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医护人员感人简短事例
今天是大年初二,可我的假期提前结束了。
作为一位医务工作者,我十分清楚这次的任务与自己以往参加的医疗任务大有不同,是在高度危险情况下和医学领域的新病魔搏击、抗争,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更需要勇气、智慧和信心。
陈俊医生。早上8点起床,洗漱之后等待蔡院x和袁师傅来接我,内心既激动、又忐忑。
主动报名参加抗击新冠肺炎的一线救治工作,让我这名精神科医生有了机会去帮助患者和呼吸科同事。回想08年,一份请战书如愿把自己送到了汶川抗震救灾的一线。
这一次的主动请缨让久违的慷慨激昂又回来了。但是,既往的工作经验告诉我光有激情是不够的,需要有计划、有观察、有应对。08年在什邡时有徐勇医生一起工作,老大哥在让我省了不少心,而这次只有我一个人。
穿越上海xxx时,原本熙熙攘攘的人群不见了,偶尔几个行人,也都是戴着口罩,行色匆匆。
到达xxx公共卫生中心后,我再次感到气氛十分紧张,这就是著名的上海版“小汤x”。不,它比小汤x更先进、更全面、服务能力更持久,是上海医疗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
有人问我:去那里你怕不怕被传染?我内心笃定的很,我相信上海医疗同道们的专业水平。
一进入A3病房隔离区,在经过短暂的了解适应后我就投入了一线工作。
陈俊医生在公卫中心工作。首先,在院感科黎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穿脱隔离衣,这是医务人员自我保护的重要一环,半点马虎不得。待我穿戴整齐,感觉自己就像航天员一样,头戴帽子,手戴手套,还有口罩和防护眼镜,身穿防护服,脚穿隔离鞋外加鞋套,工作起来很笨重、艰苦。
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要坚持4-8小时的工作,我立刻体会到感染科工作人员的不易,尤其是那些平日里看上去弱弱的护士们。
下午床边会诊了两个有些焦虑紧张的病患,在了解病史后我给予了他们支持性心理治疗和一些药物;晚上在病房主任和护士x的支持下,辟出了一楼茶室作为医护职工的心灵减压室,并且用微信二维码做了宣传海报供有需要的医护人员单独联系。
在这里我暗暗发誓:再难、再险也绝不退缩,一定要战胜病魔!
新型冠状病毒医护人员感人简短事例
他,80高龄,全国最美乡村医生。感叹自己无法上武汉前线,但他所作所为树起了一座基层村医的丰碑。
疫情来了,侯方杰个人捐资2.2万元,到社区疫情监测卡点执勤(《封面新闻》曾作报道)。春耕来了,他又给偏远乡村捐蹭农用物资。
3月6日,四川xxx柏林乡马项村公共服务中心院坝里,显得有些热闹。脱贫群众来到这里,领取侯方杰捐赠的复混肥料、优质稻谷种、玉米种等农用物资。
“侯医生为我们偏远x区群众考虑得非常周到,今天专门送来春耕物资,我们要不误农时,做到按时播种,按照技术要求施肥,确保有一个好的收成。”马项村1组村民唐立兴激动地说。据了解,今年67岁的唐立兴,膝下子女都不在身边,与老伴一起生活,x期多病,2015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已摘掉贫困“帽子”,这次领到了1袋玉米种、1袋稻谷种和1袋复混肥料。“今年全国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也一定不能落伍啊!感谢侯医生在春耕关键时期送来农用物资,我们一定搞好生产增加收入,巩固脱贫成果。”唐立兴表示。
“当前正是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战疫战贫要做到决战决胜。”距离xxx城上百公里的柏林乡马项村脱贫户的春耕生产牵动着一位80岁高龄老人的心。“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人大代表,应该帮助这里的脱贫群众的春耕生产做点什么?”侯方杰毅然捐赠1.5万元,购买了复混肥料、种子等农资,在xxx人大常委会的协助下,第一时间运送到村上,第一时间发放给脱贫户,令当地群众感激不已。
马项村地处xx、平昌、仪陇交界地带,是xxx东边最偏远的一个村,2008年5月,侯方杰在该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义诊活动。从2010年3月起,他在该村开展了为期一年半的驻村义诊,并把该村村医周德收为徒弟,经过传帮带,周德能用中医诊治农村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也能独立医治中风病。
驻村期间,有村民向x人大代表侯方杰反映村小校舍和卫生室破败落后,村民没有活动场所等情况。他实地察看后,随即捐助1万元,并向x教育、卫健等部门反映群众呼声,争取到30万元建设资金。2012年,新建成的村公共服务中心、卫生室和学校投入使用。
侯方杰是城南街道一名村医,不仅用精湛的医术为x乡百姓解除病痛,还把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积蓄捐出扶贫济困,被群众称赞为“爱心老人”。他先后获得“全国自强模范”“全国最美乡村医生”“中国好医生”“xxx健康卫士楷模”等荣誉称号。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侯方杰格外揪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人大代表,不能去支援重点疫区,我总得力所能及地为抗击疫情作点贡献。”
新型冠状病毒医护人员感人简短事例
3月2日,xxx董村镇新王庄村卫生室,一张破旧的接诊桌上,摆放着武汉返乡人员居家隔离家庭消毒记录表和体温记录表;桌子后边的墙上挂着白大褂、听诊器和出诊包,一旁的柜子内装着全村居民的健康档案。而在这里,再也看不到乡村医生王土成忙碌的身影了。
2月10日早上,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前线连续奋战多日的王土成,因突发心肌梗死,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生命永远定格在37岁。这位平凡普通的乡村医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筑牢乡村疫情防控的“堡垒”,书写了最朴实而不凡的篇章。
新王庄村是董村镇一个普通的乡村,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该村共排查出3名途经武汉返乡的村民,对3户家庭实行“三包一”机制(一名乡镇干部、一名村干部、一名村医包一名隔离人员),坚持24小时严格管控,进行居家医学隔离。
“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及时检测和排查疫情是我应尽的职责。”王土成深知“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了全天候保持“战斗”状态,他主动和家人隔离,将“卧室”设在了村卫生室。每天简单洗漱、吃过早饭后,“全副武装”的王土成背着随访包就走出了诊室,上门宣讲防护知识,跟踪隔离人员情况,奔波在乡村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刚开始,村民们都觉得武汉离得远,病毒来不到,部分人便放松警惕,防护意识不强,乡里乡亲的来回串门拜年。王土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村民的观念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改变的。”他戴着口罩走到村民家门口,不厌其烦地叮嘱各种注意事项;他利用村里的微信群,一遍遍向大家讲解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他还绞尽脑汁把疫情防控知识编成了顺口溜讲给大家。即便村民谁有点不舒服半夜打电话咨询,王土成也从不抱怨,耐心为村民答疑解惑,但最后总是不忘多啰唆一句“近期要在家好好待着,做好防护,可千万别聚堆、别串门啊”。
“土成是我们的好村医,每天都要到隔离人员家庭帮助测量体温,并指导他们进行家庭消毒,时刻都在积极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增加大家的信心。”新王庄村党支部书记王资涵说,“村里返乡人员都知道怎么做,在家人员知道怎么防,发现疫情知道怎么报,这都是土成的功劳。”
为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新王庄村成立了由村“两委”干部和党员组成的防控小分队,轮流在村里的卡点执勤。王土成经常主动到卡点跟他们交流,讲解疫情防护知识,查看流动人员体温登记。该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建停告诉记者,村里的卡点就设在王土成工作的村卫生室门口,他有时间就上前协助大家执勤,帮忙给进出人员测量体温。为了方便大家晚上执勤,他还专门腾出一间带空调的房子,让大家夜里进去休息。“实干、心细,哪里有需要,他就往哪里冲。”这是大家伙儿对王土成评价最多的话。
近一个月来,王土成每天休息时间不超过5个小时,早出晚归、披星戴月成了他生活的常态。2月10日清晨6时许,疲惫的他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抛下妻子和13岁的儿子、4岁的女儿,永远地“休息”了。
得知王土成离世的消息,新王庄村陷入无尽的悲伤。这位10多年来跑遍了全村家家户户,对每一户村民身体状况都记得一清二楚的“健康守门人”,静静地走了。村民多么想再看他一眼,可他们记得王土成“不聚集、不出门”的生前叮嘱,忍住送行的脚步,选择在网上、微信朋友圈里发声悼念,决心用抗击疫情的胜利告慰这名牺牲的“白衣战士”。
“年仅37岁的王土成,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村医的责任和担当。他救人不为名,治病不为利,关键时候冲锋在前、敢打硬仗的精神,值得全村广大干部群众学习。”新王庄村党支部书记王资涵说,王土成的生命,定格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路上,留给我们无尽的思念和与疫情抗击到底的无穷力量。
如今,这力量已经传到新王庄村每个党员的心中,传到每位村民的心中。他们相信,点点滴滴的努力,每一份微薄的力量,都将汇聚成抗击疫情的洪流。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