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高中作文与阅读辅导:一波三折有趣味
大林
名师点拨
如果一篇文章只是叙述一个事件,那么,在情节设计上,就要尽量避免平铺直叙,做到曲折跌宕,波澜起伏。这是高分作文的标志。考场上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呢?我觉得,还是得训练并掌握一些比较实用也容易掌握的技法。高分作文中,下面六种技法最为常见:
1、悬念。即叫人“揣摩下文,不知此事如何”,它给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我国古典章回小说中每一回的末尾都会有“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的语言,故意在读者心中留下疑团,使你非要看个究竟不可。
设置悬念的主要方法有:
(1)开头暗示法。开头设置悬念,即将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以及事件的矛盾,逐一暗示,为后面展开情节、留下空间,从而引起读者丰富联想的余韵。这是形成波澜的源头和风力。莫泊桑的《项链》就是采用这种情节设置法。
(2)倒叙法(倒置法)。倒叙就是组织安排材料时将“结果”提前。读者不知“前因”,又急于知道“前因”,关切的心情陡增,这无疑会产生“悬念”。读者的悬念由产生到消失心理状态会发生剧烈的变化,从而形成“波澜”。鲁迅的《祝福》是一个范例。
(3)中间转折法(反常法)。在文章的转折处设置悬念。情节偏不按照一般思路发展,有意地在节骨眼上写出阴差阳错的反常情况,撩起读者的阅读欲望,欲罢不能。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就属于此类。
(4)结尾戛然而止法。高考作文,不可能设置太多的悬念,但是在结尾处戛然而止,产生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造成“波澜”,却是最为常用的。如莫泊桑的《项链》。
2、伏笔。是在文章的前面为后文做一些铺垫,埋伏下线索。或者理解为作者在前文有意识的为后文提供的一个让读者注意并引起兴趣的某个信息点。它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幕景致,一个眼神,一个物什等,在后文对这个信息点有所照应的一种技法。
如莫泊桑《项链》,马蒂尔德的虚荣在故事的开篇就已经明确点示出来,为参加舞会作精心打扮也在情理之中,向好友借项链为在舞会中出尽风头埋下了伏笔,也为丢失项链埋下了伏笔。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在归还真项链时,朋友并没有丝毫在意,这又为后面再次朋友相见埋下伏笔,也为最后道破项链是假埋下了伏笔。但若只有伏笔,没有照应,是行文大忌。这一点后文再阐述。
3、误会。是利用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扣。
如《三国演义》第28回,刘备兵败,与关、张失去联系,曹操乘机收买关羽。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千里走单骑来与刘、张相会,谁知张飞误认为关羽已背叛桃园结义之情,挺起丈八蛇矛直刺关羽,迫使关羽斩了曹操老将蔡阳,误会才消除。
4、巧合。俗话说,无巧不成书。由于偶然巧合,才构成了动人的故事。巧合法就是要利用事件本身的巧合或者人为地去制造巧合。需要注意的是,巧合,是偶然之中孕育必然。
如《雷雨》中让周鲁两家人在这么短的时间、这么窄的空间里巧妙对撞,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矛盾冲突和高潮。需要提醒的是:一定要把巧合的条件写足,巧合得真实,误会得合情合理。让读者感觉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5、情节突转。是指事情每向前发展一步,总是和读者想象的不一样,或表现为人物从顺境突然转为逆境,或表现为喜事突然转变成悲事,完全超出了人们所预料的正常轨道,引起读者惊奇的感受。和巧合一样,突转必须符合情节发展的规律,让人既感到在“意料之外”同时又觉得在情理之中。
如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苏比的六次故意犯罪情节的叙述可谓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但都没有让他如愿的进监狱过冬。而当他在教堂受到赞美诗的感化,决心改过自新靠劳动过正常生活时,却被警察以“莫须有”的罪名逮进了监狱。有人把这种写法叫做“欧亨利笔法”。
6、抑扬。分两种,一种是“欲扬先抑”,另一种是“欲抑先扬”。通过前后材料的反差,让情势陡然变化,出乎读者预料,突出表现对象的本质属性,鲜明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主题。
如《竞选州长》,开头“我总觉我有一个显著的长处胜过这两位先生,那就是——声望还好。”并认为:“即令他们知道保持名誉的好处,那个时候已经过去了。”结果呢?受诬蔑入圈套,在编造的十大罪状面前声名狼藉、焦头烂额,最后不得不偃旗息鼓,甘拜下风而放弃竞选。小说通过欲抑先扬的手法,深刻揭露了所谓“自由竞选”的丑恶本质,辛辣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民主”的虚伪性。
最后,谈谈照应。照应主要指结尾照应开头,结尾照应题目,或者是在行文过程中在后边适当的地方与前面的“伏笔”照应,以恰当补充、发挥、强调、交待,使作文的内容前呼后应,周到严密。
必须注意的是,照应不是简单的重复,无论是首尾照应,还是一个细节、一句话的反复照应都要讲究用意,这样才能使文章结构周密无间,主旨鲜明突出。如下文,首尾就照应得比较恰当:
开头:高傲、狂妄、目中无人等年少所附带的产品在我身上都淋漓尽致地表现着。但是,对爱的无知,却是我最致命的伤。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爱这个字眼在记忆中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我才发现,没有一种爱是理所当然的。
结尾:不管是谁,只要是给予了你爱,你就应该心怀感激,因为没有一份爱的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牛刀小试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1)冒犯别人的人从不原谅别人。(赫尔巴特)
(2)恕自己一过,则万过有此而生。(苏格拉底)
(3)我可以原谅任何人的过错,但自己的除外。(卡托)
(4)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余地。(弗莱)
面对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悟或思考?请结合现实写一篇800个字以上的作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题目自拟,文体自定;不得抄袭和套作。
1、根据上面提供的作文题,完成构思(或完篇作文)训练。
(1)拟写标题:
(2)拟定主旨:
(3)全文构思(拟写描述方法,标明需要的素材——时地人事)
2、下面作文片段在情节设计上有什么特征?请作点评。
妈妈一讲到爷爷的事,必然冷言一句:“你个白眼狼,你爷爷过世的时候一滴眼泪都没有掉!”我常常想,要是爷爷在天上看见了我这个样子,会不会很不开心或者很生气?毕竟当时的我已经不小了,绝不是那种还不明白死亡含义的小丫头。
五年过去了,当我在一个偏远的教堂里,在众多的柜子里找到爷爷时,那时未流的泪水在我心里汇集成汪洋大海,涨潮般夺眶而出却又无声无息,我知道,我的愧疚和想念是两股强劲的飓风——我想起了每天早上都是爷爷叫我们起床的,当我的眼睛痛时,都是爷爷给我滴的眼药水……
我真的不能原谅自己,但我希望自己能永远记得这份痛苦,让我珍惜与亲人相处的美好时光。
点评提示:本片段采用了突转的情节设计,写出了作者由不懂事甚至冷漠转变为希望珍惜与亲人相处的美好时光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先抑后扬,即先批评否定,后通过具体某一件事再褒扬肯定。
3、根据高考评分标准,点评下面作文并作修改。
饶恕别人,放过自己
简是一个性本善良、中年丧妻的男人,妻子留给他的唯一寄托是一名叫汤的八岁男孩。汤是个懂事的孩子,父子俩相依为命,平静地过着日子。但上帝总是喜欢开玩笑,一天下午,汤独自出门时被一辆疾速驶来的汽车撞倒,当场就气息奄奄,目击者只有一名妇女。当简赶到现场时,儿子已经离开了人世。简觉得天塌了,地陷了,对肇事者更是恨得牙痒痒。在打官司时,简发现目击证人被收买了,最后法官草草结案。
回到家里,简恨透了所有的人,恨不得立刻将他们除之而后快。他每天都在家里,对着自己做的靶子练枪法,因为儿子没死之前他是个好公民、好父亲,而今,儿子没了,好父亲就不再需要了,好公民?似乎也没必要去遵守什么了。简每天都会去儿子房间,提醒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事。
一天睡后醒来,发现在一个陌生的黑暗的房子里,一堵墙上写着一行字:做你想做的,看你想看的?其中“?”特别醒目,而且下面有个表示方向的标志,于是他就跟着标识走,来到了一个房子,打开房门,发现吊着个女人,女人面容僵硬,嘴唇微张说了一句:“救我!”定睛一看,却是那个唯一的目击证人!天啊!这种情景不正是自己一直想的?现在她这个样子,高兴还来不及呢!他冷眼旁观,看着女人身体抖得不能自已,一直到一动不动。不知为何,他的内心的天平一直在摆动,有两个小人在打架——虽然这样很让自己痛快,但他的潜意识却催促他要去救她,可是已经晚了,那个女人已经死了。
出了房门,抹去自己脸上的水,他的心情复杂得跟饺子馅一样。于是他不经意地来到了第二个房子。在这里,他一眼就看见了那个草草结案的法官,正躺在一个污水不断上升的浊水池子里。法官这时也刚好看到了他,于是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哀求他,并且说,自己的确做错了,不该如此草率办案,请求他的原谅。
他想,他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他一直警告自己不能放过别人,其实他最没有放过的,是自己。正想着,想着,居然走进了另一个房间,这时他看到了那个驾驶员——一个未成年人被套上了绞架,本来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但法官的话让他放下了仇恨,他决定去救那个人——要救他,就得去拿一把跟枪的扳机连在一起的钥匙。好在这难不倒他——练了一年的枪法,他顺利地拿到了钥匙,救下了他。
出来房子的那一刻,他想,的确,要能放过别人,放下仇恨,才能放过自己,让自己开始全新的生活。这样想着,他觉得自己变得轻松了起来。
我来点评:
点评参考:本文符合题意,线索清晰,虚构的故事因果巧合性较强,也比较合符情理。文章从简父子俩的生活准则说起——这其实也是一个伏笔,因为后面简能够由见死不救到能救下仇人,这个转变的动力,就是父子俩的生活准则——虽然当初这个准则被人为破坏,但良知是最能从人们的潜意识里唤醒,虽然这需要过程,事实上,作者的确写出了这个跌宕起伏的过程。结尾很好地回扣了开头,也升华了主题。不足之处是:语言显得比较生硬,设计的场景——三座房子,不符合生活实际;第三段的过渡处理得不是很顺畅。
高分借鉴
请不要轻易原谅自己
苏格拉底说过:“恕自己一过,则万过由此而生。”小时候的一件事,告诉我:若轻易饶恕自己犯下的过错,那一定会给自己铸成大错。
记得那时我正读小学三年级,跟大多数的小朋友一样,喜爱吃糖,于是天天就往小卖部跑,看看有没有新式糖果。无奈,爸爸妈妈很少给我零花钱,我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其他小朋友拨开糖果纸后那幸福的神情。一天,又一天,天天如此,终于没有受住甜的诱惑,一个想法在心里头突然冒出来:那么多人买糖时自己顺手拿一个应该不会被别人发现的。对,一个就好!当那颗被我“拿”来的糖果悄悄地躺在我手心里时,我多么兴奋,如我所愿了,没人发现。往后,我曾希望自己洗手不干,可是,我却没有抵挡住糖的诱惑,一连几次都通过这种方式满足自己的欲望,高兴于这种“免费”,自豪于这种“技能”,直到那一天——
那天晚上,永远铭记的晚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商场闲逛,走进文具商品区时,我发现了一块很漂亮的橡皮檫,可是却很昂贵。回头看爸妈,他们竟不见了,再看看售货员,正低头不知在干什么。于是,我习惯性地使用了那个自己自豪的“技能”,当握在手中的那块橡皮檫快要接近裤兜时,身后响起了老爸的叫喊声。猛回头,发现爸爸不知何时站在我的身后,连售货员也不知何时抬起头紧紧地盯着我……
回到家,爸爸让我站在他面前,我偷偷那眼睛看他,却发现了一双让我这一生都难以忘怀的眼神——失望、震惊,像是看到了特别不堪的事情。随后就听见他问:“你知道你在干什么呀?你是偷!”
偷?这个字眼冲撞着我的内心和神经:原来不是“拿”,而是“偷”,我是小偷!我是小偷!人人唾弃的小偷,将来会在监狱里度过一生的小偷!
我“咚”地一声跪在爸爸面前。之前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可耻,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感到不可原谅自己,这下跪,是向我的尊严忏悔,是向我的人格忏悔!
那晚,我整整跪了三个小时,最终妈妈看不下去了,硬拉我起来。其实,我的确是想给我自己一个永不忘记的惩罚。虽然那可以说自己是无知,却无法成为自己逃避错误的理由。那长达三个小时麻木疼痛,已经深深烙在我的心头,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不能再犯相同的错误。
直到今天,我还感谢当时对自己的惩罚,倘若没有如此惩罚,或许我的恶习依然存在,或许我已经因为盗窃罪而被关进囚牢。这件事,时时提醒着我:不能轻易原谅自己!
名师点评:本文复在材料内容及含意之内作文,符合题意。本文开篇引用材料,并巧妙地用一句“小时候的一件事……”给读者设置了悬念——到底是什么事?作者顺着这一线索,展开叙述,叙述到故事似乎就这样时,却又突然来了一句“直到那一天”,又是一个悬念,而且使故事有了波澜,这也是作者的聪明之处。下面的故事,也是有看头的,爸爸对自己毫不避讳地指出这种行为叫“偷”,让“我”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终于明白这种行为的错误所在,难能可贵的是,这时作者自动惩罚自己,说明他本质不坏。于是顺理成章地呼应开头和标题,得出“不能轻易原谅自己”的主题。故事一波三折,较有看点,也显得很真实、有启发作用。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