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物喻人的作文
走进大兴安岭,置身于一派参天拔地、挺直伟岸的大树之中,我们不禁要被这种壮阔的群体气势所震撼。由于争夺阳光的需要,每一棵树都竭尽全力发展自己,竞相向上,呈现出一种充满活力的生命张力和一种群体氛围的无形压力。
它们的竞争似乎是良性的,没听说哪棵树因竞争失败而死。竞争的结果常常是促使大家一起尽快成长,犹如一批就读于名牌学校的高才生们,竞相苦学的结果是大家一起成长。经过这番磨炼而成长起来的林木,出山之后都可成为造屋架桥的栋梁之材。
寄趣名山大川,一些闻名遐迩的千年古松,以及风姿独特的崖畔孤松,展现的又是另一种风格了,完全不是那副千篇一律的电线杆模样。它们充分地展示了一棵树处在无拘无束生长条件下全赖天成的最自然体态,舒心地蓬开,自由地伸展,那么地从容不迫,那么美,又那么和谐。摒弃了林木那种千树一面的简单范式,每一棵孤树都亮出了自己的风格,都展示了自己独特的美。世界上决没有两株一模一样的孤树。这里不存在流行款式、示范样式或是规定方式,每一棵树都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自然本性,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自由成长,出落成形态各异的自然体形。
孤树和林木也可能来自同样的种子。只不过一个落脚在大森林,另一个被鸟儿衔去,随意丢在了旷野荒郊或峭壁崖头。难道仅仅由于境遇的不同就使它们分野成如此悬殊的形体差异?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恰恰来自于它们自己的同类,取决于自己与同类之间关联的强弱。
林木中每棵树与邻近的树之间都处在一种互为强邻的关联状态。这种近距离的强劲交侵,使它们的根系既互相穿插而又各自守住基本上属于自己的一块领地。每棵树又各自顶着一方暂时属于自己(稍不留神就会被侵占)的蓝天——一孔生命的窗口。就是在这种争天夺地的较量中彼此互相对峙又互相承认,谁也不敢怠慢,谁也不能松懈,较着劲地一起成长,才形成这样一种强制自己,然而客观上又对人类十分有利的特殊体态。
孤树可就完全不一样了,天高地阔,孑孑自立,阳光、空气、土石、水分总还不缺,它们不必为竞争一寸土地或一角天空而使自己精神时刻处于紧张状态,也不必为保住自己的一席之地而约束自己的天然习性。周围疏隔的自然环境使它们心静如水,既犯不着算计谁,也用不着防谁。这似乎让它们的心态更加安宁,心灵也更加单纯。它们的面前只有自然,心中也只有自然。
然而,孤树自有孤树的情怀,它绝不会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计不愁的无忧环境而让自己怠惰下去。相反,它活得很用心,而且似乎比林木还需更多费些心思。旺盛的生命力在它身上又是另一种体现:它总是以一种与生俱来的散淡气质去追随自己的最大兴致,总是力图尽善尽美地圆成自己的心愿,竭尽全力地实现自己的梦想。虽然并没有谁赋予它什么使命,但它把这种追求视为自己的生命,失去追求也就失去了自我。孤树在力求深刻地领悟自己周围环境的同时也在力图深刻地理解自己。对它来说,没有现成的楷模,没有可参照的样板,当然,更不存在哪个长者的指点。它的面前总是充满了未知,一切都只能靠自己来琢磨,一切都是由心而发。只是凭着自己的直觉,在这里重重地添上几笔,在那里又勾勒出一抹淡淡的弯曲,寻求着,发展着,叩问心声,展示个性,这是一种自由中的自觉,一种独立中的顺应,一种探索中的追求。
孤树的独立支撑是相当艰难的。它不像林木那样可以互相依靠、互为屏护,它只能依靠自己。这必须要有足够的实力、足够的自信、足够的坚强与足够的韧劲。哪怕是昏天黑地的暴雨狂风,脚下的土石都被雨水浸松了,它还必须只身抗拒住狂怒山风的摇曳,经受住对独立生存的严酷考验,多亏了它平时毫不松懈地扎下深深的根,长成粗壮的干,使它能在风雨中安若磐石。这体现了别一种的居安思危。没有强劲的生命活力,绝难成就出生命之树的千年常绿。
孤树最能耐得住寂寞。它不像林木,大家聚在一起互相挤挨、枝叶婆娑、松涛话语,前后左右都有个照应。孤树少有近邻,有时甚至连个交谈的伴儿都没有。这养成了它的孤寂性格。孤独对它来说恰恰是一种财富,一种极其宝贵的无扰心境,使它能像一位久经风霜的哲学家一样仁立着、沉默着、观察着、思考着,颖悟着深奥的自然。
孤树与林木似乎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自然观:一个体现了个体的多样性,另一个呈现出整体的规范性;一个张扬了自然的天性,另一个凸现了环境的约束性;一个涉及到具象的复杂性,另一个则偏爱抽象的简单性;前者个体的分枝结构更多地服从现代分形几何学规律,后者群体的平行直线也许更加接近于经典欧几里得几何学。两者在哲学思考、自然规律、空间几何上都有明显的分野。
孤树与林木只是一种后天的差异,上一辈的润泽并不通过种子遗传给后代。它们对于“宁有种乎”的回答是否定的。哪怕你是一株来自迎客松的嫡传名种,长在森林里也不会受到任何特殊优待。
世上成功的路不止一条,成功的方式也不止一种,不论是孤树还是林木都可以成为不同的材。作为一棵树苗,你若置身于大森林,你就该按照林木的规律参与竞争、赢得胜利,成为栋梁之材;你若立身为孤木,你就要按照孤木的准则去规划你的一生,顺天、得道、应时,花更多的心思,努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玉成你丰富多彩的独秀英华。
(2)以物喻人的作文
一个普通的圆柱体,披上了红色的外衣,头上长着一根“天线”,这就是蜡烛。
蜡烛是一种非常普通的物品,相信大家都见过蜡烛吧!它非常便宜,满世界到处都是。看到这,你一定会感到奇怪吧,蜡烛这么普通,我为什么要大费周章的介绍它呢?的确,蜡烛很普通,但是它那种默默为他人付出的精神却深深吸引了我。它点亮了自己,照亮了他人,不求一丝回报。想到这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祖国花朵的培育者、祖国栋梁的支柱、为我们默默付出的老师。每天,老师早早地回到学校,教我们做人的道理,传授我们丰富的知识。大家都说老师是园丁,是茫茫人海中的指明灯。可我却要说老师是一支蜡烛。“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用辛勤和汗水培育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使我们成为祖国的贡献者,对自己从来没有一点儿私心,不求一点儿回报。如果生活中没有了老师,就如停电时没有蜡烛,人生会陷入一片黑暗。这时,我想起了上学期背的一句古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用在老师身上再适合不过了。老师直到白发苍苍,也还在坚持上课,就如蜡烛一样,为照亮别人牺牲自己。
蜡烛,它是那么平凡,又是那么伟大。以后,我也要像蜡烛一样,为社会默默付出,无私奉献!
(3)以物喻人的作文
篇一:粉笔赞歌
我爱粉笔,因为它是我们学习生活中最忠实的奉献者。从早到晚,从周一到周五,它们都默默奉献着,不求回报。当老师用它们的最后一丝生命写下字时,粉笔毫无怨言,用尽最后一丝微弱的力量,在黑板上展现出最美的笔画,而这时,它的一生就结束了。它娇小的身体被送入垃圾箱,随着时光的流逝暗淡。而当垃圾被清运掉,你也许就再也见不到它那洁白无瑕的身体,迎面而来的是一个个被垃圾污染了的黑色的废弃物。但是粉笔的“心”却永远是美丽的。
课余,老师会让宣传委员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出板报,这就意味着又有许多彩色粉笔将走向消亡。果然,在宣传委员的辛勤工作之后,又有许多“革命者”消耗掉了美丽的身材牺牲在了这次战斗中。它们为了美化教室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它们是那么的安详,因为它们用自己生命的色彩,在板报上留下的是那么一个个光辉的形象,谱写成了一期美丽的墙报,为班组争彩。
粉笔,是没有生命的,没有思想的,它不懂得什么是伟大,而且也不需要懂,但人却不同。在生活中,有许多事物可以化为一个形象。正如粉笔,可以是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学校中,在社会上,在建设我们伟大祖国的进程中,不正因为有那么多“粉笔”“春蚕”、“蜡炬”的奉献,才会有我们这么美好的今天吗?
篇二:赞松柏
楼下,是一个军分区。军分区里,种着两棵健壮的松柏。
春日,在万物刚刚苏醒,柳树才刚刚长出嫩芽时,松柏早已披上了浓绿的“军装”,同门口站岗的叔叔一起站立在春风中;夏日,骄阳似火,知了躲在松柏的树枝上高声抱怨:“真热!真热……”那松柏却顶着烈日,顽强生长,它周身围绕着充满勃勃生机的墨绿,令人看上一眼,顿时神清气爽;秋日,路旁,法国梧桐的枯叶,早已化作一只只金蝴蝶,悠悠忽忽地飘落在马路上,真似个“无边落木萧萧下”,平日里嫩绿挺拔的小草,也蔫蔫地垂下了头,满目的金色外,只有松柏的那抹深绿了;冬日,雪花洋洋洒洒地飘下,红艳的腊梅和依旧苍翠的松柏,俨然成了这冰天雪地里独特的景致。
站岗的,似乎不单单是那一个叔叔,而是由三人同时守卫军分区的安全。
那两棵苍松。如尽职的战士,直挺挺地耸立在大门口;如称职的园艺师,高大的身躯给人美的享受;如巨大的遮阳伞,在炎炎夏日,为我们送来阴凉……
遇到困难时,我看见它们正与风雨作斗争,雨停了,风静了,一旁的矮树早已断了枝叶,而松柏却依旧挺拔,这是在告诉我要不怕困难吧;想放弃坚持时,却见它们顶着骄阳,奋发向上,这是在教我“坚持才能成功”的道理吧……
那松柏,是我的老师啊!它们在默默里教会了我多少道理!
赞松柏。
2、以物喻人的作文300(2016-04-01)
3、关于以物喻人的作文(2016-04-02)
4、写一用植物以物喻人的作文 450字(2016-04-08)
5、以物喻人的作文(2016-04-08)
6、以物喻人的作文蜡烛(2016-06-29)
7、以物喻人的作文,,700字(2017-01-04)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