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优化贷款结构,努力提高信贷质量,最近对银行信贷业务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今年,工行认真落实信贷政策,不断优化贷款结构,努力提高信贷质量,减少不良贷款。截至6月底,不良贷款余额为4549.1亿元,比年初下降425.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30%,比年初下降0.28个百分点。同时,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进一步提高,达到186.0%。从不良贷款结构来看,亏损贷款余额649.1亿元,可疑贷款余额2226.7亿元,次贷余额1673.3亿元;分支机构类型方面,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839.8亿元,比年初下降424.7亿元,不良贷款率1.30%,比年初下降0.29个百分点。充足的信贷供应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升温和复苏。在外需萎缩、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信贷资金带动投资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上升。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主体。在新一轮大规模项目建设的带动下,企业投资信心正在恢复,民间投资热情逐渐激发。然而,在信贷总额大幅增长的背后,信贷资金的结构值得特别关注。在信贷供给上,大部分资金用于支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项目建设,这些项目多为铁路、公路、机场等大型项目。大量信贷资金涌入政府融资平台,既保证了当地经济恢复增长,也积累了一定的信贷风险。大型企业和项目资金很多,但大量中小企业面临着技术改造和生产线升级的关键期或寻找新项目的建设期,却苦于资金不足。银行内控合规建设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部分制度运行存在缺陷,上下沟通不畅,制度相关规定和要求落实到岗位环节不协调,导致岗位职责不明确、职责模糊,部分缺乏必要和经常性的检查,难以有效落实一些基本约束条件;有些员工纪律制度观念淡薄,在业务操作中不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流程操作,而不是习惯性地遵守制度。“三查”制度流于形式,人贷、关系贷屡禁不止。屡查屡禁不止,越权贷款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对严重违规行为视而不见或不报,客观上助长了一部分人肆无忌惮地违规违纪,导致不良贷款不断出现。
二、经过深入分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
(1)基层银行授信权限的征集
近几年来,由于辖区内银行金融资产质量差、不良贷款高,上级行建立了严格的授权和信用管理制度,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贷款审批权限逐步提高。大量基层银行特别是县级支行不再享有实质性的贷款审批权限,相对制约了银行的信贷投入。
(2)信贷准入标准不断提高,信贷投资定位趋于集中
近年来,银行对贷款客户的要求不断提高。大部分贷款被投资的客户评级都在A级以上,对低于标准的客户逐步实行授信提用人机制。与此同时,信贷投资也从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信贷投资向“大”倾斜。一般实行“双大”(大行业、大企业)、“四大”(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领域、重点产品),并提供信贷
(三)社会信用环境不理想,银行债权实施不到位
几年来,一些企业在重组过程中未能有效落实银行债权,极大地挫伤了银行贷款的积极性。重组后,企业自然难以获得信贷再支持。此外,一些企业信用意识薄弱,恶意逃废银行和信贷机构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信用环境的缺失使银行和企业失去了相互信任的基础,促使银行在贷款时更加谨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银行业务范围的拓展和业务品种的创新。此外,诉讼执行难、赔偿率低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向中小企业放贷的积极性。
(4)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内部控制制度缺乏部门之间的责任制约关系,部门之间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实施标准的掌握不统一。由于各职能部门对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的理解不同,各基层单位的执行程度和效果也有较大差异;一些基层农村合作银行仍然违规经营,信任代替管理、习惯代替制度、善良代替纪律的问题仍然突出。有些协会即使违规操作较少,也处于“被动合规”状态。
三、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贷款行业结构
严格按照“差别待遇、保护和压力”的原则,不断优化信贷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严格控制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高能耗、高排放、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确保三个“统一”:除国家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确定、国务院或国家发改委批准的中央投资项目外,其他所有国家级项目不再授信。除多晶硅外产能过剩的五大行业,除国家发改委批准的新建项目外,其他新建项目不发放贷款。对于继续建设的项目,不符合规定标准和程序的,不得发放贷款。
要积极实施行业聚焦、客户细分、专业化管理战略,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业务,进一步优化企业贷款行业结构。要加大对交通、能源和电力(特别是新能源)、钢铁、城市基础设施、环保、高新技术产业等优质产业的支持力度。国家、省、市高新技术项目和自主创新产品出口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要按照信贷原则优先安排,重点支持;信誉良好的自主创新产品出口企业,可以及时审批一定的授信额度,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完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与科技企业建立稳定的银企关系。继续加大对园区经济、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机遇,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和科技农业发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信贷投入。
(2)进一步优化贷款利率结构
贷款利率是一个重要的政策工具。相对来说,存款利率处于从属地位。主要是根据贷款利率进行调整,并不是货币政策传导到整个经济的唯一途径。央行在六次加息、开放市场、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后,成功降低了信贷增速,减缓了银行向企业和投资的资金流动。信贷对投资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已经减弱,不可能通过控制信贷来完全控制投资和通货膨胀。过去,流动性主要是通过银行体系和信贷产生的,但现在企业和居民都有大量存款,金融市场也初步发展起来。流动性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产生。即使信贷增长放缓,流动性也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快速增长。即使没有宽松的银行贷款,固定资产投资也可以在自筹资金的推动下快速增长;居民存款通过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流入股市,推高股指。
为了使加息起到对症下药的作用,需要改变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不仅仅是控制银行信贷,而是要全面控制流动性状况,这对产生流动性的各种途径和方式都有影响。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建立合理的利率结构,使所有的利率都能反映出各自领域流动性的稀缺性,并且相互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和联动性。央行只需要掌握基准利率,基准利率可以对所有市场利率产生影响,从而充分控制流动性状况。为此,央行采取了不对称的加息方式,存款利率的调整幅度大于贷款利率的调整幅度。央行的非对称加息会使利率结构更加合理。当然,合理利率结构的形成最终取决于市场的力量,需要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央行放松利率管制,赋予金融机构更大的自主权,金融机构有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合理的定价。
(3)进一步优化贷款期限结构
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利率期限结构,充分发挥利率杠杆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巩固宏观调控成果。要充分利用浮动利率政策,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风险定价体系,根据货币政策导向和贷款风险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提高信贷资金配置效率。要加强积极的债务管理,发行长期债务工具增加长期资金来源,推进中长期贷款证券化试点,改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优化利率期限结构,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要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引导银行重点优化信贷结构,加快金融企业改革,增强竞争力,进一步促进金融市场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4)进一步优化贷款客户结构
要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努力拓展优秀客户和低风险贷款市场。
1.要抓住黄金客户,必须把扩大、培育和巩固优秀客户作为信贷管理的基本原则。在严格信用评级的基础上,选择一批优秀客户实施公开统一授信。对于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前景良好的重点骨干企业,要加大贷款投入,积极渗透,争取“银团贷款”,使其成为优秀客户。
2.为确保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借鉴以往超负荷经营的经验,立足客户配置信贷资源,在符合信贷条件、资金需求量大、信贷环境好的领域,充分发挥系统调控优势,重点建立“高效安全的信贷领域”,重点抓好重点领域。
3.要坚决减少劣质客户的增量投资。提前研究行业、行业、企业、产品的发展趋势,把握退出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建立和完善信贷退出机制,努力压缩和淘汰劣质客户,主动防范和化解现有贷款的实际和潜在风险,是调整和优化银行信贷结构的关键。对于高风险客户,要采取果断压缩的政策。对已列入产业指导目录禁止投资的项目和企业,要彻底清理,坚决压缩贷款;对于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社会信用环境较差的地区,特别是在企业转制改制过程中大量逃废银行债务的地区,在严格控制新增信贷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对现有贷款进行催收和压缩;对于那些业务正常但发展前景黯淡的客户,一定要主动出击,趁早退出;对于表面“红火”但潜在风险较大的企业,要主动退出;受经济政策影响较大,改制后前途未卜的企业不予支持,有贷款的要主动退出。
4.要以支持微型企业贷款为重点,更新观念,消除偏见,不分“来源”看效益,加大支持个人和民营经济的信贷市场发展力度,特别是对产权清晰、机制活跃、负债低、效益好的微型企业,要建立“绿色通道”体系,落实优惠政策和特殊服务,使其成为新的优质客户群体和信贷高效低风险的“保护区”。要研究制定扶持小企业的具体措施,建立梯形客户结构,重点扶持有市场、有信誉、技术含量高的小企业。国家、省、市高新技术项目和自主创新产品出口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要按照信贷原则优先安排,重点支持;信誉良好的自主创新产品出口企业,可以及时审批一定的授信额度,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完善小企业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与科技企业建立稳定的银企关系。此外,要加强金融创新,建立适合微型企业特点的贷款审查、信用评级、抵押担保、贷后管理等运营管理体系,灵活运用贷款利率政策,提高资金定价水平,满足微型企业贷款需求。
目前,国民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时期,以企业产权制度和内部结构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将逐步深化。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规律在调节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越来越突出。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升级周期缩短,企业间竞争明显加剧。市场经济的这些动态特征使银行业进一步扩大了选择和发展空间,信贷结构的调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银行要想在这个“阶段”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要顺应这种必然的竞争态势,积极利用自身独特的金融监管功能和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作用,引导和推动经济发展变化,通过调整信贷结构促进贷款质量的提高,从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