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镇扶贫开发的调研报告
为了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创新金融扶贫工作方式,我们把是否继续实施扶贫开发作为问题,把重点放在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点乡镇对* *镇的贫困状况和扶贫方式进行了认真调查,在扶贫开发工作的新阶段,对扶贫方式进行了认真思考。我想借这篇文章谈谈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基本现状
(1)城镇基本条件
* *镇位于惠阳镇西北部。地貌属西部高原山区,总面积73.7平方公里,总人口9791人(苗族9766人,侗族13人,水族4人,布依族8人)。它管辖13个行政村、123个村民小组和41个自然村。镇上有7所小学,有71名教师、879名学生、1所镇医院、5个村诊所和17名卫生工作者。* *镇的主业是传统养殖业,主要农产品是大米和玉米,规模小,价值低,品种单一。工矿匮乏,经济基础薄弱。20xx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1813万元,国民收入1530元,农业总产值1400多万元,财政收入9.8万元,粮食总产量3707.8吨,人均粮食产量387.8公斤,人均纯收入1156元。近年来,* *镇以旅游业为龙头,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20xx年,全镇旅游总收入123.1万元。
(二)贫困现状
全镇绝对贫困人口1140人,低收入贫困人口3477人。由于全镇是典型的山地地貌,吴晓、吴继民等村庄仍生活在水土一方不能支撑另一方的地方,大部分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为了改变这些人的生活环境,县委、县政府组织县财政局、县扶贫办等有关部门,千方百计改善村民的生产基础设施。特别是近年来,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各种扶贫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三)贫困的原因
1、受自然条件影响。* *镇大部分村庄位于深山地区,海拔高,地理条件差气候条件差,道路交通不便,信息传递效率低,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效益差,农产品经济价值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改变自然条件的能力弱,使农民生活在贫困之中。自然条件差农民收入低自然条件很难改变农民收入低恶性循环。
2.受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影响。受经济、地理、文化和传统因素的影响,农民的教育水平远低于公民,尤其是在偏远落后的山村,他们的教育状况更不乐观。根据20xx年的人口普查,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仅为6.79年,54.17%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20xx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低收入人群中(净收入为924元/年人),* *镇18 45岁劳动力(农村主要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很低,高中只有11.26%,小学及以下为34.5%。在郎德的农业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比例高达88.74%。由于文化水平低,小农经济意识严重,种养生产经营模式陈旧,接受新知识、新文化的能力相对较弱,劳动力转移输出困难,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它逐渐成为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不利因素之一。
3.受产业结构影响。受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的限制,* *镇长期缺少工业、矿业和第三产业,尤其是一类和二类村,第三产业几乎不涉及。养殖业投资大,收益小,主要目的是自己生产消费,商品率不高;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小,效果不好,质量不高,农民收入渠道单一。除了传统农业,只有郎德上寨旅游取得了成效。然而,由于管理者文化素质低、管理方法不科学、管理方法不规范、农民缺乏市场意识和服务质量低下,其发展最初凸显瓶颈。虽然在旅游业促进城镇发展。在战略思路的指导下,近年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比较大,但仍处于匹配点(上下)阶段,暂时难以全面铺开。
4.受多种疾病影响。山区农业是重体力劳动的行业,主要劳动力的疾病得不到有效预防和治疗,导致返贫现象突出。一家人都在祈求好天气,守望丰收,最大的愿望就是家庭健康。但由于受山区自然和经济条件的影响,特别是高、冷、偏远地区的卫生防疫工作跟不上,人们缺乏最基本的医疗保健,引发疾病和灾害,有的甚至因为不能生病而重新陷入贫困;受经济条件限制。小病拖着,大病伤身失去健康会导致贫穷。这些工人大多是家庭的支柱,主宰着幸福和幸福之神,因为疾病和灾难。会让原本贫穷的家庭拒绝对于贫困家庭。
由于上述产业结构单一、生产资金不足、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等因素,农民高度依赖自给自足的传统自然经济。而且病虫害防治力度不够,方法不科学,农业收成基本取决于一年的天气情况。近年来,气候变暖逐渐明显,干旱频繁,严重影响农民农业收入,引发农村生活地基不稳定现象。同时,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一些农民倾其所有扩大生产,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和养殖,造成了暂时的贫困回归。为了调整产业结构,我们镇排府村的一些农民借钱,借钱买了根苗、魔芋种子、改良肉牛等。但由于缺乏经验,缺乏市场理解,管理不当,农产品最终无法转化为商品。目前,这些农民已经耗尽了他们的储蓄,甚至影响了未来几年的农业生产投资。
二、主要困难
(一)山区农民返贫因素难以控制
由于抵御自然灾害困难,大量农民因灾返贫,需要重新纳入搬迁扶贫范围;努力工作生病很难致富。据统计监测,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主要农村劳动力无法得到有效治疗,导致309户和1083人重返贫困。
(二)高山农业支柱产业形成困难
* *镇海高,农田分布在高山上。全镇人民遵循以种粮为主的传统生产方式,经济林园区面积小。一方面,支柱产业科学定位困难。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发展的影响,高山地区尚未寻求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另一方面,支柱产业规模经营困难。在高山地区,粮食和经济是兼用的,很多品种比较复杂。要形成产业格局,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物资。仅靠当地农民现有的经济实力难以面对和承担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第三,山区支柱产业的产品难以销售。高山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了产业带的形成。因此,要寻求产业发展,就必须加快基地周围的道路、水利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三)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难以改善
由于我们镇的自然环境恶劣,生活在寒冷偏远地区的农民生产生活极其困难。第一,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效益低。据统计,镇上还有9个自然村没有道路,修复这18.3公里的道路需要91.5万多元;解决人畜饮水问题需要投资50多万元,投资量大,产出率低。二是农业实用技术难以推广。由于劳动经济的影响,大多数中青年农民外出打工,难以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从而阻碍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四)返贫的隐性因素难以控制和支持
一是受人口素质影响,对农产品销售市场缺乏科学定位,生产经营适得其反,导致贫困。二是灾后重建、规模发展、收入转型时期形成的贫困。对于这两个造成贫困的因素,即使相应的政策相匹配,也很难确定支持的范围和标准。
(五)阶段农民工数量过多导致农村劳动力暂时短缺
在繁忙的非农季节,每个村庄的主要劳动力(18 50岁劳动力外出比例很高。从短期来看,这种劳务输出确实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一定的收入,但是使得一些金融扶贫项目难以实施,生产生活条件没有得到改善,长期以来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6)扶贫资金投入范围小
贫困村分类有利于政府分批引导扶贫开发,有利于保证资金投入的整体(全村)股权,但要与一级和二级作为投资资本领航员有时候很难实现村庄的协调发展,一定时期内扶贫开发似乎力度不够。
三、思路与对策
8月7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全镇扶贫开发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扶贫主体已经由政府主导参与扶贫开发到全社会;扶贫方式从救济向发展发展;扶贫开发的范围从地方开发转变为异地开发。扶贫开发战略从分散支持转向集中支持。在重点贫困村,我们提倡实行全村推进的扶贫方式。
(一)严肃政策,锁定对象,突出重点领域。
在扶贫开发工作的新阶段,要进一步收紧各项扶贫开发政策,突出扶贫开发的主体地位。一是要认真落实扶贫开发政策,让贫困农民享受政策,得到实惠,得到发展;二是进一步针对贫困村和贫困对象。以6个重点村1608名贫困人口为主战场,突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对象和范围;三是认真实施规划管理。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规划,保持规划的合法性、科学性和严肃性,切实做到计划围绕计划,项目遵循计划,资金遵循计划。
(二)量化标准,抓质量,突出重点项目。
第一,狠抓产业基地建设。一是大力调整结构,做好贫困农民产业基地建设。根据全镇产业布局,重点加强贫困农民的产业规划和发展,力争通过几年时间使贫困农民人均支柱产业达到0.8亩以上;第二,切实做好畜禽养殖业发展。合理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巩固引进成果,提高优质畜禽比重,建立优质商品猪、羊、牛、禽生产基地,推进畜牧业产业化。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积极培育农民大户,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让农民大户引导和带动贫困户发展,实现共赢;第三,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经济。对于产业优势薄弱的贫困地区,要立足本地特色,面向市场,挖掘本地特色新颖产品,走小、精、特、优之路,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二是抓紧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举措。一是坚持农业产业化、优化社区结构、效益优先的原则,加快扶贫公路建设步伐,在确保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提高村村通的可达性;二是切实做好水利设施建设,解决贫困农民饮水困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强基础设施质量监管,巩固建设成果,确保一次建成,永久受益。
第三,大力推广旅游扶贫。大力实施旅游业促进城镇发展。策略,充分利用上郎德村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探索文化旅游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以下郎德村,铜鼓之乡五六村;芦笙之地;南孟村等文化景观为基础,扩大经营和就业规模,覆盖贫困地区农民,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三)科学分析,宏观决策,做好扶贫工作。
第一,要建一座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能抗灾,能扶贫。第一,政治家在备灾时力求万无一失,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少损失;二、扶贫、民政、卫生、财政、水电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做好现场监测和调查工作,保证原始记录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合法性,准确及时地收集相关资料,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类,为党委和政府的科学决策和政策出台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努力做到贴近实际、关爱人民。
第二,宏观调控和微观政策。抗灾扶贫工作要把握全局,注重方略。第一,产业规模的扩大要由政府根据市场情况主导。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科学设计,资金捆绑,集中财力,整体推进;第二,配套政策要务实、细致、可操作、落实。对于受产业调整影响的转型期贫困现象,应制定新的区域产业发展政策;对于因灾害(自然灾害、疫情灾害)影响而返贫的,要集中资金,加大投入,一步一个脚印,不留后患;对于因病返贫者,要采取政府扶持和社会救助相结合的政策措施,注重智育帮扶,适当补充资金和物资,重点发展产业,特殊安排就业。
第三,落实责任,逐个击破。要努力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改善返乡贫困人口的物质文化生活环境。在实际工作中,一是民政、财政、扶贫、土地管理、林业、农业、公安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二是针对不同的返贫对象,由政府牵头,社会协助,农民筹集,亲友赠送,让他们在一两年内恢复原有的气,挤进解决温饱的行列;第三,特殊情况要特别照顾。各主管部门应放宽受灾贫困户的土地使用和林木使用政策,并适当免收费用;优先安排生产生活用地和经济林园区,满足生产资料供应;各类企事业单位应放宽招聘条件,予以照顾。共同努力,营造全社会反贫困、消除贫困的良好氛围。
(四)创新思路,完善机制,探索扶贫新途径。
第一,拓宽思路,进一步整合扶贫工作。第一,大力实施农村社区扶贫。充分发挥农村的先进力量,突破性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农村公益事业难题,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进一步明确扶贫责任区。把扶贫任务、目标、措施落实到人,把责任区的扶贫成果与责任单位、责任人挂钩,保证有领导、有专人负责,年初规划工作,半年检查,年底总结;第三,拓宽社会救助渠道。社会救助工作不仅是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责任。要积极鼓励社会组织、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群体融入社会救助工作,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总结、改进和宣传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好模式,使他们成为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力量。
二是推进全村推进,大力实施参与式扶贫。一是广泛深入宣传发动群众,增强群众自我发展意识,把政府推动的扶贫开发转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自觉行动。实施家庭项目,群众应主动申请,正确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群众劳动投入与农民减负的矛盾,牢牢把握依法办事,手续完备,不留后患。。坚持群众自力更生,实行以工代赈,接受现金;第二,工作要在村到户,项目要在户落实,政策要在村到户补贴,解决重点乡镇交通、水利、通讯等问题,解决群众看病难、孩子上学难的问题,为他们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第三,加强监管,提高项目资金管理的透明度。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投资集中、每项功绩有记录的要求,项目资金实行专人、专账、专账管理,所有项目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做到项目到村,任务到户,登记发布。
第三,依托资源,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第一,培养农村有能力的人。引导一部分有头脑、有勇气、有胆识的农民专做农产品销售。政府要大力加强引导和支持,提高中介组织的自助和自我管理能力,真正把一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结合起来;第二,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进口加工企业要向深加工方向发展,提高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实现从初级加工到精加工的转变。进一步拓宽农产品加工范围,从传统的粮食加工转向土特产和稀有产品加工。逐步提高加工水平,扩大加工规模,由小规模、低品位的手工作业转变为大规模、高品位的加工企业,提高农副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努力形成多元化竞争、多主体进入、多渠道流通新格局。
第四,在扶贫项目的实施模式上,由容易导致监管不力、群众配合不够的部门转变为主管部门负责监管、村负责实施的方式,分清责任,明确责任,充分调动村、乡(镇)和部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最大的合力,促进项目的有效实施。
第五,扶贫资金的投入要原则性和灵活性并重。在保证重点贫困村资金投入的同时,对不属于重点村但确实需要财政扶贫资金、群众积极性高的项目,要妥善安排资金投入。
第六,扶贫开发要与社会救助相结合。对于有一般工作能力的,要通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来提高生活质量;对于擅长育种技术的,要适当协助他们投入一定的启动资金,拓宽收入渠道,提高收入水平;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人,要增加社会救助,直接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