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区义务教育学校29所,其中初级中学5所(城市1所,农村4所),小学24所(城市3所,农村21所);在校学生12,951人,其中初中生5,715人(城市1,524人,农村4,191人),小学生7,236人(城市2,484人,农村4,752人);农村中小学教职工823人,其中农村初中教师356人,农村小学教师467人。
XX年以来,根据国家、省、区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制度改革”的通知和要求,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关心和指导下,我区农村义务教育制度改革逐步实施,取得明显成效。XX年6月10日至7月10日,我对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进行了广泛调研,现将调研报告如下:
一、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的实施及其成效
1、“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得到全面实施。全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由“乡镇化”向“县级化”转变,实现了“四个统一”,即教师工资由区财政统一支付;学校和教师由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中小学公用经费和危房改造经费由区财政安排;学校领导的选拔、配备和使用由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避免了原体制中财权和行政权的分离,学校和教师由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更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全区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对教育资源进行宏观调控,优化现有教师资源配置,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公用经费和重建经费由区财政统一安排,打破了乡(镇)的界限,使投资更加合理,避免了重复建设部门,增加了教育投入。
2.进一步理顺农村中小学管理体制。XX年8月,经区委会议研究,取消4个乡镇教育组,农村普通小学划归乡镇中心学校管理,农村初中由区局直接管理。精简人员,简化办公室,提高工作效率。XX年6月,根据区委安排,农村中小学党组织隶属于地区局管理,彻底改变了学校党政管理的管理模式,提高了教育自主权,便于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教育工作,促进了城乡教育人员的合理流动和均衡发展。
3.学校领导和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XX年、XX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区局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教育工作实际,对中小学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一批年富力强、业务过硬、作风正派的年轻同志担任了学校领导职务,为学校管理工作注入了活力,学校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同时,顺应教育发展趋势,结合教师现状,地区局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五年规划,出台了《学校领导干部管理条例》、《骨干教师和领导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学校人事管理,进一步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规范了培训学习工作,有效提升了教师整体水平,为提高教育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4.学校网点调整逐步实施,办学条件得到改善。XX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乡镇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杨村乡乔家地小学、李泰乡杜家坡小学、五泉镇唐家小学、大寨乡杜寨小学等10所小学撤并,优化教育配置,整合教育资源。新建了五所学校,包括杨村镇川口小学、李泰镇陈小寨小学、杨村镇中心小学、五泉镇茂陵小学和王上小学。抓住机遇,利用上级项目支持,新建、改建、修缮部分学校教学楼或办公楼;所有农村中小学都实施了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在农村中小学建设了18个新的农村卫生校区。在“两基”工作中,全区准备了价值40万元的2200套桌椅,购置了价值78万元的实验设备,购置了价值30万元的各种图书。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促进了我区义务教育的全面改善和发展。
5.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区内设立了基础教育经费管理专户,教育经费配置达到“预算教育经费增速高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速”,教师工资、办学经费、农村义务教育补助等得到落实。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实行区级预算管理,分阶段拨付资金,严格审批报账、审核、监督制度,理顺新机制运行下的上下级财务关系,确保各项资金及时拨付和合理使用,增强学校财务管理透明度。
第二,存在问题
1、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宣传不够,责任不明确。虽然以县为单位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三年多,但社会对这种管理体制的形式和责任知之甚少,多年来习惯于旧的管理模式。乡镇对此了解不够,认为现在的学校管理是教育部门的事,与乡镇无关。办学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缺乏支持、监督和指导。在学校建设、学校资产处置等问题上,扯皮和推诿的现象时有发生。个别学校用地产权不清,存在租赁关系等问题,影响学校发展。
2.教育投入不足,影响了教育的发展。随着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实施,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在区级,但区级财力不足,难以足额拨付教育经费。比如工资改革后,教师工资补贴无法落实,直接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不利于教育体系的稳定。学校维修改造资金难以保证。规划之前乡镇都有不同程度的投资学校,现在都没有了。学校的维护和改造给教育部门和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教师队伍建设跟不上教育形势的发展。农村中小学教师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小学教师年龄结构老化(40% 45岁以上),薄弱学科(体育、健康教育、美容等学科)没有专职教师;初中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非专业替代现象严重(34.4%)。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学科数量增加,教师培训经费无法保证。课业负担过重、工作量大、知识老化等现象普遍存在,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4.学校硬件设施跟不上教育的发展。虽然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办学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相对滞后。目前,除李泰乡永安小学外,21所农村小学(1999年购置的22台微机,配置较低,需要更新)没有机房,无法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5.解决义务教育债务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多年来,我区学校因“两基”达标、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校舍危房改造和“两基”改善等原因共借款1666.8万元。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努力偿还债务655.5万元,未偿债务(含利息)合计1123.9万元。债务解决的任务给已经资金紧张的学校和教育部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影响了教育的稳定和发展。
第三,一些建议
1、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重视教育的良好氛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认识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教育内部管理,建立乡镇领导干部教育督导考核制度,增强责任感,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为人民提供满意的教育。
2.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全面发展。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后,乡镇对教育的投入相对减弱,学校本身没有造血功能,教育行政部门无力投入,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因此,区政府应积极贯彻上级精神,确保教育政策的落实,充分分配教育经费,特别是教育建设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加强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减少浪费,保证教师工资足额发放,真正体现“以县为主”的原则,促进全区教育发展。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结合课程改革,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在职培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设立教师培训专项基金,确保不同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顺利实施。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作用,办好杨凌教育网站,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为教师提供培训、教学和交流服务。完善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增加教师合理流动,整合教师结构,科学匹配教师,解决教师结构性短缺,丰富教师短缺。要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完善用人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转变观念,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专长,让每位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
4.加快农村小学合并步伐,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完善学校网点布局,科学制定学校发展长远规划。将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与学校布局调整和灾后重建相结合,建立“以县为主”的学校重建和新规划的长效机制,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整合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
5、统筹安排专项资金,逐步化解义务教育债务。“两府一教”债务结算复杂,涉及面广,债务年限长,金额大,很难一次解决。建议政府成立债务清理小组,制定债务清理计划,积极多渠道筹集资金,落实相关部门职责,相互协调,逐步分批化解债务,彻底解决教育面临的巨大困难。同时,要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制定配套制度,杜绝新的教育债务,营造宽松的教育发展环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