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示范报告(3篇文章选登)
随着个人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使用报道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常态,不同的报道内容也有所不同。一听报告就晕?以下是小编精心编撰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报告(3篇精选文章),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1
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心理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孩子的素质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地思考这个问题,从实际出发,为孩子做更多积极有益的工作。
一、我市儿童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xxx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等政策文件,举办了“争做文明人”、“中小学德育论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等系列活动。全市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显著进展,教育部门取得显著进展
然而,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一些儿童在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根据对我市640多名6-12岁学生的调查结果,一些问题相当突出。第一,我自尊自爱,脆弱细腻,怕苦怕累,自理能力差;二是缺乏规则意识,对长辈缺乏礼貌,对父母缺乏感恩,对他人缺乏尊重;第三,对父母依赖性强,不知道如何处理困难和矛盾;第四,责任心和团结精神不强,不愿意做更多的事情,与同学相处不好;也有极少数学生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较差,有自卑、孤独、易怒、焦虑、抑郁、叛逆的倾向。
二、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一,家庭教育存在偏差。在调查中,82%的家长“期待孩子成龙,女人发财”,认为学习是孩子最重要的任务。这种认识不仅影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也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仍然有许多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过度干预或迁就孩子的学习,取代孩子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导致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削弱。还有一些家长不知道文明行为的要求,不遵守社会公德,在与孩子相处时不注重个人言行,对孩子产生了负面影响。
第二,学校教育还存在不足。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主导着学校的教学活动,导致一些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据调查,很多老师不了解《小学生日常行为守则》的具体内容;不良社会风气的诱惑也使部分教师无法坚持“为人师表,为人师表”的原则,对学生的心理认知和行为养成产生负面影响;其他学校在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投入不够,缺乏专业教师,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连续性有待提高。
第三,社会环境负面影响明显。在调查中,50.6%的学生在学业上名列第一,而道德和心理方面分别只有31.1%和18.3%,充分证明了“分数第一”的社会评价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认知有很大影响。此外,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漠视公共道德、网吧和游戏厅泛滥等不良现象,以及网络和媒体上的众多信息,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孩子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3.加强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第一,着力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要把孩子的教育和父母的引导结合起来,努力改变家庭文明习惯教育薄弱的现状。市文明办、教育局、共青团、妇联等单位要加强合作,共同建设高水平的家长学校,邀请专家学者定期举办专题讲座,让家长深刻认识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的意义和途径,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家庭与学校的教育联系,完善信息交流平台,共同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调查中的学生大多认为父母的言行对自己的影响很大,不可替代。建议宣传部门做一些倡导家长文明、讲究礼仪的公益广告,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示范。父母要注意个人修养,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孩子要学会相互理解和沟通,更加注重学习、品德和心理,营造一个包容、信任、幸福、温暖的家庭环境。
第二,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重要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负责儿童的良好习惯和心理健康教育。他们必须着眼未来,用感情做好工作。教育主管部门要立足徐州中小学生实际,组织编写普及养成行为习惯的通用读物,努力解决现有教材说教性重、可操作性差的问题;扩大传统文化名篇阅读活动范围,从部分学校扩大到更多学校;推动中小学开展“文明礼仪之星”、“家长争光之星”、“助人之星”等评选活动,鼓励孩子以身作则,培养良好习惯;改革师德评价机制,严肃处理违反师德规范的行为,奖励德才兼备、任教师的教师。各中小学要真正树立“素质教育、德育为先”的理念,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加强对孩子的引导和培养,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开设心理健康校本课程,主动接受徐高校的指导和培训,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缓解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建议每所中小学尽快配备专职心理教师或学校社工。
第三,努力形成多党社会力量。政府应发挥作用,整合徐州高校和地方教育科研机构的力量,成立徐州青少年研究中心,适度投入,重点研究儿童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形成符合地方幼儿园、小学、中学各阶段要求的量化指标体系,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应重视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加强队伍建设,督促心理教师的建立;搭建医疗教育专业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参与的平台,普及儿童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咨询。进一步发挥少年宫、体育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的作用,节假日免费开放校园场馆设施,建设更多课外活动场所,为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课外活动。加强文化市场、网吧、游戏厅管理,净化儿童成长环境。电视媒体应宣传优秀的学生代表,播放符合学生特点的主题鲜明的节目,对儿童形成良性引导和积极推动。倡导大型社区和当地知名企业建立特色实践教育基地,让孩子走进社会,学会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生活,健康快乐地成长。
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2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一直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重智轻德,重外(体)轻内(心理)的现象,对小学心理问题的关注较少。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因此,我国明确提出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口号,学生的心理素质越来越受到重视。
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在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知识、身心素质、劳动和生活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然而,现阶段,大学生和中学生都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事实上,由于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以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一些失误,许多心理问题已经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同时,造成大中学生很多心理问题的原因往往可以追溯到他们的小学时代。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非常必要。
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为9.5%,略低于国内外文献估计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例,但基本接近。如xxx精神卫生中心唐、辛若英的研究表明,我国小学生各种行为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2.93±2.19%;陈永生认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情感和行为上。有学习问题的小学生约占10-15%,情绪问题约占10-20%。这里不能得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其他地区好的结论,因为每个研究使用的测量工具不一致,或者每个研究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评价标准不同。但是仍然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1.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发展通常是健康的。
2.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仍然普遍存在。这其中包括明显的心理问题,所以我们不仅要对这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和矫正,还要对心理异常的学生进行一个方面的指导。
冲动倾向和恐怖倾向的发生率在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中排名第二和第三。两者都是感情问题。冲动倾向是指你无缘无故想哭或者想喊,或者你一看到就一定要得到你想要的。首先,这与家庭教育不当密切相关。如果家庭对孩子的要求过分满足,很容易养成孩子任性、固执、情绪多变的特点。恐怖倾向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从小娇生惯养形成的强烈依赖和缺乏独立性,往往表现为只有一个人会焦虑或者对不需要恐惧的东西产生一种恐惧等。其次,冲动倾向和恐怖倾向的形成也与应试教育下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儿童个性和个性的培养有关。学生的学习负担太重,无法学会如何应对家庭和学校的挫折和困难,容易出现情绪障碍。
对人的焦虑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中排在第四位,主要表现在在人前不自在,总是很难思考人说的话,在人际关系中容易焦虑。对人过于焦虑的学生往往没有勇气,缺乏组织能力,人际关系也做不好。这种倾向在今天的小学生中越来越严重,影响了孩子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心理需求。对人的焦虑与学生的任性、固执和严重依赖有关,学校教育忽视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自责倾向在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排名第五。自责倾向是指当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时,人们往往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害怕。
综上所述,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很多,其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是一种教育模式,在我国教育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过度纵容孩子,盲目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过度保护孩子,接管很多事情,培养孩子强烈的依赖、任性和固执,使其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们片面追求孩子的智力发展,把智力、知识和良好的学习成绩作为自己唯一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采用的应试教育模式不仅忽视了儿童心理素质的培养,而且由于盲目追求升学率和以分数来评判学生质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
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3
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是否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的兴衰。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指导,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这个群体是否健康,预示着国家未来是否处于良性发展状态。同时,小学生处于长身体阶段,可塑性很大。加强小学生的心理指导,可以尽可能减少未来精神疾病的数量,对建设现代化强国、改善人口结构有重要作用。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是“健康,不仅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而且具有完整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部一位负责同志也强调,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保护和教育未成年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教育系统责无旁贷。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1000多万成年人患有精神疾病。精神疾病的治疗引起了我国相关部门的重视。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指导是预防和治疗精神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必须分析和了解情况,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
(一)调查项目和内容
在我们的生活中,身体健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所谓健康,就是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来表达。从表现形式来看,身体健康相对容易诊断,而心理健康则更难检测。同样,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状态比了解他们的生理状态要困难得多。根据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我们认真开展了调查。
勘测设计:
(1)时间:20xx.9.5 - 20xx.9.30
(2)对象:我校三至六年级学生
(3)方法:问卷调查、座谈会等
在对小学生的调查中,我从“对学业成绩的态度”、“对自己错误的态度”以及性格、能力、朋友六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以考察学生的智力发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认识自己,有良好的情感关注,有心理承受能力,为进一步分析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详细的参考数据。
(二)调查分析:
1.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标准是智力正常发育。一个小学生能正常学习生活,与周围环境达到平衡协调,有一定的好奇心和爱好。总的来说,他的心理是健康的。根据我们的调查,98%的小学生能够正常学习,97%与周围环境平衡协调,99%有一定的好奇心和爱好。我们学校有1800名学生,其中1-3%是精神障碍学生,约300人。
2.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二个标准是与家人、老师、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待人真诚、谦虚、公平、大方。根据我们的调查,99%的人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97%的人能够真诚、谦虚、公正、慷慨地待人接物。在这方面,1-3%的小学生存在心理障碍。①父母与父母对话程度很好,占51%,好与一般,分别占21%和19%;几乎没有交流,完全没有交流,占4.5%。和父母最大的区别就是不理解自己的行为,占30%;其次是溺爱和高期望,占13.4%;当与家长发生冲突时,75%的学生通过对话解决,12.3%的学生不服气但仍接受。②对学校和师生关系的态度。学校生活很满意的占59%,相对满意和一般的占38%,不满意的占2%。36.4%的人觉得自己非常善于与老师沟通。其次是一般,占32%,相对较好,占25%;很少对话或完全没有对话的学生占6.1%。与老师最大的区别是学习,占15%;不理解我行为的占13%,其他86人占20%。处理与老师冲突的方式是通过对话,占63.6%;其次,不服气但仍被接受,占17%;三、间接方法(第三方或信件)占7%;第四是抗拒,不想上学,不想逃学的占1.3%。③ 48.4%的学生有可以和同学交流的朋友。其次是少数,占38%,第三是没有,占13%。交友最大的障碍是性格差异,占17.4%;其次是学习成绩的差异,占7%。然后就是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和技巧,占6%。和同学有冲突时,解决方法是通过对话,占64%,其次是不服气但还是接受,占17%;三是间接法解决,占7%。
3.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表现在正确认识自己,理解自己,努力开发自己的身心潜能。不进行不必要的抱怨,不容易被负面建议所诱惑。在调查中,我了解到99%的小学生在这方面是正常的,1%的小学生在这方面有心理障碍。
4.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在学习上要有条理的思想、统一的行为、集中的注意力和一定的毅力。在调查中,99%的学生是正常的,1%的学生有心理障碍。
5.正常情况下,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心情很好,活泼开朗,总是很开心,遇事沉着冷静,处理谨慎,体恤老幼,有残疾,讨厌坏人,向往美好的未来。调查显示,95-97%的小学生属于心理健康范畴,另有3-5%的小学生存在这方面的心理障碍。
6.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好,能适应环境变化,乐于接受新事物。在这方面,99%的人心理正常,1%有心理障碍。
以上调查表明,我校大多数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总体是健康的。根据围绕小学生心理健康六项标准进行的调查,所有指标中有1%属于可能精神障碍的范畴。虽然各种物品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交叉图像,但绝对数量还是比较大的,其中包含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认真分析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不仅要对心理问题明显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和矫正,还要对心理异常的学生进行一个方面的指导。
二、认真研究和分析心理障碍的成因
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有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各种生理原因。
1.社会原因:整体社会环境差会导致小学生对生活失去信心。小学生生活的周边环境有太多的负面因素,让他们对周围的人失去了信任。长此以往,他们的心理都会留下阴影。由于社会环境的巨大影响,对小学生的影响不是点型的,而是面型的,会影响一批小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对于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其绝对总量不容忽视,对社会发展的潜在负面影响也将是巨大的。因此,国家和平、社会和平和人民生活的文明程度是创造良好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减少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2.家庭原因:就家庭教育而言,具有启发性、长期性、感染性和情感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完整的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非常不利。不完整家庭是指核心家庭中父母一方因离婚、死亡、离开、分居等原因而有不完整家庭成员的家庭,也称为单亲家庭。国内心理学家对我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1564名1-5年级小学生(包括729个离异家庭和825个完整家庭)的情绪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离异家庭的孩子表现出更多的负面情绪,如焦虑、MoMo、自卑、孤独、萎缩、敌对等,影响其学习和社会生活。在父母不完整的家庭中,父母不和对小学生的影响更大。父母之间长期的分歧、争吵和敌意会引起孩子内心严重的焦虑、矛盾和紧张,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和反社会行为。
另外,在一些家庭中,小学生的长辈由于自身的心理障碍,在与小学生交往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使自己的病态心理影响到小学生;同时,一些小学生的长辈之间关系紧张,不注意自己的行为对小学生的影响,使得一些小学生在潜意识里对身边的人或事持敌视态度。再者,家庭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记得中国教育电视台的一个《儿童权益保障公约》的广告很有意思,描述了一个小男孩在一阵汽车、人声、麻将和成人的噪音中不停地说着什么,但他微弱的声音已经被成人社会的“噪音”淹没了。最后,当所有的噪音停止后,我听到孩子说:“你为什么不听我的?”。我觉得这个公益广告真的把孩子的生活状况揭示的淋漓尽致!难怪这么多小学生感到孤独,认为没有人理解自己,不尊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父母和老师总是要照顾这个照顾那个的。
据调查,我们学校独生子女约占35%。研究发现,这些孩子普遍生活自理能力差,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弱,依赖性强,没有家人和亲人很难照顾他们。原因是父母只注重智力的培养,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父母被溺爱,被过度保护,被照顾,导致学生依赖,缺乏独立性,缺乏自我服务和自我锻炼意识。这会给孩子以后的工作和走向社会带来很多障碍。
在和小学生的对话中,我了解到个别小学生的心理障碍确实是家庭原因造成的。有一个小学生,父母不和,关系紧张,甚至到了离婚的地步,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心理,影响了她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小学生的心理障碍。
3.学校原因:过去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领导和老师认为学校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尽可能多的“应试人才”,提高升学率。家庭、学校和社会密切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并将其视为关系到学生是否有前途的最重要的问题。所以老师上课只注重智育,课后家长让学生上各种补习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没有空闲时间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主要表现在考试紧张,厌学,上课偏心,注意力不集中。主要原因是教师不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再加上社会带来的心理压力,让学生的心理负担太重。他们认为学习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他们没有达到快乐学习的目标。
4.生理原因:在调查中,我了解到一些小学生,因为智力超常或者智力低下,觉得自己经常和别人格格不入,所以在心理上,不能像其他小学生一样得到正常的发展。时间长了,会有一些心理障碍;还有一部分小学生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身体残疾,使他们潜意识里有自卑心理和心理障碍。
第三,齐心协力,多方面提供心理指导
在学校层面,通过调查我们已经了解到,部分小学生由于社会、家庭、生理等原因存在一些心理障碍,这是我们必须重视并尽力做好这方面工作的。也就是说,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辅导,让我们每一个从事小学教育的人在每一个工作环节都重视这项工作。同时要让大家知道,好的心理辅导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真诚、理解、尊重。要依托社会意义的背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精心做好这项工作。
1)以真诚的感情和真诚的态度与同学相处。我们在和他们相处的时候,千万不要心胸开阔,失去信任,心理指导也就无从谈起。在这次调查中,我以与小学生相处为例,这也是我完成本次调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换位思考,从不同的角度与学生交流观点。患有精神障碍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往往与他人不同。理解他们是和他们沟通的关键。
3)除了真诚和理解,还要注意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
4)做心理辅导,要适当运用一些必要的方法,如:专题活动;课外合作游戏;帮助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引导学生从沉闷的氛围中释放出来;注意以非语言的方式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注意观察,可以利用反馈技术重复师生的一些言行,引导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消除学生潜意识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要注意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5)特别注意自卑学生的具体分析。其中,要特别注意矫正小学生的自卑心理。纠正小学生自卑心理的方法是:了解他们的想法,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愿望;适当让他们接受一些小测试,提升自己的承受心理;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的优越感心理;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冲淡他们的焦虑、烦躁、孤独和寂寞。
在家庭层面,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很大。就学校、家庭、社会的立体环境而言,孩子在家的时间多达1/3。而且对于心智正在发育的孩子来说,家庭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社会。因此,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
(1)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物理环境是指家庭中实物的装饰;语言环境是指家庭中人的语言是否文明礼貌民主平等,是否被讨论和理解;人际环境是指尊老爱幼、尽职尽责的性格。心理环境是指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态度和情感交流。比起父母的言行,家庭环境涵盖的范围要广得多。传递社会价值观、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和社会伦理的,不仅仅是父母的语言和行为,还有父母的心态、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和家庭中的人际环境。
(二)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促进儿童自我教育。尊重孩子的主人地位,父母首先要相信孩子,相信孩子接受教育的能力。当然,在相信孩子接受能力的同时,也要正视孩子的接受能力。如果你“拔苗助长”,也违反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尊重孩子的主人地位,父母要对孩子有深入的了解,根据孩子的天性培养品德。充分考虑孩子的性格、兴趣、爱好,不要轻易把自己的意愿放在孩子身上。鼓励孩子进行自我教育,家长尽量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规划、自我教育、自我评价。
(3)通过家校有效合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家长观和儿童观,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方法。
在社会层面,加大精神卫生知识普及和社会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普遍破除迷信,科学对待心理问题,让人们远离迷信,及时科学对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社会宣传,提高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正确认识,让全社会特别是家长和教师更加重视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让心理学真正早日走进人们的生活。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