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是陪伴很多孩子成长的第一堂理科课。最近这个系列的第六版出来了。旧的优秀读物的再版,除了经典之外,还有很多新的观点。
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大部分内容都是全新的,在问答形式上有所创新,不回避学术界有争议的话题,答案是开放的。引人注目的是,两所院校的110多名院士和来自世界各地的700多名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参加了编纂工作,相当科学。
这样一套书,小读者会有什么反应,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在我看来,无论是成年人回忆童年的情感干扰,还是担心网络时代信息获取渠道的改变,书籍生命力的关键在于阅读本身的质量。
如今,如何丰富孩子的阅读,应该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阅读材料,似乎是教育、出版和家长的一个难题。虽然市面上有很多国产的儿童读物,但是能经得起十万为什么这样的考验还是很少见的。
翻看一些儿童读物,从古诗词集中的一系列错别字到大量粗制滥造的画册和所谓的儿童科普,文不对题,内容荒诞,让人哭笑不得,但同时又颇为无奈。优秀儿童读物的稀缺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仅是国内出版业整体的疲软,也是长期以来创作群体和社会对少儿图书价值的低估。偷懒存书能有生存空间,暴露了认知上的一些问题。
给孩子写书,像唱摇篮曲,讲睡前故事,都是简单的、初级的工作,甚至不是一个像样的创作。对于作者来说,写儿童读物不能体现或需要很高的水平,很难取得很大的成就。在这样一种社会评价的氛围下,大概不会有J.K .罗琳这样的童话大师,因为他的魔幻世界而享誉海内外。
事实上,新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写过程告诉我们,为儿童创作是一项启迪心灵的工程,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高度巧妙的智慧,优秀儿童读物的思想价值根本不会打折扣。
用最大的诚意和努力为孩子提供精致的精神食粮,应该是一种责任;让孩子一辈子记住读书的快乐和感动,是作者作为成年人的骄傲和荣誉。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