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观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观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观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席观后感600篇一
我刚看完长江长江这一期。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一号营地和二号营地分别建在看狐狸窝和狼窝的附近,且人与动物和平共处。 我们平时工作一旦时间长一点都在抱怨,可是我在听他讲的考察的时间轴,斑头雁到15年的时候是四年,那还只是一个物种他们付出的时间,接下来还有其他的物种,他们耗费大量时间,但没有听到说这个过程有多艰苦,甚至与狐狸和狼做了邻居,他们都只是说这些邻居的善良和聪明。
当我们生活变好的时候,我们开始担心我们周遭的环境,我们也会担心一下和我们一同生活的其他物种,但是还有一类人,他们是付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去保护了我们的环境和因为我们的贪婪而受到生存威胁的其他物种。他们没有给我们说他们做了多么自豪的事,也不需要我们的歌颂,他们甚至有可能消失在某个不知名的湖底冰冻不被发现。但是不可否认的,他们做了很伟大的事。
其实还感觉不够格来写对一席的评价。毕竟加上刚才看的也才两期,加起来不过六十分钟左右时间。可忍不住想说些感受。怕时间一长变成回忆,就靠不住了。感觉这东西,不好说,气味对了,可能一见如故。三观不合,时间越长越是折磨。
先说说刚看的这一期吧。是被题目吸引过来的,大概是“四十岁还在成长”。演讲者叫赵易。带着鸭舌帽的斯文眼镜男。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他的好多情节和想法正是自己这几天在思考的事,共鸣很多,相见恨晚。他说他记忆最深的是他母亲。他说小时候,让他母亲骄傲是他做所有事的动力和动机。这一点自己直到现在做好多事都有这样的初衷。和他一样,最喜欢看到母亲看到他学校评语时眉开眼笑的神色。小时候我母亲看到成绩单或者奖状时露出难得一见的笑容,以及邻里亲朋来我家看到满墙奖状夸奖我时,母亲谦虚又抑制不住的笑脸。都成为直到现在还鲜明不已的画面。于是和赵易一样,我努力学习,觉得这是最有成就的事。 这样的目的单纯又幼稚。就像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说的,让母亲骄傲或者高兴也是他写作的最初目的,甚至让想出名这种声名狼藉的念头也不再那么不光彩(原话忘记了,大约是这意思)。说来惭愧,自己直到现在还有他这种想法。自从毕业不再上学后已经很久没有让母亲为自己骄傲的事了,也很久没有看到她那种为我容光焕发的神色了。由于才疏学浅外加懒惰,到现在也无所成。而赵易和我一样也是从小喜欢画画。却从没有得到母亲的鼓励。不同的是他在若干年后读完博士的情况下竟然有勇气再去报考与此前专业全不相关却满心热爱的动画专业,与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孩子们一起上课。之后又坚持许久。他说道,在36岁还没工作没房没车没家庭。此时的他已经完全与小时候让父母骄傲的形象背离了。反倒是学习不好现在家庭工作都稳定的哥哥取代他挂在父母的嘴边。这与我的处境非常相似。我还没到他那个年纪,已经遇到工作生活的压力,更能理解他那个年纪所承受的来自父母社会的压力,而更大的压力恐怕是来自自己。相信他也和我一样,无数次在内心自问,是坚持还是妥协。他比我坚强勇敢,对所热爱的事情也比我更执着。 这也是他现在能做出出色的动画片站在一席的台上给众人演讲,而我只能在视频上观看他的原因吧。当初的自己也不是没有过机会。上大学后不喜欢所学专业,由于懒惰成绩差够不上重新选专业的条件。毕业后从事了不喜欢的工作也辞过职想追求最初的梦想,却坚持了没几个月没看到成功就放弃了,重新做回老本行。如今的年纪虽然不算晚,但心里很清楚, 再来一次选择,仍旧没有赵易勇敢。有许多原因让自己向现实妥协。其中让母亲高兴骄傲放心仍然占有相当大的分量。如今的自己也在寻找平衡,如何在让母亲高兴放心的同时不让自己委屈。,还能做真实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甚至做出点成绩。我为赵易庆幸,他有着常人不及的勇敢执著不为世俗动摇。而自己终究只是凡人一个。最近也在看些心理学的东西。看到了不少关于原生家庭的观点和案例。也在思考,自己软弱懦弱甚至委屈求全的性格是哪里来的。赵易讲的他自己的.故事,给了我不少力量,自己离四十岁还很远。再勇敢一点,再坚持一些,应该也能改变自己,做出一些什么吧。
赵易还说道他母亲说她从小是个怪孩子,敏感,与其他人不一样。我在周围人眼中也是这样。赵易说他现在到40岁还在成长,我也是仍有许多与同龄人相比不成熟的地方。我们都困惑于这是好是坏。
真没想到今天在"一席"听到这样一个好故事好演讲。真诚自然。遇到这样一个和自己心理相似的人。都想去和他深入聊一聊了。再多听一些他的故事,征询一些他的建议。而不只是这样听。真正好的交流是双向的吧。先去找一些他拍的动画片来看吧。这也是一种交流。
下次还想说说另“一席”话。小鹏的第二个十年。这也是对我很有触动的故事。
周浩那期看了三遍,还是无比同意人生的灰度。平时努力有意识脱离自己的舒适区,去愿意了解一些不太想接近的人,不会去关注的人,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说话,这样思考。
很有意思的就是所有的软件算法都会推荐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不会推荐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这样的结果就会像之前自己打开快手看了一些视频,感觉世界上怎么还会有那些人,还在中国。。。,自己永远无法全部知道这个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在以你不知道的方式生活。
这也是《一席》比较大的意义,并没有太明确的推荐。没有固定类别的种类,文艺游戏音乐科学电影生物化学等都有讲到。
像格瓦拉和摩拜还有飞蚂蚁的创立故事都很有意思。自己也会想,有时自己也想到过一些点子,反而没有去做。感觉创业也好,做其他的事情也好,想法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创意,更重要的还是要有去做的行动力和坚持力。
这么多集看过的至多也就三四十集,之前一直没有记录下来,以后慢慢更新吧。
听胡玮炜在《一席》讲关于她自己和“摩拜单车”的故事。 这个80后的女生,开始有些拘谨和腼腆。她的述说的确是很女性化的,还有些感性和家常,尽管她在尽力在低调和平静描述每一件事,尤其一些比较直男理工科的部分如:业态、材料、设计和技术等等,但还是惊讶于这个女生如此清晰、完整的逻辑和价值主线,她的力量、执着、思考,以及十分难能可贵的自我认知。 这大概是我心目,关于“知性”女子的样子了了吧! 上网搜了一下,大都是关于她的这这件事商业部分的报道:关于如何赢利,以及单车遭遇很多破坏等等。 在商言商,这当然是一个好的商业idea,但带给我深刻印象的,还是关于她思想的部分。但愿这个部分,是她最初和最后的原因。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