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大佛导游词(精选30篇)
蒙山大佛导游词 篇1
晋阳西山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阳,南向,依山凿制,由于年久风雨剥蚀,岩石表层风化严重,况其外露高大的胸颈部剥落之处还长出小树蒿草,失其原有的风采,致人们不知其为当年巍伟的大佛,立于大佛胸下怀间而不知,无怪以往探佛者慨叹“大佛巳不存在了”,“仅遗乱石而已”。晋阳西山大佛现场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唐代记载“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仅低于我国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8米,比以往西方所说“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Bamiyan,高53米)高10米,按凿制年代,西方对“巴”佛考查不清,认为“巴”佛凿于“三至七世纪”之间,这是个不精确的估计数字,而我晋阳西山大佛,史籍明确记载凿于北齐天保二年(551),时在六世纪。如按“巴”佛凿于“七世纪”来说,我晋阳西山大佛要早一个世纪。比我国乐山大佛凿于唐开元元年(713)早162年。按此,论高度,晋阳西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论年代则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
晋阳西山大佛所在的寺院,原为东魏所建的大庄严寺。北齐天保二年(551),高洋赐额“开化”,又称开化寺,并依山凿制佛像,建成上、下二寺,称“大庄严石窟二寺”,可见“西山大佛”当初是称“石窟”的位于上寺之中。隋文帝仁寿初年(602),建起了庇盖大佛的大佛阁,改称“净明”寺。唐武德三年(620),李渊留守晋阳,复名开化寺。显庆五年(660),唐高家李治和皇后武则天来幸并州,瞻仰开化寺和童子寺大佛,“礼敬瞻睹,嗟叹希奇,大舍珍宝财物衣服”,并令并州州官长史窦轨“速庄严备饰圣容”,“开拓龛前地,务令宽广”。武则天和李治回到京城长安后,经两年时间,由皇帝内宫做了两件袈裟,派专使驰马飞送并州,给这两寺大佛像赐披袈裟。袈裟上装饰的金银珠宝大放异彩,“放五色光,流照崖岩,洞烛山川”,“道俗瞻睹,数千万众”,轰动了并州。唐武宗灭佛时,大阁虽然失修破败,但大佛未损。晚唐乾宁二年(895),晋王李克用竭河东之力,“计口随钱,不可胜计”,五年用工三十万,重修了大佛阁。
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北平王刘智远留守北京(晋阳),又修佛阁。这次重修的庄严阁,高五层,每层十三楹,二十六间,共一百三十间,将二百尺高的大佛庇盖于内,可见阁之大。元末(1368),寺毁阁倾,火佛头部掉落,残砖破瓦和山间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1385),晋恭王朱棡只重修了前寺院,称法华寺。显赫了八百年的“西山大佛”便从此埋没六百余年。
自北齐凿佛,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都有重修、扩建、瞻游、纪事等碑刻,除前寺址上遗有五代后晋和元、明的几通碑刻已移置太原双塔寺保存外,其余各代碑刻均未外运,当仍在其处,共处当有大量埋藏物。至于大佛之腹、手、腿、足、基座、大阁遗基,都掩覆于大佛胸下山坡泥石里。对这尊大佛的考查,现仅触及其一半,还需清理发掘。
蒙山大佛导游词 篇2
晋阳西山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阳,南向,依山凿制,由于年久风雨剥蚀,岩石表层风化严重,况其外露高大的胸颈部剥落之处还长出小树蒿草,失其原有的风采,致人们不知其为当年巍伟的大佛,立于大佛胸下怀间而不知,无怪以往探佛者慨叹“大佛巳不存在了”,“仅遗乱石而已”。晋阳西山大佛现场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唐代记载“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仅低于我国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8米,比以往西方所说“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Bamiyan,高53米)高10米,按凿制年代,西方对“巴”佛考查不清,认为“巴”佛凿于“三至七世纪”之间,这是个不精确的估计数字,而我晋阳西山大佛,史籍明确记载凿于北齐天保二年(551),时在六世纪。如按“巴”佛凿于“七世纪”来说,我晋阳西山大佛要早一个世纪。比我国乐山大佛凿于唐开元元年(713)早162年。按此,论高度,晋阳西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论年代则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
晋阳西山大佛所在的寺院,原为东魏所建的大庄严寺。北齐天保二年(551),高洋赐额“开化”,又称开化寺,并依山凿制佛像,建成上、下二寺,称“大庄严石窟二寺”,可见“西山大佛”当初是称“石窟”的位于上寺之中。隋文帝仁寿初年(602),建起了庇盖大佛的大佛阁,改称“净明”寺。唐武德三年(620),李渊留守晋阳,复名开化寺。显庆五年(660),唐高家李治和皇后武则天来幸并州,瞻仰开化寺和童子寺大佛,“礼敬瞻睹,嗟叹希奇,大舍珍宝财物衣服”,并令并州州官长史窦轨“速庄严备饰圣容”,“开拓龛前地,务令宽广”。武则天和李治回到京城长安之后,经两年时间,由皇帝内宫做了两件袈裟,派专使驰马飞送并州,给这两寺大佛像赐披袈裟。袈裟上装饰的金银珠宝大放异彩,“放五色光,流照崖岩,洞烛山川”,“道俗瞻睹,数千万众”,轰动了并州。唐武宗灭佛的时候,大阁虽然失修破败,然而大佛未损。晚唐乾宁二年(895),晋王李克用竭河东之力,“计口随钱,不可胜计”,五年用工三十万,重修了大佛阁。
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北平王刘智远留守北京(晋阳),又修佛阁。这一次重修的庄严阁,高五层,每层十三楹,二十六间,共一百三十间,将二百尺高的大佛庇盖于内,可见阁之大。元末(1368),寺毁阁倾,火佛头部掉落,残砖破瓦和山间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1385),晋恭王朱棡只重修了前寺院,称法华寺。显赫了八百年的“西山大佛”便从此埋没六百余年。
自北齐凿佛,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都有重修、扩建、瞻游、纪事等碑刻,除前寺址上遗有五代后晋和元、明的几通碑刻已移置太原双塔寺保存外,其余各代碑刻均未外运,当仍在其处,共处当有大量埋藏物。至于大佛之腹、手、腿、足、基座、大阁遗基,都掩覆于大佛胸下山坡泥石里。对这尊大佛的考查,现仅触及其一半,还需清理发掘。
蒙山大佛导游词 篇3
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阳,南向,依山凿制,由于年久风雨剥蚀,岩石表层风化严重,头部早在元代就已经崩落,其外露高大的胸颈部剥落之处还长出小树蒿草,失去了原有的风采。由于寺毁阁倾,大佛之腹、手、腿、足、基座、大阁遗基,都掩覆于山坡泥石里,仅现胸颈部分。对这尊大佛的考查,现仅触及其一半,剩下的还需清理发掘,无怪乎人们不知其为当年巍峨的大佛,立于大佛胸下怀间而不知;无怪以往探佛者慨叹“大佛已不存在了”“仅遗乱石而已”。
蒙山在太原西南约20公里处,晋祠以北的寺底村附近,主峰高1325米。蒙山为古太原县八景之一,故有“蒙山晓月”之称。史籍记载这尊大佛是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二年(551年)始凿,经五个皇帝二十余年,至后主高纬时凿成。《北齐书》记载在《后主恒纪》中:“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所以称为“晋阳西山大佛”。《北史》载:“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宫”指历史上著名的晋阳宫,遗址在晋源镇古城营村九龙庙一带。据有关部门测量,晋阳西山大佛现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唐代记载“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仅低我国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8米,(一说66米,一说70多米,比乐山大佛略高),比以往西方所说“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Bamiyan)大佛”(高53米)高10米。按凿制年代,西方对“巴”佛考查不清,认为“巴”佛凿于“3至7世纪”之间,这是个不精确的估计数字,而我晋阳西山大佛,史籍明确记载凿于北齐天保二年(551年),时值6世纪。如按“巴”佛凿于“7世纪”来说,我晋阳西山大佛要早一个世纪,比我国乐山大佛凿于唐开元元年(720xx年)早162年。据此,论高度,晋阳西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论年代则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传说李渊做太原留守时曾参拜蒙山大佛,当晚就梦见佛光普照,以为祥瑞,从而坚定起兵决心。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则天于显庆五年(660年)幸晋阳瞻拜(此寺及南十余里的龙山童子寺瞻礼二寺大佛),次年又派专使赐大佛袈裟,以“五色光洞烛山川,道俗瞻睹数千万众”轰动并州。晚唐晋王李克用再建大阁,五年用工三十万。五代后晋时,北平王北京留守刘知远,重修庄严阁,共五层一百三十间。北汉刘继元在蒙山顶造避暑宫,开化峪内设御驾桥。宋时又在蒙山开化前寺建连理二塔。元末(1368年),寺毁阁倾,大佛头部脱落,残砖破瓦和山间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晋恭王朱棡只重修了前寺院,称“法华寺”。显赫了八百年的“西山大佛”从此便埋没六百余年。
大佛往下不远,就是开化寺,遗址在一片桃花林中,除连理二塔外,只剩一堆残砖败瓦。可谁又曾想到这很不起眼的寺院就是东魏高僧昙鸾弘修的净土法门,东魏孝静帝“勒令住并州大寺”,日本净土真宗经籍载为“并州大岩寺”,北齐高洋赐额“开化”寺,曾是佛教净土宗的早期道场。仰望着大佛,大佛头颅毁损崩落,不知踪迹,腹上岩石大部分早已风化崩落,胸下淹没于乱石瓦砾之中,一幅惨败不堪的情形,实属千古遗憾。站在大佛臂上,古晋阳城尽收眼底,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只觉往事越千年,倏忽间沧海桑田,海枯石烂。
蒙山大佛导游词 篇4
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阳,南向,依山凿制,由于年久风雨剥蚀,岩石表层风化严重,头部早在元代就已经崩落,其外露高大的胸颈部剥落之处还长出小树蒿草,失去了原有的风采。由于寺毁阁倾,大佛之腹、手、腿、足、基座、大阁遗基,都掩覆于山坡泥石里,仅现胸颈部分。对这尊大佛的考查,现仅触及其一半,剩下的还需清理发掘,无怪乎人们不知其为当年巍峨的大佛,立于大佛胸下怀间而不知;无怪以往探佛者慨叹“大佛已不存在了”“仅遗乱石而已”。
蒙山在太原西南约20公里处,晋祠以北的寺底村附近,主峰高1325米。蒙山为古太原县八景之一,故有“蒙山晓月”之称。史籍记载这尊大佛是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二年(551年)始凿,经五个皇帝二十余年,至后主高纬时凿成。《北齐书》记载在《后主恒纪》中:“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所以称为“晋阳西山大佛”。《北史》载:“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宫”指历史上著名的晋阳宫,遗址在晋源镇古城营村九龙庙一带。据有关部门测量,晋阳西山大佛现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唐代记载“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仅低我国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8米,(一说66米,一说70多米,比乐山大佛略高),比以往西方所说“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Bamiyan)大佛”(高53米)高10米。按凿制年代,西方对“巴”佛考查不清,认为“巴”佛凿于“3至7世纪”之间,这是个不精确的估计数字,而我晋阳西山大佛,史籍明确记载凿于北齐天保二年(551年),时值6世纪。如按“巴”佛凿于“7世纪”来说,我晋阳西山大佛要早一个世纪,比我国乐山大佛凿于唐开元元年(713年)早162年。据此,论高度,晋阳西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论年代则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传说李渊做太原留守时曾参拜蒙山大佛,当晚就梦见佛光普照,以为祥瑞,从而坚定起兵决心。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则天于显庆五年(660年)幸晋阳瞻拜(此寺及南十余里的龙山童子寺瞻礼二寺大佛),次年又派专使赐大佛袈裟,以“五色光洞烛山川,道俗瞻睹数千万众”轰动并州。晚唐晋王李克用再建大阁,五年用工三十万。五代后晋的时候,北平王北京留守刘知远,重修庄严阁,共五层一百三十间。北汉刘继元在蒙山顶造避暑宫,开化峪内设御驾桥。宋时又在蒙山开化前寺建连理二塔。元末(1368年),寺毁阁倾,大佛头部脱落,残砖破瓦和山间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晋恭王朱棡只重修了前寺院,称“法华寺”。显赫了八百年的“西山大佛”从此便埋没六百余年。
大佛往下不远,就是开化寺,遗址在一片桃花林中,除连理二塔外,只剩一堆残砖败瓦。可谁又曾想到这很不起眼的寺院就是东魏高僧昙鸾弘修的净土法门,东魏孝静帝“勒令住并州大寺”,日本净土真宗经籍载为“并州大岩寺”,北齐高洋赐额“开化”寺,曾是佛教净土宗的早期道场。仰望着大佛,大佛头颅毁损崩落,不知踪迹,腹上岩石大部分早已风化崩落,胸下淹没于乱石瓦砾之中,一幅惨败不堪的情形,实属千古遗憾。站在大佛臂上,古晋阳城尽收眼底,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只觉往事越千年,倏忽间沧海桑田,海枯石烂。
蒙山大佛导游词 篇5
蒙山大佛景区,位于太原市晋源区西北的开化沟内,毗邻晋祠、天龙山、龙山、太山、古晋阳城、晋阳湖等景区,山体雄浑,松柏成荫,溪水潺潺,鸟鸣幽谷。
蒙山大佛(古时又称“晋阳西山大佛”)座落于蒙山北峰,远观山似一尊佛,佛似一座山,为释迦牟尼坐像佛。大佛开凿于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史书记载高200尺(唐尺,约合今63米),比西方认为的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羊”大佛高10米,略低于四川乐山大佛,但开凿时间却早162年,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凿最早的巨型石刻佛像。
大佛所处的开化寺,历来是晋阳地区的佛教中心。从北齐到元,历代统治者都大加修建,膜拜有加。北齐历时20xx年建成,《北齐书》载“凿晋阳西山为大佛,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官内”。《重修蒙山开化寺庄严阁记》记载,李渊以唐国公身份“至此瞻礼,夜梦化佛,满室毫光数丈”。《法苑珠林》载,显庆末年(661年)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瞻礼开化寺大佛,大敕珍宝财物,由内宫为大佛制袈裟。南北朝时,佛教高僧即现在日本最为兴盛的佛教净土宗师昙鸾,曾在开化寺(时称并州大岩寺)钻研佛法,继昙鸾大师后弘扬净土业的道绰禅师,最初也在此处精研经典。
目前,蒙山大佛恢宏雄伟,开化寺庄严肃穆,诵经之音袅袅萦耳,溪水潺潺、鸟鸣幽谷,初步向世人展出“佛山”的昔日风貌,受到海内外宗教界和旅游界的广泛关注,开始显现出极强的吸引力。
蒙山大佛导游词 篇6
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北平王刘智远留守北京(晋阳),又修佛阁。这一次重修的庄严阁,高五层,每层十三楹,二十六间,共一百三十间,将二百尺高的大佛庇盖于内,可见阁之大。元末(1368),寺毁阁倾,火佛头部掉落,残砖破瓦和山间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1385),晋恭王朱棡只重修了前寺院,称法华寺。显赫了八百年的“西山大佛”便从此埋没六百余年。
自北齐凿佛,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都有重修、扩建、瞻游、纪事等碑刻,除前寺址上遗有五代后晋和元、明的几通碑刻已移置太原双塔寺保存外,其余各代碑刻均未外运,当仍在其处,共处当有大量埋藏物。至于大佛之腹、手、腿、足、基座、大阁遗基,都掩覆于大佛胸下山坡泥石里。对这尊大佛的考查,现仅触及其一半,还需清理发掘。
蒙山大佛导游词 篇7
一尊巍峨庄严的大佛,几百年来在人们的视野中悄然而神秘地消失。曾受众多香客顶礼膜拜的蒙山大佛,在香火缭绕逐渐淡去之后,依然坚守着它超然物外、宠辱不惊的佛缘状态,继续着它默默的沧桑思考。
突然有一天,一位老人,在查阅了半个世纪的资料,寻探了几十年的佛踪后,终于在一个山环水绕、风光秀丽的山凹里觅得大佛的身迹。老人激动得跪下来,涕零憾恨。他抚摸着大佛苍劲斑驳的伟岸身躯,浮想联翩,心底不由涌起几许怀古的幽思。这尊大佛曾经有过怎样的辉煌与沧桑?千百年来它在沉默中目睹了多少王朝的更迭与人间的悲欢?它那两扇如轮大耳听到过多少庙堂的私语和市井的喧嚣?它那硕大智慧的头脑中一定封存着许多未曾载于史籍的重要信息,假如它能开口讲话、吞吐千年,那些让史学家百思不得其解的历史悬案和谜底,或许竟可以一朝而大白于天下了。
蒙山大佛导游词 篇8
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阳,南向,依山凿制,由于年久风雨剥蚀,岩石表层风化严重,头部早在元代就已经崩落,其外露高大的胸颈部剥落之处还长出小树蒿草,失去了原有的风采。由于寺毁阁倾,大佛之腹、手、腿、足、基座、大阁遗基,都掩覆于山坡泥石里,仅现胸颈部分。对这尊大佛的考查,现仅触及其一半,剩下的还需清理发掘,无怪乎人们不知其为当年巍峨的大佛,立于大佛胸下怀间而不知;无怪以往探佛者慨叹“大佛已不存在了”“仅遗乱石而已”。
蒙山在太原西南约20公里处,晋祠以北的寺底村附近,主峰高1325米。蒙山为古太原县八景之一,故有“蒙山晓月”之称。史籍记载这尊大佛是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二年(551年)始凿,经五个皇帝二十余年,至后主高纬时凿成。《北齐书》记载在《后主恒纪》中:“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所以称为“晋阳西山大佛”。《北史》载:“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宫”指历史上著名的晋阳宫,遗址在晋源镇古城营村九龙庙一带。据有关部门测量,晋阳西山大佛现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唐代记载“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仅低我国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8米,(一说66米,一说70多米,比乐山大佛略高),比以往西方所说“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Bamiyan)大佛”(高53米)高10米。按凿制年代,西方对“巴”佛考查不清,认为“巴”佛凿于“3至7世纪”之间,这是个不精确的估计数字,而我晋阳西山大佛,史籍明确记载凿于北齐天保二年(551年),时值6世纪。如按“巴”佛凿于“7世纪”来说,我晋阳西山大佛要早一个世纪,比我国乐山大佛凿于唐开元元年(720xx年)早162年。据此,论高度,晋阳西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论年代则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传说李渊做太原留守时曾参拜蒙山大佛,当晚就梦见佛光普照,以为祥瑞,从而坚定起兵决心。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则天于显庆五年(660年)幸晋阳瞻拜(此寺及南十余里的龙山童子寺瞻礼二寺大佛),次年又派专使赐大佛袈裟,以“五色光洞烛山川,道俗瞻睹数千万众”轰动并州。晚唐晋王李克用再建大阁,五年用工三十万。五代后晋的时候,北平王北京留守刘知远,重修庄严阁,共五层一百三十间。北汉刘继元在蒙山顶造避暑宫,开化峪内设御驾桥。宋时又在蒙山开化前寺建连理二塔。元末(1368年),寺毁阁倾,大佛头部脱落,残砖破瓦和山间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晋恭王朱棡只重修了前寺院,称“法华寺”。显赫了八百年的“西山大佛”从此便埋没六百余年。
大佛往下不远,就是开化寺,遗址在一片桃花林中,除连理二塔外,只剩一堆残砖败瓦。可谁又曾想到这很不起眼的寺院就是东魏高僧昙鸾弘修的净土法门,东魏孝静帝“勒令住并州大寺”,日本净土真宗经籍载为“并州大岩寺”,北齐高洋赐额“开化”寺,曾是佛教净土宗的早期道场。仰望着大佛,大佛头颅毁损崩落,不知踪迹,腹上岩石大部分早已风化崩落,胸下淹没于乱石瓦砾之中,一幅惨败不堪的情形,实属千古遗憾。站在大佛臂上,古晋阳城尽收眼底,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只觉往事越千年,倏忽间沧海桑田,海枯石烂。
蒙山大佛导游词 篇9
晋阳西山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阳,南向,依山凿制,由于年久风雨剥蚀,岩石表层风化严重,况其外露高大的胸颈部剥落之处还长出小树蒿草,失其原有的风采,致人们不知其为当年巍伟的大佛,立于大佛胸下怀间而不知,无怪以往探佛者慨叹“大佛巳不存在了”,“仅遗乱石而已”。晋阳西山大佛现场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唐代记载“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仅低于我国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8米,比以往西方所说“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Bamiyan,高53米)高10米,按凿制年代,西方对“巴”佛考查不清,认为“巴”佛凿于“三至七世纪”之间,这是个不精确的估计数字,而我晋阳西山大佛,史籍明确记载凿于北齐天保二年(551),时在六世纪。如按“巴”佛凿于“七世纪”来说,我晋阳西山大佛要早一个世纪。比我国乐山大佛凿于唐开元元年(713)早162年。按此,论高度,晋阳西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论年代则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
晋阳西山大佛所在的寺院,原为东魏所建的大庄严寺。北齐天保二年(551),高洋赐额“开化”,又称开化寺,并依山凿制佛像,建成上、下二寺,称“大庄严石窟二寺”,可见“西山大佛”当初是称“石窟”的位于上寺之中。隋文帝仁寿初年(602),建起了庇盖大佛的大佛阁,改称“净明”寺。唐武德三年(620),李渊留守晋阳,复名开化寺。显庆五年(660),唐高家李治和皇后武则天来幸并州,瞻仰开化寺和童子寺大佛,“礼敬瞻睹,嗟叹希奇,大舍珍宝财物衣服”,并令并州州官长史窦轨“速庄严备饰圣容”,“开拓龛前地,务令宽广”。武则天和李治回到京城长安之后,经两年时间,由皇帝内宫做了两件袈裟,派专使驰马飞送并州,给这两寺大佛像赐披袈裟。袈裟上装饰的金银珠宝大放异彩,“放五色光,流照崖岩,洞烛山川”,“道俗瞻睹,数千万众”,轰动了并州。唐武宗灭佛的时候,大阁虽然失修破败,然而大佛未损。晚唐乾宁二年(895),晋王李克用竭河东之力,“计口随钱,不可胜计”,五年用工三十万,重修了大佛阁。
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北平王刘智远留守北京(晋阳),又修佛阁。这一次重修的庄严阁,高五层,每层十三楹,二十六间,共一百三十间,将二百尺高的大佛庇盖于内,可见阁之大。元末(1368),寺毁阁倾,火佛头部掉落,残砖破瓦和山间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1385),晋恭王朱棡只重修了前寺院,称法华寺。显赫了八百年的“西山大佛”便从此埋没六百余年。
自北齐凿佛,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都有重修、扩建、瞻游、纪事等碑刻,除前寺址上遗有五代后晋和元、明的几通碑刻已移置太原双塔寺保存外,其余各代碑刻均未外运,当仍在其处,共处当有大量埋藏物。至于大佛之腹、手、腿、足、基座、大阁遗基,都掩覆于大佛胸下山坡泥石里。对这尊大佛的考查,现仅触及其一半,还需清理发掘。
蒙山大佛导游词 篇10
蒙山大佛是一尊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寺底村西北的摩崖大佛,为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蒙山大佛开凿于北齐天保年间,原是蒙山开化寺后的摩崖佛像。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后唐武皇帝李克用、后汉高祖刘知远都曾来此礼佛。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毁。1980年的太原市地名普查中,蒙山大佛被重新发现,发现时佛头已不知去向,佛身埋在土石之中,风化严重。
蒙山大佛现场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唐代记载“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论高度,蒙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论年代则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大佛的腹、手、腿、足、基座、大阁遗基,都掩覆于大佛胸下山坡泥石里。
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碑刻也应在此处.20__年起,太原市对蒙山大佛进行了保护和开发,加固了佛身,并参考太原出土的北齐佛头新修了高12米的佛头。20__年10月,蒙山大佛向公众开放。20__年8月10日,大佛景区改制后门票价格正式开启每张70元。
修建过程
蒙山大佛本是开化寺后的佛像。开化寺建于公元559年(北齐天保二年),北齐文宣帝高洋赐额开化寺。寺后凿石修路,在寺后一里处依山凿刻佛像,即蒙山大佛。
蒙山大佛开凿的年代存在争议。一种观点根据《永乐大典》中《太原志·太原县》的记载,认为蒙山大佛的开凿始于北齐天保二年。另一种观点根据明嘉靖《太原县志》、明成化《山西通志》的记载,认为蒙山大佛的开凿在开化寺建寺之后,即晚于天保二年。有研究者根据五代苏禹圭《重修蒙山开化寺庄严阁记》中所述北齐文宣帝天保末年,凿石通蹊,依山刻像,认为蒙山大佛的开凿始于公元559年(天保十年)。
增加建造
隋朝仁寿年初,开化寺中新建佛阁以保护大佛,并改名为净明寺。公元620年(唐武德三年),唐高祖李渊曾来此礼佛,并将寺名改回开化寺。另一说李渊礼佛是在称帝之前,礼佛回去后当夜梦化佛满空,毫光数丈,登基后李渊将寺名改为开化寺。公元657年(唐显庆二年),唐高宗李治巡幸并州,与皇后武则天同游童子寺、开化寺,童子寺佛像高一百七十多尺,开化寺大佛高二百尺,李治与皇后、妃嫔、宫人施舍了很多珠宝、财物、衣服。
毁灭破坏
公元844年(唐会昌四年),开化寺佛阁在唐武宗灭佛中废毁,蒙山大佛遂暴露在风雨中。公元895年(唐乾宁二年),盘踞并州的河东节度使、后来追封后唐武皇帝的晋王李克用参拜蒙山大佛后,命人重建开化寺佛阁。历经五年,佛阁终于建成。公元945年(后晋开运二年),镇守太原的北平王、后来的后汉高祖刘知远到开化寺焚香礼佛后,出资重修佛像和佛阁,留有苏禹圭所撰《重修蒙山开化寺庄严阁记》。
公元990年(北宋淳化元年),开化寺中新修二座高二丈释迦牟尼舍利塔(即今开化寺连理塔)。元朝末年,开化寺毁废,只有僧房舍利塔尚在。通常认为,蒙山大佛在这时一齐被毁。公元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晋恭王朱棡重建开化寺,开化寺改名为法华寺。
蒙山大佛导游词 篇11
晋阳西山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阳,南向,依山凿制,由于年久风雨剥蚀,岩石表层风化严重,况其外露高大的胸颈部剥落之处还长出小树蒿草,失其原有的风采,致人们不知其为当年巍伟的大佛,立于大佛胸下怀间而不知,无怪以往探佛者慨叹“大佛巳不存在了”,“仅遗乱石而已”。晋阳西山大佛现场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唐代记载“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仅低于我国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8米,比以往西方所说“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Bamiyan,高53米)高10米,按凿制年代,西方对“巴”佛考查不清,认为“巴”佛凿于“三至七世纪”之间,这是个不精确的估计数字,而我晋阳西山大佛,史籍明确记载凿于北齐天保二年(551),时在六世纪。如按“巴”佛凿于“七世纪”来说,我晋阳西山大佛要早一个世纪。比我国乐山大佛凿于唐开元元年(713)早162年。按此,论高度,晋阳西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论年代则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
晋阳西山大佛所在的寺院,原为东魏所建的大庄严寺。北齐天保二年(551),高洋赐额“开化”,又称开化寺,并依山凿制佛像,建成上、下二寺,称“大庄严石窟二寺”,可见“西山大佛”当初是称“石窟”的位于上寺之中。隋文帝仁寿初年(602),建起了庇盖大佛的大佛阁,改称“净明”寺。唐武德三年(620),李渊留守晋阳,复名开化寺。显庆五年(660),唐高家李治和皇后武则天来幸并州,瞻仰开化寺和童子寺大佛,“礼敬瞻睹,嗟叹希奇,大舍珍宝财物衣服”,并令并州州官长史窦轨“速庄严备饰圣容”,“开拓龛前地,务令宽广”。武则天和李治回到京城长安后,经两年时间,由皇帝内宫做了两件袈裟,派专使驰马飞送并州,给这两寺大佛像赐披袈裟。袈裟上装饰的金银珠宝大放异彩,“放五色光,流照崖岩,洞烛山川”,“道俗瞻睹,数千万众”,轰动了并州。唐武宗灭佛时,大阁虽然失修破败,但大佛未损。晚唐乾宁二年(895),晋王李克用竭河东之力,“计口随钱,不可胜计”,五年用工三十万,重修了大佛阁。
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北平王刘智远留守北京(晋阳),又修佛阁。这次重修的庄严阁,高五层,每层十三楹,二十六间,共一百三十间,将二百尺高的大佛庇盖于内,可见阁之大。元末(1368),寺毁阁倾,火佛头部掉落,残砖破瓦和山间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1385),晋恭王朱棡只重修了前寺院,称法华寺。显赫了八百年的“西山大佛”便从此埋没六百余年。
自北齐凿佛,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都有重修、扩建、瞻游、纪事等碑刻,除前寺址上遗有五代后晋和元、明的几通碑刻已移置太原双塔寺保存外,其余各代碑刻均未外运,当仍在其处,共处当有大量埋藏物。至于大佛之腹、手、腿、足、基座、大阁遗基,都掩覆于大佛胸下山坡泥石里。对这尊大佛的考查,现仅触及其一半,还需清理发掘。
蒙山大佛导游词 篇12
晋阳西山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阳,南向,依山凿制,由于年久风雨剥蚀,岩石表层风化严重,况其外露高大的胸颈部剥落之处还长出小树蒿草,失其原有的风采,致人们不知其为当年巍伟的大佛,立于大佛胸下怀间而不知,无怪以往探佛者慨叹“大佛巳不存在了”,“仅遗乱石而已”。
晋阳西山大佛现场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唐代记载“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仅低于我国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8米,比以往西方所说“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Bamiyan,高53米)高10米,按凿制年代,西方对“巴”佛考查不清,认为“巴”佛凿于“三至七世纪”之间,这是个不精确的估计数字,而我晋阳西山大佛,史籍明确记载凿于北齐天保二年(551),时在六世纪。如按“巴”佛凿于“七世纪”来说,我晋阳西山大佛要早一个世纪。比我国乐山大佛凿于唐开元元年(713)早162年。按此,论高度,晋阳西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论年代则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
晋阳西山大佛所在的寺院,原为东魏所建的大庄严寺。北齐天保二年(551),高洋赐额“开化”,又称开化寺,并依山凿制佛像,建成上、下二寺,称“大庄严石窟二寺”,可见“西山大佛”当初是称“石窟”的位于上寺之中。隋文帝仁寿初年(602),建起了庇盖大佛的大佛阁,改称“净明”寺。唐武德三年(620),李渊留守晋阳,复名开化寺。显庆五年(660),唐高家李治和皇后武则天来幸并州,瞻仰开化寺和童子寺大佛,“礼敬瞻睹,嗟叹希奇,大舍珍宝财物衣服”,并令并州州官长史窦轨“速庄严备饰圣容”,“开拓龛前地,务令宽广”。
武则天和李治回到京城长安后,经两年时间,由皇帝内宫做了两件袈裟,派专使驰马飞送并州,给这两寺大佛像赐披袈裟。袈裟上装饰的金银珠宝大放异彩,“放五色光,流照崖岩,洞烛山川”,“道俗瞻睹,数千万众”,轰动了并州。唐武宗灭佛时,大阁虽然失修破败,但大佛未损。晚唐乾宁二年(895),晋王李克用竭河东之力,“计口随钱,不可胜计”,五年用工三十万,重修了大佛阁。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北平王刘智远留守北京(晋阳),又修佛阁。这次重修的庄严阁,高五层,每层十三楹,二十六间,共一百三十间,将二百尺高的大佛庇盖于内,可见阁之大。元末(1368),寺毁阁倾,火佛头部掉落,残砖破瓦和山间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1385),晋恭王朱棡只重修了前寺院,称法华寺。显赫了八百年的“西山大佛”便从此埋没六百余年。
自北齐凿佛,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都有重修、扩建、瞻游、纪事等碑刻,除前寺址上遗有五代后晋和元、明的几通碑刻已移置太原双塔寺保存外,其余各代碑刻均未外运,当仍在其处,共处当有大量埋藏物。至于大佛之腹、手、腿、足、基座、大阁遗基,都掩覆于大佛胸下山坡泥石里。对这尊大佛的考查,现仅触及其一半,还需清理发掘。
蒙山大佛导游词 篇13
蒙山大佛位于山西省太原市的西南边,那里风景秀美,十分奇特。
今年夏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蒙山大佛。我们一进山里,路两边种着的核桃树,桃树,苹果树等不知名的树,给我们撑开一把把凉伞。走进山里,一阵悦耳的山泉声伴着悠扬的佛乐响在我的耳畔。山泉水很清澈,都能看见水底的小石子。我找来找去,就是找不见小鱼小虾,可能是水太清太凉的缘故吧。
听见佛乐 ,我却找不见音响,原来,路边的树桩是音响啊。
终于走到了大佛跟前,觉的大佛特别庄严。只见他坐北朝南,依山而坐,两耳齐肩,双目微睁,盘腿而坐,两手重叠放在腿的中间。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依然显的那么宁静,庄严,镇定自若,泰然处之.任何时候都成竹在胸,任何事情都难不倒他。站在大佛面前,感觉他是大象,而我是蚂蚁。但是,大佛不也是人制造出来的吗?我们应该比大佛更自信,更能战胜挫折,不被生活中的困难吓倒。
蒙山大佛导游词 篇14
今天,我和妈妈坐火车来到了太原,准备明天与二姨,弟弟,姐姐一起去游玩有名的蒙山大佛。
在车上迷迷糊糊的睡了一会后,我们就来到了蒙山大佛的脚下。二姨去帮我们买票,票买完后,我们就坐上了游览观景车去看我梦迷以求的大佛像。在游览车上二姨给我讲了好多关于蒙山大佛的历史由来。蒙山脚下绿树成荫,枝叶茂盛,给人一种凉爽的感觉。我们顺着山间的小路往山上走,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游客,背上还着游包,包看起来鼓鼓的,我猜他们一定和我们一样背了好多好多的干粮吧!在往前走,一个水帘洞吸引了我,我连忙跑过去,哪里有好多和我一样大的小朋友在哪里玩水,弟弟终于按捺不住了,大声喊:“妈妈,妈妈,我也想玩水。”好的,不过你们要小心点。我们几个就跑过去玩起了打水仗,好开心呀!
一阵水仗过后,我们继续往山顶走,一座小山一座小山的爬过,我们累得气喘嘘嘘,终于看到了打佛像了,好大的佛像呀!我从来没有看到那么高那么大佛像,它的高度有几十米那么高,听导游说这个佛像还有一定的由来哪!导游说:“好多年前,这个山上野草长得非常的旺盛,我国有一位教授来这里游玩,发现了这个佛像,但是佛像的头在战国时期被敌军砍掉了,这位教授在山上找了好长时间才找到大佛的头像,经过国家的修补才看到一个完整的大佛像。蒙山也是近几年经过国家的修建和改造才成了有名的旅游景点。
蒙山大佛导游词 篇15
蒙山大佛本是开化寺后的佛像。开化寺建于公元559年(北齐天保二年),北齐文宣帝高洋赐额开化寺。寺后凿石修路,在寺后一里处依山凿刻佛像,即蒙山大佛。
蒙山大佛开凿的年代存在争议。一种观点根据《永乐大典》中《太原志·太原县》的记载,认为蒙山大佛的开凿始于北齐天保二年。另一种观点根据明嘉靖《太原县志》、明成化《山西通志》的记载,认为蒙山大佛的开凿在开化寺建寺之后,即晚于天保二年。有研究者根据五代苏禹圭《重修蒙山开化寺庄严阁记》中所述北齐文宣帝天保末年,凿石通蹊,依山刻像,认为蒙山大佛的开凿始于公元559年(天保十年)。
隋朝仁寿年初,开化寺中新建佛阁以保护大佛,并改名为净明寺。公元620年(唐武德三年),唐高祖李渊曾来此礼佛,并将寺名改回开化寺。另一说李渊礼佛是在称帝之前,礼佛回去后当夜梦化佛满空,毫光数丈,登基后李渊将寺名改为开化寺。公元657年(唐显庆二年),唐高宗李治巡幸并州,与皇后武则天同游童子寺、开化寺,童子寺佛像高一百七十多尺,开化寺大佛高二百尺,李治与皇后、妃嫔、宫人施舍了很多珠宝、财物、衣服。
公元844年(唐会昌四年),开化寺佛阁在唐武宗灭佛中废毁,蒙山大佛遂暴露在风雨中。公元895年(唐乾宁二年),盘踞并州的河东节度使、后来追封后唐武皇帝的晋王李克用参拜蒙山大佛后,命人重建开化寺佛阁。历经五年,佛阁终于建成。公元945年(后晋开运二年),镇守太原的北平王、后来的后汉高祖刘知远到开化寺焚香礼佛后,出资重修佛像和佛阁,留有苏禹圭所撰《重修蒙山开化寺庄严阁记》。
蒙山大佛导游词 篇16
台骀神庙是张氏祖祠。唐林宝《元和姓纂》和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皆载黄帝子少昊青阳生挥,为弓正,始制弓矢,赐姓张氏,为张氏之祖。《尔雅·释诂》:“正”即“长”。“弓正”即“弓长”,合起来便是“张”。明、清张氏族谱记载:“始祖挥公受封之国在山西太原府太原县。挥生昧,昧生台骀”,“庙在太原县尹城里”,所居张氏“尹城派,天下通派之祖也”。尹城里即今王郭村。
王郭村西五里有天龙山,东麓神仙峁下有青阳河,古有青阳庙,祀张氏先祖少昊青阳,有张孟谈配享。战国初,张孟谈相赵襄子抗智伯解晋阳之围,功成身退,隐于“负丘”,即此。南有张氏祖茔,张家坟沟。再南为南峪,有张三丰墓。王郭村内有明、清张氏民宅古建、张家巷等,皆张氏古迹。台骀不仅是一位早于大禹的治水人物,受到后人的尊敬,他还是张氏先祖。台骀神庙——张氏祖祠无疑是海内外张氏寻根谒祖的圣地。
主要公园:迎泽公园是太原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位于迎泽大街中段,全园总面积70余公顷,其中迎泽湖约占三分之一。园内布局基本按地形划分,分为北湖景区、中部景区、南部景区和南湖景区。动物园位于新建北路中段东侧,占地面积50多公顷,公园中心为龙潭湖,它是山西惟一的专业性动物园,是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的好去处。儿童公园位于市中心的海子边,旧称文瀛湖,是太原最早的公园。森林公园位于尖草坪区大同路南段,是太原目前面积最大的公园,目前正在加紧建设。汾河公园是位于城市中心的大型城市生态景观公园,通过四道橡胶坝及复式河槽实现三级蓄水,展现出一幅波光潋滟、水天一色的画面。
蒙山大佛导游词 篇17
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称帝前,于后晋自运二年(945年)曾在此修建佛阁,名曰“庄严阁”,高五层,每层十三楹,将高200尺石刻大佛,庇盖于内,同时建“雁塔蜂台”,修“鹿苑鸡园”。大阁凌云,气势非凡,豪华之极。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庄严阁”等建筑塌毁,从此大佛便被掩埋于山石、残砖、碎石、泥沙之中。明晋恭王朱棡镇守太原,重修开化寺,实际是只修了前寺院,即现在的开化寺,后寺院未修,大佛亦因湮埋不为后人所知。
1980年太原市南郊区地名办公室在地名普查中,发现大佛遗迹。1982年顺势探索“大肚岩”一名的来历时,实地勘测实为大佛胸部,其高有五丈多,宽约8丈,头部尚未找到,仅现找到的颈部高达五尺,真经一丈五,胸以下部分仍埋于山石碎瓦斜坡中。整个大佛还有待发掘现已露面佛身及其周围发现的建筑遗迹,经与史籍记载相吻合。目前已引起国内有关史学界的关注。
晋阳西山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阳,南向,依山凿制,由于年久风雨剥蚀,岩石表层风化严重,况其外露高大的胸颈部剥落之处还长出小树蒿草,失其原有的风采,致人们不知其为当年巍伟的大佛,立于大佛胸下怀间而不知,无怪以往探佛者慨叹“大佛巳不存在了”,“仅遗乱石而已”。晋阳西山大佛现场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唐代记载“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仅低于我国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8米,比以往西方所说“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Bamiyan,高53米)高10米,按凿制年代,西方对“巴”佛考查不清,认为“巴”佛凿于“三至七世纪”之间,这是个不精确的估计数字,而我晋阳西山大佛,史籍明确记载凿于北齐天保二年(551),时在六世纪。如按“巴”佛凿于“七世纪”来说,我晋阳西山大佛要早一个世纪。比我国乐山大佛凿于唐开元元年(713)早162年。按此,论高度,晋阳西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论年代则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
晋阳西山大佛所在的寺院,原为东魏所建的大庄严寺。北齐天保二年(551),高洋赐额“开化”,又称开化寺,并依山凿制佛像,建成上、下二寺,称“大庄严石窟二寺”,可见“西山大佛”当初是称“石窟”的位于上寺之中。隋文帝仁寿初年(602),建起了庇盖大佛的大佛阁,改称“净明”寺。唐武德三年(620),李渊留守晋阳,复名开化寺。显庆五年(660),唐高家李治和皇后武则天来幸并州,瞻仰开化寺和童子寺大佛,“礼敬瞻睹,嗟叹希奇,大舍珍宝财物衣服”,并令并州州官长史窦轨“速庄严备饰圣容”,“开拓龛前地,务令宽广”。武则天和李治回到京城长安之后,经两年时间,由皇帝内宫做了两件袈裟,派专使驰马飞送并州,给这两寺大佛像赐披袈裟。袈裟上装饰的金银珠宝大放异彩,“放五色光,流照崖岩,洞烛山川”,“道俗瞻睹,数千万众”,轰动了并州。唐武宗灭佛的时候,大阁虽然失修破败,然而大佛未损。晚唐乾宁二年(895),晋王李克用竭河东之力,“计口随钱,不可胜计”,五年用工三十万,重修了大佛阁。
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北平王刘智远留守北京(晋阳),又修佛阁。这一次重修的庄严阁,高五层,每层十三楹,二十六间,共一百三十间,将二百尺高的大佛庇盖于内,可见阁之大。元末(1368),寺毁阁倾,火佛头部掉落,残砖破瓦和山间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1385),晋恭王朱棡只重修了前寺院,称法华寺。显赫了八百年的“西山大佛”便从此埋没六百余年。
山西蒙山大佛导游词5
山西省博物馆:位于太原市上官巷东,原是文庙。博物馆占地约1.3万平方米,由照壁、六角井亭、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庑和崇圣祠组成。棂星门内东西厢房、大成殿及东西庑均为陈列室。馆内藏品丰富,省内出土的古代珍贵文物甚多,有殷代铜觥、春秋时吴王称王前所用的铜戈、北魏木板漆画、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笔法、明代名将戚继光手书《致李小山归蓬莱》诗轴等。
纯阳宫:是山西省博物馆专题陈列部,简称省博物馆二部,位于五一广场西北隅。该部利用道教建筑纯阳宫展出历史文物。纯阳宫是明万历年间兴建的,清代做过整修,宫宇建筑精巧,布局独特,雕饰富丽,是别具一格的建筑群。馆内展出陶瓷、铜器、玉石、竹木、牙雕、石刻、书法、绘画、碑帖、刺绣、珐琅、漆器等10多个专题。这些展品对研究我国历史、文字学、工艺美术和冶炼铸造技术等具有重要价值。
蒙山大佛:蒙山在太原西南约20公里处,晋祠以北的寺底村,主峰高1325米,蒙山晓月为旧太原八景之一。北齐高洋帝于天保二年(551)将东魏大庄严寺扩建为开化寺,开凿了高200尺的摩崖大佛,称为西山大佛,比目前全国最大的乐山大佛略高。隋文帝时新建了庇盖大佛的殿阁,唐高宗和武则天曾来此礼佛,赐宫内袈裟。由于寺毁阁倾,大佛淹没于乱石瓦砾之中,仅见胸颈部分,胸宽25米,高17.5米,颈部直径宽五米。目前做为旅游资源正在规划开发之中。
太山寺:又名太山龙泉寺,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3公里处风峪沟北山腰。太山之名,始见于沈约撰写的《宋书》,相传北汉时有山民石敢当,以勇敢闻名,他居住的山也由此闻名于世。寺名取自“泰山石敢当”的谐音。据碑文记载,太山寺创建于唐代景云元年(710),原为道观,名“昊天祠”,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重建改为佛寺。入寺庙山门依次为钟鼓楼、东西厢房、大雄宝殿。大雄殿顶二层叠起,上座六角形观音阁与文殊、普贤二殿。阁周塑有十八罗汉、四大金刚。泥塑极富明代塑像俏丽俊秀的风格。六角亭后为石构建筑“莲花宝洞”。寺左另有水神祠,祠底有龙泉一脉,汩汩细流。佛寺别名龙泉大概由此而得。山脚有名将李存孝之墓,李存孝本名安思敬,唐末晋王李克用养子,做战极为勇猛,屡建奇功,后在太原被李克用车裂。其墓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蒙山大佛导游词 篇18
蒙山大佛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约20公里处,始凿于北齐高洋帝天保二年(551),距今已有1400多年,其开凿时间比四川乐山大佛早162年,可谓历史久远;蒙山大佛凿刻时,“夜则以火照作,寒则以汤为泥”,费时25载,佛像高63米,比以往西方所说“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高10米,可谓规模宏伟,堪称天下第一佛。
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便开始在此建立寺院。南北朝隋唐时期,净土宗始祖昙鸾、高僧慧瓒、以及净土宗开宗三祖师之一的道绰等一代高僧,都曾在此弘扬佛法。在那很长一段时期,晋阳地区高僧云集,是中国北方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而蒙山大佛所在的开化寺,则是其中香火最盛的寺庙之一。在海外,特别是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佛教界,都将蒙山大佛称为“交城蒙山大佛”,因为位于山西省交城县的玄中寺就是佛教净土宗心目中公认的祖庭。其实,佛教净土宗的早期道场就在蒙山大佛所在的开化寺,因为年代久远,才有了海外佛教界所称的“交城蒙山大佛”之误说。而日本佛教界更是推崇蒙山大佛,认为其历史悠久居中国佛像之首。
大佛所在的寺院,原是东魏所建的大庄严寺。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北齐文宣帝高洋赐名 “开化”,又称“开化寺”,并依山凿寺后大岩为大佛和建造上、下二寺。大佛经过五个皇帝,历时20xx年终于凿成。隋文帝仁寿初年(602),建起了庇盖大佛的大佛阁,改称“净明”寺。传说,隋末李渊做太原留守时,参拜蒙山大佛的当晚梦见“化佛满空,毫光数丈”,以为祥瑞,从而坚定了起兵反隋的决心。李渊当皇帝后的唐武德三年(620),复名“开化寺”。显庆五年(660),唐高宗李治携皇后武则天巡幸并州,瞻仰开化寺及大佛,“礼敬瞻睹,嗟叹希奇,大舍珍宝财物衣服”,并令并州官长“速庄严备饰圣容”,“开拓龛前地,务令宽广”。
武则天和李治回到京城长安后,用了两年时间,由皇帝内宫特制袈裟两件,派专使驰快马飞送并州,给大佛披上袈裟。袈裟上装饰的金银珠宝大放异彩,“放五色光,流照崖岩,洞烛山川”,“道俗瞻睹数千万众”,轰动天下。唐武宗灭佛时,大阁虽然失修破败,但大佛未损。晚唐乾宁二年(895),晋王李克用竭河东之力,五年用工三十万,重修大佛阁。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北平王刘知远留守晋阳,再次重修佛阁。这次重修的庄严阁,高五层,每层十三楹,二十六间,共一百三十间,将二百尺高的大佛庇盖于内,可见阁之大。一时蒙山大佛在皇家眼中形同国庙,在百姓眼中至灵至宝,倍受尊崇。其社会和历史地位可见一斑。这令中国蒙山大佛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显得尤为光鲜灵异!
中国蒙山大佛自问世以来,倍受皇家关宠,僧众喜爱,为弘扬和传播佛教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朝代更替、岁月变迁,曾经显赫一时的蒙山大佛也在不知不觉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饱受战火损毁和大自然风霜雨雪的剥蚀后,终于在元朝之末阁倾像塌,大佛的头部早在元代之前就已经崩落。从此,大佛之腹、手、腿、足以及基座和大阁遗基就被掩埋于山石、残砖和泥沙之中,不为后人所知。显赫了八百年的“蒙山大佛”从此埋没六百余年。史籍中曾记载蒙山大佛便已 “荡然无存”。
上世纪80年代,在太原南郊文化馆工作的王剑霓参加地名普查时刻意寻找失踪多年的大佛。王剑霓的祖父王建屏曾任抗战时期山西佛教会会长,是山西佛协会创始人。王剑霓从小就从祖父那里听过很多蒙山大佛的故事。为寻找蒙山大佛,王剑霓踏遍了整个晋源的西山地区,甚至差点失足掉落悬崖,终于在蒙山发现了五代后晋北平王刘知远《重修蒙山开化庄严阁记》的残碑。而他最终认定当地寺底村的“大肚崖”就是蒙山大佛。1983年,王剑霓在《地名知识》杂志上发表文章《“晋阳西山大佛”遗迹找到了》,引起了中国考古界和佛教界的轰动。
自从1980年蒙山大佛被发现以来,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对蒙山大佛给予了高度关注,并通过各种渠道呼吁对大佛进行修复保护和开发。蒙山大佛是世界佛教史上的一大奇迹,这样一尊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摩崖石刻大佛,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是其他大佛所无法比拟的,文化研究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是世界摩崖石刻艺术中的精品。湮没在尘土中的大佛端坐于蒙山南麓的石崖之间。宽大的胸肩、修长的双臂从两侧石崖中呼之欲出,残破的半截佛身仍然传达着令人震撼的庄严使命。
蒙山大佛导游词 篇19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又是一个端午时节,正是游玩避暑好时候,我们全家去晋源区的蒙山大佛游玩。一路上,我坐在观光电瓶车上,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转眼间,就到了半山腰,走下车来,放眼望去,只见一条弯弯曲曲的小石路通向了一尊巨大的佛像。远远望去,就像在云端似的。
我们顺着小山路往上爬,中夏的美景尽收眼底。小路两旁,小草碧绿一片,小树已能成荫,各种野花红的、白的、紫的开得到处都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路上形状多样的手工音乐盒子。它是用木头制作的,有的像蘑菇房子、有的像大象、有的像苹果,从那里发出的音乐令我心情愉悦。到了山顶,爬上高高的台阶,一尊巨大、雄伟的石头佛像呈现在眼前,这就是有名的“蒙山大佛”。我们全家在大佛下留下了幸福全家照。
多愉快的一次游玩啊!
蒙山大佛导游词 篇20
台骀是开拓太原最早的人。《左传·昭公元年》记载,说黄帝之子金天氏少昊青阳有裔孙,叫昧,任治水官,生两个儿子,叫允格、台骀。台骀能继父职,治理了汾河、洮河和大泽。大泽也称晋泽,经台骀治理后,人们始处太原,故又称台骀泽,即今晋祠之东盛产晋祠大米的大片稻区,誉为“北国江南”。台骀治水有功,受到帝颛顼嘉奖,封于汾川,为汾河之神。台骀是一位早于大禹的大禹式治水人物,后人建庙祭祀,即台骀神庙。
晋祠台骀由明代东庄高汝行所建,据说原因有二:一、高氏东庄地处台骀泽之西畔,东庄百姓首获其利;二、高汝行任浙江按察副使赴浙拒倭,途中涉江遇风浪,而救其脱险者,自称叫台骀。为感神恩,修建了台骀庙。
王郭村台骀神庙始建无考,据史、志载,早在唐代就有此庙,唐大中六至九年( 852——855),河东节度使卢钧,“不欲称名”,改“汾水川祠”。五代后晋天福六年(941)封“昌宁公”,又称“昌宁公祠”。宋真家天禧四年(1020),封“灵感元应公,赐额宣济”。明洪武七年(1374)重修。清顺治六年(1649),毁于兵火。嘉庆十七年(1812),又受汾水漫淹。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仅建正殿三间,东西耳房、厢房各五间,山门、钟鼓二楼及西偏院一所。之后失修,殿宇倾圮,古木被代,庙院荒芜,只有台骀神像为村民保护至今,藏于原废正殿改修的平房内,现在庙址东西39米,南北37米,总面积1248平方米。
蒙山大佛导游词 篇21
蒙山大佛:蒙山在太原西南约20公里处,晋祠以北的寺底村,主峰高1325米,蒙山晓月为旧太原八景之一。北齐高洋帝于天保二年(551)将东魏大庄严寺扩建为开化寺,开凿了高200尺的摩崖大佛,称为西山大佛,比目前全国最大的乐山大佛略高。隋文帝时新建了庇盖大佛的殿阁,唐高宗和武则天曾来此礼佛,赐宫内袈裟。由于寺毁阁倾,大佛淹没于乱石瓦砾之中,仅见胸颈部分,胸宽25米,高17.5米,颈部直径宽五米。目前做为旅游资源正在规划开发之中。
蒙山大佛,也称晋阳西山大佛,是一尊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寺底村西北的蒙山中的摩崖大佛,现为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蒙山大佛开凿于北齐天保年间,本是蒙山开化寺后的摩崖佛像。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后唐武皇帝李克用、后汉高祖刘知远都曾来此礼佛。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毁。1980年的太原市地名普查中,蒙山大佛被重新发现,发现时佛头已不知去向,佛身埋在土石之中,风化严重。古籍记载,蒙山大佛高二百尺(合今制59米)。根据实际测量,蒙山大佛两腿底部至颈部高约30米,按比例估计原来的佛头高约10米,加上后世重修时补筑的基座高6米,蒙山大佛原本的高度大约为46米。20__年起,太原市对蒙山大佛进行了保护和开发,加固了佛身,并参考太原出土的北齐佛头新修了高12米的佛头。20__年10月,蒙山大佛景区向公众开放。
蒙山大佛本是开化寺后的佛像。开化寺建于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9年),北齐文宣帝高洋赐额“开化寺”。寺后凿石修路,在寺后一里处依山凿刻佛像,即蒙山大佛。当时太原被称为晋阳,是北齐王朝的陪都。北齐太祖高欢在此创业,击败尔朱荣,后来实际掌控东魏朝政,为北齐的建立打下基础。此后北齐各代帝王常往来于首都邺城和别都晋阳之间,相当重视对晋阳的建设。按照五代苏禹圭《重修蒙山开化寺庄严阁记》中的记载,《北齐书》等史料中北齐后主高纬“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然油万盆,光照宫内”说的就是蒙山开化寺大佛。因此,蒙山大佛有时也被称为“晋阳西山大佛”。
蒙山大佛导游词 篇22
晋阳西山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阳,南向,依山凿制,由于年久风雨剥蚀,岩石表层风化严重,况其外露高大的胸颈部剥落之处还长出小树蒿草,失其原有的风采,致人们不知其为当年巍伟的大佛,立于大佛胸下怀间而不知,无怪以往探佛者慨叹“大佛巳不存在了”,“仅遗乱石而已”。晋阳西山大佛现场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唐代记载“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仅低于我国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8米,比以往西方所说“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Bamiyan,高53米)高10米,按凿制年代,西方对“巴”佛考查不清,认为“巴”佛凿于“三至七世纪”之间,这是个不精确的估计数字,而我晋阳西山大佛,史籍明确记载凿于北齐天保二年(551),时在六世纪。如按“巴”佛凿于“七世纪”来说,我晋阳西山大佛要早一个世纪。比我国乐山大佛凿于唐开元元年(713)早162年。按此,论高度,晋阳西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论年代则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
晋阳西山大佛所在的寺院,原为东魏所建的大庄严寺。北齐天保二年(551),高洋赐额“开化”,又称开化寺,并依山凿制佛像,建成上、下二寺,称“大庄严石窟二寺”,可见“西山大佛”当初是称“石窟”的位于上寺之中。隋文帝仁寿初年(602),建起了庇盖大佛的大佛阁,改称“净明”寺。唐武德三年(620),李渊留守晋阳,复名开化寺。显庆五年(660),唐高家李治和皇后武则天来幸并州,瞻仰开化寺和童子寺大佛,“礼敬瞻睹,嗟叹希奇,大舍珍宝财物衣服”,并令并州州官长史窦轨“速庄严备饰圣容”,“开拓龛前地,务令宽广”。武则天和李治回到京城长安之后,经两年时间,由皇帝内宫做了两件袈裟,派专使驰马飞送并州,给这两寺大佛像赐披袈裟。袈裟上装饰的金银珠宝大放异彩,“放五色光,流照崖岩,洞烛山川”,“道俗瞻睹,数千万众”,轰动了并州。唐武宗灭佛的时候,大阁虽然失修破败,然而大佛未损。晚唐乾宁二年(895),晋王李克用竭河东之力,“计口随钱,不可胜计”,五年用工三十万,重修了大佛阁。
蒙山大佛导游词 篇23
大家好!
蒙山,古称“东蒙”、“东山”,位于山东省蒙阴县南部,总面积112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156米,为山东省第二高峰,素称“亚岱”。蒙山国家森林公园于94年12月被原国家林业部批准设立,95年6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公园总面积5.5万亩,自然资源丰富多采。拥有野生动物:兽类10科15种,鸟类28科78种,植物100余科90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96%以上。有“百里林海、天然课堂”之称。99 年经中科院生态研究中心监测,景区内空气中负离子含量为每立方厘米854167个,为北京地区195倍,居全国之首,为该中心有史以来测得的最高值,被誉为“天然氧吧”、“超洁净地区”、成为“中国最佳绿色健身旅游胜地”。
景区奇峰耸立,气势雄浑,自古有“九十九峪,七十二峰,三十六洞天”之胜景,尤以巍峨俊秀的山岳景观和原始森林风貌为世人称颂。她是道教文化的圣地,是鬼谷子王禅老祖修炼神道之地。孔子曾有“登泰山而小鲁”的记述,康熙、乾隆、李白、杜甫、苏轼、公鼐等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都曾游历蒙山,留下千古绝唱。公园包括水帘洞、雨王庙、云蒙峰、百花峪、老龙潭、望海楼六大景区。开发出中国瀑布、雨王庙、大小云蒙峰、栖凤山、邵家寨、等180余个景点。四季景色:春季林海花潮,夏季飞瀑流水,秋季红叶映照,冬季玉琢冰雕。
蒙山大佛导游词 篇24
蒙山大佛是一尊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寺底村西北的摩崖大佛,为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蒙山大佛开凿于北齐天保年间,原是蒙山开化寺后的摩崖佛像。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后唐武皇帝李克用、后汉高祖刘知远都曾来此礼佛。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毁。1980年的太原市地名普查中,蒙山大佛被重新发现,发现时佛头已不知去向,佛身埋在土石之中,风化严重。
蒙山大佛现场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唐代记载“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论高度,蒙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论年代则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大佛的腹、手、腿、足、基座、大阁遗基,都掩覆于大佛胸下山坡泥石里。
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碑刻也应在此处.20xx年起,太原市对蒙山大佛进行了保护和开发,加固了佛身,并参考太原出土的北齐佛头新修了高12米的佛头。20xx年10月,蒙山大佛向公众开放。20xx年8月10日,大佛景区改制后门票价格正式开启每张70元。
修建过程
蒙山大佛本是开化寺后的佛像。开化寺建于公元559年(北齐天保二年),北齐文宣帝高洋赐额开化寺。寺后凿石修路,在寺后一里处依山凿刻佛像,即蒙山大佛。
蒙山大佛开凿的年代存在争议。一种观点根据《永乐大典》中《太原志·太原县》的记载,认为蒙山大佛的开凿始于北齐天保二年。另一种观点根据明嘉靖《太原县志》、明成化《山西通志》的记载,认为蒙山大佛的开凿在开化寺建寺之后,即晚于天保二年。有研究者根据五代苏禹圭《重修蒙山开化寺庄严阁记》中所述北齐文宣帝天保末年,凿石通蹊,依山刻像,认为蒙山大佛的开凿始于公元559年(天保十年)。
增加建造
隋朝仁寿年初,开化寺中新建佛阁以保护大佛,并改名为净明寺。公元620xx年(唐武德三年),唐高祖李渊曾来此礼佛,并将寺名改回开化寺。另一说李渊礼佛是在称帝之前,礼佛回去后当夜梦化佛满空,毫光数丈,登基后李渊将寺名改为开化寺。公元657年(唐显庆二年),唐高宗李治巡幸并州,与皇后武则天同游童子寺、开化寺,童子寺佛像高一百七十多尺,开化寺大佛高二百尺,李治与皇后、妃嫔、宫人施舍了很多珠宝、财物、衣服。
毁灭破坏
公元844年(唐会昌四年),开化寺佛阁在唐武宗灭佛中废毁,蒙山大佛遂暴露在风雨中。公元895年(唐乾宁二年),盘踞并州的河东节度使、后来追封后唐武皇帝的晋王李克用参拜蒙山大佛后,命人重建开化寺佛阁。历经五年,佛阁终于建成。公元945年(后晋开运二年),镇守太原的北平王、后来的后汉高祖刘知远到开化寺焚香礼佛后,出资重修佛像和佛阁,留有苏禹圭所撰《重修蒙山开化寺庄严阁记》。
公元990年(北宋淳化元年),开化寺中新修二座高二丈释迦牟尼舍利塔(即今开化寺连理塔)。元朝末年,开化寺毁废,只有僧房舍利塔尚在。通常认为,蒙山大佛在这时一齐被毁。公元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晋恭王朱棡重建开化寺,开化寺改名为法华寺。
重新发现
1983年,参加太原地名普查的市政工作人员王剑霓重新发现了蒙山大佛。因调查地名时,王剑霓发现太原蒙山一带有很多带寺字的地名,还有一处地名叫做大肚崖,觉得非常奇怪。实地调查时,发现大肚崖其实是蒙山大佛的胸部,大佛的头部已经遗失,露出的胸部高度为15.75米,胸部以下埋在土石之中,土石厚达数十米。佛像背后的山崖顶上的平地还有绵延大约五百米的古建筑遗迹。1983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的简讯中报道了这一消息。20xx年9月21日蒙山大佛被列入太原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9月,新修佛头工程开工,20xx年1月,佛头安放完毕,10月7日,完成修复的蒙山大佛景区向公众开放。
蒙山大佛为利用陡直崖壁开凿而成,位于蒙山近山顶处。佛龛为摩崖敞口式,宽29.60米,进深17米,平面大约为半椭圆形。佛像头部已经遗失,山与颈部平齐,研究者推测当时此处很可能有自然突起的岩石,开凿时将它刻成佛头。佛像背后的山崖有大片平地上有寺院遗址,散落有残碎砖瓦,还有刻着杭州天目山峰彻禅师的断碣。蒙山大佛为单体佛像,龛内外没有胁侍像的遗迹。
蒙山大佛导游词 篇25
古清真寺:古清真寺,位于太原市内解放路南段东侧,在群楼耸立中独居街畔。门前牌楼雕镂精致,装饰精美。横匾“清真古寺”四个镀金大字,笔力雄健,分外醒目,引人观瞻。寺为唐代贞元年间创建,去又经宋代重修。现存寺字,是明代重建后的遗物。寺内大殿为砖木混合结构,殿内为阿拉伯式古典装饰,富丽典雅。柱周木壁,刻有阿拉伯文,经文雕刻工整、清晰、精细、优美。整个大殿,宽大疏朗,布局严谨。进入院内,装点颇觉雅致,布局合理、紧凑。院中央有明代建筑省心楼,外形美观,重檐歇山顶,楼角、飞檐挑起,彩色熠熠,颇为壮观。省心楼两侧,左右碑亭对峙,亭阁风雅秀丽,气度不凡。亭内,有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碑刻草书,元代赵子昂、清初傅山观后题铭碑刻,字迹劲秀,笔力挺拔,给古寺添色不少。院内,多处坚有书法榜题,这愈益加重了清真寺古朴、苍老的气氛。
南十方院:在太原市南,原名白云寺,建于明初,万历年间增修,清康熙年间建藏经阁。因临近狄村“白云飞处”古碑,巡抚图纳改名白云寺。又因太原城北门外有禅院曰十方院,故通称此寺为南十方院。寺院宏敞,风景清幽。现为文物保护单位。
蒙山大佛导游词 篇26
蒙山大佛景区,位于太原市晋源区西北的开化沟内,毗邻晋祠、天龙山、龙山、太山、古晋阳城、晋阳湖等景区,山体雄浑,松柏成荫,溪水潺潺,鸟鸣幽谷。
蒙山大佛(古时又称“晋阳西山大佛”)座落于蒙山北峰,远观山似一尊佛,佛似一座山,为释迦牟尼坐像佛。大佛开凿于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史书记载高200尺(唐尺,约合今63米),比西方认为的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羊”大佛高10米,略低于四川乐山大佛,但开凿时间却早162年,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凿最早的巨型石刻佛像。
大佛所处的开化寺,历来是晋阳地区的佛教中心。从北齐到元,历代统治者都大加修建,膜拜有加。北齐历时20xx年建成,《北齐书》载“凿晋阳西山为大佛,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官内”。《重修蒙山开化寺庄严阁记》记载,李渊以唐国公身份“至此瞻礼,夜梦化佛,满室毫光数丈”。《法苑珠林》载,显庆末年(661年)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瞻礼开化寺大佛,大敕珍宝财物,由内宫为大佛制袈裟。南北朝时,佛教高僧即现在日本最为兴盛的佛教净土宗师昙鸾,曾在开化寺(时称并州大岩寺)钻研佛法,继昙鸾大师后弘扬净土业的道绰禅师,最初也在此处精研经典。
目前,蒙山大佛恢宏雄伟,开化寺庄严肃穆,诵经之音袅袅萦耳,溪水潺潺、鸟鸣幽谷,初步向世人展出“佛山”的昔日风貌,受到海内外宗教界和旅游界的广泛关注,开始显现出极强的吸引力。
蒙山大佛导游词 篇27
山西太原蒙山大佛旅游风景区,晋阳蒙山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阳,南向,依山凿制,由于年久风雨剥蚀,岩石表层风化严重,况其外露高大的胸颈部剥落之处还长出小树蒿草,失其原有的风采,致人们不知其为当年巍伟的大佛,立于大佛胸下怀间而不知,无怪以往探佛者慨叹“大佛巳不存在了”,“仅遗乱石而已”。晋阳蒙山大佛现场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唐代记载“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仅低于我国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8米,比以往西方所说“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Bamiyan,高53米)高10米,按凿制年代,西方对“巴”佛考查不清,认为“巴”佛凿于“三至七世纪”之间,这是个不精确的估计数字,而我晋阳蒙山大佛,史籍明确记载凿于北齐天保二年(551),时在六世纪。如按“巴”佛凿于“七世纪”来说,我晋阳蒙山大佛要早一个世纪。比我国乐山大佛凿于唐开元元年(713)早162年。
按此,论高度,晋阳蒙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论年代则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晋阳蒙山大佛所在的寺院,原为东魏所建的大庄严寺。北齐天保二年(551),高洋赐额“开化”,又称开化寺,并依山凿制佛像,建成上、下二寺,称“大庄严石窟二寺”,可见“蒙山大佛”当初是称“石窟”的位于上寺之中。隋文帝仁寿初年(602),建起了庇盖大佛的大佛阁,改称“净明”寺。唐武德三年(620),李渊留守晋阳,复名开化寺.显庆五年(660),唐高家李治和皇后武则天来幸并州,瞻仰开化寺和童子寺大佛,“礼敬瞻睹,嗟叹希奇,大舍珍宝财物衣服”,并令并州州官长史窦轨“速庄严备饰圣容”,“开拓龛前地,务令宽广”.武则天和李治回到京城长安后,经两年时间,由皇帝内宫做了两件袈裟,派专使驰马飞送并州,给这两寺大佛像赐披袈裟。袈裟上装饰的金银珠宝大放异彩,“放五色光,流照崖岩,洞烛山川”,“道俗瞻睹,数千万众”,轰动了并州。唐武宗灭佛时,大阁虽然失修破败,但大佛未损。
晚唐乾宁二年(895),晋王李克用竭河东之力,“计口随钱,不可胜计”,五年用工三十万,重修了大佛阁.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北平王刘智远留守北京(晋阳),又修佛阁。这次重修的庄严阁,高五层,每层十三楹,二十六间,共一百三十间,将二百尺高的大佛庇盖于内,可见阁之大。元末(1368),寺毁阁倾,火佛头部掉落,残砖破瓦和山间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1385),晋恭王朱棡只重修了前寺院,称法华寺。显赫了八百年的“蒙山大佛”便从此埋没六百余年。
蒙山大佛导游词 篇28
蒙山大佛:蒙山在太原西南约20公里处,晋祠以北的寺底村,主峰高1325米,蒙山晓月为旧太原八景之一。北齐高洋帝于天保二年( 551)将东魏大庄严寺扩建为开化寺,开凿了高 200尺的摩崖大佛,称为西山大佛,比目前全国最大的乐山大佛略高。隋文帝时新建了庇盖大佛的殿阁,唐高宗和武则天曾来此礼佛,赐宫内袈裟。由于寺毁阁倾,大佛淹没于乱石瓦砾之中,仅见胸颈部分,胸宽25米,高17.5米,颈部直径宽五米。目前做为旅游资源正在规划开发之中。
蒙山大佛,也称晋阳西山大佛,是一尊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寺底村西北的蒙山中的摩崖大佛,现为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蒙山大佛开凿于北齐天保年间,本是蒙山开化寺后的摩崖佛像。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后唐武皇帝李克用、后汉高祖刘知远都曾来此礼佛。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毁。1980年的太原市地名普查中,蒙山大佛被重新发现,发现时佛头已不知去向,佛身埋在土石之中,风化严重。古籍记载,蒙山大佛高二百尺(合今制59米)。根据实际测量,蒙山大佛两腿底部至颈部高约30米,按比例估计原来的佛头高约10米,加上后世重修时补筑的基座高6米,蒙山大佛原本的高度大约为46米。20xx年起,太原市对蒙山大佛进行了保护和开发,加固了佛身,并参考太原出土的北齐佛头新修了高12米的佛头。20xx年10月,蒙山大佛景区向公众开放。
蒙山大佛本是开化寺后的佛像。开化寺建于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9年),北齐文宣帝高洋赐额“开化寺”。寺后凿石修路,在寺后一里处依山凿刻佛像,即蒙山大佛。当时太原被称为晋阳,是北齐王朝的陪都。北齐太祖高欢在此创业,击败尔朱荣,后来实际掌控东魏朝政,为北齐的建立打下基础。此后北齐各代帝王常往来于首都邺城和别都晋阳之间,相当重视对晋阳的建设。按照五代苏禹圭《重修蒙山开化寺庄严阁记》中的记载,《北齐书》等史料中北齐后主高纬“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然油万盆,光照宫内”说的就是蒙山开化寺大佛。因此,蒙山大佛有时也被称为“晋阳西山大佛”。
蒙山大佛开凿的年代存在争议。一种观点根据《永乐大典》中《太原志·太原县》的记载,认为蒙山大佛的开凿始于北齐天保二年。另一种观点根据明嘉靖《太原县志》、明成化《山西通志》的记载,认为蒙山大佛的开凿在开化寺建寺之后,即晚于天保二年。有研究者根据五代苏禹圭《重修蒙山开化寺庄严阁记》中所述“北齐文宣帝天保末年,凿石通蹊,依山刻像”,认为蒙山大佛的开凿始于天保十年(公元559年)。研究者据《北史》中后主高纬“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然油万盆,光照宫内”的记载,认定蒙山大佛完工于后主高纬时;又根据宋人记载中蒙山曾有北齐天统五年三月撰《蒙山碑》、《北史》天统五年三四月间北齐后主身在晋阳且有重要佛事举行,推定蒙山大佛的完工时间就是北齐天统五年(公元569年)。
蒙山大佛为利用陡直崖壁开凿而成,位于蒙山近山顶处。佛龛为摩崖敞口式,宽29.60米,进深17米,平面大约为半椭圆形。佛像头部已经遗失,山与颈部平齐,研究者推测当时此处很可能有自然突起的岩石,开凿时将它刻成佛头。佛像背后的山崖有大片平地上有寺院遗址,散落有残碎砖瓦,还有刻着“杭州天目山峰彻禅师”的断碣。蒙山大佛为单体佛像,龛内外没有胁侍像的遗迹。
大佛头部遗失。颈部直径5米,高2米余,有三条阴刻项线。颈部至腹部高22米,两肘间距22.70米。两肩平而宽,胸胛肥厚, 身形壮硕。由于大佛的岩体为疏松的砂岩,风化、崩塌相当严重,佛像衣纹服饰已无法辨认。佛像的胸部存有若干排小方孔,据推测为重修大佛时留下的遗迹。佛像小臂长12米、宽2.80米,保存较为完好。佛像施禅定印。右手长3.10米,手掌及小指尚存;左手已残。两手之下为条石补砌的双腿,高3米,结跏趺坐式。腿下为条石台基。双腿和台基均为重修大佛时砌。研究者认为,佛像原来的坐姿虽未必是重修时的结跏趺坐,但是由两手的禅定印判断很可能就是结跏趺坐式。宿白根据清理前的遗迹推断蒙山大佛是倚坐的弥勒佛。然而,清理之后的佛像施禅定印,结跏趺坐,并不是倚坐的佛像。后来的研究者认为,蒙山大佛可能是释迦佛。理由之一是《重修蒙山开化寺庄严阁记》提到“成招提之胜因,侔释迦之真相”;另一个理由是北魏开凿的云冈石窟第20窟的释迦佛也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与蒙山大佛相同。
蒙山大佛自双腿下部至颈高约30米。研究者按照双肩宽度18米估计佛像头部高度大约十米左右,即蒙山大佛通高为40米,加上后世重修时增砌的6米高的基座,总高度大约46米。这与史籍的记载有所不同。唐代的《冥报记辑书》记载蒙山开化寺大佛高二百尺。按唐代一尺合现代0.295米,唐代记载中蒙山大佛的高度为59米,比蒙山大佛的实际高度多十几米。一些媒体按现代一尺合0.33米计算,得出蒙山大佛的高度为66米;也有媒体计算为63米;还有媒体称蒙山大佛“通高(大佛站立高度)66米”。这些媒体由此认定,蒙山大佛比55米高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还要高。甚至有媒体声称,蒙山大佛与乐山大佛、巴米扬大佛齐名,并根据三者的高度关系(认为蒙山大佛高66米)将蒙山大佛称为“世界第二大石佛”。
大佛前的平台上存有面阔三间(约15米)的建筑遗迹,门墩石和地栿尚在,研究者判断建筑年代可能晚于五代。建筑遗迹北面存有一龟趺,碑已失。佛龛西侧壁上存有若干小石洞,是修建佛阁时嵌入梁檩所用。大佛龛外东侧,崖面上还有一块摩崖碑刻和二个洞窟的遗存。摩崖碑刻大约处在大佛胸部的高度上,为长方形,高2.50米,宽1.85米,是预先雕刻成之后嵌在山崖上的,文字已漫漶不清,只能判断出刻的是佛经,无法确知是哪一部经。摩崖碑刻东侧的小窟高、宽都在1米左右,因岩石崩塌,此窟已被破坏。小窟的东边是一平面为方形的大窟,面阔2.97米,进深2.99米,高2.94米,四角攒尖顶。长方形的窟门高1.74米、宽0.97米、深0.52米,门两侧雕有石柱,石柱上雕出栌斗,栌斗之上是雕刻的阑额,阑额的斗栱为一斗三升式,柱间斗栱为人字形叉手。叉手为弧形,向外撇出,尾端微微上翘。结合四角攒尖顶、人字形叉手尾端上翘两个特征,研究者认为此窟可能开凿于北齐。窟内为素壁,并无龛像,属于禅窟,窟内残存有清康熙四十六年的题记。
另据《嘉靖太原县志》载:“法华寺在县西北十五里,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建,赐额开化,寺后凿石通蹊一里,依山刻佛像,隋仁寿初(620xx年)建佛阁,改额净明。唐武德三年(620xx年)李渊自守河东来游于禅之后,复改为开化寺。会昌甲子岁(844年)佛阁废毁,乾宁二年(895年)重修。宋淳化元年(990年)修释迦如来舍利塔二座,塔高二丈。元末(1368年)废毁,只存僧房舍利塔。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晋恭王重建。”
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称帝前,于后晋自运二年(945年)曾在此修建佛阁,名曰“庄严阁”,高五层,每层十三楹,将高200尺石刻大佛,庇盖于内,同时建“雁塔蜂台”,修“鹿苑鸡园”。大阁凌云,气势非凡,豪华之极。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庄严阁”等建筑塌毁,从此大佛便被掩埋于山石、残砖、碎石、泥沙之中。明晋恭王朱棡镇守太原,重修开化寺,实际是只修了前寺院,即现在的开化寺,后寺院未修,大佛亦因湮埋不为后人所知。
1980年太原市南郊区地名办公室在地名普查中,发现大佛遗迹。1982年顺势探索“大肚岩”一名的来历时,实地勘测实为大佛胸部,其高有五丈多,宽约8丈,头部尚未找到,仅现找到的颈部高达五尺,真经一丈五,胸以下部分仍埋于山石碎瓦斜坡中。整个大佛还有待发掘现已露面佛身及其周围发现的建筑遗迹,经与史籍记载相吻合。目前已引起国内有关史学界的关注。
蒙山大佛导游词 篇29
晋阳西山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阳,南向,依山凿制,由于年久风雨剥蚀,岩石表层风化严重,况其外露高大的胸颈部剥落之处还长出小树蒿草,失其原有的风采,致人们不知其为当年巍伟的大佛,立于大佛胸下怀间而不知,无怪以往探佛者慨叹“大佛巳不存在了”,“仅遗乱石而已”。
晋阳西山大佛现场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唐代记载“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仅低于我国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8米,比以往西方所说“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Bamiyan,高53米)高10米,按凿制年代,西方对“巴”佛考查不清,认为“巴”佛凿于“三至七世纪”之间,这是个不精确的估计数字,而我晋阳西山大佛,史籍明确记载凿于北齐天保二年(551),时在六世纪。如按“巴”佛凿于“七世纪”来说,我晋阳西山大佛要早一个世纪。比我国乐山大佛凿于唐开元元年(713)早162年。按此,论高度,晋阳西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论年代则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
晋阳西山大佛所在的寺院,原为东魏所建的大庄严寺。北齐天保二年(551),高洋赐额“开化”,又称开化寺,并依山凿制佛像,建成上、下二寺,称“大庄严石窟二寺”,可见“西山大佛”当初是称“石窟”的位于上寺之中。隋文帝仁寿初年(602),建起了庇盖大佛的大佛阁,改称“净明”寺。唐武德三年(620),李渊留守晋阳,复名开化寺。显庆五年(660),唐高家李治和皇后武则天来幸并州,瞻仰开化寺和童子寺大佛,“礼敬瞻睹,嗟叹希奇,大舍珍宝财物衣服”,并令并州州官长史窦轨“速庄严备饰圣容”,“开拓龛前地,务令宽广”。
武则天和李治回到京城长安后,经两年时间,由皇帝内宫做了两件袈裟,派专使驰马飞送并州,给这两寺大佛像赐披袈裟。袈裟上装饰的金银珠宝大放异彩,“放五色光,流照崖岩,洞烛山川”,“道俗瞻睹,数千万众”,轰动了并州。唐武宗灭佛时,大阁虽然失修破败,但大佛未损。晚唐乾宁二年(895),晋王李克用竭河东之力,“计口随钱,不可胜计”,五年用工三十万,重修了大佛阁。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北平王刘智远留守北京(晋阳),又修佛阁。这次重修的庄严阁,高五层,每层十三楹,二十六间,共一百三十间,将二百尺高的大佛庇盖于内,可见阁之大。元末(1368),寺毁阁倾,火佛头部掉落,残砖破瓦和山间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1385),晋恭王朱棡只重修了前寺院,称法华寺。显赫了八百年的“西山大佛”便从此埋没六百余年。
自北齐凿佛,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都有重修、扩建、瞻游、纪事等碑刻,除前寺址上遗有五代后晋和元、明的几通碑刻已移置太原双塔寺保存外,其余各代碑刻均未外运,当仍在其处,共处当有大量埋藏物。至于大佛之腹、手、腿、足、基座、大阁遗基,都掩覆于大佛胸下山坡泥石里。对这尊大佛的考查,现仅触及其一半,还需清理发掘。
蒙山大佛导游词 篇30
山西省博物馆:位于太原市上官巷东,原是文庙。博物馆占地约1.3万平方米,由照壁、六角井亭、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庑和崇圣祠组成。棂星门内东西厢房、大成殿及东西庑均为陈列室。馆内藏品丰富,省内出土的古代珍贵文物甚多,有殷代铜觥、春秋时吴王称王前所用的铜戈、北魏木板漆画、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笔法、明代名将戚继光手书《致李小山归蓬莱》诗轴等。
纯阳宫:是山西省博物馆专题陈列部,简称省博物馆二部,位于五一广场西北隅。该部利用道教建筑纯阳宫展出历史文物。纯阳宫是明万历年间兴建的,清代做过整修,宫宇建筑精巧,布局独特,雕饰富丽,是别具一格的建筑群。馆内展出陶瓷、铜器、玉石、竹木、牙雕、石刻、书法、绘画、碑帖、刺绣、珐琅、漆器等10多个专题。这些展品对研究我国历史、文字学、工艺美术和冶炼铸造技术等具有重要价值。
蒙山大佛:蒙山在太原西南约20公里处,晋祠以北的寺底村,主峰高1325米,蒙山晓月为旧太原八景之一。北齐高洋帝于天保二年( 551)将东魏大庄严寺扩建为开化寺,开凿了高 200尺的摩崖大佛,称为西山大佛,比目前全国最大的乐山大佛略高。隋文帝时新建了庇盖大佛的殿阁,唐高宗和武则天曾来此礼佛,赐宫内袈裟。由于寺毁阁倾,大佛淹没于乱石瓦砾之中,仅见胸颈部分,胸宽25米,高17.5米,颈部直径宽五米。目前做为旅游资源正在规划开发之中。
太山寺:又名太山龙泉寺,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3公里处风峪沟北山腰。太山之名,始见于沈约撰写的《宋书》,相传北汉时有山民石敢当,以勇敢闻名,他居住的山也由此闻名于世。寺名取自“泰山石敢当”的谐音。据碑文记载,太山寺创建于唐代景云元年( 710),原为道观,名“昊天祠”,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重建改为佛寺。入寺庙山门依次为钟鼓楼、东西厢房、大雄宝殿。大雄殿顶二层叠起,上座六角形观音阁与文殊、普贤二殿。阁周塑有十八罗汉、四大金刚。泥塑极富明代塑像俏丽俊秀的风格。六角亭后为石构建筑“莲花宝洞”。寺左另有水神祠,祠底有龙泉一脉,汩汩细流。佛寺别名龙泉大概由此而得。山脚有名将李存孝之墓,李存孝本名安思敬,唐末晋王李克用养子,做战极为勇猛,屡建奇功,后在太原被李克用车裂。其墓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主教堂:位于解放路 367号,是一座古罗马风格的高大建筑,通体铁红色,间以白线装饰。天主堂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庚子年(1900)被毁,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建,占地约13.3万平方米,现存4300平方米。主建筑为礼拜堂,旁有两座西式尖顶钟楼。天主堂是太原市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友活动场所,也是省市天主教爱委会的所在地。
古清真寺:古清真寺,位于太原市内解放路南段东侧,在群楼耸立中独居街畔。门前牌楼雕镂精致,装饰精美。横匾“清真古寺”四个镀金大字,笔力雄健,分外醒目,引人观瞻。寺为唐代贞元年间创建,去又经宋代重修。现存寺字,是明代重建后的遗物。寺内大殿为砖木混合结构,殿内为阿拉伯式古典装饰,富丽典雅。柱周木壁,刻有阿拉伯文,经文雕刻工整、清晰、精细、优美。整个大殿,宽大疏朗,布局严谨。进入院内,装点颇觉雅致,布局合理、紧凑。院中央有明代建筑省心楼,外形美观,重檐歇山顶,楼角、飞檐挑起,彩色熠熠,颇为壮观。省心楼两侧,左右碑亭对峙,亭阁风雅秀丽,气度不凡。亭内,有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碑刻草书,元代赵子昂、清初傅山观后题铭碑刻,字迹劲秀,笔力挺拔,给古寺添色不少。院内,多处坚有书法榜题,这愈益加重了清真寺古朴、苍老的气氛。
南十方院:在太原市南,原名白云寺,建于明初,万历年间增修,清康熙年间建藏经阁。因临近狄村“白云飞处”古碑,巡抚图纳改名白云寺。又因太原城北门外有禅院曰十方院,故通称此寺为南十方院。寺院宏敞,风景清幽。现为文物保护单位。
傅山书法碑林公园:傅山书法碑林公园,位于太原市迎泽大街迎泽桥东南,汾水之滨。公园占地二万二千多平方米,建有一进四院仿明清建筑。园内回廊、池水、石山、亭阁,一派古色古香。各种建筑多以傅山书写的条幅题名,如园内人工湖池,按傅山题写的“得造花香”命名为“得香池”。另有承颜堂、鼎臣殿等大型殿堂建筑。傅山不仅是杰出的思想家和伟大的爱国者,而且也是著名的书画艺术大师。他的书法从晋唐入手,上溯篆籀,博采诸家之长熔于一炉,真草隶篆行各体无所不精。为继承和发扬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山西傅山书法研究会广泛收集整理了傅山书法中的大部巨帧墨迹,并摹勒石上,在碑林公园室内外竖起一百八十四块书法石碑。现在还在继续收集刊刻中。整个傅山书法碑林公园气势宏大阔广,古朴典雅,是繁华城市中难得的一处“山林野趣”之地。
晋阳湖:在太原市董菇村一带,距市区三公里,湖水面积4.8平方公里,为太原热电厂冷却循环水。晋阳湖水由汾河西干渠引入,水质良好,水深平均四米,最深处八米,夏季最高水温达33度,冬季为 8至15度。常年不结冰。太原市政府已经决定兴建晋阳湖公园。占地面积11.2平方公里。公园规划为环湖绿带、水上乐园、垂钓区、文化娱乐区、植物公园、度假村、野营区、狩猎场、生活服务区等九大区域。第一期工程是填筑沿湖堤坝,植树造林,修筑沿湖公路。同时配备游艇、钓鱼等游乐设施。公园建成后将成为全省乃至华北面积最大的湖水公园。
张氏祖祠台骀庙:张氏祖祠台骀庙,晋祠圣母殿南侧和晋祠东南一公里许王郭村之东北各有一座。
台骀是开拓太原最早的人。《左传·昭公元年》记载,说黄帝之子金天氏少昊青阳有裔孙,叫昧,任治水官,生两个儿子,叫允格、台骀。台骀能继父职,治理了汾河、洮河和大泽。大泽也称晋泽,经台骀治理后,人们始处太原,故又称台骀泽,即今晋祠之东盛产晋祠大米的大片稻区,誉为“北国江南”。台骀治水有功,受到帝颛顼嘉奖,封于汾川,为汾河之神。台骀是一位早于大禹的大禹式治水人物,后人建庙祭祀,即台骀神庙。
晋祠台骀由明代东庄高汝行所建,据说原因有二:一、高氏东庄地处台骀泽之西畔,东庄百姓首获其利;二、高汝行任浙江按察副使赴浙拒倭,途中涉江遇风浪,而救其脱险者,自称叫台骀。为感神恩,修建了台骀庙。
王郭村台骀神庙始建无考,据史、志载,早在唐代就有此庙,唐大中六至九年( 852—— 855),河东节度使卢钧,“不欲称名”,改“汾水川祠”。五代后晋天福六年(941)封“昌宁公”,又称“昌宁公祠”。宋真家天禧四年(1020),封“灵感元应公,赐额宣济”。明洪武七年(1374)重修。清顺治六年(1649),毁于兵火。嘉庆十七年(1812),又受汾水漫淹。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仅建正殿三间,东西耳房、厢房各五间,山门、钟鼓二楼及西偏院一所。之后失修,殿宇倾圮,古木被代,庙院荒芜,只有台骀神像为村民保护至今,藏于原废正殿改修的平房内,现在庙址东西39米,南北37米,总面积1248平方米。
台骀神庙是张氏祖祠。唐林宝《元和姓纂》和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皆载黄帝子少昊青阳生挥,为弓正,始制弓矢,赐姓张氏,为张氏之祖。《尔雅·释诂》:“正”即“长”。“弓正”即“弓长”,合起来便是“张”。明、清张氏族谱记载:“始祖挥公受封之国在山西太原府太原县。挥生昧,昧生台骀”,“庙在太原县尹城里”,所居张氏“尹城派,天下通派之祖也”。尹城里即今王郭村。
王郭村西五里有天龙山,东麓神仙峁下有青阳河,古有青阳庙,祀张氏先祖少昊青阳,有张孟谈配享。战国初,张孟谈相赵襄子抗智伯解晋阳之围,功成身退,隐于“负丘”,即此。南有张氏祖茔,张家坟沟。再南为南峪,有张三丰墓。王郭村内有明、清张氏民宅古建、张家巷等,皆张氏古迹。台骀不仅是一位早于大禹的治水人物,受到后人的尊敬,他还是张氏先祖。台骀神庙——张氏祖祠无疑是海内外张氏寻根谒祖的圣地。
主要公园:迎泽公园是太原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位于迎泽大街中段,全园总面积70余公顷,其中迎泽湖约占三分之一。园内布局基本按地形划分,分为北湖景区、中部景区、南部景区和南湖景区。动物园位于新建北路中段东侧,占地面积50多公顷,公园中心为龙潭湖,它是山西惟一的专业性动物园,是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的好去处。儿童公园位于市中心的海子边,旧称文瀛湖,是太原最早的公园。森林公园位于尖草坪区大同路南段,是太原目前面积最大的公园,目前正在加紧建设。汾河公园是位于城市中心的大型城市生态景观公园,通过四道橡胶坝及复式河槽实现三级蓄水,展现出一幅波光潋滟、水天一色的画面。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