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生是高层次人才群体,他们的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高水平人才的综合素质。研究生具有较成熟的思想观念,要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需要从多方面注重培养,尤其要注重提高研究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文章从德育理念、道德规范、师德师风以及研究生的德育意识教育等方面提出提高研究生德育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 研究生;德育;实效性
收稿日期:2006—10—08
作者简介:谭立章(1974-),男,汉族,湖南益阳人,浙江理工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主要从事研究生管理研究。
我国现在流行的“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它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品德教育等。德育也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公民道德水平,要提高德育的效果,就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这在高级人才的素质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研究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当代研究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趋于成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和开放意识。但在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的道德观念仍存在不少问题,在精神文明、集体主义以及共产主义信仰方面还需要加强引导。虽然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在研究生德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工作,但总是效果不大。本文对如何加强研究生德育的实效性提出几点意见。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研究生德育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研究生德育的创新,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德育素质。
1.建立研究生德育“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研究生德育的实效。研究生作为存在于社会的人,其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是德育的资源;德育本身并不能独立于人之外,没有人的存在,也就不存在德育的范畴。研究生德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关键是把研究生本人纳入道德教育的视野,使德育渗透于研究生的一切活动之中。“以人为本”的研究生德育理念还要以促进研究生发展为根本,以研究生的终身德育学习和思想发展为出发点,以提高研究生的德育素质为目标,激发研究生在学习、工作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研究生的社会意识。
2.研究生的德育应以研究生本身发展为出发点。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研究生这一群体在年龄、思想、知识等方面与其他学生不同,他们的思想观念已初步成型,有自己的社会意识,在理想、信念、观点等方面已基本定型,我们通过普通的德育模式已很难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他们对说教式、惩罚式等德育行为已习以为常,对于不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的德育方法不但不支持,甚至还会持反对态度,其教育结果有可能适得其反。譬如,对一个不看重学业而只重视经济利益,甚至学术道德有问题的研究生只进行简单说教或单纯惩罚可能无法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而通过说理分析、榜样教育等符合其自身发展的教育方式,则可以大大提高德育的效果。
3.研究生的德育要注重人、学校与社会的和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目的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研究生的培养在实现上述目的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只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而不注重德育,则有可能出现有才无德的“高级人才”,这些“高级人才”显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同时,我们也不希望我们培养的研究生有着强烈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而对社会主义思想弃而远之。
因此,我们在研究生德育中,要注重研究生与社会的发展、研究生与科学道德观的协调发展,在德育中,要尊重社会思想发展规律,实事求是,求真务实,防止不切实际的思想教育,这样的德育才能促进人、学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
二、建立真实、正确、符合时代要求的研究生道德规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研究生所处的现代社会生活和教育理念等都在不断变化,社会对人才具有的德育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新的德育观点的出现以及原有德育模式重心的转移,使我们重新认识研究生德育观的目的、内容、过程等,以适应社会对研究生具有的道德品质的要求,从而达到提高研究生德育的实效。
1.建立科学、系统的研究生道德规范。为了提高研究生德育的实效,首先要使研究生有正确的道德标准来作参考,这些道德标准的制定要具有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实际可行的德育途径、德育方法。从而发挥德育的整体功能,提高德育工作的整体效果。
2.在“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下,采取必要的手段实现“德治”。当前,研究生的思想观念比较成熟,已具有比较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绝大多数研究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但还是有极少数研究生在道德意识、思想素养、学术道德等方面存在问题,且不积极改正,因此,虽然有了科学、规范的道德规范,我们仍要对这些极少数的研究生采取相关措施,通过必要的奖惩措施实现“德治”。
三、注重导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在以导师为主要负责人的研究生培养体制下,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载体,是研究生学术及道德教育的主要承担人,研究生的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导师的影响,尤其在提倡“以人为本”的德育模式下,导师的道德素质将对提高研究生的道德水准起决定性作用,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很多导师只注重研究生的业务指导,忽视研究生的德育。要提高研究生德育的效果,就需要加强导师对研究生德育的作用。
1.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制度。研究生培养单位作为导师的管理者,应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制度,要把育人作为遴选导师的必要条件,对导师品德有问题,学术风气不正,不能担负育人职责的导师要坚决排除在导师队伍之外。
当然,我们相信绝大多数导师的道德都是高尚的,但也不排除一些存在问题的导师,最突出的是很多导师把研究生当作劳动力,过多地考虑经济利益,而没有把研究生放在应有的位置,没有“以人为本”去对待研究生。还有的导师组织纪律观念淡漠、自由散漫,集体观念不强,甚至有的党员导师存在党性原则不强等,对存在诸如此类问题的导师,他们不管是对研究生进行德育教育还是在平时的行为当中,将对研究生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管理部门不应迁就,而应坚决反对。
2.加强研究生导师的“人本关怀”、“榜样意识”教育。当代美国教育家诺丁斯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者应该走进千差万别、各个不同的学生的生命世界;应该耐心地不断关心学生;道德教育要注重对学生的关怀,研究生导师应该通过“行”道德来提高研究生的道德品质。
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大部分时间是以导师为中心,围绕专业研究方向进行学习、科研。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言传身教,研究生最易于接受,导师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治学态度等都会对研究生产生深刻影响。因此,研究生导师应从研究生的自身发展出发,将研究生作为德育的主体,以人为本,以关怀的行为去感染、熏陶研究生。使研究生充分认识自身道德上的不足,从而自主提高他的道德水平,以达到提高德育的实效。
3.建立研究生导师育人考核机制。教育包含教学和育人,育人是教育中的一个主体,研究生导师除对研究生进行专业知识指导外,还是负责研究生德育的主体。研究生管理部门应该制定相应考核机制,如研究生导师德育责任制等,明确研究生导师的育人职责。从而提高研究生导师在育人方面的责任心。
四、对研究生进行道德意识的教育,强化终身道德学习
1.进行道德意识教育
道德意识是指人们在一定时代条件下,对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理想信念等的认知、观点及态度,其核心是道德观念。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个人行为就是他的道德行为,在道德行为的表现中,个体的道德意识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对研究生进行道德教育过程中,应立足于高层次的道德观,对研究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进行引导。
2.将道德学习纳入到研究生的终身学习计划中
道德观在不同时代会有所不同,研究生作为道德的主体,,应把道德学习纳入到终身学习的范围,这是研究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作为培养学生的基础,培养研究生的终身道德学习观念将为其今后不断提高道德水平打下基础。
五、多渠道、多途径提高研究生德育的实效
1.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是使研究生提高政治理论水平,观察分析社会道德现象,树立并提升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主渠道。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该重视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不能让研究生只重科研而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流于形式;培养单位还要对研究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注重研究生的人文修养等。
2.重视并发挥研究生社团作用
研究生社团是研究生自发成立,并自愿参与的研究生团体,社团成员之间的兴趣、情感、观念、思想等有很多相近之处,成员之间在思想等方面交流多,如果我们能重视并引导研究生社团,就能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3.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不断开拓研究生道德教育的阵地。随着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手段的发展,研究生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要充分利用现 代化的传媒技术,收集研究生的相关信息,根据研究生的思想特点,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用先进的道德观念占领相关媒体,最终让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教育研究编辑部.2004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 教育研究,2005,(3)77-91.
〔2〕李德才,沈克祥.当代研究生的思想特点与教育对策〔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2)10-13.
〔3〕侯晶晶,朱小蔓.诺丁斯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启示〔J〕. 教育研究,2004,(3)36-43.
查看全文
false