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本质安全管理与以往的安全管理方法的区别在于从“本质”上来进行安全管理。将以人、机、环、管理为核心的本质安全管理理论应用于煤矿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可有效抓住煤矿安全管理的关键点,保证煤矿安全的全面提升。本文通过分析现行煤矿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如何使用信息化手段构建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支撑信息化体系,提出了多层的本质安全信息化体系的构建方法及每层的控制功能设计。
【关键词】本质安全;人、机、环、管理;煤矿安全
1.引言
目前我国煤矿大部分的安全管理水平还处于经验及制度管理状态,滞后于其它行业的管理水平。如过要进一步提升煤矿安全生产能力及水平,就必须采用技术和管理综合措施,从源头开始管理,预防控制事故发生。
本质安全管理与以往的安全管理方法的区别在于从“本质”上来进行安全管理。它的意义在于对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事故由被动接受上升到积极事先预防,以实现从源头杜绝事故。本质安全管理注重危险源的控制和事故隐患的管理,从安全管理的源头来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达到提纲挈领、标本兼治的管理效果,避免了以前忙于善后、补漏洞的救火队式的安全管理方法。
2.现行煤矿安全管理存在问题
现有煤矿安全管理模式存在若干问题,不能满足安全管理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程措施的编制审批存在漏项现象;
(2)现行安全检查方式不能保证隐患的有效检出;
(3)不能真正做到隐患排查闭合处理;
(4)重大事故的预防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5)应急处理预案与现场结合得不紧不能真正起到应急的作用;
(6)现行职工培训模式不能满足安全生产需求;
(7)各级领导不能实时全面掌握井下安全生产的动态情况。
3.功能需求
根据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科学的本质安全管理理论,从煤矿安全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的角度来看需要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建成安全法规、规范标准、规章制度、规程措施的动态专家知识库;
建设全员动态安全行为档案;
建成煤矿安全工作计划、实施、监督和考核闭环管理系统及子系统;
实现隐患管理、工作进程、重点工作等的实时短信提示和报警;
实现隐患采集、确认、六定、整改、复查验收的无纸化闭环管理;
实现领导下井、三违查处、员工计分、人员持证等日常安全工作的自动化管理;
实现隐患分类、三违人员、安全检查等业务数据的图形化显示;
实现煤矿安全、预警等文字、图表资料的实时发布实施。
4.体系设计
将本质安全管理理论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以人、机、环、管理四个方面为出发点构建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信息化体系,可以改变过去功能分割、经验判断的管理模式转变为系统化、相互支持的管理模式。该本质安全信息化体系的构建必须是自成体系,可以不断持续改进的,体系的设计主要分为四层来展开,如图1所示。
4.1 体系运行基本支持层
该层提供了整体信息化体系运行的基本技术支持,作为信息化体系运行的基本保障而存在,包括全局用户管理、权限管理、数据集成管理、统一消息预警管理、二维/三维图形数据展示以及体系运行安全支持模块等。
4.2 本质安全体系构建层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就好比一个木桶,而围绕人、机、环、管理几个本质安全管理核心内容而建的安全管理体系就好比木桶上的木板,所以本层所要从信息化的角度勾画了煤矿本质安全信息化体系的静态构建主要包含哪些具体内容。具体包括:组织体系、危险源库、管理规定、资质许可、安全工程、计划任务等。
4.3 管理及控制层
“本质安全体系构建层”主要定义了煤矿本质安全信息化体系的静态内容部分,煤矿的安全管理体系运行应该是静态管理及动态管理相结合的过程,在安全动态管理过程中对安全管理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控制,通过在本层构建一系列动态管理模块来实现,主要包括:任务执行、违章监察、隐患管理、风险预控、动态质量标准化、瓦斯巡检、规程措施、安全培训、设备在线监测、救援辅助、设备点检等。
4.4 效果评估层
通过“体系运行基本支持层”,“本质安全体系构建层”,“管理及控制层”三个层实现了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信息化体系构建,但是作为一个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信息化体系,该体系的运行必须要不断与煤矿安全管理相适应的,所以效果评估层对整个体系运行情况进行持续的动态评估,从而实现对体系运行的持续改进,主要包括员工履职、安全评估、安全绩效、综合分析几个部分。
4.5 本质安全信息化门户
通过门户集成来自整个信息化体系提供的相关信息及功能服务,支持门户定制,支持以用户为中心的界面显示,根据用户所处不同角色或对系统内容的关注点不同自定义门户显示内容,支持基于主题皮肤管理进行快速门户外观的更改,通过门户系统基于角色的权限管理,将用户的访问权限通过不同的角色加以控制,有效提高了对于门户资源的保护力度,为访问者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
5.结论
通过本次研究,分析了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信息化体系的设计思路,把安全管理的每个环节连线成片,改变传统安全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实现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动态管理——>效果评估——>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支撑体系。
参考文献
[1]吴金刚,于红.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评价的AHP数学模型及应用[J].煤矿安全,2010(04).
[2]王志慧,杜春宇,杜翠凤,宋存义.基于4M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探讨[J].煤炭科学技术,2008(02).
[3]李斌,王志军.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综合评价的SVM模型及应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3(05).
基金项目:2012年度江苏省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审计专项引导资金项目(项目编号:Z065)。
作者简介:陈小林(1979—),男,江苏泰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煤矿信息化类软件设计与研发工作。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