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二十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大力建设新农村,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一、基本信息:
Xx是鄂温克族“聚宝口袋”的意思,位于xx市东南部,行政面积250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8%。该地区总人口6644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9%。辖一个行政村、前进村、农垦企业、一所小学、一所幼儿园。XX年,全区奶牛达到5434头,鲜牛奶产量13400吨,奶量4574.25万元。全区粮油总播种面积52.1万亩,粮油总产量1.389亿斤。农场总播种面积48万亩,粮油总产量1.3亿斤,其中小麦5000万斤,油菜5000万斤,大麦3000万斤,预计产值2亿元,利润5000万元。前进村总播种面积4.1万亩,粮油总产量859万斤,其中小麦400斤,油菜160斤,大麦450斤,预计产值1499万元,利润596万元。
二、结果和特点:
近年来,我办坚持把推进现代农牧业作为兴边富民的重要举措,实施了多项强农惠农的国家政策,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农牧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
一是加快农牧业产业化,积极落实惠农惠农政策。我们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坚持“三业并举”,发展工业,扩大就业,鼓励创业,大力推进农民增收到户工程,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构建农民收入多元化新格局,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XX实施测土配方施肥4.2万亩,发放施肥咨询卡300张,免耕2.8万亩,春季只播种一项,节约100多万元。同时,积极争取农机补贴,向农村推广农牧业技术,提高农业种植的科技含量。
二是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引导农民农牧结合,协调发展,将分散的土地流转给大农户。截至目前,全村土地流转率达到80%以上,土地集中连片,便于大型机械化作业和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深入实施“一村一品”工程,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基本上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和“优势水产养殖和粮食种植”两大产业,重点推进奶牛、粮油作物和无公害蔬菜产业化项目。随着雀巢增加产量和产能,加大奶源基地建设,XX新建6个奶牛小区和2个挤奶平台,新增总面积5420平方米,新增奶牛1000头。
三是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坚持城乡规划理念推进城镇化,抓住“两个文明”建设机遇,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市政设施逐步优化,载体功能日益完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坚持以城带办,建设生态家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环境,XX年植树绿化面积达到220亩,种植树木1000多棵,城市绿化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开展街区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开展6次大型环卫活动,出动车辆60余辆、人员200余人,清理垃圾60余吨。
四是公益事业全面发展,城乡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民生,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投资280万元在xx前进村“一站式”服务大厅建设综合活动中心和社区,依托基层党建、劳动保障、民政低保、司法调解、计划生育、土地规划、代理服务七大服务窗口平台,以社区网格化、精细化服务人民、创新人性化社会管理为目标,提高服务效率,拓展服务范围,竭诚为人民服务。在XX,该地区低收入家庭每月获得1.2万元的保障,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保险覆盖;22人获得医疗救助,发放救助资金5.9万元;给80岁老人发放了3.72万元的长寿生活津贴;向4名特别护理接受者支付了3.8万元。一名贫困大学生获救,救助基金XX元。向42户受灾房屋严重受损的家庭发放每户3000元的临时生活补贴,共发放救灾资金62.51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
当然,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我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人类住区的改善需要加强。我们办事处在人居环境改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村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是,由于基础薄弱等各种因素,“六到四”普及难度大,农牧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够。一些农牧民存在于他们的思想中。等等,靠,要“那个新农村建设是上级党政大事,个人不愿意盈利,不愿意集资。
(二)办事处经济实力弱,牵引力不大。办公室经济实力较弱,近年来重点行业、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等项目投资建设有所增加,难以形成牵引力和向心力。
(二)农民增收途径狭窄,增长点不多。农业增收面临农业资源有限、增收潜力不大的压力,以及农业外部就业竞争加剧的巨大压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新农业发展滞后,传统农业只能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致富”问题
(3)各项社会事业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办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保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医疗条件差,农村医疗水平低。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下,医疗卫生状况堪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基础、人才、资金、设施较差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善。
四.对策和建议:
农业是基础,农民是关键,农村是关键。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业产业化,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
(一)要进一步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要利用村广播、会议、标语等手段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任务、标准、要求和政策,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充分认识当前制约农村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矛盾和问题,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振兴经济的中心任务,放在一切经济工作的首位。要做好农业和农村内部文章,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就业转移,寻求农业和农村以外的增收途径;要做好增收工作,为农民全面就业增收开辟渠道和途径。还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重点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等特殊困难人群的生产生活问题,做好扶贫救济工作;要立足当前,采取见效快的具体措施,寻找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长期解决办法,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开拓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二)必须进一步把握主线,巩固和发展增收基础。现阶段,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握农业结构调整主线,将调整重点从局部地区的加、减、减转向特色支柱产业的培育,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以产业化理念和管理模式规划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和培育以设施农业、标准农业、绿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体系的现代农业。积极推进种植业和养殖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走特色发展道路,做大、优、新、创品牌,努力把粮、棉、菜、牧等特色产业建设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打造产业集群乡镇。
(3)要进一步创新机制,加强和培育市场主体。一是扶持大户,培育农业生产主体。对于一些市场意识强、科技素质高的大农户,要采取政府扶持、部门引导、农民投入的方式,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引进优良品种,采用精细化管理方式,使其不仅成为科学养殖致富的典型,也成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要引导农村大户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和领导农村专业服务组织和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经济自主发展能力。
(四)要进一步坚持点示突出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一是以示范点建设为主体,着力推进示范点建设的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和配套化。首先,我们必须提前计划。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要求,把小康住宅、道路建设、环境美化和配套设施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按照这一主体制定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二是从高起点打造。对于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要坚持20年不落后,30年能转型的要求,争取所有配套建设的高起点、高标准,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有效实现从点到面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从而加快全乡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同时,农村道路、学校、医院、给排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应及时配套,有效改善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五)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民培训,全面提高农民工素质。实施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培养具有文化、技术和管理技能的新型农民。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网络和劳动力中介机构,开辟转移就业“绿色通道”。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和文化阵地建设,以星级文明村建设为抓手,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力开展以遵纪守法、转变习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文化,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工素质。
(6)要进一步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不断完善新型农民保障。协调各种社会力量,大力推进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推进农村民生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推进农村厕所和水源改善,继续抓好标准化村卫生室、文化站和养老院建设。建立健全以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就业援助、医疗援助、教育援助为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为农民提供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扶的保障。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