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文
文 高一(8)班 邱茂乾
古往今来,英雄人物往往出身于乱世,而在安乐世界,英雄却很少出现,这就印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出自《孟子·告子下》,它的意思原本是“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不错,忧患确实是人们得以更好地生存的原因;而安乐,则是人们逐渐颓废衰亡的缘故,许多事例都说明了这一点。
三国鼎立之时,占据西南一带的刘备,就出自充满忧患的乱世;忧患的经历为他开创一片江山打下了基础。而他的儿子刘禅,却因生长在安乐之中,从未有过一丝忧患感,最终将蜀国的江山拱手送给别人,自己也落下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的千古骂名。如果他能够意识到蜀国的处境,与群臣通力合作,邓艾也不会如此轻易的拿下成都,蜀国也不会就此消亡。
而与此相反,著名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经历过无数的忧患,这才使他懂得老百姓的疾苦,明白“水能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所以将唐朝的江山治理得非常好,社会安定,百姓丰衣足食,开创了被后世赞誉的“贞观之治”。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忧患中出身,身为平民,却带领部下反抗明朝统治,占据了大明半壁江山,是何等的豪迈奋发啊!但是,当他占领北京后,却丢失了忧患意识,和他的部下一味沉醉在奢靡享乐中,结果在位仅八十多天,就被清军赶出北京,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顿时土崩瓦解,这是多么沉痛的教训啊!假如李自成没有沉浸在胜利之中,而是继续收拢民心,组织军队抵御入关的清兵,也许中国的历史就有可能被改写。
由此可见,忧患是人生的必需品,在忧患中,人们会感到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可以激励人们的斗志,可以磨砺人们的品格,可以吸取失败的教训,可以积累成功的经验。这种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促使人们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还可以使人产生一种紧迫感,不轻易放过每一次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忧患是成功的催化剂。而贪图安乐却能消磨意志,涣散人心,瓦解士气,它是成功的腐蚀剂。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忧患的意识,要知道忧患意识并不是杞人忧天,是用来提醒自己切不可在一片赞美中迷失,告诉自己为人须心中时时有志向,要始终给自己留下一点压力,并将其转化为动力,不能沉迷于享乐,须时时奋进,处处小心,防微杜渐。
古往今来,许多人在忧患面前造就奇迹,却在安逸的平坦之路上迷失方向。因此,居安思危,在闲适中不忘忧患,不让一时的欢乐钝化了内心的锐气,才能使人身处危难之时得以生存,更能使人在安稳之时保持一份清醒和警觉。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