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上网课学习感受(精选3篇)
第一次上网课学习感受 篇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新课程实验的深入实施,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全新的课堂,创造和问题都推陈出新、层出无穷。必然教研活动的方式也跟随着发生变化。为了合作与交流、协作与共享,网络教研应运而生。网络教研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教育消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如今,利用网络上博客做教研成为教研的必然趋势。
网络教研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和发展,改变了教师的学习状态、工作状态,极大增强了教师参与教研的自主性,创生出崭新的学校博客教研文化。通过教育博客,教师发表自己的教育实践的教学感想、教案、案例等与同行交流,大家群策群力,聚合更多人的智慧,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另外,在发贴、回贴的过程中好的贴子会吸引更多人读贴跟进,教师有了“受重视”感,便会自觉地产生发表的欲望,积极发表话题。
而要发表话题,便会更加关注教学现象,对教学现象进行分析,进而使教师养成了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催人上进。也实现了网络教研的同伴互助。在教育博客聚合的环境中,大家以共鸣的方式相互促进与提高,一起构建和谐的抒发、表达、辨析、质疑、批评、总结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规律的网络环境,一起够成丰富多彩的“社会大研讨”。在充分展示自我,参与交流,质疑和批评的过程中,促进教师学习反思能力的提高和良好习惯的形成,也促进了教研行为的变革,更是一种创新的思维。
第一次上网课学习感受 篇2
我刚放学回到家,就发现外婆正在餐厅包粽子!哇,我也好想学包粽子。
我赶快把书包放下,洗了个手就和外婆一起包粽子。我拿起粽叶,学者外婆的样子,把两片粽叶卷起来,成一个漏斗状,也像一个锥子形。接着就是放米啦,我开始往“漏斗”里面放乳白色的糯米。糯米有趣极了,都可以当沙子玩了。
咦?糯米被我的粽叶包住了吗?呀!糯米全部都“跳”了出来,有的在地下,有的又在桌子上,还有的“赖”在粽叶上不想下来……我把地上、桌子上和粽叶上的糯米全都收拾了。接着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包粽子,但是没有一次成功。
最后,我放弃了。外婆对我说:“你还没有到包好粽子的年龄,不要灰心,你年龄还小。”我不甘心,就帮着外婆包粽子,给她打下手,递粽叶、拿绳子。
粽子终于包完了。外婆包了各种材料的粽子。我问外婆什么时候能煮好,外婆说:“至少要煮3个小时。”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吃那美味的腊肉粽、白米粽了!
等待的时间太慢了!于是我打算研究一下粽叶。我拿起一片粽叶,闻了又闻,看了又看。粽叶的颜色是青色的,闻出来的味道有一股特别的清香。
好不容易,我闻到厨房传来了阵阵粽子特有的香味,这时,外婆说:“粽子煮好了!”我急忙去拿了一个,煮好的粽子绿中带黄,颜色好看极了!我快速把棉线解开,一股粽米和腊肉混合的香味扑鼻而来。轻轻咬一口,又软又糯又香!我问外婆:“为什么糯米会变软呢?”外婆笑着对我说:“那是因为呀,糯米在粽叶里挨得太紧了,你挤着我,我挤着你,最后大家都没力气了,就变软了呀!”我听了哈哈大笑起来。在欢笑中,我和外婆慢慢的品尝着粽子。
这就是我第一次包粽子,以后我一定要学会包粽子,和外婆一起包粽子。
第一次上网课学习感受 篇3
早上,我向爸爸要了10块钱,是买菜用的。钱一到手,我就急急忙忙向菜市场跑去,要是去晚了就买不到好菜了。
来到市场,因为是自己第一次来买,所以走路慢吞吞地东看看西看看,心里盘算着要买什么。要不然先把自己爱吃的买下吧!说着我一直在找卷心菜。突然我的视线转移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卷心菜上,毫不犹豫的问老板:“卷心菜怎么卖?”市场里太吵了,我没听清楚多少钱,就拿了那个卷心菜,老板一称,说:“一共两块二。”我付了钱后,就走向买黄瓜的地方。
记得妈妈说过,黄瓜要摸上去刺刺的才新鲜。正当我在选的时候,老板直接给我拿了一根半的黄瓜,他称了一下,是一块五。走着走着,我看到了玉米,好久没喝到妈妈煮的玉米汤了,买几根玉米回去煮吧。我一共选了四个,每选一个,都要把皮拨开一点看,会不会饱满。选最后一个玉米时,我摸到玉米下面“空空”的,里面的玉米粒一定很小,就换了一个“胖胖”的玉米。就当我想回去时,看到了有卖小小个的牛肉丸,那可是我的最爱呀!我一摸口袋,只剩下三块五了。买个三块钱,老板装好牛肉丸,放到一个大袋子里,又放进一小袋汤,我付了钱后,拿起牛肉丸就“一走了之”了。
回到家后,我把买到的菜给妈妈看了,妈妈说我买的还行,中午就煮我买来的菜,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又可以吃到我自己买的爱吃的菜了。通过这次自行买菜,我知道了原来大人买菜都要费些脑子的。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