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出行方式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越来越多的同学选择在节假日出去旅游,并且,寒暑期出行回家也是大学生所面临的共同的话题。并且因此,我们想就大学生选择何种出行交通工具进行调查,进一步了解我校大学生出行状况。
二.调查准备过程:
首先,我在网上查阅了一些有关调查问卷及报告的信息,通过收集各方面信息并参考范例初步设计出了调查表,通过自己反复查看并参考别人意见,反复修改最终做出用于调查的问卷。接下来寻找了调查对象,根据实际情况最后确定了调查人群及较为可行的实施方案,对具体的调查实施作出计划。自此,调查的筹备工作基本完成。
三.调查报告说明:
1.调查时间:2013.6.10~2013.6.12
2.调查对象:重庆能源职业学院
3.调查目的:通过本次调查,了解我校大学生出行交通工具选择的情况。
4.调查方法:
A问卷调查,共100份。
B.指定对象问询
5.调查结果预测:本次调查题目贴近生活,由于某些因素限制,实施调查范围过小,能够调查的人群也十分有限,以及调查方法不够准确全面,结果必然不够准确。况且,在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当地大学生出行交通工具的选择情况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该调查结果可能具有片面性,但调查能代表我们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学生关于出行交通工具选择的情况,还是具有一定的意义。
四.数据统计和分析:
1)调查表(共100份)
调查表格式如下:
1.您的性别是
□男 □女
2.您的年级是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3.您是所在院校本地(省市)学生吗
□是 □不是
4.您觉得我们校园周边交通环境如何
□差 □一般 □好 □很好
5.您平均每月的生活费
□低于500 □500~800 □800~1200 □1200以上
6.您每月用于出行的费用为
□低于100 □100~200 □200~300 □300以上
7.您一次出行的交通话费一般是
□3元以下 □3~5元 □5~7元 □7~9元 □9元以上
8.您每月的出行频率为
□1~3次 □4~6次 □7~9次 □9次以上
9.您主要的出行方式为
□公交车 □火车 □自行车 □出租车 □其他
10.您为什么选择上述的出行方式
□方便快捷 □安全 □价格便宜 □舒适 □环境好
11.在大学阶段,你城市出行的主要目的为(多选)
□学习 □购物/娱乐 □返家 □会友 □实习/兼职 □公共事务 □其他
12.您觉得交通工具对个人形象的重要性
□很重要 □比较重要 □一般 □不重要
13.您最喜欢哪种交通工具
□火车 □公交车 □出租车 □自行车 □其他
14.您认为哪种出行方式最划算
□火车 □公交车 □出租车 □自行车 □其他
15.燃油价格上调对您有什么影响
□减少出行频率 □更换交通工具 □没有影响
16.您每次出行花费的时间为
□1小时以内 □1~2小时 □2~3小时 □3小时以上
17.您的出行距离为
□2公里以内 □2~5公里 □5~10公里 □10~15公里 □15公里以上
18.您可以接受的候车时间为
□小于10分钟 □10~15分钟 □15~20分钟 □20分钟以上
19.您一般和什么人一起外出
□独自一人 □男/女朋友 □室友 □其他
20.您认为阻碍出行的最大问题是
□资金不足 □闲暇时间不足 □个人不喜欢出行 □没有合适的外出伙伴 □其他
2)调查结果分析:
1.出行方式选择:77%的同学热衷于公交车回家,14%的人认为公交车是最方便快捷的选择。
2.节假日是否该外出:调查的大多数能源学生(82%)认为节假日应该选择较近的地方娱乐,综合时间和费用的原因。问询特定同学,了解到大家短途出行一般选择重庆主城景点,这都是综合了时间消费众多因素后选择的结果。
3.出行方式选择的因素:
学生党,在出行需求日益增大的今天,出行方式选择主要受一下几方面影响:
①出行费用。因为大学生没有收入来源,因此出行考虑最多的依然是价格因素。出租车出行毕竟价格高,尤其是重庆出租车难搭,经济因素限制了个别同学选择;此外,高铁提速提价,部分同学也不太热衷;相反,大家觉得最经济适用的便是火车。另外,询问法综合得知,省内出行,一般大家热衷于汽车出行,即大客。
②出行时间。一般而言,为避开出行高峰,部分同学会选择提前出行
③出行距离。有些同学出行距离较远,就会比较倾向高铁等较为便携的出行工具,距离相对较短的,则会选择火车或汽车等,并根据费用进一步进行考虑。
④出行人数。同行人数也是考虑外出乘坐哪种交通工具的一大因素。同行人数多的时候,调查发现大家比较倾向于坐火车,低价,即使时间长,也可以娱乐;同行人数少的时候,外出交通工具的选择范围会更加广泛,有极强的可活动性。
⑤出行地点。调查表结果显示,外出目的地也对于所乘交通工具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外部经济因素在我们外出交通工具的选择上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⑥出行对象。调查发现,多数人愿和室友或男女朋友出行,很少个人出行
4.等车时间:随着日益增加的交通压力,很多人都不愿意20分钟以上的候车,等太久便会更改出行方案及减少出行频率
五.调查总结
正如调查预测说的一样,本次调查题目贴近生活,由于某些因素限制,实施调查范围过小,能够调查的人群也十分有限,以及调查方法不够准确全面,结果必然不够准确。况且,在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当地大学生出行交通工具的选择情况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该调查结果可能具有片面性,但调查能代表我们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学生关于出行交通工具选择的情况,还是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于大学生出行这一普遍性问题,通过调查,我们的观点是:在校大学生应该充分节俭,适当外出,选择价格便宜对自己合适的交通工具;同时,我们可以很坚定地说,未来大学生外出将会越来越成为普遍性的现象。
大学生出行方式的调查报告
内容bai提要:为了解本市市民的出行成du本及对交通状况的评价zhi,近期,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在“上海统计”和“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开展了一次网上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市民出行方式、时间成本和花费、对本市交通状况的评价及购车意向等多方面内容。调查共回收总量样本2598份,其中有效样本2331份,样本有效率为89.7%。调查显示,逾四成受访者认为本市交通出行方便,但逾三成受访者认为高峰时段路面严重拥堵。逾六成受访者上下班出行选择公共交通,高峰时段轨道交通限流措施有争议。受访者上下班单程交通平均时间为50.4分钟。近八成受访者每天上下班的交通费用在5元以上。半数有车受访者使用私家车上下班。逾七成受访者年内无购车意向,使用成本高、道路拥堵是不打算购车的主要原因。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通过网上调查形式,在“上海统计”和“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发布问卷。调查收到回答问卷2598份,剔除非上海地区的IP地址及回答不全的问卷后,共获得有效样本2331份,样本有效率为89.7%。从调查对象的分布看,居住在各个环线间与不同出行距离的受访者均占一定比重(见表1)。因此,样本的分布情况比较符合上海的实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分布
数量(人) 比重(%)
合计 2331 100.0
按居住地分
内环 440 18.9
内中环间 545 23.4
中外环间 570 24.4
外环外 776 33.3
按居住地到单位距离分
5公里以内 287 12.3
5-10公里 528 22.7
10-15公里 490 21.0
15-20公里 415 17.8
20公里以上 611 26.2
二、本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广大市民的基本认可
1、逾四成受访者认为本市交通出行方便
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上海已形成了一个功能比较齐全的道路交通网络。调查显示,有7.3%和35%的受访者认为本市交通很方便和方便,合计为42.3%;36.8%认为一般(见图1)。其中,以轨道交通作为上下班交通工具的受访者认为本市交通方便和很方便的分别占8.2%和45.3%,合计为53.5%;认为一般的占34.3%。这表明,市民对上海轨道交通总体评价更为积极。近年来,上xxx建设不断发展,大力推进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基本认可。
调查同时显示,仍有两成的受访者认为本市交通不太方便或者很不方便。主要原因是这部分受访者居住在外环外区域,受公共交通网络布点的局限,上下班转换车辆不便及花费时间较多。
图1 受访者对本市公共交通的评价
2、逾六成受访者上下班出行选择公共交通
公交与轨道交通成为市民上下班的主要交通工具。调查显示,有26.9%的受访者选择乘坐公交,17.2%选择乘坐轨道交通,21.4%选择乘坐公交加轨道交通,合计为65.5%;另有12%上下班出行使用助动车,13.%使用私家车,9.3%使用自行车或其他(见图2)。这表明,逾六成受访者上下班出行选择公共交通,这与目前上海公共交通方便快捷、花费少有着重要关系。
图2 受访者上下班选择的交通工具
分区域看,居住在内环的受访者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占66.8%,居住在内中环间的受访者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占70.1%,居住在中外环间的占71.9%,居住在外环外的占56.9%。这表明,在公共交通较为便捷的区域,市民更倾向于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3、受访者上下班交通单程平均时间为50.4分钟
有9.3%的受访者上下班单程耗时在15分钟以内,16.4%耗时在15-30分钟,18.7%耗时在30-45分钟,24.2%耗时在45-60分钟,22.4%耗时在60-90分钟,9%耗时在90分钟以上。经加权平均计算,受访者上下班单程平均时间为50.4分钟。按居住地到单位距离的分组来看,距离越长,相对耗时越多(见图3)。
图3 不同出行距离的受访者上下班单程平均时间
4、受访者平均步行7.5分钟乘上公共交通
按公共交通工具分组来看,乘坐公交车上下班的受访者单程平均花费的交通时间为53.7分钟,其中在车上时间为40.7分钟;乘坐轨道交通的单程平均花费的交通时间为58.5分钟,其中在车上时间为42.8分钟;公交车加轨道交通的单程平均花费的交通时间为68分钟,其中在车上时间为53.4分钟。这表明,目前受访者上下班两头的平均步行时间约15分钟,平均步行7.5分钟就能到达公交站点或轨道交通站点。
5、近八成以公共交通出行的受访者每天上下班交通花费在5元以上
在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受访者中,有20.2%每天上下班交通费用在4元以内,57.3%在5-10元,22.5%在10元以上。从居住地到单位的距离分组来看,距离越长,相对花费越多。从公共交通工具分组来看,公交车成本较低,而乘坐轨道交通的花费相对较高(见表2)。
表2 以公共交通出行的受访者每天上下班交通花费构成 单位:%
类别 4元以内 5-10元 10元以上
平均 20.2 57.3 22.5
按交通工具分
公交车 38.8 51.4 9.9
轨道交通 8.7 67.4 23.9
公交车加轨道交通 6.2 56.7 37.1
按距离分
5公里以内 72.2 24.5 3.3
5-10公里 38.7 58.4 3
10-15公里 18.7 72.9 8.4
15-20公里 11.3 66.4 22.3
20公里以上 5.8 46.2 48
三、市民对本市交通状况的评价差异较大
1、逾三成受访者认为高峰时段路面严重拥堵
尽管世博会后上海交通更加便捷,但在上下班的高峰时段,路面的交通状况仍不容乐观。调查显示,仅有7.8%的受访者认为高峰时段的路面“很通畅或比较通畅”,56.1%认为“有点拥堵”,34.9%认为“严重拥堵”。高峰时段市民感受到的路面交通压力与居住地有明显的相关性。居住在内环与中内环间的受访者认为路面“严重拥堵”的分别占31.8%和31%,而居住在中外环间与外环外的市民认为路面“严重拥堵”的分别达到37.7%和37.2%(见表3)。
表3 不同居住地的受访者对高峰时段路面交通的评价 单位:%
居住地 很畅通 比较畅通 有点拥堵 严重拥堵 说不清
内环 0.7 8.0 57.5 31.8 2.0
内中环间 1.5 7.7 58.5 31.0 1.3
中外环间 0.9 5.4 55.4 37.7 0.5
外环外 0.6 6.8 54.1 37.2 1.2
2、高峰时段轨道交通限流措施有争议
世博会期间,为了缓解大客流的压力,上海轨道交通在高峰时段会采取临时性限流措施,封闭部分出入口。这一措施,市民如何反应?调查显示,有43.3%的受访者赞成这一措施,44%认为轨道交通限流给出行带来很多不便,不赞成这种做法。在依靠轨道交通、或公交加轨道交通出行的受访者中,反对限流措施的比重更高,分别达到48.5%和50.3%。这表明,轨道交通限流措施在市民中影响较大,是否能成为应对客流压力的常规手段还有待考量,使用时需谨慎。
四、本市私家车拥有量逐年增加现象值得关注
1、半数有车受访者使用私家车上下班
在所有受访者中,有26.2%拥有私家车。从居住地分组看,居住在外环外的受访者私家车拥有率最高,达到29.9%,比内环高6.7个百分点。
从私家车使用情况看,半数有车族使用私家车上下班。随着居住区域的外移,使用私家车作为上下班出行工具的比重逐步提高。居住在内环的有车族中仅有40.9%使用私家车上下班;居住在内中环和中外环的有车族使用私家车上下班的比重分别为46.4%和45.1%;居住在外环外的有车族使用私家车上下班的比重最高,达到59.5%。
2、逾七成受访者年内无购车意向
调查中,有77.2%的受访者表示今年没有购车意向。年内有明确购车计划的受访者仅占6.7%。居住在外环外的受访者购车意向较高,达到8.6%;而居住在内环的市民仅有5%打算购车。
使用成本高、道路拥堵是受访者不打算购车的主要原因。在年内无购车意向(可多选)的受访者中,有62.9%由于油费、停车费、车辆维护费等使用费用较高而放弃购车,50.4%表示道路拥堵不如乘地铁、出租车方便,49.8%是由于牌照费较高而不打算购车(见图4)。
图4 受访者不打算购车的原因
五、对本市交通发展的两点建议
1、落实“公交优先”战略
从市民的出行的实际选择来看,逾六成受访者上下班出行选择公共交通。从居住地看,在公共交通较为便捷的区域,市民更倾向于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因此,本市应进一步坚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为市民提供一个安全、快捷、方便、经济的出行方式。一方面,应在政策上加以扶持,完善公共交通补贴机制,进一步降低市民公交出行成本。另一方面,应加大外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地铁站点、换乘枢纽的建设,进一步优化公交线路设置,形成如内中环一样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
2、适当控制私家车发展
调查显示,xxx民目前暂无购车意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汽油、牌照等使用成本过高。从国外做法来看,香港通过高税率来控制私家车规模,只要买车就要根据车排气量的大小交纳相当于汽车价格40%至60%的“首次登记税”;新加坡和伦敦通过征收交通拥堵费来约束进入中心商业区的车辆;法国实行严格控制驾驶执照考试的通过率来限制司机数量。近年来,本市私家车拥有量快速增加,适当控制私家车发展势在必行。因此,上海可通过调整各种政策如提高私家车道路使用费、停车费,以及相关税收等来控制私家车的发展。针对居住在外环的有车族,可积极为他们提供私家车换乘轨道交通,并优惠停车收费等服务措施,还可通过各种经济杠杆,如提高中心城区停车费、征收交通拥堵费等来控制进入市区的机动车数量,引导和鼓励广大市民使用公共交通系统出行,以缓解本市交通压力。
大学生出行方式的调查报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交通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在改革开放以来这波澜壮阔的30多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领人们走上了致富路。改革开放30多年,是中国交通大发展的3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交通工具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我国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本论文试着就至今30多年来中国交通工具的变化作简要概述,并对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作简要探究分析。
关键词:改革开放交通工具变迁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交通联系非常落后,公路等级低,通达里程短,深度十分有限。那时,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城市道路建设状况良好,然而中国也还没有高速公路。因南方水运系统发达,人们出行大多走水路,公路交通的建设就更加迟缓。从上述情况不难知道,当时人们出行的方式主要是步行,道路建设状况较差、各种交通工具的运用在我国还没有大力发展起来、“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这种步行有益身体健康的理念以及当时并不忙碌的生活状态等等因素,使得人们普遍选择步行出门。小时候妈妈常说,她以前常常要担着菜步行一个多小时到附近的市场上卖掉,即使是现在交通比较发达,我仍能看到一些担着菜或其他商品从家里步行到圩市上卖的老奶奶。30年前的中国农村,交通是真的基本靠走的阶段。用一句玩笑话:那是一个可以发挥和开发人类潜力的年代。人一天真的可以徒步走很远。在大人的印记中,总有当时称为不太守“规矩”出去发财的人,穿着千层底,背上干粮和水,天天奔走在乡间和城镇之间。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
具当然是自行车,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严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社会的稳定。
一、改革之初交通工具变迁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1979年,乘着改革开放的第一股春风,中国道路建设蓄力起步,交通工具也开始广泛运用。当时的社会就像从黑夜到了白天,从冬天转到了春天,景象似乎来了一个大翻转,出行普遍走路的人们开始追求使用交通工具,但因为经济实力和技术有限,当时流行起来的交通工具只有自行车。也正因如此,自行车在当时相当于现在的小轿车了,当时的几大自行车品牌在现在仍能引起人们纷纷议论,那时我们可是“自行车王国”。到了80年代中期,靠燃油动力的摩托车开始流行,因为它省时省力,骑起来又非常有面子,成了人们出行的新选择。
(一)品牌自行车大行其道
30多年前自行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在那个时候自行车与缝纫机、手表并称为“三大件”,地位无异于现在的私家车。当时购买自行车都得凭票,每年一个单位最多能分到十几张购车票,能有幸分到票的人自然不多。一位被询问的老奶奶回忆道:“那时候如果家里能拥有一辆崭新的自行车是令人羡慕的。”当时人们上下班的交通工具,除了公交车外,绝大多数都骑自行车或步行。在那时候,永久、凤凰、飞鸽等品牌的自行车开始风靡中国。其中牌子最响的是永久和凤凰牌。那时,有一辆自行车的感觉不亚于现在有辆轿车的感觉,尤其是骑“永久”就像开奔驰一样有面子,而一辆“凤凰”就像现在有一辆宝马一样。凤凰牌自行车由上海自行车三厂出品,一度供不应求,需凭票购买,永久牌自行车由上海自行车厂出品,与凤凰牌自行车地位相当。现如今自行车已经慢慢的更变它的作用,从主要的交通工具到人们休闲锻炼的器具。辛苦一周的学习,在周末叫上几个好友,一起骑着单车旅游时那么的惬意。偶尔会有一些自行车爱好者,骑着自己的爱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我们会敬佩他们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佩服他们的毅力,而这个时候自行车代表的是他们的精神象征,说白了就是因为没有人会这么做,而他们做了。
(二)摩托车成为人们的新宠儿
上世纪80年代,摩托车开始逐步成为了人们的新宠。那时,摩托车是家庭富裕的象征,骑着一台摩托车游走于大街小巷无疑会引来不少羡慕的眼光。“当时太扎眼了,我是小区里第一代玩摩托车的人。”一位大叔告诉我,1980年,他托广州的朋友花1900多元买了一台免税的铃木牌50cc摩托车。“那时骑摩托车,比现在开奔驰、宝马感觉还要好。”他笑着说,那时候我觉得生活很富足,现在看起来总觉得自己也太容易满足了。从摩托车开始,中国人的出行方式被大大改变了。
1984年,珠江电影制片厂的喜剧电影《雅马哈鱼档》热播全国,在很多50岁左右的广州人眼里,这可以视作摩托车在广州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的标志。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喜爱上了摩托车。当时广州一些比较大的商店,像华侨大厦、友谊商店等,都有摩托车卖,虽然都是雅马哈、本田、铃木等进口车,价格比较昂贵,但一般市民也开始光顾了。
此后,广州摩托车增长速度越来越快。1988年,xxx区摩托车上牌数量首次突破10万,1992年又突破20万。到1995年,这个数字再次被改写成361016辆;1997年,达到历史最高峰401655辆,摩托车已经成了xxx民第二出行工具。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摩托车作为一种时髦代步工具,飞速“飞入寻常百姓家”,尤其在广州“无处不塞车”的年代。在20xx年前,广州中心区登记有牌的摩托车40多万辆,全市的摩托车有100多万辆。现在的人们也许觉得骑摩托车是很落伍的事情,我们也可以看出,在现在社会这个宠儿也会被慢慢的淡忘,摩托车由于它的方便、高效、省力等优点风靡中国一段时间,它的优点是无可厚非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它暴露出的问题也是越来越严重,安全性差,尾气对环境的污染等。这时候,人们对一种更安全更舒适的交通工具的希望也更迫切了。
二、世纪交替下的交通多元化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的交通工具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人们出行更快更便捷。进入了21世纪,交通工具在海陆空全面立体覆盖,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显现,地球正在逐步的“缩小”。正所谓“读中学时,自行车是基本的;读大学时,火车和公交车是必须的;工作了,打的是经常的;结婚了,私家车是可以有的。”
交通工具的多元化见证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变化的日新月异。
(一)私家车的“解禁”与普及
今天,越来越多的寻常百姓把轿车当作了生活、出行、谋生的现代化工具。轿车已成为中国最市场化的产业,中国人可以在市场上挑拣几乎所有国际主流品牌和自主品牌的汽车,但是这是30多年前的中国人不敢想象的事。
1970年,私家车是“禁区”。刚刚从“文革”劫难中走出的中国老百姓,一万个人中间也许都难得找出一个人会梦想能开上私家车的人。当时中国的轿车价格是国际市场的三四倍,大多数工薪族月薪四五十元,不吃不喝攒钱半辈子,也买不起一辆轿车。当时中国的轿车千人保有量不足0.5辆,在全世界排名最末。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官员用车的级别限制松动,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使国产轿车不敷需求,各式日本轿车通过合法进口与走私渠道涌进国门,并于1985年达到顶峰。1990年中期,全国社会集团购买力的70%用在公车的消费上,出现了车制造得越多,国家财政越不堪重负的情况。1995年以后,面对合资生产的桑塔纳、捷达、富康,引进技术生产的天津夏利、长安奥拓以及易货贸易进口的小型车,私人购买量在北京及深圳、广州、温州等沿海经济发达城市日益增多。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人具备了汽车消费的能力,不少市民告别了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将私家车作为日常生活出行的交通工具。私家车的大量出现,改变的不仅是出行方式和效率,也改变了市民的生活方式和理念。私家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私家车主不用风吹日晒去赶公交车,而且不用担心工作的延误,具有便捷高效的特点。另外,私家车的普及也从侧面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据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国与汽车产业相关的从业人员,已经占到了社会就业总人数的1/6。汽车产业因消费产业链长、辐射面广的原因,带动了钢铁机械石化橡胶等156个相关行业的发展,因此,私家车的普及,强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士则成为关税高达220%的天价高档豪华车的买主,拥有劳斯莱斯、法拉利成为他们的财富标签。
20xx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年,上海通用的“十万元家轿”——赛欧问世。近年来,私人购买占了汽车总销售的八成,形成了汽车业从生产到消费的良性循环。轿车的生产、消费过程给国民经济创造了巨额的
税费和财富,轿车业的波及效应也给上下游相关产业带来众多的发展机遇和就业岗位。
但私家车在给人们带来出行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主要是停车位不够、上下班高峰期的拥堵、污染空气环境、加速了能源损耗等等。对此,不少的私家车主改变了刚买车时天天开车的习惯,改乘公交车或是自己骑自行车。他们的生活方式随着出行方式的变化不断在改变。
(二)公共交通工具的推广1.公交车和“的士”
(1)公交车
20世纪80年代初,公交车开始全国普及,在上世纪80、90年代,公交车已经成为了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公共交通是城市的窗口和名片,作为市民出行首选的公交车,在最近几年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十年前,公交车线路短而少、车辆少。如今,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城市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节约能源、交通安全等方面出发,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公交优先”战略的不断实施,公交车的线路和车辆的数量都在不断的增加,公交车车辆的档次也在不断的提升。公交车的作用在日益提升,方便快捷的公交车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桥梁。
公交车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朝着节能和环保的方向迈进。面对目前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状况,人们不得不改变观念,在公交车环保理念上有质的突破。在“863”计划的支持下,我国在动力、燃料等关键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杭州,公交车以液化天然气为动力,这种新型环保公交车减少了汽油柴油的使用量,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节约了能耗,保护了环境。
21世纪是和谐社会,和谐公交车要体现其人性化的设计。针对目前人们坐公交车时忘记带钱或者没有零钱的情况,河南平顶山实行“建设事业ic卡密钥管理系统”,用ic卡代替现金支付。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奥运公交车专门安装了一套专门为残疾人服务的系统。在上车的阶梯安装自动电梯,好让残疾人上车。另外,越来越多的公交车开始在车内安装空调自动调节系统,用来根据车内的温度的情况自动调节车温。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