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课可以运用多种艺术性的元素,比如,文学作品、革命歌曲、对联等,使歷史成为一个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使学生在文学的形象中认识历史,在歌曲的斑斓中享受历史,在对联的抽象中概括历史。
关键词:历史教学;艺术性
提起“历史”,在有些人眼里,无非就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把史实一丝不苟的向学生讲述,而学生的反应却是昏昏欲睡,对老师所讲根本提不起兴趣。那么,如何让历史课堂充满活泼、生动的气氛,是我一直在探索的一个问题,就我个人认为,历史课可以运用多种艺术性的元素,比如,文学作品、革命歌曲、对联等,使历史成为一个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使学生在文学的形象中认识历史,在歌曲的斑斓中享受历史,在对联的抽象中概括历史。同时,使历史课堂不再成为学生的“催眠曲”,而变成学生的“兴奋剂”。
一、用文学语言描述历史事件和史实,可增加历史课堂情趣,从而生动感人。
中国的文学作品博大精深,我们可以将文学与历史相结合,借文释史。
比如,讲授唐朝衰落的原因时。历史课本上对其原因概括的很笼统,即政治腐败,军事举措失当。这很难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而如果我们可以借助一些文学作品来理解的话,便形象生动的多。首先,我们可以借助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为的是“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却“心忧炭贱愿天寒”,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黄衣使者白衫儿”,却以“半匹红纱一丈绫”,就轻而易举的换走了“一车炭重千余斤”,教师可通过这篇文学作品形象的表明在唐朝中后期,由于“宫市”制度的罪恶,朝廷直接派人到民间采集日用品以供朝廷之需,造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的状况。而这正是政治腐败的一个例证。
政治腐败还表现在唐玄宗后期,沉湎酒色,无心朝政,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朗诵杜牧的《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不惜动用军事信使,马不停蹄,日夜兼程的运送新鲜荔枝,只为博杨贵妃一笑。而白居易的《长恨歌》里更有绝妙的讽刺,“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更说明了唐玄宗无心朝政,反映了唐政治腐败的一个侧面。
另外,在军事举措的失当方面,我们同样可以借助杜甫描写安史之乱时的“三吏”、“三别”来加深对那一历史时期情况的了解。
在运用文学作品讲述历史史实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刻的了解了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陶冶了情操,可谓是“一举几得”。
二、用革命歌曲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现在的中学生对于流行歌曲可谓是了如指掌,而对传统的革命历史歌曲则比较陌生,而我们如能在历史教学中,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教学中适时运用,是能取得独特效果的,我们不妨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
在讲授“九"一八”事变时,学生对日本的侵略可谓是痛恨至极,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更是感到由衷的悲愤,这时,我便播放了那首表达东北人民被迫背井离乡而又渴望回到故乡的歌曲《松花江上》。学生们都被这首歌震撼了,同时,则对使东三省沦亡的不抵抗政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讲到北伐战争的目的时,我请一个学生演唱了那首大家耳熟能详的《两只老虎》,学生们既兴奋又觉得莫名其妙。我适时的解释了这是首欧洲儿歌,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经过重新填词,便成了《国民革命歌》。北伐战士就是高唱着这首歌曲走上北伐战场的。全班同学很快就唱会了这首歌曲,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也理解了北伐的目的——打倒列强,除军阀。
抗战时期,中共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建立了许多敌后抗日根据地,但由于种种原因,抗日根据地曾面临严重的困难。我军通过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渡过了困难时期,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听《南泥湾》这首歌时,感受那场“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运动。
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中,还有许多歌曲都可以运用,如,《到敌人后方去》《地道战》《游击队歌》等等,在教学实践中,这些歌曲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如调动学生的兴趣,加深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活跃课堂气氛等。
三、巧用讽刺对联,可使抽象的事件生动化。
对联作为一种兼容性、文学性、艺术性独特的文学门类,对社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而在浩如烟海的联语中,讽刺对联更以它独特的风格和奇异的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将这些对联应用于历史教学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举个案,予以说明。
如,在讲授清政府在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二十余年间,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出卖国土,而慈禧死后,尊号更长达十六个字,即“慈禧端佑康颐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几乎用上了一切好字眼的内容时,可用以下一幅对联:“垂帘廿余年,年年割地;尊号十六字,字字欺天”进行概括,这幅对联对慈禧的丑恶行径和虚伪面目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也使学生了解到清朝统治的腐败无能。
再如,在讲授“五四”运动时,课本上一再出现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的名字,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性质口号的就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我们同样可以借助当时一位学者的一幅对联来使三个卖国贼的卖国嘴脸暴露无遗,即“卖国求荣,早知曹瞒遗种碑无字;倾心媚外,不期章余孽死有头”,上联中, “曹瞒”指曹操,下联中“章 ”为宋哲宗时的宰相,任用蔡京等人,报复元 党人,此二人均为古史中的“奸臣”。这幅对联借古讽今,学生不仅掌握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同时还复习了中国古代史内容。
在历史上以讽刺汪精卫的对联最为广泛且辛辣,在讲述汪精卫卖国投敌,建立伪国民政府时,我们可以用一些对联,对中国历史上的无耻汉奸,进行无情的批判。
1940年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在他就职那天,一小撮政客大献殷勤,表示祝贺,其中有这样一幅对联:“昔具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汪精卫看到这幅对联,很为高兴,但却有人看出了问题,原来,此联运用谐音法,巧妙的揭露了汪精卫的无耻嘴脸,其真意是“昔具该死之德,今有汉奸之才”。汪精卫是有苦无处言,欲怒无处发,令人拍手称快。
再如,汪精卫曾在1941年旧历除夕,在自家门口贴出一幅对联: “立民族民权民生之宏愿,开为党为国为民之大业”,可第二天早上,这幅对联就变了模样。有人只在几个字旁添上一笔,便把这个卖国贼的丑恶嘴脸勾勒的惟妙惟肖,修改后的对联是这样的: “立泯族泯权泯生之宏愿,开伪党伪国伪民之大业”,汪精卫看到后,马上把对联撕了下来,以后,再不在门口贴对联。
在教学中,我们运用这些诙谐的对联轻松的认清并理解了伪国民政府的性质。历史上还有许多具有较高思想性、艺术性的对联,在历史教学中能巧妙运用的话,或如画龙点睛,一语中的;或言简意赅,意在言外;或生动形象,美丑明辨。
总之,历史是丰富多彩的,把艺术性穿插于历史教学中,能够使呆板、乏味的历史生动,形象的展现于眼前,从而缩短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使历史教学顿生色彩。清著名史学家赵翼曾说: “具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说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主张”。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不断创新,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失本色。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