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在我心中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孝”做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深影响着每一位炎黄子孙。
人们耳熟能详的《三字经》里有一句“香九龄,能温席”。说的是汉代因孝敬长辈而流传千古的小黄香。他九岁丧母,这使他更懂得了孝敬长辈。
夏季,他帮父亲把床席扇凉,赶走蚊子;冬季,他用自己的身体把父亲的床席睡暖,再让父亲睡到床上。小黄香学习刻苦勤奋,当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
相传在汉代有一个叫郭巨的人,家里有一个九旬的母亲和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由于家庭贫困,他只能选择赡养母亲或孩子。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郭巨和他的妻子连夜将孩子抱到山里,埋于山中。
百善孝为先,历朝历代像小黄香和郭巨这样的孝子不计其数。我们对“孝”并不陌生,似乎从懂事起,我们就常听长辈们教育道:“要做一个孝敬长辈的孩子。”可事实并非如此。
上小学时,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帮父母洗脚。可现在的孩子多为家中的“小皇帝”,家长也不愿让孩子受累。只是在孩子的作业本上签个字应付作业罢了。
不仅是孩子,歌曲《常回家看看》更是体现了现在人们的生活特点。不停的找个种不回家的理由,空巢老人变得越来越多。老人们不图儿女回家做很多事,只希望儿女们回家看看。
前段时间电视上常播放这样一个广告:一位老母亲忙碌了一天,做了一桌饭菜,满心欢喜地等儿女回家吃饭。可她却陆续接到家儿女的电话,都说有事,不能回家吃饭。老人放下电话,独自一人坐在沙发上,直到深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我不由得问:“这是怎么了?”
现在,我们不需要孩子像小黄香一样为父母温席,也不需要成年人像郭巨一样为母埋儿。那是不是说,我们可以把“孝”抛弃了?
不!不是的!孝不只表现在这两处。孩子听从父母,少让父母操心;大人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常回家陪伴父母……都是孝的表现。
为人父母更应该孝顺于自己的父母,不能总为自己找任何不回家的理由。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赡养父母,常回家看看,不仅仅只是尽孝,更是给孩子做出榜样。
若连大人都不尽孝了,孩子念再多的“香九龄,能温席”也是无用的。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孝敬父母。
“孝”在中华大地上存在了五千年,我们都应该发扬和传承下去,不能让“孝”消失在21世纪。
我的“孝”传
本人姓张,名梦阳,生肖为可爱活泼的兔,于1999-02-16降临于这个奇妙的世界!现居住于河南省,是个地地道道的河南姑娘!
自幼年起,父母便给予了我“以孝为本”的优秀品质。所以,现在的我格外尊重父母,亲人。在大家眼中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孝子”!
至今仍记得:4岁那年,我为母亲端了一杯茶,后来听父亲说,那夜母亲激动的一宿未睡。也许,现在的我们看起来,那是一个极为平常的事情,可是对每位母亲来说,孩子的每一个小进步,在她们的眼中都如经过放大镜一样,放大无数倍。我们又怎能不孝?
6岁那年,我体会到了父母挣钱的不易,所以倍加珍惜,不敢随便乱花。更让我懂得,生活要节俭,并体谅父母!父母把他们一切都给予了我们。我们又怎能不懂?
7,8岁时,我从课本上更进一步的了解“孝”。从书本中我了解到:让父母高兴就是孝,让父母不担心就是孝。从而,我更加为我的学习努力,使我有资本让我的父母为我而自豪。我们又怎能不努力?
11岁时,我便能帮助父母做许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了。我也知道怎样是孝,怎样会使父母令之自豪。当然,对孝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从结构上看:孝,可以理解为,在父母年迈时,我们---子女有义务更有责任把父母扛在肩头!
父母给予我鲜活的生命,把我抚养成人,就是为了我能令他们自豪;为了在父母年老时,我能陪在他们的身边,与他们说话聊天,照顾他们的后半生;为了他们未能实现的愿望在我身上梦想成真,为了我以后能光荣耀祖……我们又怎能不对得起他们?
我一直都看不惯那些“势利眼”“啃老族”。他们不理解父母的不易,做一些令父母失望,伤心,沮丧的事情。那些人把父母置之度外,原因只是---他们穷,他们丢面子……但我认为,父母无论他们怎么样,他们都是赋予我们生命的人,他们都是一辈子爱我们,疼我们,为我们好的人,他们都是无私奉献只为我们过的幸福的人。我们作为一个子女,我们没有丝毫的权力还评论他们的好坏,我们不配!那些人只能说是家庭的不幸,社会的不幸,他们的父母为之付出一切,回报却是无限的失望……
12,13岁时,我更加了解到父母的苦处,他们有事从不向我们说,只是两个人默默的承受着,只是怕告诉我们会影响我们的学习。他们也曾年轻过,他们也曾叛逆过,但是,现在的他们双鬓已经有了刺眼的银发,他们不再那么好强,他们现在唯一的希望就寄托在我们的身上!如果我们再不孝敬他们,还会有谁呢?
“孝”乃人之本性,但如果一个人对父母最基本的尊敬都没有做到,他们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罢了……
孝在我心中
我在《广西青少年网》上,认真阅读了“孝德好书大家读”专栏上的每篇文章,这些精选的一个个孝德好故事深深地震撼着我,激励着我,特别是《苹果留给妈妈吃》这个孝德故事更是令我感动不已,浮想联翩……
这个孝德故事主要说:9岁的倪东艳同学,在她8岁的时候爸爸死了,她独自一个人照顾天生智障的妈妈,妈妈患小儿麻痹症,走不了路,8岁的倪东艳就照顾妈妈的饮食起居,整天忙碌在妈妈的床前和厨房之间,有时炊烟呛得她不停地咳嗽,煮好的饭菜一口一口地喂妈妈吃,一双小小的手换洗妈妈身上的一件件脏衣服……倪东艳的家,在距离重庆市400公里外的黔江区鹅池镇方家村,她的家坐落在山腰上。爸爸走了,小东艳和妈妈在这里单独生活了一年多,她以一个孩子的坚韧和顽强天天服侍妈妈,跟妈妈一道过起了艰难而又不乏快乐的日子,并以此感动了社会各界,被评为重庆市年龄最小的孝老爱亲模范人物!在领奖会期间,一位服务员姐姐送给倪东艳一个苹果,她总是舍不得吃,姐姐不解地问她时,东艳踮起脚尖附在服务员姐姐耳边悄悄说:“我想留给妈妈吃……”尽管是到城里来领奖了,但她心里时刻牵挂着自己的妈妈!
我比倪东艳大两岁,与她相比真是太惭愧了,在家里我一点家务事也不会做,基本上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我都不愿意干,总是跑去玩耍或是上网玩游戏。
记得有一次,爸爸妈妈有急事外出来不及做午饭了,就把面条、配料等准备好在桌面上,留下便条:“女儿,爸爸妈妈要到乡下外婆家有急事,天黑才能回来,你自己煮面条吃吧!”放学回家我已是饥肠辘辘了,想起往日一进家妈妈就为我准备好了可口的饭菜,今天却要自己煮,心里的怨气真是不打一处来,边装锅边埋怨,而液汽炉的火老是打不起来,我气愤地把液汽炉的开关开到最大挡,突然,“哧”的一声,一股火苗蹿上炉面,我的手也被烧伤了……如今看了倪冬艳的孝德故事后,我感到很惭愧,倪冬艳8岁就能照顾残疾的妈妈,而我的爸爸妈妈半天不在家,自己煮一餐面条也煮不成,真是太惭愧了!
学习了《苹果留给妈妈吃》这篇孝德文章后,我也要像倪东艳一样,在家里要做一个孝老爱亲的好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要自己做,减轻大人的家务负担;在学校里我不仅要尊师、孝师,而且还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位乐于助人的好少年!
孝在我心中,争当孝德好少年,从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会成为一位孝德好少年!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