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课改步伐的迈进,《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作了相应的调整,除了加强学生的智力因素开发外,非智力因素也要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要调动一切与学科有关的因素为我所用,把语文教学推向与时代同步的多元化平台。
关键词:初中语文 非智力因素 课堂
一、激发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刚入中学的七年级新生,对新环境新教师都会产生一种新鲜感。教师可以利用其新鲜感而生发开:第一堂课,可以先叫一学生在黑板上书写“人”字,接着就在“人”字上做文章,讲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观。并相机而导:学语文不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做人。最后再抛出几个问题:你们能说一说数学家华罗庚、地质学家李四光的故事吗?数学家苏步青任复旦大学校长时为什么规定进复旦大学的理科生大一时必修语文?这些问题既能很自然地将小学学过的课文与初中将要学的课文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又能巧妙地使学生明白:语文学不好,数理化也难以学好;语文学不好,将来工作也不易做好。这样充满魅力的课堂,这样的因时而启、相“机”而发,能在学生的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还能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需要,这正是恰到好处地培养了非智力因素的结果。
二、突出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也必须做到“目中有人”。就课堂教学而言,这个“人”无疑就是全体学生。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在授课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人人得以展其才、尽其能。
三、培养习惯,提高自身素质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它既要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有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坚强的意识品质的任务。可以说,初中语文教学的任务是综合性的。叶老说过:“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经过不断学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他还说:“语文文字,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培养一种习惯。”可见,叶老早就重视“养成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养成好习惯,也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方面。学生具有良好的习惯,也体现了他们具有优良的自身素质。
四、调动学生情感,尝试成功的喜悦
语文教学中,要关注“人”的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关注学生这一“人”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而教师创设的教学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如我曾组织学生办《校园小报》,要求学生努力做到:版面设计,尽量与正式发行的报纸相似;书写要端正,标题要新颖醒目,插图要美观大方。办报过程,我注意从多方面给予具体指导和热情鼓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不甘落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加倍努力,从版面设计到内容裁定都能独立完成,有一位还在评比中获得了三等奖。 五、倡导创新教育,培养时代人才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今,创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又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达到了空前的强度。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已经关系到国运的兴衰,于是,大力提高民族的创新素质就成了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教育义不容辞地要担负起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的责任。创新教育是一项教学实践活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通过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教学实践活动来培养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为创新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在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方面,我们要准确把握创新课堂教学的特点和基本原则,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与创新,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探索。
2.大力开发活动课程,搭建创新成功的舞台。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是人的全面素质发展的整体,每种课程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因而显示出了不同的目标和功能。学科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为核心,活动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手、交往、创造等综合能力为核心,环境课程则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操为核心,三者不是主次关系,而是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
这些活动课能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紧密联系起来。活动课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充分发挥,激发了学生内部的动力,形成了健康的心理素质,能主动地去获取成功而成为学习的成功者。长期以来,致使语文教学“低效性”的原因很多,但很重要的一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智力为重点”的教学观念仍然深深影响着教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忽视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余文森教授曾指出:“要记住,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将是教学活动的严重失职”为了语文教学,为了学生,但愿每个语文教师都来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励、唤醒和鼓励学生,让学生热爱语文、学会语文。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