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计教育是上世纪70年代由美国提出的,虽然现在职业和生涯教育已经取代了生计教育的主要思想,但是生计教育从学校与工作现场相结合的角度提出的“十大设想”,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的。文章对生计教育的“十大设想”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分析和探讨了它对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生计教育 十大设想 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陈欢(1981- ),女,同济大学职业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徐朔(1958- ),男,同济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教学和职教师资培养。(上海 )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4-0076-02
今天发达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可能就是发展中国家明天将面临的问题。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它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能就是我们曾经、现在或者以后将会遇到的问题。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让我们避免一些在其他国家中曾经出现过的问题。“生计教育”是否成功,其思想是否完全正确并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而是以“拿来主义”的眼光来取其精华,以期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所启示。
一、我国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在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也在逐步解决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除了职业教育内部的因素外,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也是影响它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企业、用人单位和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企业对于职业教育的参与度不足。由于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得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关系渐行渐远,也使得原本参与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的企业逐渐退出了这个舞台。实际上,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技术型人才是两者关系的衔接点。但现在的企业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部分企业只在职业学校招收即将毕业的学生到企业实习,但这部分的实践实际上不能起到教育上的效果。职业教育更需要企业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
2.师资力量不足,且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师资的不足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同时职业学校师资来源渠道的单一性使得职业学校师资结构不合理。职业学校的教师一般都不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对于真实的工作环境并不熟悉,这就造成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为学生提供有关企业工作方面的信息。而企业未尽可能地向职业学校提供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教学人员,使得职业学校师资结构远不能达到合理的水平。师资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导致职业学校学生对于职业生涯的认识不足,也导致了职业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状态。
3.职业教育资源不足,缺少实践场所。职业教育的成本比普通教育要高很多,这点可以从实验器材、实践教学场所的建设方面看出来。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但是这也只是杯水车薪,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即使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实验实训场所仍然不足,这就需要企业能够尽可能地提供一些实习的岗位和参观的机会。
二、美国生计教育的“十种设想”
生计教育是1971年由美国当时的联邦教育总署署长西德尼·马兰发起的,称之为“生计教育”(career education)。马兰把生计教育的概念概括为“三件事”:“第一,生计教育将成为所有学生的、而不只是职业学校学生的课程的一部分;第二,生计教育应当贯穿于小学一年级到高级中学甚至大专院校的所有年级中;第三,凡中学毕业的学生,即使中途退学者,也将掌握维持生计的各种技能。”
随后在1973年,美国商会举办了“第一次全国生计教育工作会议”,讨论“如何发挥企业、工业、劳工共同体在生计教育中的作用”的十个基本问题,并提出了“十种设想”。其基本思想是:把知识同工作经验密切结合起来,使工作现场实际上成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十种设想”中主要表现为综合性、合作制、工读制的特点,且每个设想之后都提出了一些行动建议。“十种设想”分别是:(1)关于企业和劳动界人员与学校人员交流计划的设想。主要是建议学校的教师、辅导员和行政人员在教育工作以外做一些有报酬的工作,并提议企业和劳工界人士花一定的时间去教学校的学生各种职业技能。(2)关于为学生办理现场参观的设想。鼓励工业界为教师设立社区资料工作站,提议给学生提供现场参观的机会和条件。(3)关于使所有中学生都具备工作经验的设想。提供某种系统手段,以保证所有学生在离开学校时都具备某些实际的工作经验,可以建立一些工作站,让每个学生每天工作若干小时,轮流地供几个学生使用,以使学生在毕业后都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4)关于学校、工业界职位安置计划的设想。提议每所中学和中等以上教育机构,应该同企业和劳工共同体合作,制定一个积极的职位设置和职位安排计划,需要地方公共就业处的参与,同时地方商会也可以和学校合作起来。(5)关于设置来自企业和劳工共同体的职业知情人的设想。通过家长和地方市民协会,制定一份各种职业的工作人员名单,这些人员自愿为学生、教师或辅导员提供职位消息的资讯,弥补了教师和辅导员缺少实际工作经验的不足。(6)关于全年上课制的学校(每周六天、每天十六小时,由企业、劳工界人员担任部分教学工作)的设想。提出了建立全年上课的中学,招收青年和成人入学,根据他们在企业中工作情况来选择到学校去学习的时间。(7)关于聘用退休工人作为学校里帮助学生了解劳动世界而介绍情况的人的设想。退休人员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非常了解的,因此对于学校施行生计教育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财富。(8)关于工作应该满足每个工作人员的个人需要的设想。生计教育的目标是使工作成为可能的事,成为富有意义的事和能使个人得到满足的事,所以满足每个工作人员的个人需要是非常重要的。(9)关于学生离校时应具备销售市场的某些业务技能的设想。(10)关于每个学生离校时,如果他需要的话,应能找到工作的设想。
这“十种设想”就是学校与工作现场有效结合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看到这些设想基本上都是以企业为中心为在校学生提供帮助和服务,企业界对生计教育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当然这对于企业界来说也是有利的,比如,对于所在社区中优良的经济环境的需求、市场潜力的需求、企业工作人员的需求,生计教育最终的服务对象就是企业。
三、“十种设想”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1.学校和企业的交流合作。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主要在职业学校进行,以前企业行业所办的职业学校也大多已经校企脱离,这使得职业学校的师生缺少企业实习的机会。在“十种设想”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问题。这里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借鉴其校企合作的设想,一方面是教学、培训上的合作,一方面是师资方面的合作。可以采取自愿原则,企业为学生提供参观生产车间的帮助,并向学生提供一定的固定实习岗位,使学生在就学期间对职业有初步的认识,而学校可以为企业的在职员工提供进一步的培养。同时在企业和学校中建立两份名单,即愿意到学校任教的企业员工名单和愿意到企业学习技能又为企业所需的教师名单,以使双方达到互相交流的目的,并使职业学校的师资结构更加合理。另外,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应与学校做更多的交流,将企业通过工作分析得到的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与职业学校进行沟通,促使学校实现职业的职业性特点。
2.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经验。虽然应届毕业生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但学生是否在就学期间拥有实习经历,对其未来的就业以及职业生涯都会产生影响。对于企业而言,需要的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胜任岗位职责的员工,不仅在实践操作能力上,同时对于工作环境的认识也非常重要。在“使所有中学生都具备工作经验”的设想中,可以看到生计教育希望中学生在毕业后都能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而这些工作经验不可能完全来自工厂企业的实习,因而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来完成。这里提到了一个“工作站”的概念,为学生提供岗位,并通过某些方式使工作站向尽量多的学生开放。如果企业能够在生产车间外建立一个符合生产过程中典型工作任务的小房间,那么,就可以在不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情况下,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获得实践经验。对“工作站”的理解也可以从目前公共实验实训中心的角度来理解,两者的区别在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前者建立在企业中,处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而后者建立在职业学校内,虽然实验实训场所的设施更符合教学的要求,但学生缺乏对职业的深刻认识。真实的工作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3.职业知情人的设立。职业知情人是指从事各种行业的工作人员,这些人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比较了解,因而可以为学校和学生提供关于他们自己的职业的信息,使学生尽可能在就业前了解这些信息。但职业知情人与教师或者兼职教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师和兼职教师的责任是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职业知情人则是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信息,如工作中的突发情况、工作中需要和哪些人沟通、在处理日常事务时需要遵守哪些准则,等等。可以说职业知情人的设立是对职业学校教师职业信息缺乏的一项有力弥补措施。如果目前职业学校能够建立起职业知情人的机制,那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阶段师资结构不合理的状态。当然这里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哪些人可以成为职业知情人,他们需要具备哪些能力(表达、个人素养等),当新职业不断发展时,如何扩充职业知情人等。
4.职业学校全年上课制的安排。现在职业教育学校与普通教育学校一样实行一年两个学期的制度,这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没有好处。学分制改革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学分制显著的特点就是学生可根据自身的需求对课程、上课时间、完成学业的时间进行选择,这就需要职业学校在时间和空间上开发出更大的领域以供学生选择。而从目前的学制来看,职业学校的教育资源利用率还很低,仍有充分的开发空间。此外,职后培训、农民工培训等学历和非学历教育也需要占用大量的教育资源,这也是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作用的一个机会。建立全年上课制的职业学校,是解决职业教育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当然全年上课制,乃至全天16小时工作制的职业学校的建立,首先要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改变朝九晚五的上班制度,与企业界的上班制度相对接。这不仅有利于弹性学分制的实行,同时有利于学生对企业的上班制度有一个真实的体验。
5.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样是属于教育的一部分,只是各自承担的责任不同,在发挥各自发展人和培养人的功能时,表现的形式也不同,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因此,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只是“分工”,而没有“分家”。生计教育在以学校为基础的模式中,提出了将在普通教育一年级到十二年级的教学计划中融入生计发展目标,使学生在经过“职业了解”“职业探索”“职业抉择”三个阶段后,学会一项自己所喜欢的职业技能。从我国国情来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存在较大的问题,普通教育的目标始终在为升学服务,而没有意识到不论是哪一类的升学都必将面临就业。因此,职业生涯教育的起始点并不应该在职业院校或大学,而应该从小学基础教育就开始。
[参考文献]
[1]外国教育丛书编辑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职业技术教育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郭健,张建党.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9).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