可能。所以,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应渗透进生活,这样才能迸发出力量。这一观点对于当前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认知。因此,要本着在活动中育德、在生活中育人的原则,努力拓展德育形式,促进德育生活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理念生活化
“顺着他的目光,可以看到,楼与楼之间的两块空地上,一块已经被割成了若干的格子,上面生长着蔬菜,绿意盎然;另一块更像是一个小型的迷宫,一只白色的兔子正悠闲地散着步。”这是记者在讲述其采访程红兵的明德实验学校。“其实,教育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教育就应该教这些看似无用的x西。”就是在这小小植物园和小小动物园里,孩子们在这里收获、成长。之所以将田园搬进校园,程红兵诗意地阐释道:“没有美感的心灵,就没有健全的心灵;没有对自然的热爱之心,就没有健康的人格。”[2]
道德总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不能从生活中剥离出来。从学生现实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道德规范才是切实有效的,才能反映学生生活的本质内容。因此,要建立以生活为基础的道德教育理念,从生活的维度认识道德教育,以实现道德教育理念的生活化。道德教育理念的生活化,要求道德教育更多关注学生的道德体验和实际行动,将道德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使道德教育的过程与学生生活的过程同步,引导学生过富含美感与道德的生活。[3]
目标生活化
深圳红树林湿地有这样的景致:滩涂上各式各样的鸟,小路两旁灵活的招潮蟹,成千上万的弹涂鱼在嬉戏玩耍……湿地是一种特殊的土壤现象,是地理问题;它是人类之肾,可以过滤、降解很多有害物质,是化学问题;湿地里生长、生活着许多植物、动物,又是生物问题;湿地还可以调节水流量,成为洪水控制的载体。于是程红兵在他的明德实验学校集地理、生物、化学、物理四科老师的力量开设湿地研究课程。他说:“湿地课程的开设,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取消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我们只是在现有学科的基础上,通过‘湿地’这个载体,把四门学科打通,在它们之间架设起立交桥,整合四门学科的资源,回归生活,回归问题,让学科知识为解决问题服务。”“湿地研究”课程的学习安排是一半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一半的时间在湿地现场做专题观察、实验研究。这样的课程,让孩子们跳出课本、走出课堂,到自然中学自然、到社会中学社会、在观察中学研究。作为城市名片的深圳红树林湿地,和孩子们每天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孩子们去作“看得见、摸得着”的湿地观察,更能实现德育与生活的有机结合。[4]亲近社会、拥抱自然、关注环境,促进个性化发展,彰显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德育、生活合一的大德育目标。
道德目标即实施道德教育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它规定道德教育的内容及方向,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制约着整个道德教育活动。道德教育目标贴近生活,要求我们在道德教育中,以社会和自然大环境作为教育背景,关注学生求知上进的个性发展、心理状况、内心认同,进而激发学生的内在热情与主动精神,最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科学素养、思想政治素质和胸怀天地的道德品质,提高道德教育的现实有效性。
过程生活化
在xxx锡山高中,民主成为师生们的一种生活方式。2015年4月12日,锡山高中教学楼的公告栏里多了几张盖着“模拟城市宣传部”大红戳的红纸。其中一张,清楚地写着“高一年级部分公共区域如厕所的门和灯损坏较多”,并注明“如还有类似的问题,同学们可以直接向模城政府反映或向模城信箱投建议,由模城政府负责办理”。
“模拟城市”是锡山高中的一个特有机构。用学生李奕君的话来说,这像个“升级版的学生会”,凡这个机构通过的议案,学校必须办理;凡通过的提案,学校15个工作日内必须给予答复。什么是现代学校?唐江澎(校长)认为,它必须是民主的组织,“如果没有民主氛围,一个人就难以成长为有血有肉、有丰富精神生命的人”。在课堂上,锡山高中特别倡导对话式的课堂,突出师生平等,力戒教师权威主义,培养学生独立精神。教学、课程与管理宽松而又充满民主化意味的制度设计,为学生自主性成长提供了空间。锡山高中的学生不仅通过“模拟城市”“校园银行”“学生宿舍自主管理委员会”等彰显他们在学校的主人翁地位。同样,在锡山高中学生日常生活的班级内部,民主种子也不断发芽。班主任王晓健的班级里,所有的班级事务、三好生名额以及各类评选等,都由学生做主。这个班级不仅有班委会,还有仲裁委员会,而班主任的角色被定位为“观察者、救火队员和首席成年人”。用民主方式来教育,民主就不仅是教育,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在锡山高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参加活动大多由自己做主,甚至有一年暑假,学生们办了一场大型的慈善晚会,唐江澎还是看到了当地媒体的报道后才知道的。[5]
交往活动是人类社会的普遍存在方式,道德同样要在生活世界的交往活动中生成。人与人在道德生活中互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是互动主体,学生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交往互动的实践。促使道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就应当形成一种平等交流机制,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对方的真诚,实现师生之间平等有效互动,通过相互学习和帮助共同成长。这样的民主平等关系有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合作与价值认同,有助于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
内容生活化
德育的内容蕴含在德育的课程体系中。xxxxxx第十九中学的校长朱毛智说自己最喜欢《过去的中学》一书的前言中的一句话:“一个人一旦错过了中学时光,要想再补救确实就有点晚了。”他感触颇深,中学并不是作为大学输送带上的一个环节,而应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在他看来,让学生在这个重要的人生阶段培养自己的兴趣,张扬自己的个性,是教育的重要任务。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主动地发展,并满足学生兴趣、需要和特长的个性化发展,朱毛智带领xxx第十九中学开设了“课程超市”,着力培养学生多元智力,塑造健康的人格。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规范开展国家课程,开设并落实校本课程和特色课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和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朱毛智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拓展性课程,成功开设“影视欣赏”“毛衣编织”等18门选修课程,编写了《生活中的物理》《旅游地理》等校本教材。学校初中部因地制宜地开设了劳动技术课、读书课等特色课程。在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基础上,他提出了体育“N+1”活动,把发展足球、排球、篮球、游泳课作为特色品牌来打造。他提出每个十九中学生都要学会游泳,把游泳课作为每位十九中学子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课程。从2014年9月开始,每一届高一新生都会在学校游泳馆学习游泳,作为常规体育课,学期结束进行游泳比赛。xxx第十九中学丰富的校本课程体系,不仅使学生的人格得到陶冶,知识得到训练,视野得以开拓,而且调动了学校教师的教学积极性。[6]
学校道德教育生活化,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学生实际需要,在教育内容上尽量体现针对性和生活性,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教育内容要与学生关注的问题紧密结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道德教育的价值。
方法生活化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格成长的关键阶段,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都在这个阶段初步成型。因此,朱毛智倡导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人格教育,多元化发展”。以行为习惯养成、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为四大抓手,推进课程建设、德育建设和综合实践三大创新,营造全面育人、特色发展的教育氛围。他倡导仁爱立人,创新德育活动。他提出在“仁爱”文化的大框架下,加强班级文化、寝室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班风、学风、校风,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除开展“养成教育月”“学雷锋”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外,学校还定期开展特色主题教育活动,做到德育活动月月有主题。朱毛智提出了“教育即服务”理念,倡导提升教师队伍的教育服务意识,即校长带领学校行政团队服务教师,教师服务学生、家长。学校处室工作前移,深入师生中,及时发现解决各种问题,在“仁爱”管理中处处体现人文关怀。
根据学校实际,朱毛智提出把“深耕仁爱文化,增强服务意识,提升办学品质”作为管理目标,大力开展“服务提升年”活动。他常说:“我不讲大道理,只做小事情。”他对教师要求严格,却又不失人文关怀。学校教师家庭有困难时,他会带头捐赠,想各种办法为教师解决困难;教师情绪有波动时,他会主动关心,发现症结,为他们疏通情绪障碍。在食堂用餐时,也常会看到朱毛智为学生和教师服务的身影。有教师回忆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校长在为他们递上热菜热饭的同时,会问候一句“你辛苦了”。在服务学生方面,朱毛智以身作则,每月都会邀请一些“特殊”的学生共进午餐。他们中有的是成绩取得了进步的学生,有的则是刚受过处分或是心理焦虑的学生。他通过“与校长共进午餐”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心声,解决学生困难,架起了学校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对加强学生思想转变和心理疏导、营造良好学风校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7]
道德是对社会主体间实践交往活动的要求。因此,道德教育在方法上应重视生活实践的德育作用,把道德教育置于生活之中,重视实践活动中的道德体验、道德养成。学校德育,应将所提倡的道德理念渗透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接受教育,提升道德境界。
当前的学生也是公民,他们现在和将来所要学习的是“有道德”的社会生活,是以道德为价值导向的。道德内在于(社会)生活,道德与生活不是“两张皮”。可以说,道德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构成要素,是“生活的构成性规则”(米尔恩语);道德是生活中的人的需要,特别是精神的需要。应当说,没有道德也就构成不了人的社会生活,也就不可能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所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主题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纲要强调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纲要要求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耐心、细致、灵活、直观的生活德育,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接受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的现代公民。
[参考文献]
[1]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99.
[2]徐倩.于繁华之地静静沉淀[J].上x教育,2015,(4A):16.
[3]郝勇x.促进高校道德教育生活化[N]人民日报,2016—05—17(07版)
[4]徐倩.程红兵和他的明德实验:“回归生活”的课程重构[J].上x教育,2015,(4A):15.
[5]缪志聪.人本追求激发教育活力[N].中国教育报,2015—07—4(01版)
[6][7]朱毛智.将发展选择权还给学生[N].中国教育报,2016-07-06(06版)
【作者简介】鲁云珍,女,1985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化学系,中学高级教师,化学奥赛金牌教练员。从教30多年来,荣获xxx骨干教师、市教育先进工作者、xxx“爱生模范”等各种表彰和奖励60余项。xxx第十四届人大代表,xxx第十届人大代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
教育理念:“每个孩子都重要”,因材施教,崇尚可持续发展。
浅谈幼儿园实施生活化德育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生活化的幼儿教育模式在幼儿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用生活化的幼儿教育模式能够提高幼儿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由于生活化的幼儿教育活动更加符合幼儿的兴趣特点,更加容易契合幼儿的认知方式。因此,在幼儿教育生活化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在分析幼儿认知和兴趣特点的基础上,就幼儿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进行创新。本文将以此作为基础,研究幼儿教育生活化的意义与实施措施。
关键词:幼儿教育;意义;生活化
随着社会对教育民主化、回归生活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的强调,现代课程发展的基本观念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回归生活课程的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向生活世界回归"已成为教育界许多专家、学者及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声,而这种心声又通过课程得以反映,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因此,幼儿园的课程要生活化,使幼儿在一日活动中获得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一、幼儿教育生活化与幼儿发展的关系
幼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充分的顾及幼儿的学习特点与幼儿认识规律,所选择的内容要相互联系,重视所选教育内容的趣味性和活动性,将幼儿教育贯穿到生活和幼儿的游戏中所以,我们在实施幼儿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从实际生活中采撷教育资源,从幼儿每天的生活中进行德育智育美育等教育渗透,将对幼儿实施的'教育同幼儿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帮助幼儿在丰富多样的生活情景中,获得和体验更多的教育,促进幼儿智慧的不断发展在幼儿生活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通过生活实践体现教育价值,帮助孩子从活动中获得发展幼儿生活化教育,之所以能够激发孩子的兴趣,是因为生活中多变的事物和各种有趣的行为等,能够引导幼儿参与进来,使幼儿在不知不觉的活动中领略生活中的各种知识与技能在幼儿教育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要重视幼儿兴趣的激发,这是因为在幼儿接受知识特点发展变化的时候,要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幼儿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知识和技能得到扩展和提高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地准
二、幼儿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2.1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生活化。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明确告诉我们,在组织、实施幼儿园课程时,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一定要从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要与幼儿的生长发展相一致,因为幼儿的生长发展是从生活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获得多方面的经验,尤其是直接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能力的。例如,大班一些家长经常抱怨孩子做事动作很慢,穿件衣服要半天,刷牙不催几遍不去,或是磨磨蹭蹭,边玩边干。为此,在开学9月的主题课程《我是大班哥哥姐姐》中,我们特别设计了一个社会活动《有魔法的一分钟》。活动中有这样一个环节:给孩子们一分钟时间,让他们自由选择搭积木、插花片、玩球、折纸、画图,试一试每个人在一分钟里能做些什么?令人惊奇的是:一分钟下来,孩子们的完成状况出奇的好,许多幼儿用积木、花片构建了房子、花朵等,一些幼儿快速画好了一幅图、折出了衣服,另有一些幼儿拍了近20~30下皮球,就连平时动作奇慢的小萱、铮铮、小啸和小建也各自完成了一项作品。在接下来的交流活动中,孩子们纷纷举手骄傲地讲述一分钟里自己奇妙的发现,充满惊奇与惊喜:我在一分钟能做这么多事啊。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们有意识地强化一些关于时间的训练,如,闭上眼睛感受一分钟有多长,一分钟可以做些什么事,通过翻日历、月历,告诉幼儿月份或星期所要完成的任务。平时教学中,给幼儿交代整个上午或下午的活动内容。这些做法让幼儿在心理上形成按时有序做事的概念,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完成一项任务,增强幼儿的责任心,让幼儿由被动听从适应变为积极主动行事,保证自己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使幼儿在养成守时好习惯的同时获得一种成功体会。
2.2幼儿园课程资源利用的生活化。陶行知先生主张"社会即学校",认为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不能局限于狭小的教室,应让幼儿回归大自然、大社会的怀抱。我们在开发课程时通过发掘、拓展、整合,带幼儿走向大自然,融入大社会,实现课程的资源来源于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随着幼儿生活情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幼儿兴趣的变化而变化,让教育课程跨越幼儿园的围墙。
在开展大班主题活动"金色的秋天"时,我组织孩子一起采集种子,活动中,孩子们惊奇地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原来有那么多形态、颜色、大小各异的种子。他们手拿种子爱不释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有的孩子甚至提出"我想用种子做项链","我想用种子做玩具"等。顺应孩子的想法,我立即提出:"孩子们,我们用种子来画画吧!"就这样,"有趣的种子画"美工活动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响应,成功开展了。整个活动结合幼儿对种子的浓厚兴趣,运用秋天丰收的各类种子这一乡土材料作为美工活动的原材料,耐心引导幼儿通过比较、观察、讨论与制作,发现种子画的制作流程和方法,幼儿在活动中根据种子的不同特点进行贴画,从中体验自然材料创作的美,在美工技能提高的同时获得新知,进而积极投入到新的美工创作活动中。
2.3幼儿园课程教学实施的生活化。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必须通过自己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发展自己。因此,在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一贯提倡为幼儿创设多种多样的生活化学习情境,提供丰富的材料与玩具,幼儿通过与同伴、老师之间的互动及与玩具的相互作用,在操作探索中获得各种经验。例如,在中班的"我找到了春天"主题活动中,我和搭班在连续下雨一周后,带领孩子到幼儿园场地上散步,让孩子找找"雨后的春天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孩子们在草地上和操场的低洼处发现了一些小水塘,走过时低头看里面会有自己或植物的影子,这一下子激发了他们的探索兴趣。孩子们的热情感染了我,也启发了我:何不把孩子们的兴趣变成一个美术活动呢?让他们在感知、体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表现,他们一定会喜欢的。于是,我们结合中班幼儿对正面直立动物造型的经验,创编趣味化的故事,设计组织了中班情景美术教学"奇妙的小土坑,引导幼儿使用炫彩棒在宣纸上大胆绘画,并运用水彩印画的方式印出不同动物的水中倒影,让幼儿在愉快的创作过程中提高美术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实践研究,我们知道生活是"活"的,是不断变化的、不断更新的一个过程;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就是要使用我们的器官、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幼儿教育不能离开实际生活,正如鱼儿离不开养育它的水一般。幼儿园的课程必须从幼儿生活出发,利用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利用幼儿熟悉的环境,以适合幼儿的方式,抓住各种时机,通过条理化、生活化的教育活动,帮助幼儿梳理已有的、零碎的、片段的生活经验,努力使幼儿园的课程系统化、整体化、生活化。这样,幼儿教育才有意义,幼儿才能获得人生的真实体验,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
三、结语
结合上文研究可以发现,幼儿生活化的实施不但属于一个简单化的教育过程,而且幼儿知识和技能积累的动态过程。幼儿兴趣和知识接受能力是不断发展的,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体验知识积累快乐。所以,幼儿教师在实施幼儿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教育的动态化和教育对象的发展性,全面推行幼儿的生活化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智成,谢淑梅.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意蕴[J].早期教育,2012(9)
[2]徐慧燕.浅析华德福幼儿园的自然教育[J].文学教育,2013,(3)
浅谈幼儿园实施生活化德育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俗话说:人看从小,马看蹄爪。幼儿期是可塑性很强的时期,作为启蒙教育工作者,我们怎样去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怎样去把这些来自不同家庭,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孩子们带上正确的人生旅途?
关键词:幼儿园;德育;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9)20-0250-01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句谚语阐释了品德的重要,幼儿期是儿童品德形成的关键期,是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
1.创设与营造生活化的德育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我们注重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生活空间里积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文明和支持的良好物质和精神环境,促进每个幼儿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
1.1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墙,在环境的互动和对话中渗透品德教育。
在环境的创设中,我们改变过去单纯地为美化而布置环境的观念,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考虑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品德教育意义,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具有美化、儿童化、教育化的环境。
1.2注重标志性的环境创设,引导规范幼儿的行为。
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蕴含品德教育,因此,我们注重园内、班级标志性的生活环境布置,引导规范幼儿的行为,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在自然角悬挂“花儿微微笑,你我要爱护”,教育幼儿爱护花草,美化环境。“饮水区”要求幼儿有序排队,看图示接水的量;在“盥洗室”粘贴洗手顺序图和节约用水图片,教育幼儿正确洗手步骤,讲究卫生,不浪费水的生活习惯。
1.3合理改造户外环境创设,完善德育品质。
我园地处城乡结合部边,所处的地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充分利用、开发幼儿园的绿地,根据需要进行合理的改造,为幼儿开辟了神奇而广阔的“野趣园”。野趣园分为:攀登区、乱棍阵、探险区、沙水区、装扮区等。各个区域的设置既独立分开双相互联系着,不同的区域给孩子不同的感受。在野趣园里,孩子们尽情玩耍、大胆挑战勇敢坚强、不畏困难、不断创造,在与大自然快乐的交互过程中,不仅发展了体能,智力,还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互助意识,完善了德育品质。
1.4努力營造文明礼仪氛围,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
“幼儿时期是人一生的启蒙期,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受益终生”,这是我园一直倡导的教育理念。我园积极开展了“文明在我口中,文明在我手中,文明在我心中”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每天早晨接待时,“文明礼仪好宝宝”们和值班老师分别整齐地站在幼儿园的大门口和各班活动室门口,快乐地迎接老师、家长和小朋友们,孩子们可爱的笑脸、甜甜的问候、彬彬有礼的动作,构成了传播文明礼貌的美丽画卷,熏染着家长、影响着幼儿。
2.抓住日常生活中品德教育契机的引导与教育
幼儿美好的心灵、优良品质的形成,既要靠有计划、有目的、有系列的“显性教育”,又要靠多渠道、多方位,有机渗透的“隐形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把德育自然灵活地渗透到一日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
2.1利用生活中的重复琐碎,在模仿强化作用中影响幼儿。
幼儿社会学习具有模仿和强化的特点。儿童会根据结果和情感体验(强化)的性质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我们利用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各环节的重复琐碎,日复一日周而复始中积极引导随机教育,如:玩玩具时,不争不抢,轮流玩;起床后,帮助同伴拉上后背裙子上的拉链等日常行为,让幼儿在潜移默化的模仿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并在班级创设“我是好宝宝”评比栏,进一步激励强化幼儿内在的自尊和自我满足感。
2.2抓住生活中的典型实例,以榜样激励作用同化幼儿。
《指南》解读中,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讲到幼儿社会学习具有模仿和同化的特点。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榜样)的行为是幼儿社会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我们抓住在幼儿日常生活中身边发生的好人好事的实例,进行引导与教育。
3.开发与组织生活化的德育活动课程
3.1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行为,引入活动课程。
在《纲要》指导要点中不仅体现出正面教育的思想,也渗透着生活教育的理念,我们善于捕捉幼儿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行为,抓住教育契机,把发现的问题引入活动课程。
3.2德育活动教学组织形式的情境化、游戏化、生活化。
由于幼儿的思维的局限性,品德教育必须直观、形象、具体才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如:小班社会活动《有礼貌的好宝宝》,活动内容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客,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和学习特点,通过情境化教学和角色游戏的形式,使活动凸显趣味性、生活化。
4.开发德育综合实践活动,构建具有园本特色的校园德育文化活动
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我们极力开发德育综合实践活动,积极鼓励幼儿和家长一起参与社会公益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大德育内容的渗透力度,逐渐形成具有园本特色的校园德育文化活动。
活动:我园举办了“关爱留守儿童,玩具义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前,班级老师积极组织发动幼儿与家长共同参与。活动中,“家长义工”“宝宝义工”微笑服务、热情介绍各件义卖商品,各位家长领着孩子热心参与挑选和购买玩具。通过此次义卖活动,让小朋友在义卖活动中学习与他人交往,学会购物的技能,从小树立关爱他人的意识,养成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
我们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将显性渗透和隐性相互结合,采用全方位、立体式的模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渗透德育教育,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寓教于乐,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情感,真正达到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