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俗称“小人书”,指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的发展过程,题材广泛,内容多样,具有独特艺术表现力。连环画兴起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到七八十年代达到成熟顶峰。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起,由于电视文化不断普及,艺术欣赏多元化,连环画编创进入衰退期,新创作出版的连环画凤毛麟角,中国连环画艺术经历了发展——繁荣——衰落的过程。
让人意料不到的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起,沉寂已久的连环画竟峰回路转,逐步成为收藏市场宠儿,在1998年举办的中国首届连环画拍卖会上,贺友直的线装三册一套《山乡巨变》以1400元拍出,陆俨少的三册一套《牛虻》,以1200元落槌成交。过去一直被视作“小人书”的连环画,成了与邮票、钱币、火花、磁卡、烟标等并列的八大收藏品。2012年12月武汉第十届连环画交流会上,一本赵宏本绘制、1962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白蛇传》连环画,以底价1000元开拍,经过众多连藏爱好者激烈角逐,最终以3.8万元的高价成交。连环画的确升值很快,但也不是所有“小人书”都具备收藏价值,按出版年代先后,连环画收藏基本可分为5大类。
民国连环画。指上世纪初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连环画。民国时期连环画因出版时期很早,且当年发行量不大,现流传存世的极少,且大多品相不佳。由于存量实在太少,市场里真正玩赏民国连环画的人其实并不多。若確有好作品,还是有人追捧。民国时期出版的一套32册的由陈履平绘画的《金台传》曾拍出21万元的高价。
老版连环画。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文革”爆发前发行的连环画。老版连环画问世时间较早,现存世量很少,其收藏价值很高。国内真正的收藏大家,都以收藏老版连环画而享誉连坛。只要是品相上好的老版连环画,售价大都在数千元甚至万元以上。如2009年4月重庆第三届连环画拍卖会上,一本品相上好的《潘必正与陈妙常》连环画,拍出了5.1万元的高价。
“文革”连环画。指1966年至1976年十年“文革”运动期间发行的连环画。“文革”连环画具有很高史料价值,属收藏“潜力股”,“文革”初期出版的“文革”味特浓的连环画和“样板戏”连环画收藏价值较高。如《“公”字的凯歌》拍卖价高达1000元以上;“样板戏”连环画也备受市场追捧,目前一套全品相“样板戏”连环画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