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影响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育管理,教育管理是否科学,将直接关系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目前学校的管理模式还被禁锢在旧的传统意识之中,因此教育管理创新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项十分迫切的使命。本文从创新的角度为出发点,探究如何使教育管理向科学化发展。
【关键词】教育管理 创新 科学化发展
从目前我国教育管理现状看,无论是教育管理体制,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无论是管理队伍和制度建设,还是管理方法和手段都不能适应教育面临的挑战。在当今社会,管理渗透于教育领域的一切方面,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柱。与教育科学化的目标相适应,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教育管理的创新科学发展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高校教育管理科学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管理理念的滞后
从当前我国教育管理的现状来看,教育管理理念的滞后已成为教育落后众多因素的根源。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不主动研究新情况,陈旧的管理理念保护了落后的管理方式。
(二)教育管理组织的不科学
当前实行的教育管理组织机构一般是以垂直控制的金字塔型为主,它容易造成组织结构分工过细,管理幅度过小,从而造成组织结构层次重叠,工作效率降低,同时还容易导致部门和人员之间的隔膜,不利于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约束了教育管理创新精神的凸现,既不利于创新,也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教育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目前教育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管理制度的内在特性角度来说,一方面,管理制度应充分体现自律和他律的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管理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现实情况是管理制度往往是上级主管部门旨意的复制品。教育主管部门是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制造厂”、“加工厂”,脱离各层级管理实体的实际。
(四)教育管理队伍素质的不完备
目前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不完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用人机制的不完善。在教育管理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较为完善的用人机制和淘汰机制,管理主体往往能级不符,能人提不上来,庸人沉不下去,加上对管理队伍的重视不够,降格以求,导致了冗员堆积。严重制约了管理主体潜能的发挥。二是管理思维定势陈旧。由于长期以来,把教育管理单纯地作为行政管理工作,工作人员遵循“行政服从,执行照办”的工作方法,这从根本上扼制了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
二、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涵义
(一)教育管理创新是指教育管理主体实现的自我改造和变革,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进行管理活动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问题,通过创造性活动,对传统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扬弃并获得新的认识和创造新的发展的活动及过程。
(二)教育管理创新的核心在于创设一种新的观念、理论、体制、机制、技术和手段以激活人的创造力,为善于创新的人提供发挥其作用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管理,求得新发展。当前教育管理创新的主要任务是要建立和健全教育管理创新体系,创造出良性教育创新管理机制和氛围,以促进教育创新,积极地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现代公民,不断地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三)在国家教育创新体系中,教育管理创新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管理创新的途径多种多样,它主要包括教育管理观念的创新、教育管理组织的创新、教育管理方法的创新、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等几个方面。
三、高校教育管理向科学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1.教育管理者要尽所能地改善教师待遇
要把教师的疾苦放在心上,主动关心教职工,及时了解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所需所求,尽可能地帮助其解决诸如家庭住房、子女入学、两地分居、医疗保健等实际困难。教师如果没有了后顾之忧,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2.提供良好的办公条件
所谓办公条件包括工作时所需要的设施和相应的设备,大到整个学校的建筑环境,小到教师办公室的大小、布置,以及所提供的办公用具、劳动工具和劳保。教育管理要舍得投入资金,重视校园内部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为教师创造一个健康、安全、舒适的办公环境。
3.建立宽松灵活的制度环境
规章制度是保障学校工作正常开展的常规管理内容,是要求全体教师共同遵守的规则。教育管理应该抛弃那些刻板僵化的管理制度,在完成工作任务、履行岗位职责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淡化刚性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工作空间。
(二)注重激励因素,满足教师精神需要,实现更长久、更浓厚、更强烈的管理实效
1.深化学校分配制度改革
充分发挥经济分配的杠杆作用,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学校内部分配激励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优绩优酬原则,加大对有较大贡献的教育工作者的奖励力度;根据各类人员的工作岗位、工作数量和工作质量适当的拉开分配差距,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真正起到调动绝大多数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作用。
2.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制度
学校根据核定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合理地设置岗位、聘任职务,同时逐步通过竞争上岗、择优聘任、自然减员、合理流动、低聘解聘等办法,改变以往的“唯职称决定论”,打破教师职称终身制,使能力强的教师能够低职高聘,不称职的教师也能高职低聘。
3.提供教师职位晋升的机会,拓展教师个体事业发展空间,激发其自我发展欲
“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认为,工资、福利待遇固然重要,但教师的自身发展更重要。
4.逐步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科学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要针对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根据不同类别、层次岗位的要求,制定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考评要坚持“民主、公开、公正、透明”原则,程序要规范。只有这样,才会对教师起到激励作用。
5.要加强教育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自身素质诸如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及业务能力等都会直接影响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自身素质高的教师,有高层次的追求,往往表现出高昂的士气和工作热情。自身素质低的则反之。因此,教育管理要积极疏通渠道、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接受高层次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才能的学习机会,开阔教师的知识视野,提高开拓创新能力。
高校教育管理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因此只有在高校中合理的科学发展教育管理,最大化地调动和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教育管理工作更科学、更具实效,更好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重鸣.管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郭晓云.创新—教育管理的不竭动力[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
[3]陈晓虹.双因素理论与高校教师管理[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