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县编办从我的实际出发,遵循“突出重点、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工作目标,突出机构编制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建设,加强对机构编制工作热点、难点、关键问题的调查研究,为事业单位改革做好准备,进一步开创了机构编制工作的新局面。现将我县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和事业单位改革的调查研究情况交流如下:
一、事业单位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事业单位385个,其中全日制事业单位329个;有差异的机构有17家;37个自收自支机构;企业管理机构2个,全县有营业场所7505个,其中正式营业场所6510个;差额业务编制523;414家自营企业;企业管理人员58人,在职人员6292人,其中全额分配5463人;平衡分配425人;自收自支358人;企业管理46人,全县空缺1213人。
二、存在的问题
1、机构庞大,人员过于臃肿。我县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占全县财政供养人员的85%,给财政带来很大压力。同时,随着事业单位职能的弱化,一些事业单位整天无所事事,有时会出现不值班或混岗的现象。
2.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比如在县级卫生系统,近两年来,虽然通过社会招聘和经验交流,医疗资金、医疗技术和医疗质量都有所提高,但人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县卫生系统职工多达183人,占全系统在职人员的29%。特别是乡镇医院的卫生技术人员缺乏,缺乏培训。在一些医院,预防和护理人员是非专业人员。比如像卫生系统,县教育系统,文化体育系统,各乡镇机构和站,由于缺乏专业的教师,专业的演艺人员和技术人员,都是被动的开展自己的工作,工作效率和质量不高。
3.一些公共机构不划分其政治事务。有些单位名义上设立了事业单位,但实际上是一个单位的内部部门,需要以事业单位的名义使用。这种现象多为党政机关所有。比如计生局下属的计划生育指导站,城建局下属的计划生育办公室,以及一些大单位的培训中心(培训科),这些部门和单位不仅以行政面孔行使行政权力,干预社会,还以事业单位的名义运作。由于他们隶属于不同的政府机构,不同程度地造成了行政垄断,造成了市场分割和资源浪费。
4.具有事业单位身份但不具有事业单位资格。目前我县部分机构缺乏独立法人资格,投资主体单一,不能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他们只能靠行政部门,靠吃财政饭生存,尤其是乡镇机构。2003年,乡镇党政机构改革后,所有机构和站都分为五个办公室,由一名乡镇管理领导具体负责工作。没有法定代表人,也没有分管法定代表人的乡镇领导,导致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在财务上难以区分,人员混杂,办公地点不明确,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事业单位的社会化进程。
5.机构缺乏活力。机构原本是人才、知识、信息最集中、最活跃的地方,但实际上并没有显示出应有的活力和充分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在于,公共机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行政来运作的。政府部门对事业单位管得死死的,管得太多太细,管理方式单一,使得事业单位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同时,由于事业单位隶属于政府机构,大量事业单位代理一些政府职能,导致政府职能不清,效率低下,财政负担沉重。
因此,我们认为,公共机构的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高度,深刻认识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做好这项改革。
第三,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难点问题
1、涉及面广。事业单位兼具“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属性。改革它们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高于政府机构和企业制度的改革。
2.如何科学设置机构?由于类别太多,差异太大,范围太广,专业太复杂,划分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历史遗留下来的机构的种种弊端,机构的设置和布局不合理,部门、地区、学科划分,各自为政,职能重叠,资源浪费严重。因此,科学设置机构是一项科学的、政策性的、艰巨的任务。
3.人类的输出。机构臃肿,人员臃肿严重。改革过程中的富余人员在哪里,未来被辞退的人员在哪里,“出口”渠道狭窄。此外,事业单位改革是在国有企业、政府机构和公务员制度改革之后进行的,受到了上述改革的诸多“包袱”。但是大学生和军转民干部分配的时候,不去企业,事业单位爆满,大部分挤到事业单位。这样,相当一部分单位就不具备自我消化的能力了。
第四,一些建议
我们认为,公共机构的登记和管理是公共机构机构改革的有力切入点。推进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是机构改革和体制改革的需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的建立,为实现政事分开、推进社会化进程的目标提供了法律保障,是实现事业单位婴儿离开主管部门、走向市场、进入社会、服务经济建设、服务人民生活、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了推进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做好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准备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登记。确认事业单位有独立核算的启动资金、从业人员、办公地点、资金来源、财务管理制度和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确立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主体地位,使其取得受法律保护的“身份证”。清理不符合事业单位任职资格的单位,做好统计工作,为下一步事业单位改革分流富余人员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截至目前,我县已登记事业单位207家,占全县事业单位总数的63%,具有事业单位资质的已登记事业单位总数的92%。)
2.加强事业单位动态管理,强化监管。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的职责、人员和工作量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原有的编制和经费也逐渐不能满足实际情况的发展需要。作为事业单位的管理部门,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动态管理和监督。通过年报制度,实现对事业单位的“跟踪”管理,为建立科学的动态管理机制创造有利条件;通过证书暂停、公告、查询等登记管理手段,将事业单位置于社会监督之下,为事业单位的公共监督提供必要的条件。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尽快走向市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群众。
3.积极探索事业单位分类管理方式,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应坚持分类管理的原则,从实际出发,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根据不同的性质、职责和任务界定事业单位的类型,找出最符合市场发展要求的分类方法。
4.做好新时期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理解、理解、支持和投身改革,自动摒弃“铁饭碗”的旧观念,开拓创新,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逐步进入市场,为改革后事业单位富余人员的安置和消化做好准备。
5.规范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构设置,加强登记管理队伍建设。我们要以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登记管理部门的监督职能,充分发挥登记管理的职能作用。要通过实习、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注册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事业单位注册管理机构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执法水平,也为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人力优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机构改革的深入,要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通过加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使事业单位尽快面向社会,参与市场竞争,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为下一步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做好准备。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