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古诗两首说课稿
18.古诗两首
夜宿山寺
一、说教材
在《夜宿山寺》中,诗人李白用平易的语句,绝妙的想象,表达了他夜宿山寺的身临高处的感受。全诗仅20个字,但足以令读者如亲临其境,亲感其情。教学此诗就要引导学生置身于夜静、星朗、山高、楼危的情景之中,体验诗人的感受。
二、说教学目标
此诗的教学目的是:
1.训练学生行行朗读,字字思考,推敲诗文的意思;启发学生处处想象,揣摩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受。
2.指导朗读,要求在朗读中传达出对诗意的理解,对诗境的感悟。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说教学方法
(一)、研究题意,自读自学
1.出示课题。启发学生从课题确定这首诗所写的时间、地点和事情,并推想人物。教师随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月亮、星星、山峦、寺庙;此时,只简画一座寺庙,没有楼;为了显示高度,在山腰上端横一笔云。同时出示“宿”“寺”卡片,正音、释义。
【画简笔画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教给学生据文想象的方法,为理解诗意奠定基础。为了充分运用课文插图,板画构图力求与插图相仿。】
2.让学生观察板画,再观赏插图,然后要求他们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感觉。教师在学生提出的词中选取“高”,并板书。告诉学生: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写自己夜宿山寺的亲身感受;全诗四行诗句,都是围绕着“高”来写的。
3.教师:按照老师下面告诉大家的方法,自学这首诗。
(1)反复朗读全诗每行诗句(行行朗读);
(2)认真想想每个字的意思(字字思考);
(3)然后根据诗句的内容,想象出一幅图画(处处想象)。
【这是个反复朗读、步步深入的过程。教师要有目的地进行个别指导。初读,思考字义,理解内容;再读,边读边想,前后联系,渐入意境,为进一步训练表清朗读打下基础。切实抓住这一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交流切磋,诵读求悟
1.教师:让我们逐行研究,看诗句中哪些字表达“高”,哪些景象说明“高”。先看第一行。
学生找出“高”和“百尺”。教师指出“百尺”表示很高,但不是实数。
教师:(出示“危楼”卡片)危楼是什么样的楼?“危”字怎么解释?
学生查《新华字典》,危:①险;②损害;③高。从三个义项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解释。
教师:诗人站在高山上寺庙里的高楼中(教师给黑板画的庙加层楼),眺望窗外,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想象后)高极了,真高啊,好像站到了天边一样……
师:第一行先写楼高,这样写——
学生齐读:“危楼高百尺”。
教师:要读出楼的高。
学生提高嗓音朗读。
教师:一味提高嗓音,只能听见声音,不能听出意思。只要把“高”字读得高些响些。教师示范,再试一试。
学生反复练习朗读。
教师:大家读出了心里对这个“高”字的感觉。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找感觉,就是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进入意境。】
2.教师:(出示“星辰”卡片)“辰”字典里说是“日、月、星的总群”,这里指什么?
生:指星,因为夜里无“日”,而“月”不适用“摘”。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手可摘星辰”。
【让学生做动作,想象诗人站立处离天已近,体会诗人想象力很丰富,构思的巧妙。】
学生据诗意抬手摘星。
教师:想象一下,摘星辰时手臂的动作,身体的姿态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应该推窗伸臂,斜势向天,这样才能摘星辰。
教师:这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但是它却能形象地表现出高,大家朗读这句诗,想象诗人此时离天多近?
学生朗读。
教师:摘星辰本是难事,但诗人此时觉得很容易,从诗句中的哪一个字体现出来?
学生:从“可”字体现出来的。
师:朗读时要读好这个“可”字。
学生朗读强调“可”字。
教师:这样可以表达出轻而易举地伸手就能摘到星,更加说明楼的“高”。
3.指导第三、四行诗句。
学生:齐读第三、四行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教师:这两行诗句联系紧密。现在你感到天上人和诗人之间距离多远?
学生:相距咫尺。
教师:这也是诗人的幻想,但生动地表现了“高”;由此也可见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一齐来读好这两行诗句。体会一下该怎样朗读。
学生读得很响亮。
教师:好,你读得清楚,读出了“高”的气势。
学生:高昂地读。
教师:你也读出了“高”的气势。再尝试用低沉的语气,(出示“恐”字卡片)要把“恐怕惊动他人”的心情读出来。
学生尝试用低沉的语气朗读。进一步体会诗句表达的含义。
教师:好,读得有感情,读出了诗人的心情。现在同学们用上述两种读法各自练习朗读,要读出两种不同的语气,然后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读法,为什么。
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朗读
【这里,用比较的方法指导朗读,意在使学生懂得表清朗读是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代作者说话,要读出作者内心的感情。】
4.在表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全诗。
5.教师:行行朗读、字字思考、处处想象是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要在今后学习古诗时继续使用,进一步掌握这种方法。
敕勒歌
一、教材分析
《敕勒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民歌,它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语言直白如画,艺术概括力极强。反映了敕勒族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古诗学习的方法。为此我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本诗。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古诗教学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概括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中抒发的感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读懂诗句,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语言美和诗意境的美。
教学难点是: 体会诗中抒发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五、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的设计思路,教法上我采取了激趣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同时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为主,对收集的有效教学资源进行重构,与学科教学完美整合。
学法上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六、教学过程
我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为主线,创设教学情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教学过程共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
首先我与学生谈话,谁去过大草原啊?那里的景色是什么样的呢?学生或去或没去过,描述的一定不够丰满。我顺势接着说: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导游,让她带领我们去欣赏一下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吧。
卡通形象小导游带领大家欣赏了大草原美丽壮阔的景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这时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我顺势接着说: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首描写草原风光的诗歌《敕勒歌》。同时板书课题。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这部分我采取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步】媒体演示——解诗题,知诗人;
《敕勒歌》是从少数民族语言译过的,“敕勒”一词对学生来说极为生涩,教师用语言描述很难解释清楚,因此我
影音并用解诗题(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本诗题目。
图文并茂知诗人(课件)接着看图面,听老师讲故事,了解关于作者的传说。
【第二步】反复读文——明诗意,品诗味;
(首先)趣味讲解明诗意(课件)
我放手让学生以自主学习,自由读文,结合注释学认本课生字,初步了解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接着我用课件出示全诗,让学生提出疑问,对重点词语进行简要讲解。
学生理解了生字生词,自己对本诗会有一定的理解,我及时的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为让学生对本诗的诗意有准确的理解,我又请出小导游,为学生讲诗意。这时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辅导者,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研。
(接着)朗读指导品诗味(课件)
为让学生更准备的感受到本诗的“味道”,我从网上下载了朗读示范录音,反复播放几次,让学生通过跟读、自由练读、齐读的方式,力争读出本诗特有的“诗味”,读出感情。教师及时鼓励学生,为学生播放古诗新唱《敕勒歌》,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
【第三步】赏析诗文——入诗境,感诗情;
《新课标》指出:“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首诗有着平仄相对的音律美、质朴豪迈的语言美、开阔恢弘的意境美,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良好素材。但运用多媒体把诗句表现的意境过早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我觉得那是剥夺了学生的想象和创新的潜力。为此,我在这里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为主,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属于自己的“诗境”,提高审美情趣,培养语文素养。
对话文本入诗境(课件)
让学生一边看着本诗的文本,一边听配乐朗诵,一边展开想象,然后把脑海中大草原的美景讲给大家。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展开讨论感诗情(课件)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诗中表达的情感,我让学生展开这样的讨论:(1、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2、“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通过以上讨论并解决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探究,在层层探究中赏美、悟美、创造了美,更有利于入情入境,突破难点。
为使学生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得到巩固和升华,我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极具艺术感染力的《敕勒歌》赏析短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第四步】重读诗文——背诗句,学诗法。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对本诗的理解更加深入,朗读也会更有情感,因此我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再诵读这首古诗,并力争背诵,同时思考:这首诗中,有静态的描写也有动态的描写,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回答讨论后,教师总结提炼本诗写作方法和特色。(课件)
恢宏:川 山 天 四野 →静
细腻:风吹 草低 见牛羊 →动
第三环节:拓展延伸,抒发情感(课件)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这一环节共有两部分:一是分享交流收集的描写草原的诗句;二是欣赏现代诗歌,然后将《敕勒歌》改成一段描写草原景色的小作文,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同时训练写作能力,学习写作方法,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统一。
第四环节:畅谈感受,交流收获
学生畅谈本课学习后的感受,交流收获。最后教师总结:我们虽然不是当年的战士,不是敕勒族人,但我们今天也深深被敕勒川的美好所打动。老师相信如果你有机会去草原,不用别人提起,站在草原上,草原的辽阔一定会让你想起这首诗的!让们来聆听一下,现代人作曲的《敕勒歌》吧!
七、板书设计
敕勒歌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川 山 天 四野 →静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风吹 草低 见牛羊 →动
板书是一节课的缩影,要既简洁,又美观。我撷取教学古诗中的“点睛”之笔进行板书。既有知识的概括,又有方法的提示。
八、教学效果预测
诗歌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携手进行的一次审美之旅。我喜欢“洗开春色无多润,染尽花光不见痕” 的唯美意境。我希望这节课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体验,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经由这样的引导而得以不断前行。相信现代教育手段合理的运用,会在课堂上发挥巨大的作用,使本课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