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伟人故事大家知道哪些?今天小编就整理一些有关毛泽东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收藏!
有关毛泽东的故事 篇一
毛泽东对子女品格修为的要求非常高。他教育子女要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看待自己,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对待他人。
1946年1月,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相别19年的父亲让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脱下洋装,换上布衣,到陕北贫瘠的乡村当农民,拜农民为师。一开始,毛岸英是和毛泽东住在一起的,但不久,毛泽东就让毛岸英搬到中央机关去住。他还问毛岸英:“你吃什么灶?”毛岸英如实地回答:“中灶。”毛泽东一听便生气地责问毛岸英:“你有什么资格吃中灶?你应该跟战士一起吃大灶。”毛泽东如此“苛刻”,就是要让毛岸英“接地气”,让他明白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不能搞特殊。
李讷是毛泽东最小的女儿,毛泽东对她疼爱有加,但也一再告诫她,不要自以为是,不要搞特殊。上大学后,李讷住学校,吃食堂,每周六下课才回家。有一次,李讷离校晚,卫士李银桥担心一个女孩子走夜路不安全,便瞒着毛泽东派车去接李讷。毛泽东得知此事后,狠狠地批评了李银桥。李银桥委屈地说:“就是怕不安全。”毛泽东严厉地说:“别人的孩子能自己回家,我的孩子为什么不行?不许用车接,说过就要照办,让她们自己骑车子回来。”
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的决定后,在毛泽东的支持与鼓励下,毛岸英立即提出要参加志愿军。当时,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曾劝说,毛岸英还是不要去朝鲜参战了,因为毛泽东已经在革命战争年代失去了5位亲人。但是,毛泽东却断然拒绝了这一建议。后来,毛岸英的牺牲让毛泽东万分悲痛,当彭德怀就毛岸英牺牲的经过向毛泽东详细作汇报时,毛泽东听罢,沉默了一会,对彭德怀说:“革命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岸英是一位普通战士,为国际共产主义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尽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开怀家国事,不言身与家,就是毛泽东严以教子家风的精准概括。
有关毛泽东的故事 篇二
毛泽东严以律己,有着严格的做事原则。在原则面前,他是个明白人,沉淀出了铁骨铮铮见清廉的家风。
“人不以规矩则废”。讲规矩,守纪律,是毛泽东在亲情面前的选择。他曾经向要进京的亲友捎过话:我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席,不是韶山毛家的主席,家乡亲友要勤耕守法,好自为之。凡会见来北京的亲友,他总要讲他的三条交往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循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
新中国成立前夕,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写信给毛泽东,要求到北京工作。这一请求却被毛泽东严词拒绝了。毛泽东在写给杨开智的回信中说:“希望你在湘听候中共xxx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同时,毛泽东还给当时的xxx军管会副主任王首道写了一封信:“杨开智等不要来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后来,杨开智也领悟了毛泽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的教诲,根据自己的专x,安心留在了xx的农业部门工作,直到退休。
新中国成立后,对生活有困难的亲友,毛泽东总用自己的稿费给予经济上的帮助,从不搞特殊,从不给国家和地方政府找麻烦添负担。
有关毛泽东的故事 篇三
据主席身边的警卫员回忆,1929年1月,红四军下井冈山,迂回于赣x、闽西之间,毛主席行军,战士们沿途没见他骑马,可部队中的伤兵、病号、掉队的战士们都骑过他的马。虽说毛主席是前委书记,但他同战士们同吃一锅饭,同吃一盆菜,没有丝毫区别。
1932年,红军打到漳州,警卫员住在毛主席那里。一眼看见他脚上穿的黑线袜子,已经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袜子了,主席发现他盯着他的袜子看,就把脚一伸,说:“这双袜子还是1929年下井冈山后你替我买的,已经换过两次袜底了,你看还是好的。不过再不能换袜底子了,袜面也太稀薄,经不起洗了。”主席说着,还有些舍不得的样子。毛主席行军中唯一御寒的一条毯子,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个麻袋片了。部队并不是没有像样的毛毯,但是他硬是不要。
现在想想,那时的毛主席已是红军的领导核心,毛主席的廉洁,在当时是少有的。
有关毛泽东的故事 篇四
毛泽东始终把自己看作是人民中普通的一员。在生活中,他不要求任何特殊待遇,终其一生厉行节约,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在这方面,他对儿女的言传身教,不仅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铸就了新中国“第一家庭”勤俭节约的风气。勤俭节约,是毛泽东严以持家家风的重要表现。
毛泽东是个“恋旧”的人,他的生活用品总是能跟随他很久,即使破旧不堪了,他也不允许工作人员随便丢掉。毛泽东还经常嘱咐工作人员,生活用品需要多少就买多少,不要多买,以免浪费。对于生活用品,他总是利用的“彻彻底底”,因此,毛泽东的生活账中有很多类似修补热水瓶、换锅底、换皮凉鞋底、修理手表等消费记录。
在具体的饮食安排上,毛泽东始终奉行简单适合的原则。他很少按照保健医生的安排吃所谓的营养餐。每日三餐,他吃得很普通。只有在生日的时候,毛泽东才会同意多加几个菜,叫上家人和工作人员一起吃顿便饭。毛泽东家还有一条规矩,就是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儿女们与他同桌共餐,儿女们平时都是去机关食堂就餐。
毛泽东经常告诫子女,学习和事业要向上看,但生活要向下看。根据李敏的回忆,毛泽东经常要求子女们艰苦朴素。解放后,虽然生活好一些了,但毛泽东仍要求他们不要穿得太讲究,要和老百姓一样,穿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就行。在这方面,毛泽东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做了一件睡衣,而这件普通的睡衣,他却穿了20多年,线开了缝住就行,磨破了补上就好。这样反反复复,不知道缝补了多少次,当工作人员实在看不下去劝他做件新睡衣时,他却说:“我看还是应该节x点,不要做新的,破了再补嘛。”一补再补,这件睡衣上最终落下了73个补丁。这些补丁,体现了毛泽东的家风。
有关毛泽东的故事 篇五
有一次,毛泽东做社会调查后回到茨坪。当警卫员知道他还没有吃饭时,便兴冲冲地说:“我来给你做,今天有好吃的哩!”毛泽东问:“什么好吃的?”“你看!”警卫员指了指一只小水缸。
毛泽东打开盖,看见一条鲤鱼在水里摇头摆尾地游着。警卫员把手伸到缸里捉鱼,那鱼扑打着水浪,穿来穿去,抓不住。“我来,我来。”毛泽东卷起袖子,把手伸到缸里,两手对准鲤鱼的头,轻轻一抓,把鱼抓住了。警卫员接过鱼,就向厨房走去。
毛泽东忽然想起什么,问道:“慢点!这鲤鱼几多钱一斤?”“没花钱。”警卫员回答。“哪里来的?”警卫员说:“村里一位老公公送的,说送给你补养身体,人家也是一番好意,我不肯收,他就是不依。”“那不行!”毛泽东神态严肃地说:“我们当干部的,应当模范执行纪律,不能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
警卫员为难地说:“鱼在缸里养了两天啦,这次收了,下次不收就是啦!”毛泽东坚决地说:“不行,群众的东西,一次也不能收,马上把鱼送回去。”“送回去,人家会怪我们的。”警卫员说。毛泽东想了想说道:“那就这样吧,称一称这鱼多重,把鱼钱付给群众,并把情况向老公公讲清楚。”
不久,大家都知道了这件事,从中受到很大的教育,表示要向毛泽东学习,不收群众礼物,不要群众一针一线。
有关毛泽东的故事 篇六
1958年,毛泽东来到杭州。xxx委第一书记江华偕同x委领导霍土廉、吴宪等已在站台等候他。见到x委领导迎候,毛泽东风趣地说:“杭州是我的第二故乡,到杭州就像到了家,以后就不要再搞接送了,好不好?”
“主席到杭州来,哪有不接的道理。”一位x委领导说。
毛泽东微笑着说:“延安时,有一次我到马列学院作报告,张启龙、范文澜派邓力群、安平生、马洪、韩世福到杨家岭来接我。路上碰到了,我说,哦,四个人,轿子呢?你们不是抬轿子来接我呀?我对他们说,那是官僚的作风,我们共产党人不信也不搞那一套。”
x委领导听着,都默默不语。“过去帝王出朝,乘龙车凤辇,前簇后拥,浩浩荡荡,威风凛凛。我们共产党人可不能沾染官僚习气。”毛泽东继续说,“以后,来不迎,走不送,大家自由,好吗?”
从此,“不接不送,不叫不到”便成了xxx委不成文的规定。在以后的日子里,毛泽东又数十次到杭州,x委领导再没有出来迎送。每次,毛泽东一到杭州,警卫就给x委挂个电话报个到,走时给x委打声招呼,收拾行装就走了。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